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沛原,帥平,鄧應平
610041 成都,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眼科(何沛原、鄧應平);610041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研究所)(何沛原、帥平)
近年來,皮膚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1],眼瞼皮脂腺癌是起源于眼瞼皮脂腺的高度致命性腫瘤,1981年由Allaire等首次報道[2],眼周皮脂腺十分豐富,眼瞼皮脂腺癌在皮脂腺癌中約占40%。眼瞼皮脂腺癌的臨床表現多樣,極易誤診和漏診[3],具有惡性程度高、高復發(fā)率和高轉移率的特點。目前我國臨床上對眼瞼皮脂腺癌的認識還不夠,缺乏標準的診斷標準和規(guī)范的治療手段,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復發(fā)率和轉移率的關鍵。因此,本文對眼瞼皮脂腺癌的流行病學特征、診斷標準、臨床分期及治療新進展等方面進行綜述,以期為實際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近年來眼瞼皮脂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4],數據顯示眼瞼皮脂腺癌的發(fā)生存在種族差異,其在白色人種的發(fā)生率較低,僅占眼瞼惡性腫瘤的1%~3.2%[5]。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眼瞼皮脂腺癌在亞洲人群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在所有眼瞼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基底細胞癌[6],而在白種人群中排名第三,低于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我國眼瞼皮脂腺癌約占眼瞼惡性腫瘤的31%~40%[7]。有研究顯示眼瞼皮脂腺癌好發(fā)于女性,約占57%~77%[8],但也有報告顯示眼瞼皮脂腺癌并無明顯的性別差異。眼瞼皮脂腺癌好發(fā)于老年人,但年輕人罹患眼瞼皮脂腺癌的病例也不乏報道[9-10]。
眼瞼皮脂腺癌的臨床表現具有多樣性,腫瘤最常見表現為瞼緣部或瞼板內單個無自覺癥狀的斑塊或硬結,顏色為黃色或黃白色,質地多堅硬,也有患者表現為眼瞼彌漫性增厚。眼瞼皮脂腺癌易與一些良性病變混淆,如霰粒腫、瞼結膜炎等,對任何抗生素均無反應,稱之為偽裝綜合征[11]。多為單眼發(fā)病,通常多發(fā)于上眼瞼[12],隨著病程進展,腫瘤逐漸生長,晚期患者腫瘤可發(fā)生破損潰爛,累及毗鄰皮膚毛囊則導致睫毛脫落。眼瞼皮脂腺癌的侵襲能力較強,常表現為pagetoid樣侵犯表皮[13],可累及眼球甚至眶外器官。眼瞼皮脂腺癌也有較高的轉移能力,10%~30%的患者可發(fā)生局部淋巴結轉移,還可遠處轉移至肺部、肝臟、腦等器官[14]。Shields等[15]報道眼瞼皮脂腺癌復發(fā)率為18%,轉移率為8%。Muir-Torre綜合征的臨床特點是至少一種皮膚腫瘤并發(fā)內腔惡性腫瘤,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皮脂腺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病變,眼瞼皮脂腺癌患者應終生警惕內腔惡性腫瘤的發(fā)生[16]。
眼瞼皮脂腺癌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17],既往研究發(fā)現放療史[18]、免疫抑制[19]、利尿劑用藥史[18]、家族性視網膜母細胞瘤史[20]、HIV感染[21]、HPV感染等與眼瞼皮脂腺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18]?;蛲蛔冊谘鄄€皮脂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22-24],包括原癌基因如Bcl-2、c-erb-2、c-met等,抑癌基因p53、p16等。據統(tǒng)計約50%的眼瞼皮脂腺癌患者發(fā)生p53突變[25]。近年來研究者發(fā)現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通過競爭性內源性RNA調控模式在眼瞼皮脂腺癌發(fā)生中扮演重要角色[26]。
眼瞼皮脂腺癌是高度惡性的致命性腫瘤,但由于其臨床表現多樣,常被誤診或漏診,延誤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率和復發(fā)率[10]。眼瞼腫瘤的發(fā)病位置特殊,當出現腫塊時容易被發(fā)現,但眼瞼皮脂腺癌的發(fā)病位置較為隱匿,多發(fā)生在瞼緣部或瞼板內,臨床早期多為小結節(jié),甚至有些患者僅表現為瞼板結膜的局部增厚,患者常常無明顯的瘙癢、疼痛等癥狀,視力也未受影響,因此不容易引起患者重視。當患者出現較為明顯的不適癥狀而就診時,卻可能由于其表現及病灶缺乏特征性,被誤診為霰粒腫、瞼緣炎或其他良性腫瘤,從而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27-29]。Shields等[30]統(tǒng)計顯示約2/3的患者曾被誤診,陳路等[31]發(fā)現眼瞼皮脂腺癌的臨床誤診率高達59%。據統(tǒng)計眼瞼皮脂腺癌從發(fā)病到明確診斷的平均時間在1~2.9年[32],直接導致了該病的高死亡率、高復發(fā)率。因此,提高早期診斷率是提高眼瞼皮脂腺癌治療效果的關鍵[12]。
2017年我國最新的瞼板腺癌診療專家共識[33]指出,當患者具備以下臨床特點時,應考慮眼瞼皮脂腺癌:中老年人,眼瞼局限性腫塊,主要表現為上瞼或瞼緣或瞼結膜面,淡黃色或黃白色,境界清晰、質地較硬,病灶可不連續(xù),或周圍局限性結膜充血,類似結膜炎或反復發(fā)作的“瞼板腺囊腫”,或呈pagetoid樣浸潤[34]。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眼瞼皮脂腺癌診斷的金標準。應對疑似眼瞼皮脂腺癌患者進行及時的眼瞼活檢,尤其是當患者出現反復性霰粒腫、眼瞼增厚、睫毛脫落、眼瞼外翻腫塊或眼瞼潰瘍時。鏡下多泡型或空泡狀透明胞質是皮脂腺細胞分化的主要特征,也是診斷皮脂腺癌的必要條件,可被油紅0或蘇丹III染色,主要分布于小葉中心,外周多為基底樣細胞??筛鶕[瘤的生長模式、細胞類型和細胞結構將眼瞼皮脂腺癌進分為小葉癌、乳頭狀癌、粉刺癌和混合癌[35]。但眼瞼皮脂腺癌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較難,常被誤診為低分化的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36-37]。免疫組化分析是重要的輔助檢查診斷手段,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的免疫組化標記物被研究者發(fā)現與眼瞼皮脂腺癌有關[38-39]。Zhang等[40]發(fā)現端粒蛋白復合物shelterin水平的降低和端粒長度縮短與眼瞼皮脂腺癌、基底細胞癌的發(fā)生有關,而一些參數可輔助區(qū)別眼瞼皮脂腺癌和基底細胞癌,眼瞼皮脂腺癌shelterin的mRNA表達量降低,但在基底細胞癌中升高;p53在眼瞼皮脂腺癌中突變率更高;Ki-67和 Bcl2表達在基底細胞癌中較低。波形蛋白(vimentin)[41]、穿孔素(perforin)[42]、核因子XIIIa (AC-1A1)[43]、BAG3[44]等也被發(fā)現在眼瞼皮脂腺癌鑒別診斷中有重要意義。應對pagetoid樣浸潤的病灶進行地圖樣活檢,以明確疾病的程度。當懷疑存在局部侵犯時,需行CT、MRI等影像學檢查[7]。當懷疑存在淋巴結轉移時,可行前哨淋巴結活檢(sentinel lymph node,SLN),Cheung等[7]推薦當病灶直徑≥10 mm時,即可行SLN活檢以排除淋巴結轉移風險。另外,當患者有胃腸道或泌尿生殖系統(tǒng)腫瘤個人史或家族史,應重點篩查 Muir-Torre綜合征[16]。
腫瘤分期對治療手段的選擇、預后判斷都有著重要意義。國際抗癌聯盟及美國癌癥學會制定了針對眼瞼皮脂腺癌的標準化TNM臨床分期(第八版)[45](表1),我國2017年形成眼瞼皮脂腺癌臨床診療專家共識,對眼瞼皮脂腺癌臨床分期進行了詳細闡述[33]。Alhammad等[46]編寫的AJCC第8版臨床分期可準確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Hsia等[47]研究結果表明T分期與腫瘤淋巴結轉移和腫瘤相關死亡風險密切相關。但學者認為目前我國大多數臨床醫(yī)師對眼瞼皮脂腺癌臨床分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提出應高度重視眼瞼皮脂腺癌的臨床分期[48]。T分期主要基于腫瘤大小和位置,然而其他因素如既往病史、病理學指標如pagetoid浸潤、組織學分化程度等也是患者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Zhou等[14]針對眼瞼皮脂腺癌開發(fā)列線圖評分系統(tǒng),主要包括4個參數:眼眶浸潤、最大腫瘤基底直徑、是否存在pagetoid擴散以及初始淋巴結轉移,結果顯示該評分系統(tǒng)的預測能力明顯優(yōu)于TNM分期。
表1 眼瞼皮脂腺癌TNM臨床分期(AJCC第8版)[46]
眼瞼皮脂腺癌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療、冷凍治療等[49]。手術切除是眼瞼皮脂腺癌的最重要的治療方法[50],主要包括廣泛局部切除術(wide local excision,WLE)和Mohs顯微外科手術(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MMS)[51-53]。但手術方式的選擇仍然存在爭議,也缺乏針對不同分期腫瘤的規(guī)范手術治療指南。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WLE是眼瞼皮脂腺癌的主要手術方法,對于無眼眶浸潤的病灶,距離腫塊邊緣5~6 mm進行切除,石蠟病理切片,然后行眼瞼重建。雖然WLE的切除范圍大,但腫瘤復發(fā)率仍然高達37%,且存在眼瞼缺損大,術后并發(fā)癥多,修復困難等缺點[52]。近年來隨著冰凍切片技術的發(fā)展,MMS有了長足發(fā)展。MMS首先在肉眼所見腫瘤范圍外2 mm切除腫瘤,然后術中采用新鮮組織薄層切片在鏡下進行即時觀察,直至鏡下確認切除組織邊緣無腫瘤細胞存在。與WLE相比,MMS優(yōu)點在于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眼瞼組織,為眼瞼修復重建奠定良好基礎,且研究顯示Mohs手術的復發(fā)率低于WLE[52]。Spencer 等[54]發(fā)現MMS術后3年復發(fā)率和轉移率分別為11.1%和5.6%。Zhou等[53]對360名眼瞼皮脂腺癌患者進行隨訪,MMS的局部復發(fā)控制率優(yōu)于WLE,但轉移率和腫瘤相關死亡風險與WLE相當,且在pagetoid浸潤患者中,MMS的優(yōu)勢并不明顯。Phan等[52]對分別行WLE和MMS術的眼瞼皮脂腺癌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發(fā)現二者的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Desiato等[55]對1 333名患者的生存結局進行分析發(fā)現WLE與MMS在腫瘤復發(fā)率、轉移率和死亡率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MMS對于術者的技術要求、組織病理學水平以及醫(yī)院的基礎設施要求較高,目前我國很多醫(yī)院尚無法采用該方法開展手術[48],因此Mohs法應用于眼瞼皮脂腺癌的治療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冷凍療法是眼瞼皮脂腺癌的輔助治療方法,可用于存在pagetoid浸潤的患者。皮脂腺癌對常用化療藥物并不敏感,近年來關于化療的報道較少,有研究者將絲裂霉素C、順鉑和5-氟尿嘧啶應用于晚期患者或存在pagetoid 浸潤的患者[56-58]。既往研究證實單純放射治療相較于手術治療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和死亡率,對于不適合手術或拒絕手術的患者,才考慮單獨使用放射治療[59]。Takagawa等[60]對83名接受放療的患者進行統(tǒng)計,中位放射劑量達60 Gy,7年總生存率、無頸淋巴結復發(fā)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別為83.5%、75.5%和52.3%,推薦若腫瘤直徑<10 mm,放療是重要的替代治療方案,對于腫瘤直徑較大的患者,首選進行手術治療。有研究者對存在淋巴結轉移和神經周圍浸潤的患者行放療,但效果不佳,復發(fā)率高[59]。如果患者出現眼眶廣泛浸潤、結膜和角膜廣泛受累,但沒有遠處轉移的證據,則需要進行眶內容物剜除術,將眼球和眶內內容物完全切除。Gerring等[61]發(fā)現10例眼瞼皮脂腺癌行眼眶切除術后2年無病生存率為39.2%。
眼瞼皮脂腺癌的惡性程度高,臨床表現隱匿且多樣,近年來發(fā)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及早發(fā)現和診斷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預后的關鍵,診斷需結合臨床特征、病史、組織病理學、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免疫組化方法是新的輔助鑒別手段。手術治療是眼瞼皮脂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探索如何開展規(guī)范的診斷治療將是臨床工作的重點。
作者聲明:本文全部作者對于研究和撰寫的論文出現的不端行為承擔相應責任;并承諾論文中涉及的原始圖片、數據資料等已按照有關規(guī)定保存,可接受核查。
學術不端:本文在初審、返修及出版前均通過中國知網(CNKI)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學術不端檢測。
同行評議:經同行專家雙盲外審,達到刊發(fā)要求。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文章版權:本文出版前已與全體作者簽署了論文授權書等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