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舒婷
關鍵詞:親子溝通;親子關系;非暴力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0-0036-04
【活動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實際需要作為開展教學的依據,相信學生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觀看視頻等覺察自己平時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用非暴力溝通等較合理的方式和父母進行溝通,也就是讓學生學會好好說話。
【活動對象】
八年級學生
【教材分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讓學生學會積極與父母溝通。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編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版教材第5課“愛的表達式”指出:讓學生學會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從而促進親子關系良性發(fā)展。
【學情分析】
(一)八年級學生心理特點
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理論,進入青春期的他們,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增強,對父母依戀程度下降,很多事情不愿意或不知道怎么跟父母溝通,由此會引發(fā)一些家庭的矛盾、沖突或誤會。
即使是這樣,學生內心還是十分依賴父母的,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而讓家庭沖突發(fā)生的根源是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處理好和父母的關系也是中學生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二)課前小調查
1.目的:為了解學生平時與父母的溝通狀況,在課前進行學情調查。
2.抽樣調查:我校八年級6個班281位學生。
3.調查結果
有38.04%的學生與家長溝通狀態(tài)很順暢,45.98%的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交流,但不多,少數學生(15.98%)與家長幾乎沒有交流。大部分同學需要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理論依據】
(一)薩提亞的冰山理論
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藏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父母說話的表面行為,卻沒有理解到父母行為背后的渴望與期待。
(二)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發(fā)生沖突和矛盾時,運用非暴力溝通,當事人就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促進傾聽和理解,從而減少沖突的發(fā)生。
這種溝通方式的核心內容是描述事實、說出感受、表達原因以及提出請求。
【活動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覺察與父母之間原有的溝通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三步四句話”與父母溝通。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會理解父母,體驗積極主動與父母溝通的感受。
【活動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理解父母并主動表達。
教學難點:運用“三步四句話”,并運用到與父母的日常溝通中。
【活動方法】
活動體驗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景式教學法。
【活動準備】
課前調查、視頻剪輯、便利貼、課件制作。
【活動時長】
45分鐘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題——引出主題(5分鐘)
環(huán)節(jié)一:激發(fā)興趣
呈現未補充完整的題目:有話______說,引導學生思考有話可以怎么說?讓學生暢所欲言。
環(huán)節(jié)二:播放視頻,引出主題
(1)觀看視頻《因為有愛,每句話要好好說》節(jié)選
(2)視頻長度:2分30秒
(3)視頻概述:這是來自臺灣的真實測試,讓測試者回顧平時是否用不好的語氣跟父母說話,鏡頭記錄下了父母聽到這些話時的黯然和沮喪。
導出主題:有話好好說
設計意圖:呈現未補充完整的題目讓學生補充,目的是在學生的暢所欲言中營造安全、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與興趣。播放視頻,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與思考,開始覺察自己平時的說話方式,引出主題“有話好好說”。
二、啟思導學——學會理解(10分鐘)
環(huán)節(jié)一:問題引領,激發(fā)思考
(1)提問:想一想視頻中的母女為什么溝通效果不好呢?
(2)小結:視頻中的母女沒有真正地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產生了誤會,父母行為的背后有著渴望與期待,理解是溝通的前提,由此引出溝通的第一步是“學會理解”。
環(huán)節(jié)二:活動——心有靈犀
(1)活動過程:搜集學生平時與父母溝通的具體場景,讓學生思考在這些場景中父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場景一
父母說:“這么晚了,怎么還不睡?”
父母的言外之意:孩子應該休息了,熬夜對身體不好,要好好照顧自己身體。
(3)場景二
孩子說:“媽媽,我今晚要去同學聚會?!?/p>
父母說:“太晚了,不準出去!”
父母的言外之意:回來晚了可能遇到危險,我會很擔心。
(4)場景三
父母說:“怎么又在玩手機,今天的作業(yè)寫了嗎?”
父母的言外之意:我希望你可以把握好學習的時間,跟上學習的進度。
設計意圖:環(huán)節(jié)一用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父母行為的背后有著渴望與期待。由此引出溝通的第一步是學會理解。環(huán)節(jié)二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學會理解父母的言外之意。
三、體驗啟思——學會表達(25分鐘)
環(huán)節(jié)一:活動體驗,天黑請閉眼
(1)活動規(guī)則
①學生分為奇數組、偶數A組和偶數B組,每組在“天黑時”領到神秘任務。
②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睜眼”或“閉眼”,閉眼的同學統(tǒng)一趴在桌子上,不能看其他組的神秘任務。
③聽到指令“天亮了”,全體同學睜開眼睛分組搭檔(奇數組+偶數A組或奇數組+偶數B組的組合)開始執(zhí)行任務,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不能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任務。
(2)活動過程
①教師講解活動流程,并告知學生接下來的任務是在“周五晚上,浩浩回到家就想玩手機放松一下”的情景下,奇數組的同學扮演媽媽,偶數A組和偶數B組的同學扮演浩浩,他們之間會出現什么對話,具體見每個組領到的神秘任務。
②教師發(fā)布指令“天黑請閉眼”,全體同學閉眼。
③教師發(fā)布指令“奇數組請睜眼,現在有1分鐘的時間閱讀自己的任務,并將任務關鍵詞記錄在心理本上?!?/p>
奇數組的任務為:扮演媽媽,對孩子說“一回來就玩手機,還不快去寫作業(yè)?老師說你這次考試又退步了。”
④教師發(fā)布指令“天黑請閉眼,偶數A組請睜眼,現在有1分鐘的時間閱讀自己的任務,并將任務關鍵詞記錄在心理本上?!?/p>
偶數A組的任務為:當扮演媽媽的同學跟你說完話時,請你回應她“每次回到家,就知道叫我學學學,真是一點也不理解我?!?/p>
⑤教師發(fā)布指令“天黑請閉眼,偶數B組請睜眼,有1分鐘的時間閱讀自己的任務,并將任務關鍵詞記錄在心理本上?!?/p>
偶數B組的任務為:當扮演媽媽的同學跟你說完話時,請你回應她“媽媽,當我想玩手機但你卻讓我去寫作業(yè)的時候,我感覺有些不開心,因為我上了一星期的課了,需要放松和休息,我想玩兒半小時手機再去寫作業(yè)。”
⑥教師發(fā)布指令“天亮了”,兩兩一組(奇數組+偶數A組或奇數組+偶數B組的組合)開始執(zhí)行任務。
(3)活動分享
請奇數組的同學分享聽到對方給你的回應時,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請偶數組的同學分享,當你說出任務上的語句時,你的感受是什么?
(4)活動小結:相比之下,偶數A組的說話方式會讓聽的人感覺更加生氣或憤怒,但偶數B組剛才說的話會讓奇數組的同學感受更好一些,這種說話方式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我們一起來揭秘這種不一樣的說話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體驗“天黑請閉眼”的活動,呈現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能讓學生對好好說話的感受更深刻,也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做鋪墊。
環(huán)節(jié)二:神奇的四句話
(1)當……的時候(具體描述發(fā)生的事情)
①對比以下兩句話給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菲菲,我從沒見過像你這樣花錢大手大腳的人。
菲菲,我看到你上周買東西花了一千元。
②區(qū)分事實和評論,只描述當下發(fā)生的事情,不帶主觀評論。
(2)我感覺……(表達當下的感受/情緒)
用具體的語言描述當下的感受或情緒,如開心、喜悅、擔心、害怕等。
(3)因為我……(表達自己產生這種感受的真正原因)
①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②出示屬于“你”信息的表達方式:“媽媽,我不開心,因為你實在是太不講道理了”,讓學生感受發(fā)出“你”信息時,會讓對方覺得是批評或指責,交流中要避免把責任推給對方,因為這樣會惹對方生氣。
(4)我希望……(提出具體的請求)
①對比以下兩種請求,父母聽到哪種請求會更容易答應我們?
媽媽,我希望玩一會兒手機再去寫作業(yè)。
媽媽,我希望玩半小時手機再去寫作業(yè)。
②小結:請求要越具體越好。
(5)神奇的四句話——3個“W”1個“H”的口訣
when:發(fā)生了什么,事實;
what:什么感受/情緒;
why: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和情緒;
how:怎么做
設計意圖:為了讓非暴力溝通理論更加適用于學生的生活,將其核心內容總結為神奇的四句話。通過運用生活案例、練習表達等方式將每個具體方式要注意的事項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應用神奇的四句話。將這四句話總結成口訣,通俗易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
環(huán)節(jié)三:小組討論,頭腦風暴
(1)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四人小組討論3分鐘,在平時的生活中,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幫助我們與父母好好說話?
(2)學生分享,教師板書學生分享的內容并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學生小組討論與父母好好說話的方法并分享,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合作探究,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四:為父母送上——冬天的一杯熱茶
(1)給每位學生發(fā)一張便利貼;
(2)每位同學嘗試用新的溝通方式在便利貼上寫下想對父母好好說的話;
(3)回家后,每位同學將自己寫給父母的話貼在杯子上并為父母送上“冬天的一杯熱茶”,積極行動,尋找溝通良機,邁出學會表達的第一步。
設計意圖:以為父母送上“冬天的一杯熱茶”作為載體,讓學生嘗試表達,寫下想對父母說的話,方式新穎溫暖而不尷尬,能將所學落實到行動中,促進學生成長和行為的改變。
四、巧學導悟——分享總結(5分鐘)
(一)課堂升華
邀1~2位同學分享送給父母“冬天的一杯熱茶”時想說的話并分享自己的活動感受。
(二)教師總結
學會理解——聽出言外之情
學會表達——說出真情實感
積極行動——尋找溝通良機
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將認知、經驗加以生活化和行動化,從中得到新的感悟。
板書設計——思維導圖式
【活動反思】
本課主題集中在與父母的溝通上,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需求。為了避免課程理論化,將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設置成參與式活動。例如,將學生平時跟父母溝通的常見方式融合到“天黑請閉眼”的活動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在活動中覺察平時與父母溝通的方式,理解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在打磨課程過程中,一開始的設計是“兩步四句話”,在試教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了新的溝通方式,最重要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促進行為的改變。而很多學生反饋,直接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跟父母表達會覺得有些尷尬、難以說出口。因此,借鑒網絡活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改編為為父母送上“冬天的一杯熱茶”,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主動表達,將這種新的溝通方式“落地”,為學生所用。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