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
內(nèi)容摘要:閱讀教學問題無論在以前還是現(xiàn)在一直都存在。葉圣陶先生針對中學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曾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本文針對現(xiàn)今閱讀仍存在的“填鴨式”課堂的問題,根據(jù)葉圣陶先生的閱讀理論,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本文力從“教是為了不教”切入,進一步分析“教材舉一隅的作用”與“閱讀要養(yǎng)成的習慣”,從中探討葉圣陶先生的閱讀教學思想及其指導作用。
關鍵詞:葉圣陶 教是為了不教 閱讀習慣
在當代中學閱讀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法還是學生的學法,始終達不到理想的狀態(tài)。針對這一情況,葉先生根據(jù)七十六載的教學經(jīng)驗與實踐得出一些有效應對這一問題的理論。縱然葉先生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人,距今已有了一些距離,但隨著時間的延伸,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不但沒有和當代教育脫軌,反而與當代教學大綱契合,這更凸顯了葉圣陶先生教育理論的前瞻性與現(xiàn)實價值。葉先生思想的前瞻性能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指引方向,提供可靠的參考與建議。
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1.“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敖淌菫榱诉_到不需要教”這一理論從產(chǎn)生至發(fā)展有著較長的時間。葉圣陶先生在1959年《光明日報》的《給少年兒童更多的課外讀物》中提出:“教育雖然著重在‘教’字,最終目的卻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1]217由此,這一理論萌芽了;在1961年發(fā)表的《怎樣教語文課》上,再次提出:“總之,講的目的在于不需要講。”[2]199在1962年《文匯報》中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明確提出:“在課堂上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3]356在這個階段,這一理論在不斷地完善與發(fā)展;葉圣陶先生在1963年發(fā)表的《評改<最近半年工作情況匯報>》中進一步闡釋了“教是為了不教”。文中提出:這情形有點像教孩子走路一樣,一面要留心扶著他,一面要準備放手,先是放一點,到末了完全放手。各科教育工作和整個教育工作都如此?!皩簩W步”形象生動地闡釋出“教是為了不教”的精髓。葉圣陶先生在1978年發(fā)表的《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寫到:“口耳授受本來是人與人交際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師教學生也是人與人交際,‘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么‘講’。說到如何看待‘講’,我有一個朦朧的想頭。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盵3]356葉圣陶從“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理論出發(fā),這一理論與生本位思想相關照,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教師應該是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的人,而非灌輸學生知識的人。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教授學生知識是為了使學生在教的過程中擁有學習的能力??偫ㄒ痪湓挘罕M心盡力地教,目的達到不需要教。到此,這一理論成熟了。
2.閱讀中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閱讀教學從古至今,始終是“老大難”的問題。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教育發(fā)展到何種程度,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那些“舊問題”。語文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填鴨式課堂”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實際上,早在葉圣陶那個階段,葉圣陶先生就提供了具體的教學建議?!艾F(xiàn)在的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才好,但教師真的只管“講”嗎?”[3]109為應對這一教育現(xiàn)狀,“教是為了不教”能提供好的指導意見。“教是為了不教”也可以避免“填鴨式課堂”與《“瓶子觀點”》提出的只把學生當作一個空瓶子,教師一面教,學生一面被教的教學現(xiàn)象。填鴨式、灌輸式的課堂結束后,學生腦子被填滿了知識,這看似是成功的教育,孩子卻只知道表面知識而失去最重要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創(chuàng)新的思維。葉圣陶先生曾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中道:“教師在指導閱讀之前,要考慮的問題:作者寫這篇文章思路是怎樣開展的……換一句話說:是怎樣一步接著一步想的。如果能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對讀和寫都有很大的好處?!盵3]355這種教學思維用于教師教學也是極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讓學生被動聽講,要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教師可以在講具體課文時,多問一些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問題的提出最好是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困難,教師最后提出的問題的深度要引發(fā)學生思考。例如:教師講《竇娥冤》時,教師可以由竇娥的形象入手,提出問題。最后教師也可以像孫立權老師學習,再深入發(fā)問:小人物的悲劇為什么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怎樣理解三樁誓愿,關漢卿筆下的竇娥為什么如此重視貞潔?在層層遞進的提問中,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就會慢慢拓展,學習能力才會漸漸提升。
正如《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中談到:“只有教師盡心盡力地教了,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學生真正不用教了,這才是教學工作和教育的最大的成功?!盵3]388
二.舉一隅而得三隅反
1.教材只是舉一隅的作用
在《略談學習國文》中說到:“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要使學生試著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給予幫助?!盵3]3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材只是“憑借”,教師要以教材為例達到“舉一隅而得三隅反”的效果。教材中選用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zhèn)涞拿牢?,具有代表性、邏輯性,是為學生學習必備能力以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設計的。教材需要以課文為典型,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再使學生將知識遷移到其他文章之中,而非單純地講每一篇文章,因為課文只是范例。學生須得從教材中學到基礎知識、整合知識、遷移知識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占據(jù)主導作用。即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守?!盵3]526
2.閱讀學習要舉一反三
教師要從課本文章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從閱讀中來,到閱讀中去。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要保有接受、欣賞、感受、辯證、批評這些態(tài)度來讀文章。在閱讀時,具體方法可參考《<大學國文(現(xiàn)代文之部)>序》中提到的作法:“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環(huán)境。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途徑最為切要。作者的思想怎樣從開頭逐步發(fā)展,哪一部分是主要的意旨,哪一部分只是疏解、闡明、描摹、襯托。同時,對于一個詞、一種句式也不容忽視。拿到讀物,注意他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同時就訓練了咱們的語言文字的問題?!盵3]152按照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學生從中學會了把這樣的閱讀思維從書本的文章轉換到課外讀物,閱讀思維也會愈發(fā)成熟,從而達到了舉一而反三的作用。
閱讀的指導也要具體到版本、序目的指導。在初、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課外讀物的版本雜亂,良莠不齊。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其自身能力挑選出合適的版本,這樣會大大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學生在閱讀適合自己的書籍過程中,還會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F(xiàn)代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注重序目的指導。序目的性質(zhì)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想要了解書,必先看序目。而這往往是教師指導閱讀與學生著手閱讀最忽視之處。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看相關的批評或者評論,這樣學生就會從不同維度審視所讀的著作,這會給予學生啟發(fā),培養(yǎng)、鍛煉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針對于不同的書,讀法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吳遵民先生主編的《外國教育論著選讀》講解《民主主義與教育》的課堂實錄中提及:“……此外,這本書還可以采用另一種讀法,即先讀后面三章,然后再讀前面,因為后面所論述的許多內(nèi)容實際上是對前面論述的一種總結,而前面的論述更多的是一種教育學的思考?!盵4]6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本書其實是有不同種讀法的?;蝽樞蚨x,或倒序而讀,或亂序而讀,抑或是講書的某一方面匯起來讀,具體讀法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而定。教師在序目引導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這樣的思維,學生漸漸就會舉一反三地運用到閱讀中,最終達到不需要“教”的程度。
三.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養(yǎng)成善用工具書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文,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于善讀,終于能不待教師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明曉?!盵3]520由此可見,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的閱讀是很關鍵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養(yǎng)成多用、善用工具書的習慣。葉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談到:“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地熟練技能?!盵3]113現(xiàn)在的閱讀學習有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即學生學習英語閱讀的時候,工具書就在手邊,不會的詞標注得非常清晰。英語有的詞是會和語境有很多的關聯(lián)的,所以主要掌握住一個詞的三個不同的意思再結合語境變通就可以。而我們的母語相比英語的學習是更需要工具書的。因為漢語每個詞都有不同的含義,詞與詞之間看似差不多,實則可能在含義、用法上相差甚遠。例如:“探究”:探索研究,探尋追究?!疤剿鳌保憾喾綄で蟠鸢?,解決疑問。兩者用法不同:探究,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搜集數(shù)據(jù),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探究性學習。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對事物進行搜查的行為,或指多方尋求答案的。若學生不清楚詞的含義,就會造成詞語的亂用。因此,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勤用工具書。此外,參考性的書籍也要會運用,做到“不求甚解”。教師在指導學生用工具書這一方面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的《<略讀指導舉隅>前言》談到:“用參考書籍的習慣必須在學習國文的時候養(yǎng)成。國文課內(nèi)指導參考書籍,要顧到學生的能力、顧到圖書室的設備,指引學生借來參考。指定了參考書籍,給予學生說明或明示。一方面要他們練習參考,一方面又要它們不致茫無頭緒、提不起興趣。”
2.養(yǎng)成閱讀后做筆記的習慣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之前,教師要糾正學生對于寫讀書筆記的錯誤觀念:大部分學生寫讀書筆記就像是教師逼迫學生去完成的任務一樣。葉圣陶先生曾說:“筆記不是教師向他們要的賦稅,而是他們讀書學習不能不寫的一種記錄?!盵3]24在現(xiàn)代教學中,學生寫讀書筆記也寫得很少,一方面是應試壓力大,教師的講課多是圍繞著應試開展的,所以甚少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即使有這方面的要求,也遠遠達不到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讀書就寫的程度。一方面,學生自身對讀書筆記的作用不了解或者是認識有偏差,導致學生沒有有效地寫讀書筆記?,F(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快,教學節(jié)奏也追求快。讀書筆記這種慢慢培養(yǎng)學生思維與閱讀、寫作的方法漸漸被人們忽視。要使其開展下去,讓學生有扎實的閱讀、寫作基礎,教師務必重視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后做筆記的習慣。在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初期會有很多困難,“對于初學者,教師當然不能求其周深密至,但是敷衍塞責的弊病必須從開頭就戒除,每抄一條,每寫一段,總得讓他們說得出個所以然?!蹦敲垂P記要怎么寫呢?葉圣陶先生曾談過:“閱讀不是沒事做閑消遣,無非要從他人的經(jīng)驗中取其正確無誤的,與我有用的,借以擴充我的知識,加多我的經(jīng)驗,增強我的能力……好的文藝作品中總含有一種人生見解和社會觀察?!盵3]93再細細來看,參看葉圣陶先生的意見:“……筆記大概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錄;另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f得堂皇一點,就是“讀書報告”或“研究報告”。[3]24讀書筆記中,學生可以記錄書中重要的解釋與批評,自己欣賞、感興趣的句子。讀書筆記也可寫提要、摘錄重要資料和記讀書心得等。但無論哪一類都標明書名、篇名、頁數(shù)等,以便后面的校對。學生也可以根據(jù)所讀的幾本書針對一方面的問題寫總論。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學習與以后的生活都頗有益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從而有益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孩子,在完成讀書筆記過程中,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寫作的能力。一個好的習慣養(yǎng)成了,學生將受益終生。
閱讀教學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行閱讀、學習的能力,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寫作基礎。參考葉圣陶先生的閱讀目標,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以及自身的學習,能自如地看雜志、看符合自身程度的各科參考書,能讀國人創(chuàng)作的以及翻譯過來的各種文藝作品,能讀如教本里所選的歐陽修、蘇軾等人所作的文言,能適應需要,自己查看課外文言讀物,能靈活地運用工具書。葉圣陶先生那個時代閱讀教學目標如此,現(xiàn)如今的閱讀教學基本目標亦是如此。但反觀如今的閱讀教學,和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閱讀的教與學仍有一些距離。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新課程改革后,語文閱讀教學仍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舉一反三”“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這些思想都有助于我們突破當下的閱讀教學困境,有效解決閱讀教學中“填鴨式”課堂的問題。多從語文教育大家思想中找尋切合現(xiàn)今教學現(xiàn)狀的教學方法有助于讓語文閱讀教學走上正軌。
參考文獻
[1]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葉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217.
[2]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葉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199.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17、199、356、109、355、388、3、526、152、520、113、24、93.
[4]吳遵民.外國教育論著選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