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譞
“五育并舉”和新文科建設語境下高校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強化和改進美育工作思路
羅 譞
(湖南科技學院 文法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當下,在“五育并舉”和新文科建設語境下,高校文學概論課程教學強化和改進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這一教育宗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文學概論教學中,可從加強和改進理論教學與審美實踐的結合、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及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結合等幾個方面入手。
“五育并舉”;新文科;文學概論;教學;美育
當下,美育即審美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熱議的話題,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隨著新文科建設和新“五育并舉”話題的提出,人們普遍認識到,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美育則是實現(xiàn)這一宗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所指出的,“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1]。
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美育對于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統(tǒng)治階級就十分重視美育對于人的和諧發(fā)展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他們大力推行音樂、舞蹈和文學教育,甚至在體育中,也以發(fā)展健美的體格為目的。在此基礎上,一些理論家總結出了較系統(tǒng)的美育理論,如柏拉圖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因為“節(jié)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的最深處”[2],并主張把音樂和體育兩種教育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亞里士多德也十分重視美育,尤其重視通過音樂和悲劇等藝術教育來實施美育。他說,悲劇通過引發(fā)人的“恐懼和憐憫”,可達到使人類的這類情感得以“凈化”的目的[3],音樂達到“教育和凈化”之目的[3]。他所說的“凈化”一詞,主要是宗教上的滌罪和道德上的感化。此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西方社會都十分重視通過美育來修復人性、建構理想人格。
在西方,“美育”一詞,最早由席勒提出。作為一個現(xiàn)代性概念,是針對歐洲近代工業(yè)文明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一種感性教育。席勒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盵4]席勒認為,美育的性質和任務,就在于恢復被理性壓抑了的感性,恢復人性的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也十分重視美育的功能。他說,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勞動和人性出現(xiàn)了異化,“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guī)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例”[5]。為了防止勞動和人性的異化,必須變革社會制度,還要實施美育,按照“美的規(guī)律”從事勞動生產。
在現(xiàn)代中國,重視美育,提出“五育并舉”這一教育理念,最早出自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把美育列為教育的重點內容,畢生不遺余力地倡導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強調“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也”[6],并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并舉”這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育人理念。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綜合育人和以美育人。例如先秦時期的孔子,重視用音樂和詩來實施美育。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并且感嘆“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認為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之道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還用“六藝”來教育子弟。蔡元培在分析“六藝”教育時說:“吾國古代教育,用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六藝。樂為純粹之美育;書以記述,亦尚美觀;射御在技術之熟練,而亦在態(tài)度之嫻雅;禮之本義在守規(guī)則,而其作用在遠鄙俗;蓋自數(shù)以外,無不含有美育成分者。”[7]當代學者韓鐘文則認為,“六藝”中的“數(shù)”,“也含有審美的因素。尤其是音樂中的美與數(shù)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8]。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后世儒家的教育思想影響極大,在歷朝歷代發(fā)揮了重要的育人作用。直至近現(xiàn)代,除了蔡元培,梁啟超、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等著名學者也都十分重視美育。梁啟超認為,“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他竭力提倡美育,并將其稱之為情感教育或趣味教育。王國維認為,美育可以使人達到無欲之境界,從而消除人生之苦痛,“夫豈獨天然之美而已,人工之美亦有之……皆使人達于無欲之境界”[9]。不僅如此,美育還有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1906年,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能力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完全之人物”[10],而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有賴于包括美育在內的“完全之教育”。朱光潛認為,美育是德育的基礎,因為美育能夠幫助我們“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于人情物理的深廣真確的認識”[11]。宗白華認為,美育是提高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他說,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即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間,還有一個美的境界,它“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12]。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深入,現(xiàn)代意義上的美育進入了發(fā)展期。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美育的發(fā)展仍不夠全面深入。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一樣,美育作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的組成部分,被明確寫入國家的相關文件,因此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五育并舉”和美育理念獲得了新的特質。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教育宗旨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3]。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明確提出要重視美育,“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14]。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美育工作,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和教育部發(f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確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學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并從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主要措施、組織保障等幾個方面對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南。
上述分析表明,重視美育、重視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幾乎成為全民之共識。然而,當下我國在實施美育時,尚存在重理論育人而輕實踐育人、重藝術育人而輕其他方式育人之缺陷。如李牧所指出的,“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界關于本科教育階段美育的認識及相關的教學實踐,主要有兩種傾向:一是將審美教育等同于藝術教育(arteducation),在教學中主要傳授有關藝術的史論知識、創(chuàng)作技法和賞析方式,重點在于提升受教者的專業(yè)知識和藝術素養(yǎng);二是將審美教育形而上學化,以作為哲學分支的美學為美育的中心,強調理論性和思辨性”[15]。
事實上,藝術教育雖是美育的主要途徑,但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實質上,在各門課程教學中,均可實施美育。早在1922年,蔡元培就提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與美育有關。在他看來,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門學科都可實施美育[16]。當代學者周星也主張“高校美育應該滲透到不同學科特別是文科的專業(yè)教育中,關切知識教育向人的本性、人的文化性和人的審美性發(fā)展,以實現(xiàn)人的審美心性的提升”[17]。1999年6月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實施美育,“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18]。
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文學概論是基礎性的人文課程,主要講述文學理論的基本概念、范疇、原理和方法。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文學。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人類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是人類審美的、想象的精神家園。它總是能有效地使我們忘卻塵世的一切,而進入一種自由和諧的境界。當下,科技的飛速進步、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物質欲望的無限膨脹及社會競爭與內卷的加劇,使得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痛徹地感覺到思想的迷惘和精神的煩惱。而文學藝術則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擺脫思想的迷惘和精神的煩惱,歸隱到理想的精神家園之中。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19]。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這里的“語言”,指的就是文學藝術的語言、審美化的語言。只有這樣的語言,才能讓我們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園。
進一步說,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還寄寓了作家的審美理想,它能鼓舞人心、振奮士氣,提升我們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理想境界的勇氣。如魯迅所說的,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因此,他的小說雖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多取材于病態(tài)社會中不幸的人們,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但仍不忘給人以亮色和希望。他在《吶喊·自序》中說道,“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在創(chuàng)作《藥》和《明天》這兩篇小說時,受到了當時社會情勢的驅使,“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20]。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21]。
作為一門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文學理論旨在揭示文學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擔負著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正確的文學思想,具備較高的理論思辨能力和分析、評論文學作品能力,及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文學理論的這一性質,使它具備了實施美育的優(yōu)勢。然而當下我國高校漢文專業(yè)的文學概論課程教學中,尚存在美育意識不夠鮮明、美育手段不夠豐富、美育資源利用不夠充分、以知識性和技能性的指標代替美感陶冶等功利化、簡單化傾向等缺陷。如劉鋒杰所指出的,文學理論“作為研究文學的文論,在將文學變成理論的抽象后卻似乎難以保留文學對人的關懷的那種熱情與渴望。將文學的生命變成概念,將創(chuàng)作的過程理性化、邏輯化,文學成了蝴蝶的標本,不再能飛。它好像爛死在或者說沉睡在文論的陳述中,沒有被文論家與文論教學所復活”[22]。
文學概論課程教學要適應新文科建設的要求,實現(xiàn)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就必須加強和改進美育的理念和方法。要端正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即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明德引領風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學思想和審美觀念,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宗旨。
第一,加強和改進理論教學和審美實踐的結合。任何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檢驗,文學理論也不例外。因此,在文學概論教學中,教師須緊密結合感性、生動、豐富的文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細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因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生動的形象、情節(jié)和深邃優(yōu)美的意境,最易達到以美啟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效果。正如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所說的,“文學所提供的絕非僅僅是安慰,而是內涵豐富的精神食糧”,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收獲不是關于語言文學的知識,而是一種有價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們的詩意生存”“一定會使我們從渾渾噩噩的昏沉心境中驀然醒悟,一定會使我們從紫陌紅塵的庸俗環(huán)境中猛然掙脫,從而朝著詩意生存的方向大步邁進。而詩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23]。
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以湖南科技學院文學概論教學為例,授課教師結合每年一次的校圖書館發(fā)起的讀書征文活動(即閱讀永州著名作家作品并寫作鑒賞與評論文章),規(guī)定授課年級全體學生參加此項活動,同時也廣泛發(fā)動其他年級的學生參加。此外,還結合每年一次的、由湖南省教育廳舉辦的大學生寫作競賽活動,規(guī)定授課年級的全體學生參加競賽,同時也廣泛發(fā)動其他年級的學生參加競賽。賽后,委托有專長的老師一對一或多對一指導寫作成績優(yōu)異的或有寫作興趣的學生去創(chuàng)作和評論文學作品,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6-2021年由湖南省教育廳舉辦的歷屆大學生寫作競賽中,湖南科技學院漢文專業(yè)的學生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16年2人獲得三等獎;2017年3人獲二等獎,1人獲三等獎;2018年1人獲一等獎,3人獲三等獎;2019年1人獲一等獎,1人獲二等獎,3人獲三等獎;2020年4人獲三等獎;2021年1人獲二等獎,1人獲三等獎。
第二,加強和改進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文學概論教學要加強和改進美育,離不開與通識教育的結合。因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fā)展。美育的本質與通識教育相通。當下,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品已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但無論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產品的“智力”有多么發(fā)達,畢竟是人類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產物。這表明,單靠專業(yè)教育,難以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而美育可以避免專業(yè)教育的缺陷??鬃诱f“君子不器”,就是主張借助通識教育即用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來實施美育、教化人心;傳統(tǒng)儒家有所謂“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之說,其實也是強調通識教育。在西方,包含美育在內的“全人教育”即通識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的著名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經(jīng)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家如蒙田、17世紀古典主義教育家如夸美紐斯、18世紀的啟蒙主義教育家如盧梭、20世紀的人本主義教育家如馬斯洛等人的繼承和發(fā)揚,至今已成為西方教育界普遍認可的理想的教育理念。
因此,要加強和改進文學概論教學中的美育,須結合通識教育。即將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宗教學、語言學、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藝術學乃至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和思想觀念融入進去,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視野,以拓寬審美結構、豐富審美情感、提升審美境界。以湖南科技學院文學概論教學為例,授課教師通過對永州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如“舜文化”“柳子文化”“理學文化”“草書文化”“祁劇文化”“碑刻文化”“女書文化”等的講解,以及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節(jié)假日,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歷史文化,通過實地考察與觀摩方式,使學生了解了中華文化的歷史變遷,觸摸了中華文化的脈絡,汲取了中華美學的精髓,提升了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
第三,加強和改進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結合。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共享等富有時代特征的信息化產物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為更好地在文學概論教學中實施美育,適應新文科建設和“五育并舉”的要求,應對傳統(tǒng)的文學概論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利用科技元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即教師應與時俱進,將科技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大力開展多元化課堂建設。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和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元素的強勢發(fā)展,是新文科建設面臨的語境。因此,新文科中的各門學科必須要適應新時代的語境,適應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時代的要求??梢圆捎镁€上線下相混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大力推進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與文學概論教學的深度融合。
二是,拓寬教學途徑,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即教師要樹立“大美育觀”,在講解文學理論的基本概念、范疇、原理和方法時,要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文學作品之美,還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樹立起時時有美、處處有美的觀念。告訴學生,美不僅存在于文學藝術作品中,也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人生中。在對學生實施美育時,尤其要注意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美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因此,在文學概論教學中,教師須聯(lián)系生活實踐,用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來對學生實施美育。
總之,在“五育并舉”和新文科建設語境下,高校課程教學中加強和改進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通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助力國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培養(yǎng)大量高素質人才,提升國民整體素養(yǎng),提升國家競爭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EB/OL].(2015-09-15)[2022-01-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46698.htm.
[2]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62.
[3]亞里士多德.詩學[M]//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吳壽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649.
[4]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1984:108.
[5]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蔡元培.美育與人生[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9:37- 43.
[7]蔡元培.美育[M]//高平叔,編.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8]韓鐘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 2003:257.
[9]王國維.孔子之美育主義[M]//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
[10]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C]//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7.
[1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27.
[1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2.
[1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9-10) [2022-01-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
[14]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EB/OL]. (2018-08-30)[2022-01-06].http://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4.htmtml.
[15]李牧.歐美高校本科教育中的美育觀念與實踐及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美育學刊,2020(4):11.
[16]蔡元培.美育實施的辦法[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5.
[17]周星.當下美育觀念辨析與高校美育難題再認識[J].美育學刊,2020(5):14.
[1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1999-06-13)[2022-01-06].http://www.scio.gov.cn/zhzc/6/2/Document/1003546/1003546.htm
[19]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 15)[2022-01-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html.
[20]魯迅.吶喊·自序[C]//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41.
[21]劉鋒杰.人的關懷與文論教學[J].文藝理論研究,2001(4):9.
[22]莫礪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21)[2022-01-06].https://chin.nju.edu.cn//xyxw/xyxw/20141021/i35536.html.
2022-01-14
湖南省教育廳項目“新文科建設語境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文學概論課程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1-0952)。
羅譞(1970-),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與批評。
G521.9
A
1673-2219(2022)02-0105-04
(責任編校:潘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