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木
2019年,我前往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攻讀教育戲劇碩士專業(yè)。從那時起至今,從都柏林到上海,我一點一點地了解這個偏小眾的專業(yè),也將它從學校帶到社區(qū),踐行著對它的理解。
教育戲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教育戲?。―rama in Education)作為一種教學媒介,將戲劇與劇場中的方法和技巧應(yīng)用于學校課堂中,讓兒童在不同的戲劇情境中增進對自我和外界的覺察,通過角色扮演、教師入戲等策略探討一些社會議題,學會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了解自我、認識社會。不同于以戲劇知識、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的戲劇教育,教育戲劇往往被看作一種教學的方法、手段或工具應(yīng)用到各個學科或領(lǐng)域當中。
教育戲劇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法國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盧梭,他在著作《愛彌兒》中表達了自己的游戲觀與戲劇觀,不僅闡述了“教育要尊重兒童自然本性”的觀點,還提出教育應(yīng)在“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在戲劇性的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這是因為,游戲是兒童學習的本質(zhì),兒童也在借助游戲中的角色表現(xiàn)自我。到了19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在著作《藝術(shù)即經(jīng)驗》中提出應(yīng)把戲劇教育作為一種學習和認知的手段,讓兒童在假裝和角色扮演的游戲過程中感知這個世界。他們的思想為戲劇與教育實踐的融合建立了基礎(chǔ),同時也為教育戲劇的理論構(gòu)建提供了前提。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進步主義教育的啟示,一位英國的鄉(xiāng)村女教師哈麗雅特開始在教學中實驗戲劇化教學,她通過自己在鄉(xiāng)村小學的實踐提出了“假扮游戲(Make-believe play)”的教育理念,即讓孩子們通過類似玩“過家家”游戲的形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學者桃樂絲·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女士在基于前人的基礎(chǔ)上,梳理出教育戲劇的相關(guān)理論,進而提出“教育戲劇”的概念,現(xiàn)今廣為人知的戲劇教學策略——“專家外衣”就是由她提出并展開實踐的。
隨著人們對教育戲劇價值的認識與研究不斷深入,戲劇應(yīng)用于教學實踐的相關(guān)探討也在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展開,發(fā)展至今衍生了過程性戲劇(Process Drama)、創(chuàng)造性戲劇(Creative Drama)、劇場教育(Theatre in Drama)等不同流派。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教育戲劇專家包括蓋文·伯頓(Gavin Bolton)、西西莉·歐尼蘭(Cecily O’Neill)、大衛(wèi)·戴維斯 (David Davis)、卡梅爾·歐蘇麗文( Carmel O’Sullivan),最后這位卡梅爾教授便是我在圣三一大學的導師。
我對教育戲劇的實踐
1.在都柏林的教育實踐
在圣三一大學的讀書節(jié)奏非常緊湊,除了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我還跟隨導師參與相關(guān)的教學實踐,也會在當?shù)囟鄠€項目中任教。其中包括圣三一大學為特殊需求學生開展的藝術(shù)表達課程,這是圣三一教育學院面向18歲以上的自閉癥青年所展開的項目,我作為助教參與其中,旨在通過戲劇教學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表達能力與社交能力,幫助這個群體嘗試用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地與他人交流,融入社會。
另一個是由都柏林政府支持的公益項目——教育戲劇與青少年職業(yè)規(guī)劃。該項目面向的群體是都柏林北邊的問題青少年,其中大多是移民子女。我們針對這些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使用教育戲劇的手法帶領(lǐng)參與者進行即興扮演、角色寫作等,從而幫助他們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困擾,加強自我認知、改善社交能力、學習職場溝通,從而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此外,我也曾在都柏林的中文學校作為志愿老師,帶領(lǐng)生活在都柏林的中國移民子女以多種戲劇手法深度探索中國原創(chuàng)繪本故事,其中包括角色寫作、即興扮演、劇本創(chuàng)作等,幫助他們提高中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在都柏林,教育戲劇還被應(yīng)用在提升小學教師的視覺藝術(shù)水平、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增進學生對跨文化理解等方面。通過參與這些項目,我對教育戲劇有了更深的認識:它不僅可以發(fā)生在學校,還可以走出學校,去幫助個體或社區(qū)與社會建立更多聯(lián)結(jié),甚至嘗試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2.在國內(nèi)的教育實踐
從都柏林回到上海后,我不僅在學校教授戲劇,也在社區(qū)進行戲劇實踐,就像我的導師在都柏林所做的一樣,通過戲劇連接學校、家庭、社區(qū)和社會,增進親子溝通、協(xié)調(diào)親子關(guān)系,增進人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促進人與人的和諧共處。
我現(xiàn)在的工作之一是對接小學,幫助學校搭建戲劇社團。例如:我會使用教育戲劇的策略,帶孩子在戲劇氛圍中理解戲劇概念,并通過一些戲劇游戲進一步打開他們的感官和肢體。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從孩子間的互動里汲取靈感、收集故事,邀請孩子們一起參與劇本的創(chuàng)寫,從而創(chuàng)編出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故事,最后鼓勵每個孩子走上舞臺,演繹故事。
除了在學校,戲劇還可以應(yīng)用于社區(qū)中的人際互動。小到一條街道,大到某個博物館或片區(qū),幾乎任何一個場所都可以成為戲劇的舞臺。上海的藝術(shù)氛圍濃厚,對待戲劇、藝術(shù)的態(tài)度比較開放,這一年來我在上海做了20多場戲劇工作坊和相關(guān)活動。比如我們曾受當?shù)卣难?,在上海周浦?zhèn)開展了“赤子之心·傅雷家書戲劇工作坊”。周浦鎮(zhèn)是作家傅雷的故鄉(xiāng),當?shù)卣蜕鐓^(qū)十分重視對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挖掘,我們便邀請當?shù)氐暮⒆觽冄堇[了傅雷的成長故事。這不僅能夠加深當?shù)鼐用駥亦l(xiāng)的了解,同時也增進了他們對周浦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之后,我攜手“電影美育”概念倡導者沈瑩瑩女士,與上海電影博物館合作了《城南舊事》沉浸式電影戲劇營。恰逢吳貽弓導演100周年誕辰,上海電影博物館希望借助戲劇表演的方式紀念這位先鋒藝術(shù)家。于是,我們邀請了十幾個孩子,讓他們在了解電影《城南舊事》的基礎(chǔ)上,解讀電影劇本并進行一些戲劇創(chuàng)編。在這所博物館的《城南舊事》展廳,工作人員復原了電影里的教室、胡同等多個場景,場地方面的優(yōu)勢幫助孩子們和觀眾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這場演出也收到了家長、觀眾與博物館方面的積極反饋。
除了兒童和青少年戲劇排練和演出,親子戲劇工作坊也是戲劇應(yīng)用于日常的方式之一。親子戲劇工作坊面向的是家長和孩子,我會借助一些常見戲劇活動的范式促進親子溝通。在這類工作坊中,每次活動的主題不盡相同。比如在面具主題的活動中,我會借助面具幫助孩子和家長互相理解彼此的情緒,增進對雙方的理解。在戲劇工作坊中,空間是自由的,既可以在戶外,也可以在室內(nèi)。如果在室內(nèi),一些課堂上常見的桌椅會被請出教室,孩子們可以隨意地坐在地上,甚至在教室里跑來跑去。教育戲劇最大的特點是營造出一個輕松、舒適的環(huán)境,讓彼此在充滿安全感的氛圍中緩解緊張情緒,進而最大限度地打開感官、深入了解自己。有時候,我會將活動地點選在居委會的樓上,往往一邊的教室有阿姨、叔叔們跳舞或彈琴,另一邊是我在帶孩子們玩戲劇游戲。甚至我還將戲劇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在稻田里與孩子感受戲劇的魅力。
其實這也是我在都柏林留學的收獲之一,那里的人們早已將戲劇看作一件很日常的事,它不是穿上精致的服裝、去華麗的劇院看演出,更像是一種打發(fā)休閑時光的消遣方式,就像喝杯咖啡或奶茶一般隨意。讀書期間,我常常會在都柏林的公園草坪上、老教堂里,看到一群年輕人蹦蹦跳跳、做一些即興戲劇的活動。有了這種文化氛圍的浸染,我也慢慢地參加并喜歡上這種戲劇表現(xiàn)的方式。回到上海后,我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參與進來,讓戲劇活動從教室中走出來,來到更廣闊、更自由的地方,同時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傳遞我們對待戲劇的理解、態(tài)度和看法。
如今,戲劇工作坊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成年人的喜歡。我不僅會提供不同主題的活動,例如戲劇與女性力量,通過戲劇改善情緒與健康等,有時也會將與孩子們做的內(nèi)容拿給大人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即使是面對同樣的故事,大人和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都是如此不同。這兩者的差異也使我對教育戲劇有了更多的感觸和反思,促使我意識到,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戲劇老師或者戲劇引導者,很重要的工作習慣便是要收集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的工作坊中參與者的感受、建議和反饋并記錄下來,而這些也會變成支持我進行課程設(shè)計和開展活動的養(yǎng)分,使我借助戲劇去探索更多未知和可能,帶大家體驗戲劇力量的同時嘗試理解自己、理解成長。
圖片拍攝:沈瑩瑩、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