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捍
近日正讀《禮記》,秦漢女子拂冠緌纓,起敬起孝,她們黼黻文繡的女紅之美,讓我穿過光陰的眼睛,看見奶奶借著朦朧的月色穿針引線、縫補衣物的樣子。
記憶里,奶奶總是垂著頭,把生活的艱辛一針針縫進線里,把最樸實的教育盛進三餐四季。我常枕著她的膝蓋,看她坐在床沿上,借著窗口的熹微的日光、霞光或是月色,縫補家里磨壞的衣裳。那時我調(diào)皮,上山爬樹,下河摸魚,歡天喜地,無憂無慮,身后常常是開了線的褲子,以及一燈如豆的夜晚里,奶奶一針一線給我補褲子的慈祥。
奶奶縫針很有講究,從各色的絲線和各種粗細的針開始,都蘊含著濃濃的智慧。各色的衣服需要各色的線,自不必多說,黑色的衣服倒也可用得紅線,因為紅黑相間,別有一番韻味,而縫扣子只用得黑白色的線,這是極簡的藝術(shù)。從材質(zhì)上來看,麻布衣需用細針,牛仔衣需用粗針,毛衣呢,則需用帶鉤子的針。
選好針線之后,奶奶用食指與拇指輕輕一拈,就給毛躁的線頭施了法,服服帖帖地穿過針孔里去,繼而再給線尾輕輕地一拈,便打了一個小結(jié)。奶奶會戴著一只頂針,這種與文學(xué)手法同名的器具,在針線活里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譬如納鞋墊,鞋墊很厚時,奶奶將穿好的針斜斜地刺進鞋墊的邊角里,再蜷起食指,頂針一頂,卡住的細針便順利地穿過去。鞋墊的邊緣是需要封住的,所以在刺入細針時,還要將絲線的另一端繞過去,再拉出針來,回環(huán)往復(fù),才封得住腳底暖暖的愛意。針腳的疏密很重要,太疏則不夠牢固,太密則影響柔軟度。奶奶的針腳不密,但是整整齊齊,像她耳邊整整齊齊的頭發(fā),又像藍天上整整齊齊的雁隊,或是青山古寺里,吃齋念佛的和尚頭上整整齊齊的戒疤。末了,奶奶伸出兩指,挽上一個圈,將針引過去,就是一個服帖的結(jié)尾。
果然,奶奶的老花鏡里,藏著生活細水長流的終極秘密——勤勞和儉樸。奶奶繡過很多東西,但多數(shù)都是縫縫補補。家里十幾年不曾丟過衣裳,壞了可以補,破了可以補,款式舊了奶奶也能變廢為寶,另做他用。我箱底的幾件老衣裳,幾乎都有奶奶十幾年前的針線痕跡。新衣服縫一縫,可以更牢固,舊衣服縫一縫,可以穿得更久。裁出幾張腳板狀的布,縫起來就是一雙鞋墊,舊毛衣拆一拆再縫一縫還可以作圍巾。褲子磨破了,就便繡上一朵小花,也帶著詩意親吻我年少的傷疤。
光陰漸從奶奶的十指間的褪去,苦難的波濤,常將人吞沒又卷起。奶奶的眼睛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脊梁也日復(fù)一日的傾斜下去。但拾起針線活來,奶奶依舊手腳利索,橫一針豎一針,靈巧地在碎布間穿梭,所謂“穿花蛺蝶深深見”也不過就是如此,而一橫一豎又像極了地理書上的經(jīng)緯線。
如今我正對著一本古書,西望夕陽里秦淮的閣樓,耳邊響起針線摩擦窸窣的聲音,這聲聲的輕響穿過孟母的雙手,也穿過等待歸人的閣樓,遞到了在奶奶的手里。這一針一線代表的是從古至今女子閨閣里最細膩的藝術(shù),是生活的經(jīng)緯和智慧,也是古老的儉樸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