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施偉梅,廖梅香
(贛南醫(yī)學院 藥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強調高校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中心環(huán)節(jié),作為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工作需貫穿高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全方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造就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大學生[1?4]。 在高校實驗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長久以來,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在自然科學類課程滲透極少,與實驗課程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無機化學”是藥學及相關專業(yè)開設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而“無機化學實驗”是“無機化學”課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無機化學”教學整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門課程可以使學生熟練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對無機化學基本理論的理解。 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實驗原理、提純與分析、無機物的制備和性質鑒定。 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多為大一新生,若對他們尚在發(fā)展的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等方面加以正確引導,將促進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領他們崇尚“綠色化學”理念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等。 近些年,筆者所在學院的任課教師充分挖掘課程的德育元素,并巧妙融合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豐富了課程思政的樣例。
本文以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為出發(fā)點,以“無機化學實驗”課程為載體,發(fā)掘和融入課堂的德育資源,著重從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科學思維、生態(tài)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團隊合作精神這四個方面來發(fā)揮課程的育人作用。
筆者所在學校藥學、醫(yī)學檢驗技術、中藥學、生物技術、制藥工程專業(yè)均開設“無機化學實驗”課程,這些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會從事各類藥物開發(fā)、研究、分析與檢測、生產質量保證等方面的工作。 這些工作崗位除要求從業(yè)者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外,還需要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 但是,目前發(fā)現部分大一新生對于化學實驗的目的存在誤區(qū)。 他們認為化學實驗的作用不重要,以為臨近考試時只要進行記憶即可[5]。因此,在上實驗課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喜歡實踐操作的學生總在忙,其他學生則在旁邊觀望甚至聊天,沒有承擔具體的實驗操作,缺乏集體主義精神。 因此,教師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融入德育元素,使教學內容適度擴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筆者所在學院藥學、醫(yī)學檢驗技術、中藥學、生物技術、制藥工程專業(yè)的“無機化學實驗”課有34 個課時,所選用的教材為文利柏、虎玉森、白紅進主編,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無機化學實驗》,這本教材共編寫了44 個實驗。 由于授課課時所限,任課教師必須根據“無機化學實驗”教學大綱,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盡量篩選一些應用性、實踐性強的實驗項目。 因此,給“無機化學實驗”安排了六次課。 這些課包括了氯化鈉的提純、硫代硫酸鈉的制備、酸堿解離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氯化六氨合鈷(Ⅲ)的制備和組成的測定、陰、陽離子的分離與鑒定幾個方面。 具體的授課章節(jié)中德育元素融合點見表1 所示。
“無機化學實驗”教學內容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元素,亦能夠通過多角度進行合理及有效融入。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應將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哲學思想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去,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 首先,是實驗課程的價值引領方面。 例如,在實驗過程中若出現實驗異常、實驗失敗等情況,該如何正確看待? 其實失敗的實驗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關鍵是學生在實驗失敗后要探究失敗的原因,并總結經驗教訓,而非自暴自棄,更不能抄襲或編造實驗數據。 要教會他們尊重實驗結果,做到實事求是,誠信做人。 其次,從課程教學內容本身來看,在講授氯化鈉提純實驗時,可把提純實驗與化工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了解化學在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還可以介紹中國的海湖鹽蘊藏量情況,如在30 多個擁有湖鹽資源的國家中,中國的蘊藏量位居第一,超過世界總量一半之上。這些典型事例的引入不僅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功課, 還要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在提升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表1“無機化學實驗”課程中德育元素融合點
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鍵,也是重點,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貫穿始終。 比如在陰、陽離子分離與鑒定實驗教學中,這些性質驗證實驗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主完成實驗任務。甚至可以根據他們所學知識,設計一道分離與鑒定的綜合性實驗題。 問題提出后,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貫穿全程,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約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等職業(yè)道德[6]。 2009年湖南瀏陽鎘污染事件、2012 年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鎘元素)等重金屬污染事件雖時隔多年,仍須引以為戒,勿讓悲劇重演。 如在常見陽離子的分離與鑒定實驗中,涉及的重金屬離子Pb2+、Cd2+等廢液要分類收集與儲存,并告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廢氣、廢渣,不得隨意向下水道傾倒,不得隨手亂丟,要分類回收,并由相關部門集中處理,從而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節(jié)約意識。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烈,缺乏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而當代社會對人際交往與團隊合作的要求越來越高[7]。 因此在大學教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相關教師在給學生上“無機化學實驗”課時,通常建議他們2~3 人一組合作完成,并且一起分析實驗結果、查找原因并做出解釋。 例如,在給學生上氯化六氨合鈷(Ⅲ)的制備和組成的測定實驗時,實驗步驟較多,且要注意的細節(jié)也很多,稍微一個細節(jié)不注意,就有可能導致實驗失敗或者影響最終產物的收率。 這就要求學生要有高度的分工合作精神,比如有去稱量固體的,有控制反應溫度的,有計時的等等。 做完實驗后一起撰寫實驗報告,一起分析與總結。 如果實驗失敗或者最終產物收率低下,學生要共同分析并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并總結實驗心得與感受。對于實驗操作及實驗結果報告做得好的小組,老師要予以表揚。 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小組間實驗操作能力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可激勵小組內成員的集體榮譽感,從而達到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目的。
在近幾年的“無機化學實驗”教學實踐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求,筆者所在學院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效果比較顯著,學生的生態(tài)素養(yǎng)、團隊協作能力和辯證科學思維能力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得到了授課教師的高度評價。 但是,怎樣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引下,使專業(yè)課程更精準、更有效地發(fā)揮全方位育人功能,還需要專業(yè)課程教師在德育元素融入專業(yè)課程或挖掘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元素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