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飛,孫亞蘭
摘? 要: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當前志愿服務的主體。志愿服務體現(xiàn)了作為公民的基本素養(yǎng),對大學生人格塑造能夠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從完善人格、塑造品行、立德樹人的角度,高校要大力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化、多元化,通過志愿服務活動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養(yǎng),豐富大學生的人格內涵,進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ǎng),塑造合格公民的深刻要義。
關鍵詞:公民意識;志愿精神;志愿者;人格塑造
中圖分類號:B84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9-0061-04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志愿者活動無論是注冊規(guī)模還是志愿活動的開展規(guī)模、發(fā)揮作用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過去,在我國面臨的三大攻堅戰(zhàn),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這些領域,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大學生群體是我國開展志愿服務的主體人群,廣泛開展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提升志愿服務質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隨著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蓬勃開展,廣大大學生的公民意識被喚起。回歸大學校園,高校必須重視志愿服務精神的培養(yǎng),強化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1]。
一、新時代賦予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時代內涵
志愿者活動在我國歷史悠久,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出救世濟困、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志愿精神,特別是雷鋒精神的大力弘揚更是讓全社會志愿服務的精神得以深刻內化。隨著志愿者活動的興起以及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要義逐漸被學界認定:志愿者精神是一種利他主義和慈善主義的精神,指的是個人或團體依其自由意志與興趣,本著協(xié)助他人改善社會的宗旨,不求私利與報酬的社會理念[2]。其核心歸結起來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八個字。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處在歷史新方位,志愿者服務活動在當代中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志愿者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一)大學生志愿者精神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表現(xiàn)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層面的要求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的時代使命,也是時代賦予的基本要求。這不僅適用于廣大青年大學生,更適用于全體國民。志愿者精神的核心要義“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從深層次來講,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具體細化。
(二)大學生志愿者精神是對公民意識的深刻注解
公民意識中一個很重要的衡量尺度就是對社會事務的積極參與,發(fā)揮自身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的主體性,方能做出對整個社會健康發(fā)展具有建設性的主觀活動。志愿活動實際上就是基于對社會公共事務與公共利益的關心,從而有效發(fā)揮主體性的過程。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呼喚公民意識的提高,大學生作為全社會最有朝氣、最有可塑性的一個群體,其公民意識合格與否對整個社會的發(fā)育成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志愿者活動所代表的志愿者精神就是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深刻注解。
(三)大學生志愿者精神是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價值參考
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全面發(fā)展對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具有完善的人格。大學作為學生最后一個系統(tǒng)學習的階段,除知識和技能傳授外,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他們完善的人格。志愿者精神不追求回報,服務他人,自覺參與社會服務,不斷推動社會進步和完善的精神內涵,對大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參考,也應當是當代大學生自覺追求的價值選擇。
二、以志愿者精神培養(yǎng)為契機,不斷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
當代中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在公民層面的基本要求推動公民社會進程不斷加快,在全社會普遍認可的標準下,公民社會的建設加速推進。公民社會呼喚公民意識。所謂公民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對社會進步的關心、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參與、對社會冷暖的深刻感知、對社會群體的熱烈關切,這些不同的維度和志愿者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不謀而合。因此,用制度呵護志愿者精神,用行動踐行志愿者精神,以志愿者精神推動廣大大學生公民意識的不斷提升,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切入渠道[3]。
(一)以奉獻精神為引領,營造廣大大學生積極奉獻社會的社會氛圍
奉獻精神是現(xiàn)代社會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一切功利的、利己而不利他的社會活動都不是志愿者精神的基本追求。公民意識的一個最基本準則就是奉獻自我,推動全社會福祉的進步。因此,要在廣大大學生群體開展志愿者活動的過程中加強奉獻精神的熏陶,通過歷史人物的精神熏陶,開展豐富多彩又利于大學生接受的活動,不斷強化奉獻精神,讓奉獻精神成為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陣地,要責無旁貸地加強這方面的教育活動,積極踐行我為人人、奉獻社會、奉獻他人的利他精神,營造強烈的社會氛圍,確保大學生在志愿者活動中向標準看齊、向優(yōu)秀人物看齊。
(二)以友愛精神為紐帶,推動廣大大學生樹立誠信向善的品質追求
友愛是全社會應當予以追求的社會狀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強調了友善的重要性。奉獻社會也是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可,奉獻他人不僅是為了獲得心理的滿足,也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也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氛圍[4]。因此,踐行志愿精神要以傳遞友善向善為紐帶,所有的志愿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善的品質追求,最終表現(xiàn)在某個群體、某個地區(qū)、某個范圍內所有成員的共同價值追求和品質追求。這對當代中國社會全體國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深刻的社會意義。
(三)以互助精神為根本,實現(xiàn)廣大大學生完善互幫互助的社會格局
互助是一種深刻優(yōu)良的社會格局,互幫互助的社會格局一旦形成,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社會飛速進步,一方面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進步,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那些由自私自利、時刻以自我為中心所引發(fā)的惡性社會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著廣大公眾敏感的神經,如“藥家鑫案件”“復旦投毒事件”等。盡管這跟自身的法律觀念淡薄有很大關系,但不可否認,也和社會還沒有很好地形成互幫互助的志愿者精神有一定關系。因此,在志愿者活動中強調互助是根本,也是志愿者活動得以長期堅持的根本。一味付出不僅不可取,也不可持續(xù)。因此,通過互助精神在志愿者活動中的深刻體現(xiàn),推動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以進步精神為落腳,實現(xiàn)廣大大學生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價值
志愿者精神中的進步,強調的是推動社會的進步。具體來講,推動社會的進步、推動文明的進程、推動民主的向前、推動福祉的提高是志愿者活動的根本價值。高校要通過完善的制度安排、深刻的活動設計,讓廣大大學生清楚自身所肩負的時代使命,明確自身的歷史方位。中國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對完善人格的合格公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離不開廣大大學生的深刻參與,離不開廣大大學生的深刻實踐。不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帶著這樣的根本價值,從每一件小事入手,在志愿活動中不斷固化和升華來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感,是新時代中國大學生積極開展志愿者活動、踐行志愿者精神的根本追求。
三、推動志愿者活動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塑形當代大學生完善人格
進入新時代,年輕人投身公益事業(yè)的熱情不斷高漲。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正因為如此,更要密切關注數字增長背后的各種原因,呵護年輕人的奉獻熱情,讓這項崇高事業(yè)真正在青春里留下深刻烙印,激勵更長遠的行程。隨著《志愿服務條例》的出臺,我國志愿者活動邁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接下來,志愿者活動要在條例的框架下實現(xiàn)更加細致的制度化設計,特別是在志愿者激勵、條件保障、權益維護、結果運用等方面下功夫,充分發(fā)揮通過志愿者活動進一步塑造當代大學生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5]。
(一)細致設計大學生志愿活動的保障體系,實現(xiàn)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法制化制度支持
志愿服務活動需要長期、多維地進行系統(tǒng)培育,這離不開法制的支持,隨著《志愿服務條例》的出臺,志愿服務活動有了法律意義上的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志愿服務活動最重要的組成,產生的意義深遠而深刻。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躍在“三大攻堅戰(zhàn)”的各個角落。大學生群體作為受過專業(yè)訓練,具有專業(yè)思維和較高素質的群體,應當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有的高校側重對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宣傳,忽視了對志愿服務理念的宣傳。
(二)以輿論引導志愿者活動品牌建設,確保志愿者活動滿足社會需要和自身成長
高校是大學生志愿活動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當前,無論是在國家重大改革領域、重大賽事保障、無償義務獻血、社會公益事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動等方面,志愿者活動都得到了廣泛參與。但是,這些志愿者活動不同程度上缺乏品牌引領,沒有形成品牌化的志愿服務活動體系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要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打造既符合專業(yè)特色又滿足社會需求的志愿者活動,圍繞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有效地通過志愿活動所蘊含的先進思想、高尚道德,將其同高校育人工作深刻結合起來;要更加注重志愿者活動的內涵建設,不斷擴大品牌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影響力;不但要激發(fā)校內志愿服務團隊和大學生志愿者的內在動力,還要激發(fā)他們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開展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校外志愿服務活動。高校要著重打造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平臺和宣傳平臺,通過廣泛的社會傳播,不斷宣傳大學生志愿活動涌現(xiàn)出來的社會正能量,通過輿論的力量引導全社會關注大學生志愿活動,將志愿者品牌建設不斷融入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不斷夯實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社會支持土壤。引導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從而有效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將廣大大學生的學習實踐融入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中來,讓廣大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練就才干、錘煉品行,真正實現(xiàn)社會需要同個人成長需要的有效結合[6]。
(三)進一步發(fā)揮指揮棒效應,實現(xiàn)志愿者活動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yǎng)作為高校的基本以及根本職能,承擔著為全社會不斷輸入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追求就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不斷拓展人才培養(yǎng)邊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抓手。許多高校十分鼓勵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但是,有的高校沒有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設定科學的考評評價體系,志愿服務活動成了一種“隨喜功德”的事情,缺乏指揮棒的引領。盡管廣大大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自覺性,但是作為管理者,高校必須要將這些行為進行科學的設計引導,在志愿服務活動的結果運用上下功夫,讓廣大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收獲自身成長的滿足感,從而將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務活動在不斷的實踐中內化為一種行為習慣。高校發(fā)揮指揮棒的作用,不是將大學生的志愿活動引向功利的歧途,而是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幫助大學生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自覺與認可,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本領、錘煉品行,推動全社會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認可。
(四)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抓手,不斷強化志愿者活動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結果運用,確保全社會的普遍認可
志愿者活動不應該是高校校園里的自娛自樂,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應該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加強大學生廣泛參與志愿活動的結果運用,不僅可以有效發(fā)揮指揮棒的效應,也為社會提供了一條有效評價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判斷依據。當前,團中央正在加快推進團組織改革的進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一項重要抓手,對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評價和考量大學生成長成才效果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一改過去重學習成績輕社會實踐,重文化教育輕道德養(yǎng)成的局面,豐富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維度,也為社會評價大學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高校要加快“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進度,把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作為制度設計的一個重要層面,突出實踐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社會氛圍的營造,形成全社會關注志愿活動、支持志愿活動、認可志愿活動的輿論氛圍。此外,高校應結合當前獎助學金評定制度、評先評優(yōu)制度,合理設置志愿活動的權重比例,加強結果運用,發(fā)揮制度的力量,引導大學生在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中實現(xiàn)個人成長。
四、結語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是凝聚當代中國社會力量的根本精神動力,廣大青年大學生是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中國夢的實現(xiàn)離不開每一個青年的深刻參與。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既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榮光,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矛盾;既有快速發(fā)展的城市繁榮,也有廣大農村發(fā)展不充分的現(xiàn)狀;既有突破封鎖的先進科技,也有飽受制約的“卡脖子”短板。這些矛盾復雜交織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底色。正是這些矛盾交織的深刻存在,為廣大青年廣泛而深遠地參與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了全面的視角。高校必須積極鼓勵和引導廣大青年發(fā)揮志愿者精神在各個領域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踐,在廣泛的搏擊奮斗中練就本領,讓廣大青年在志愿活動成就小我的同時,成就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全民族的大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辛貴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影響問題研究[D]. 黑龍江: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
[3] 董亭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8):61-62.
[4] 張紅霞,張耀燦. 論校園文化建設視閾中的大學生志愿服務[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1):128-131.
[5] 徐矯輝. 志愿服務:社會力量參與法治文化建設的路徑[J]. 中國司法,2012(07):42-44.
[6] 曾雅麗. 比較視角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與專業(yè)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12(03):71-79.
(薦稿人:黃冬梅,云南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