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書葦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以保障女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追求教育上的性別平等。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性平等尊嚴是人的現(xiàn)代化課題中的應有之義,這是現(xiàn)代文明的共識”。性別平等教育是男女平等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更是人民權利和事業(yè)不斷進步的重中之重。文章將從性別不平等對女性及社會的影響,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和原則,對現(xiàn)有政策的評價及對未來的建議措施這幾個方面展開簡單分析。
關鍵詞: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G520.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5-0025-04
教育公平很大一部分體現(xiàn)在教育性別平等上,早在《2003年人類發(fā)展報告》中就明確指出,“教育上的性別平等并不僅僅是性別自身的目標,而且是實現(xiàn)其他所有目標的核心?!?017年有文件提出,2020年18—64歲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10.16年的指標,相對于2011年,提高了1.36年。即使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但性別不平等仍然存在于教育體制中,在各個年齡段和各個學歷水平中,女性數(shù)量普遍低于男性。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女性依靠學歷教育改變生活質量和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依舊少于男性。這意味著我國在平衡教育性別問題上仍需要大量的時間及有效的政策[1]。
一、性別不平等概述
(一)性別平等的定義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對性別平等作這樣的定義:“性別平等意味著,不論男女,都可以享有一樣的權益、資源、機會和保護……性別平等絕對不意味著男女要變成一樣,而是沒有偏見或歧視。男女平等既是人權問題,也是可持續(xù)和以人為本發(fā)展的前提和指標?!焙唵蝸碚f,在當今社會,性別平等就是讓男女地位保持在相同水平,讓性別不至于成為人們正常生活的阻礙。
(二)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及影響
當前,性別不平等問題仍然較多聚焦于女性。物化女性是當下性別不平等的一大問題,所謂“物化”就是將女性當作資本或權利的附屬品。我國古代“有權有錢娶妻不愁”的觀念曾經(jīng)一度盛行,由于古代男女政治、社會地位的嚴重不平等,男性對權利、資本占據(jù)著絕對的把控地位,因此,在古代男性潛意識中,會將資本和地位作為把控女性的籌碼。如今,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這種封建思想已經(jīng)被人們拋棄,但是對女性的偏見仍然存在。一些人依舊保持女性一定要結婚生子、相夫教子、處理家務等想法,企圖將女性形象變得單一化、扁平化,不承認女性在社會和行業(yè)中的突出表現(xiàn)。這種性別不平等的觀念代表著對女性的歧視,不利于當今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平等,國家應著重強調性別平等的觀念,這種觀念也應在教育中一點一滴地滲透,讓更多人看到女性的價值、承認女性的價值,從而平等看待女性角色和貢獻[2],大力推進性別平等教育。
二、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在我國古代社會教育中,存在著非常不平等的性別差異現(xiàn)象,這一問題依然突出暴露于女性群體中。受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影響,“女子無才便是德”成為大多數(shù)古人的認知,也正是由于這樣的錯誤觀念,女性難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在教育中沒有得到平等對待,未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相對于男性所接受的各種學校教育,家庭是女性唯一受教育的場地,所學習的內(nèi)容主要是婦容、婦言、婦德、婦工等。這些面向女子的教育,主要是希望把她們培養(yǎng)成“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而后出現(xiàn)的一些實質教育,也只是針對女子賢妻良母的教育方式的鞏固以及強化,如漢代到清朝前期所出現(xiàn)的《女四書》《列女傳》等,都是男性為加強對女性的統(tǒng)治所設定的,牢牢將女性束縛在“三從四德”的傳統(tǒng)道德觀下,讓女性難以更進一步地獲得人權發(fā)展。
清朝末期,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傳入我國,人們性別平等的意識被喚醒,教會女學的興辦以及先進人士相關女學的倡導,讓面向女性的教育得到了有效改善。梁啟超曾經(jīng)說過“然吾推及天下積弱之本,則必婦人不學始”,他認為國家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女學不興。而后,興女學潮流慢慢壯大。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907年3月8日),清政府學部頒布了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這說明了我國女子教育在學制上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是,當時男性與女性依舊不能同校學習,男校和女校也因此誕生。民國初期,有規(guī)章制度設置了相應的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以及女子中學,在初等教育階段的小學堂中,也實現(xiàn)了男女同校的辦學模式,說明男女性別平等理念取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各個學段基本實現(xiàn)了男女同校辦學,有關法規(guī)也開始不斷強調性別平等。1995年,江澤民在聯(lián)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發(fā)表了一次重要講話,在此次大會上宣布了我國將非常重視婦女的進步以及發(fā)展,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育內(nèi)容中,進一步強調了男女平等是基本國策,要實現(xiàn)性別平等教育。堅持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以有效確保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當前,女性的權利與地位已經(jīng)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一些對女性及男性的固有偏見,仍在持續(xù)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
三、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和教育的普及,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開始正視和理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但是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固有偏見。
對于女性,有部分人認為女性“在30歲以前就應該結婚,不然就進入了剩女行列”,這是物化女性的一種表現(xiàn)。持這種觀念的人,妄圖將女性的年齡變成女性追逐自由平等權利的阻礙,沒有將女性視為自由的個體,只是將她們看作是承擔繁衍任務的“生育工具”。這種錯誤觀念給女性加上了沉重的枷鎖。但性別平等教育明確了每一位母親都是偉大的,生育是女性可做出的選擇,但不是每位女性都應盡的義務。
當前,在性別平等教育的影響下,人們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不論男女,都有享受變美、變精致的權利;女性可以性格剛毅堅強,男性也可以性格沉穩(wěn)安靜。不給性別貼上固化標簽,讓男女都享有同樣受尊重的權利,是性別平等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
由此可見,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人們普遍樹立了新理念,不論男性女性,頭發(fā)的長短和顏色、服裝的選擇、性格的強弱、力量的大小等,都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這都是每個人獨有的特質。每個人的特點都應該是閃閃發(fā)光、引以為傲的,而不是受他人詬病污蔑的。生理上的特點是不可改變、不可以強制的。社會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社會風氣和趨向會影響教育的理念、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在時代發(fā)展進步的同時,性別平等教育消除了大眾固有的偏見,也使性別平等教育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4]。
四、性別平等教育的原則
教育上的性別不平等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復雜融合的結果,要想實現(xiàn)男女平等教育,要從國家、社會、學校幾個層面并進。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來保護女性受教育權益,積極號召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風氣,學校也在盡力開展性別教育,但在性別平等教育中,某些方面依然暴露出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自由平等原則
當今社會,仍有部分人認為男生的理科一定強于女生,女生的文科一定強于男生,男生偏科可以提升,女生偏科屬于正常,這種傳統(tǒng)觀念甚至會影響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和教師的教學,影響了某些學校對于文理科分班的男女名額。這對擅長理科的女生來說極不公平,是對女生的一種變相歧視。那么在性別平等教育中,便需要遵循自由平等的原則,在教育上像選文理科這種決定人生發(fā)展方向的事,更應順應學生自己的心愿,讓學生自由選科,而不是用性別來決定擅長什么、學習什么。
(二)教育公平原則
近些年,某些高校在考試招錄政策方面,依然未能全面秉持性別平等的意識。在2019年黑龍江省高校招生計劃中,可以看到有的高校招錄女生的分數(shù)線要比男生分數(shù)線高出20分甚至更多,比例也嚴重傾斜。早年間,上海外國語學院的招生計劃中男女名額嚴重不平均,男女考生分數(shù)線相差懸殊,有悖于教育性別平等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5年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提到,“學校在錄取學生時,除特殊專業(yè)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取女性或提高對女性的錄取標準”。雖然現(xiàn)在情況有所好轉,某些名校也取消了在小語種專業(yè)男女分數(shù)線不同的政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現(xiàn)象。所以,通過性別平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原則,可以改善教育性別平等,綜合考量教育公平,不論職業(yè)專業(yè)是否特殊,不把女性“優(yōu)待”才是對女性最大的優(yōu)待,男性與女性都能夠基于自身興趣和未來發(fā)展,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向[5-7]。
五、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建議
(一)學校和教師需具有極高的性別平等意識
從小學教育到高校教育,學校教師在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上占有主導地位,是實現(xiàn)教育性別平等偉大目標的基礎力量。
第一,應建立一種高效精干有正確性別意識的教師隊伍。一支高素質、有性別平等觀念的教師團隊,是社會、國家實現(xiàn)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師是教育手段的執(zhí)行人和管控者,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會不知不覺地體現(xiàn)出其關于性別的思想,如果教師在平常表現(xiàn)出性別不平等的意識傾向,會對學生正確性別觀念的建立產(chǎn)生負面影響。所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宣傳和內(nèi)化,滲透相關知識和政策,阻止班級發(fā)生性別歧視行為,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進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性別教育理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學校不得開展對性別區(qū)別對待的活動或輔導班,學校高層領導要將性別平等教育觀念牢記于心,學校中的每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或體育文化活動抑或是理科加強輔導班,都不能以“女生身體素質不好”“女生思維能力不夠”等為借口,出現(xiàn)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狀況,不管女生最后取得什么樣的成績,都要給予男女生相同的機會,不能劃分“自以為的”男女生擅長的絕對領域。同樣的,適合女生的活動也要給男生相應的名額,世界經(jīng)濟論壇的《2020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每一項都是平等的,才是性別平等教育的最理想狀態(tài)。
(二)通過高校平臺傳播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知識理念
俗話說孩子就是祖國的“花朵”,肩負著發(fā)展先進文化和傳承人類文明的使命,尤其是已經(jīng)有正確價值觀念、有能力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大學生。環(huán)境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發(fā)展方向,所以建立良好的高校校園環(huán)境對實現(xiàn)性別平等教育尤為重要。
首先,學校宣傳欄、廣播站、圖書館等可以播報或展示一些關于性別平等教育的政策和實施事例,加強宣傳和講解,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性別平等教育。其次,學校社團可以多開展有關性別平等教育的學術活動,例如辯論賽、演講、小組報告等,讓學生在提升自我學習素養(yǎng)的同時加深對性別平等的理解。最后,學校社團應鼓勵社團成員向社會群眾宣傳性別平等教育,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擺攤、宣講等方式增強民眾對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視,提高其民眾知曉度。通過在各高校充分滲透相關知識,構建學生良好的性別平等意識,大大提高社會乃至全國對性別平等教育的理解和重視水平。
(三)利用新媒體加強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宣傳
在網(wǎng)絡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各類新媒體層出不窮,社交軟件也是種類繁多,在享受豐富有趣的新媒體設備的同時,社會及高校應該利用這些渠道宣傳性別平等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性別平等理念的全民普及度。
當今新媒體的推廣可以大致分為視頻平臺、社交平臺、自媒體平臺三類,要針對每一類的特點實施相應的宣傳措施。例如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制作一些關于性別平等教育的簡潔的宣講視頻,穿插進抖音、快手等群眾接受度較高的短視頻平臺,或作為公益廣告在一些視頻平臺如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等播放,讓觀眾在休閑娛樂的間隙了解相關知識。再比如可以借助一些關于性別平等教育的事例寫作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影響及危害的文章,投到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新聞平臺。這種方式可能不會短時間內(nèi)受到大部分人的注意或取得成效,但日積月累,每一份細微的進步都是在為取得性別平等教育的成功而努力。
(四)提高對學校德育課堂的重視程度
德育課,簡單地說就是培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課程,但一直以來,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對這類課程經(jīng)常釆取“無視”態(tài)度,占用德育課上主科課或者開展其他活動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即使上課,也是一整堂課枯燥無味地說教灌輸,學生和教師都很被動。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對實現(xiàn)性別平等教育也是一種阻礙。所以,高校要從學校領導層到教師再到學生,層層加強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在課上教師有所教,學生有所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將性別平等觀念融入學校德育課堂,提高課堂趣味性和積極性。這樣既提高了德育課堂的教學水平,又實現(xiàn)了性別平等教育,傳播了先進的性別文化[8-9]。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距離實現(xiàn)理想的性別平等教育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情況對其他教育工作的落實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甚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思想觀念。正因性別平等理念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普及,所以難免會使人們因性別在就業(yè)、學習等方面遇到問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為此,針對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需要國家、政府、學校、教師以及個人各主體通過積極有效的政策引領和支持,宣傳普及性別平等觀念,共同努力,以建立良好的性別平等教育系統(tǒng)。學校以及所有教師務必要樹立性別平等意識,將高校作為教育以及相關理念的宣傳平臺,加大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知識理念的傳播力度,期間可以借助新媒體,擴大性別平等教育宣傳范圍與影響力,使學校德育課堂能夠全面且深入地滲透性別平等教育,加強對其的重視。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對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帶來積極影響,還能夠建立健全性別平等教育體系,從而為今后我國性別平等教育工作的實施奠定基礎,建立起性別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四川日報網(wǎng). 2020年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0年[EB/OL]. (2017-06-04).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70604/ 16472O.shtml.
[2] 鄭磊,李靜. 中國教育性別平等政策回顧與評價[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0):6.
[3] 張守華,李小朋. 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高校課堂的思考[J].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9(02):5.
[4] 周小李. 我國教育性別不平等問題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2007(03):14-17.
[5] 唐婭輝. 論教育政策與性別平等[J].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05):27-29.
[6] 吳曉蘭,王敬杰,李曉群. 教育問題中的性別不平等探討——基于女性主義視角[J]. 技術與市場,2009,16(05):28-29.
[7] 唐文文,蓋笑松,趙瑩. 兒童青少年的性別平等意識現(xiàn)狀調查[J].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139-144.
[8] 朱劍,侯曉宇. 大學:促進性別平等的重要基石——《“他為她”影響10×10×10計劃之大學平等報告》解讀[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3(01):105-113.
[9] 郭曉宇,戴秀麗. 我國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 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0,29(11):185-186.
(薦稿人:張鳳濤,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編審)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