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林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探究性課程。如何激發(fā)學生實驗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在真實的探究過程中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提升科學素養(yǎng)呢?
尊重課堂生成,巧化學習資源。在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感受空氣》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用吹了氣的氣球感受空氣的存在,一名學生不小心手一松,氣球“噗嗤”一聲飛了出去,引起全班學生的注意。一時間,學生興趣高漲,紛紛模仿。面對預設之外的情形,筆者靈機一動,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探索,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氣球?qū)χ约旱哪槻糠艢狻?分鐘后,筆者提問:“氣球?qū)χ槻糠艢鈺r,你的臉有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說:“放氣時,我的頭發(fā)被吹動了,說明有風,這是空氣流動形成的。”還有的學生說:“氣球放氣時,我的臉部感受到一股沖擊力?!瘪R上有學生補充道:“那股力量實際上是放氣時產(chǎn)生的反沖力,所以氣球會飛出去很遠?!惫P者巧妙地將意外生成轉(zhuǎn)化為生動有趣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玩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分析、交流解決問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豐富實驗材料,創(chuàng)造探究條件。教師為學生準備合適的科學實驗材料,能激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合理分配科學實驗器材,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實驗;其次,在動手實驗課前,師生可以共同準備實驗材料,有利于學生初步感知即將學習的內(nèi)容,為后續(xù)學習打基礎。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水能溶解多少物質(zhì)》時,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玻璃杯、攪拌玻璃棍等基本實驗器材,并布置學生自行準備食用鹽、味精、小蘇打等實驗材料。為凸顯實驗準備的教育性,筆者對材料準備提出具體要求(每人至少準備兩種能溶解的物質(zhì),每份一樣多),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為什么要準備不同的物質(zhì);怎樣保證每份同樣多)去準備材料。經(jīng)過學習與交流,學生明確:不同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樣,當達到飽和以后,就不再溶解了,所以要一份一份地把物質(zhì)加入水中;為保證每次加入水中的物質(zhì)的量基本一樣,實驗中可以用小勺,并確定一平勺為基本量。這樣做使學生對即將開始的實驗充滿了探究欲望,對實驗準備的科學性和科學實驗的嚴謹性有了深刻體會。
注重探究過程,掌握探究方法。對比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簡單地說,就是把實驗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群來進行,在控制某些變量和不變量的基礎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方法上的引導,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空氣占據(jù)空間嗎》時,筆者設計了一組對比實驗。實驗一:在塑料杯內(nèi)底粘上一個紙團,把杯子慢慢豎直倒扣入水中,觀察紙團濕了沒有。實驗二:在同樣粘有紙團的另一個杯底扎一個小孔,再把杯子用同樣的方法壓入水中,仔細觀察有什么變化。實驗中唯一的變量是一個杯底沒孔,一個杯底有孔。學生發(fā)現(xiàn)杯底沒孔的杯子中的紙團沒有濕,而杯底有孔的杯子中的紙團已經(jīng)被打濕了。通過這組對比實驗,學生知道了沒孔的杯中有空氣占據(jù)了空間,所以水無法進入杯中,紙團自然不會濕;而有孔的杯中,因為原有空氣從小孔中散出來,水便進入杯中,占據(jù)了杯子的空間,所以紙團被打濕了,也就是說空氣是可以占據(jù)空間的。整個實驗過程突出對比因素,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實驗器材、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提升了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作者單位:宜昌市高新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