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發(fā)玉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修訂和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使用,文言文教學在語文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定位小學文言文教學目標,制訂教學計劃,探索教學方法,已經(jīng)成為教學研究的新領域。筆者以《司馬光》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從誦讀、趣思、善比等方面探索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尋求有益于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誦讀 培養(yǎng)興趣
在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低、中年段文言文教學主要是以“誦讀”為主,而高年段的教學目標提出:“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笨梢?,文言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結合統(tǒng)編版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的教學實踐,從誦讀方法、思維訓練、拓展延伸等方面探索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設計形式多樣的讀,訓練不同層次的誦
1.精準定位單元主題,明確文言文訓練點
語文教材是個“例子”,教師要合理運用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的熟練技能。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也要發(fā)揮好“例子”的示范和遷移的功能。
《司馬光》選自《宋史·司馬光傳》。全文雖然只有短短30個字,但敘事清晰,介紹了司馬光砸甕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以精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個沉著冷靜、聰明機智的男孩形象。本篇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敘事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美好的品質”,語文要素提出了要“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課后練習則提示我們,這篇文言文的教學既要關注情感、價值觀的育人功能,又要重視敘事類文本的閱讀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還要對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閱讀方法進行初步比較。
對于剛進入小學中年段的學生來說,文言文學習尚屬首次。學生雖然在古詩詞的學習中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但對于文言文整體學習還需啟蒙。教師面對這樣的學情,需要結合單元主題,深入研究教材,明確訓練點,細化教學過程,設計不同層次的讀,尤其是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讀出文言文的特點。
2.以讀促學讀懂文本,以學帶讀讀出韻味
筆者在教學《司馬光》時,把誦讀作為文本閱讀的推進劑,也在不斷嘗試中運用多種形式的閱讀來推動文本教學的展開。課前,筆者先布置學生結合注釋,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試著了解大意。上課時,組織學生先自由讀,再指名讀,提醒學生讀準字音。在教學反饋中,評價和糾正字音,指導學生通過組詞釋義來讀準字音。接著讓同桌互讀,進一步把課文讀正確。
為了訓練停頓,筆者進行了范讀:“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兒/得活?!睂W生體會后,隨即提問:“老師,應該在哪些詞后面停頓時間長一點?”筆者適時再讀一遍。學生指出:停頓往往在名詞主語之后,或連續(xù)動作詞語之間。筆者表示了肯定,再一句一句引讀。學生跟讀,讀通、讀順課文。接著,組織不同形式的朗讀,以此提示停頓對理解故事發(fā)展是有幫助的。此時,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jīng)對故事有了進一步了解,筆者建議學生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讀,讀出韻味來。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和強化故事的表演特點,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設置“光”“一兒”“群兒”等角色,引導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停頓的效果。在朗讀中要注意強調司馬光的連貫動作,嘗試感知人物的美好品質。
3.精讀文本熟練復述,嘗試誦讀提升素養(yǎng)
精讀文言文是復述課文的前提。只有在基本掃清文字、詞句的障礙后,才能進一步把握好全文主要內容,積累語言材料,厘清層次,探討主旨。
精讀文言文通常運用“串講法”,即用好文中的注釋,逐步疏通文意。當然,“串講法”也不一定要拘泥于直譯,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故事的主要內容即可。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熟讀課文后復述故事時,對注釋的運用自然、貼切,并不生硬,部分學生的表達很有創(chuàng)造性??磥恚瑢W生根據(jù)已有閱讀方法,對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分析得很清楚了,但對于主旨的闡述還需要啟發(fā),學生此時還讀不透。
精讀的形式多樣,可以采用師生共讀、分組讀、接龍讀等形式,直到熟讀成誦。在多種形式的朗讀后,可以提供背景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誦讀,讓學生讀出文言文的感情和氣勢,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從而增進語文素養(yǎng),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滋養(yǎng)民族精神。
二、創(chuàng)設有趣味的情境,引導有維度的思考
1.調動情緒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增添趣味
在《司馬光》一課的教學導入中,筆者展示了司馬光砸甕的圖片、播放《姓氏歌》,引發(fā)了學生對已有知識點的回顧,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學習和平時的語文積累是有聯(lián)系的。視覺感知是最快的認知方式,在這一過程中,達到了自然引入的效果。接著,學生展示了課前搜集到的有關資料,筆者補充了一個司馬光從小閱讀《左氏春秋》的故事,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營造了學習文言文的氛圍。
2.組詞釋義方法有趣,關注思維增強理趣
三年級是文言文學習的啟蒙階段,《司馬光》的教學要求是能借助注釋講一講這個故事。組詞釋義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容易掌握,適當引導即可,如:戲,游戲;庭,庭院;沒,淹沒等。這樣組詞或找近義詞,再代入文中恰當變化,解釋起來就自然流暢了。對于較難理解的詞語,則可以用圖片來解釋,還可以引導學生用了解字源的方式去理解。如教學“登”字時,學生觀看筆者搜集的字源,了解“登”字的演變過程,筆者再范寫一遍,既讓學生了解了字形,也引導學生體會到它的意思?!爱Y”字在文中的注釋為“口小肚大的陶器”,課本中有“甕”的圖片,但表達不夠清楚。筆者補充展示了“甕”和“缸”的圖片,從外形、用途和危險性等方面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不同,在探討中總結出司馬光機智、勇敢的品格,整個教學過程自然生成,學生的表達欲望和思維碰撞都得到了展現(xiàn)。
三、善用對比,嘗試閱讀延伸
1.運用文言文與白話文對比,善于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特點
白話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白話文教學和文言文教學,在文字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方法上都是緊密相連的,但又有很多不同,需要學生區(qū)別、對比。教學文言文《司馬光》后,筆者出示了《司馬光砸缸》的現(xiàn)代白話文版本。學生在默讀后,筆者引導分析兩者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學生討論得很激烈,尤其對于不同點,學生的語言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言簡義豐”“寫實精準”的特點,筆者再適當歸納,學生就理解了。通過比較,學生對文言文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而對比的過程又有利于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學生誦讀的深入。
2.搜集與文本類似的文言文,檢驗方法拓展思維
課本中的文言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生要通過課本的學習,在新的文本中檢驗掌握的方法?!段膹┎┕嗨∏颉泛汀端抉R光》在文本上很相似,為此筆者在拓展、鞏固時,選擇該文指導學生默讀,并結合注釋讓學生自主說出文意。再指名學生運用分析停頓的方法讀好短文、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接著設計了關于該文言文的欣賞判斷題,學生在對比欣賞中,對文言文的學習更自信了。為了擴大學生同類文言文的閱讀量,筆者還推薦了《曹沖稱象》這篇文章,學生都很感興趣。
文言文的教學策略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創(chuàng)新的。小學文言文教學應立足于該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以誦讀為基礎,以培養(yǎng)興趣為方向,逐步拓展文言文閱讀,關注課堂氛圍營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瑰麗多彩,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