孔令強 王立同
摘 要 當前磨課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引入反思性磨課,可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從反思磨課過程和磨課結果兩個方面探討了反思的內容,提出了通過哲思更新自我認知的策略,形成了建構反思性磨課文化的思路。
關? 鍵? 詞 反思性磨課 磨課過程 磨課結果 磨課文化
引用格式 孔令強,王立同.反思性磨課的實踐走向[J].教學與管理,2022(08):23-25.
磨課是一種常見的教研形式,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少教師在磨課活動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對同伴的意見照單全收,對專家的意見悉數接納,見成績不見成長,教師在磨課中收獲的僅是經驗?!俺砷L=經驗+反思”是波斯納關于教師成長的經典公式,因此反思應該成為磨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磨課反思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個體反思多,群體反思少;外因反思多,內因反思少;就課論課多,舉一反三少;重視結果的反思,不重視過程的反思;重視外延的反思,不重視內涵的反思;重視內容的反思,不重視反思的反思……教師反思還停留在淺表和形式階段,缺少深思和哲思。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引入反思性磨課,將反思和磨課結合起來,提高磨課質量。
一、反思磨課過程
磨課是一種理論植入和內化,是一種實踐性的反思。理論的植入和實踐的應答要完美結合,讓富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性磨課更有價值。反思磨課過程,需要適合的理論和反思的意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反思學情診斷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節(jié)好課是以學生認知基礎為起點的,研究學情應該是設計一節(jié)課的關鍵和基礎。奧蘇貝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反思學情診斷需要思考,是否分析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了解學生處于混合思維、復合思維、前概念思維、概念思維的哪個階段?是否使用調查工具,了解學生的已知、未知和最近發(fā)展區(qū),明確教學的起點?是否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找到知識教學的重點、難點、盲點、痛點、易錯點、混淆點和生長點?等等。學情隨著教學活動的動態(tài)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學情診斷讓教師關注學生,關注教學活動全程。通過反思學情診斷,可以讓教師生成充分的、有意義的和理想的教學預設,為教學活動提供依據和支持。
2.反思目標達成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實施的藍圖,代表教師的一種教學理想,是作用在學生身上有待實現(xiàn)的教育效果。反思教學目標達成,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核心,重視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要反思有沒有體現(xiàn)學科特點和深度學習要求?學生的知識經驗有沒有得到提升與改造?能力發(fā)展與提高如何?思維的激發(fā)與進階怎樣?情感的體驗與升華有沒有得到落實?等等。通過反思目標達成,讓教師對比學情調查和教學之后學生的表現(xiàn),將目光聚焦到學生的提高和變化上。
3.反思學生表現(xiàn)
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投入程度,是課堂教學效果的真實反映。反思學生表現(xiàn),需要思考設計的哪個活動學生最感興趣?哪個問題激活了學生思維?哪個話題引發(fā)了學生共鳴?哪些講解可以放手給學生?哪個例子遠離了學生生活?教學哪個知識點時,學生露出疑惑的眼神?哪項內容超出了學生的理解?哪個問題與教師的預設相差甚遠?哪項規(guī)則需要理順,避免活動的混亂?哪些引導還比較欠缺,需要進一步強化?等等。通過反思學生表現(xiàn),讓教師關注課堂實施的生成狀態(tài),關注學生在建構知識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和諧高效。
4.反思施教行為
有效的施教行為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反思施教行為,就要反思自己眼中是否有學生,能否傾聽學生回答,關注學生思維變化?反思心中是否有學情,是否設計了引導性的優(yōu)質問題,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障礙?有沒有為學生搭建解決問題的臺階,為學習遷移做好準備?反思腦中是否有標準,能否做出合乎邏輯的事實判斷,注重學生是否真思考、真傾聽、真合作、真探究、真表達?反思手中是否有方法,能否激發(fā)學生尋找學習的路徑?反思臉上是否有溫情,能否保障學生自由思維?反思身上是否有魅力,能否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等等。通過反思施教行為,避免低效或無效的教學行為,實現(xiàn)有效教學。
5.反思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yè)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反思教學藝術,就要反思教學中自己是否體現(xiàn)語言美、教態(tài)美、儀表美、提示美、創(chuàng)意美、傳承美、應變美、評價美?教師的語言是否通俗易懂,是否生動活潑,是否準確達意?渲染性語言是否具有激勵性,引導性語言是否具有啟發(fā)性,總結性語言是否具有強調性?教師的眼神是否關注了場合的變化?等待學生回答時是否具有期待性,傾聽學生回答時是否具有鼓勵性,賞識學生回答時是否具有贊許性?等等。反思教學藝術,讓教師關注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自身素質的提升,感染和吸引學生,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高效。
二、反思磨課結果
打磨一節(jié)好課,體現(xiàn)的是個人素質,反映的是團隊水平,彰顯的是集體智慧。反思磨課結果需要比較磨課前后的變化,感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需要豐富教學設計,把握理論精髓;需要歸納教學流程,探索教學模式,提升磨課價值。
1.反思前后變化
對比前后變化,是對自己教學設計的一次自省、自悟,又是對大家意見和建議的深入思考,為下一次課堂實踐提供改善的方向與策略。反思前后變化可以圍繞教學目標,思考教學內容有哪些更新?依據學生實際,教學重難點有哪些變化?根據教學重難點的變化,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哪些優(yōu)化?通過比較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探查哪些是新增的,為什么要新增?哪些是刪掉的,為什么要刪掉?哪些是合并的,為什么要合并?根據效果,檢驗變化的優(yōu)劣,哪些變化效果好,需要堅持,成為今后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哪些變化效果差,需要摒棄,成為今后教學的禁忌?等等。通過反思前后變化,促進教師體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到學思統(tǒng)一。
2.豐富設計思路
課堂設計可以有多種思路和方案。比如“熱空氣”一課,可以走不同的設計路線:走興趣路線,借助有趣的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做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走大概念路線,圍繞熱空氣的性質和熱空氣上升的原理設計教學;走技術與工程路線,圍繞怎樣設計一個能升空的孔明燈開展教學。也可以設計成小臺階、快節(jié)奏、多反饋的指導性課堂。還可以從大情景、大問題和大環(huán)節(jié)的角度設計,放手讓學生做研究。
3.凝練教學模式
磨課是精細打磨課堂的過程,上課結束并非是磨課的終結,需要教師回過頭來反思設計思路,凝練出教與學的不同模式。如嘗試在錯誤中改造學生經驗時,可以形成“埋錯—試錯—析錯—糾錯—防錯”的模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時,可以形成“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觀點凝練—代表發(fā)言—小組補充—全班完善”的模式;展現(xiàn)學生思維時,可以形成“在挑起矛盾中發(fā)展學生思維,在觀察比較中促進學生思維,在不斷追問中激發(fā)學生思維,在修改假設中更新學生思維,在與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比中嚴謹學生思維”的模式;引導學生發(fā)言時,可以形成“我認為……,我的根據是……;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的理由是……;我想補充的是……,這樣才完整;我的疑惑是……,誰能幫我解決”的模式等。
三、更新自我認知
磨課,不僅是為了打造一堂好課,更是為了啟發(fā)教師對好課的理解和把握,但好課的標準在學生和教師心里存在巨大差異。面對教師精心預設的提問,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計,滴水不漏的銜接,為什么學生不買賬?一節(jié)在大家心目中完美的課為什么在專家眼里漏洞百出?諸多問題形成了矛盾的結合體,需要更新自我認知。對磨課結果反思時不僅要有內容的反思,還要把反思作為對象進行反思,進入哲學層面的反思。
孫正聿教授認為哲學的“反思”不是一般地以思想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而是特別地以思想構成自己的“根據”作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1]。教師個體需要反思大家想到的點子,自己為什么沒有想到?是缺少觀察視角,還是知識背景?是缺少條件性知識,還是程序性知識?是缺少聯(lián)系、比較,還是想象?是缺少反思的根據,還是反思的方法?還要反思如何將特定的教學技術、技巧上升到普遍的方式、方法,進而提升到教學思想的反思,讓教師不在技術、技巧上徘徊,而是站在宏大的背景上去看普遍性問題,從反思的根據上進行根本性思考,回顧磨課的過程,思維的迷思和混亂,思路的糾纏不清和一團亂麻,究竟經歷什么樣的焦灼和撕扯才逐漸清晰起來,執(zhí)果索因深度思考,這樣的反思才有價值。
反思性磨課是磨課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結合磨課特點,將“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種習慣。要改變?yōu)樵u優(yōu)而磨課的方式,提倡交流式磨課、生成性磨課、引領式磨課等多種磨課方式,形成以解決問題為根本出發(fā)點的磨課制度[2];要尊重執(zhí)教人的想法和預設,在和諧的氣氛中商討改進建議,構建伙伴共生、合作共贏的教研文化[3];要完善聽評課制度,從一次備課、一次聽評課到持續(xù)備課、連續(xù)評課改課,從一種課型到多種課型,從一人改課、執(zhí)教到同課同構、同課異構、多人執(zhí)教,形成研究中改進、改進中研究的新常態(tài)。
參考文獻
[1] 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向守萬.有效研課磨課“七個一”[J].教學與管理,2019(20):24-25.
[3] 孫成成.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視角看磨課[J].教育視界,2015(06):38-39.
[責任編輯:郭振玲]
32105019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