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號云門、樊山,湖北恩施人,清光緒三年(1877)進士,清末官至布政使,民國時期曾任參政院參政,著有《樊山集》等。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將樊增祥擬為《水滸傳》中的雙槍將董平,在贊語中說他“詩尚側艷,自少至老,不變其體。京滬間多稱為樊美人”(《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41頁)。作詩尚且如此,填詞自然更少不了綺語。不過,樊增祥詞作中也有情意真摯得令人動容的篇什,《樊山集》卷二二《卜算子》即其一。
樊增祥將四首《卜算子》組合在一起,用聯(lián)章體的形式寫他聽北河一名歌伎唱曲引發(fā)的感喟。詞前有小序,敘寫了樊增祥跟風塵歌伎的一次偶然相遇,樊增祥慰勞歌伎說“辛苦”,沒想到歌伎微微嘆了一口氣,答道:“那是辛苦,直命耳?!保ā肚宕娢募瘏R編》第76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79頁)樊增祥想到自己侍奉上官,而且每天有處理不完的各種文書案牘,就像汪中所說的,除了因為身為男兒,不受床笫之辱外,好像跟歌伎也沒什么差異。酒后的樊增祥于是寫下這組詞,“既念此豸,行自念也”?!按缩簟背鲎詮埡狻段骶┵x》“增嬋娟以此豸”,意指姿態(tài)裊娜,后多以此指青樓女子。這份同病相憐,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而序中提到乾隆時著名的文人學者汪中所謂“幸而為男,差無床笫之辱”,出自他的《經(jīng)舊苑吊馬守真文并序》。在這篇文章的序里,汪中憑吊明萬歷間秦淮名妓馬守真,感慨老天既然給了馬守真“百年千里”難得一見的才華,為何卻要讓她“托身樂籍,少長風塵”,加以如此摧辱,可他又想到自己雖然滿腹學識才華,但作為“無以治生”的貧士,一樣仰食于人,難以自立,自己和馬守真的唯一區(qū)別在于不用以身事人而已(汪中《述學·別錄》,《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10冊,89頁)。
第一首《卜算子》以歌伎的口吻寫道:
火里種青蓮,根蒂在何許。盡道蓮心徹底紅,誰識心頭苦。? ?薄命始為花,何況花無主。除是應官走馬人,知我傷心語。
《法華經(jīng)·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佛學書局編纂《實用佛學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17頁)詞里借用佛典,把歌伎比作火里的青色蓮花。上片以蓮喻人,以火喻塵世憂患,歌伎淪落風塵,猶如青蓮處于火中?;鹄锼N青蓮扎根何處,人人都說蓮心紅艷,可又有誰知道蓮心里頭的苦呢。這說的是歌伎輾轉于歡場,日逐笙歌,看似風光旖旎,可內心的苦楚無人訴說。下片承上片,歌伎先說自己薄命才成為火里蓮花,也沒有一個可依托的人,接著說只有在朝廷任職的這位官人體諒“我”,知道“我”的傷心話。南宋劉翰《春晚呈范石湖》中有“五更枕上無情雨,三月風前薄命花”句,下片首句或源自此。而“應官走馬”,源自李商隱《無題》里最后兩句:“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庇幸馑嫉氖?,李商隱詩里寫的也是一場歡宴中一對落寞的男女雖“身無彩鳳雙飛翼”卻心有靈犀。
第二首《卜算子》則以樊增祥自己的口吻予以回應:
卿是雨中花,儂是風中絮?;ㄐ躏h飖不自由,萬事憑天付。? ?俱是不如人,歲月風塵誤。紅袖青衫泣數(shù)行,點點花梢露。
上片說,你是無情雨中的薄命花,而“我”則是狂風中的柳絮。無論是花還是絮,都在風雨中飄搖,無法自主,只能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老天。下片說你我都不如別人,生命在風塵奔波中白白耽擱,為此各自灑下幾行淚水,滴在花梢上猶如點點露珠。“不如人”出自《左傳》載燭之武推辭時所說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看似謙遜,實則吐露懷才不遇的怨憤。唐代羅隱《羅昭諫集》卷四《嘲鐘陵妓云英》寫道:“鐘陵醉別十馀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薄短撇抛觽鳌肪砥哒f云英是鐘陵營妓,“有才思”,羅隱應舉路過鐘陵時見過她,十二年后羅隱再度落第,云英說:“羅秀才尚未脫白。”羅隱于是寫詩回應說:“我”還沒有脫去白衫,你也沒嫁,可能咱們都是不如別人吧。樊增祥用了羅隱成句,但羅詩語氣上既有自嘲,也有對云英的譏刺,而樊詞則僅有感喟,并無譏諷?!帮L塵誤”,則讓讀者聯(lián)想到南宋嚴蕊《卜算子》詞里的“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作為營妓,嚴蕊并不喜愛自己的生活,可受命運的擺布,無力脫身。雖然彼此不同時,但這份不自由卻是一樣的。顯然,樊增祥之所以選擇《卜算子》這一詞牌,應該和嚴蕊撰寫的這首著名詞作有關。
第三首《卜算子》仍以作者的口吻訴說:
帶露昨宵來,聽鼓明朝去。不獨卿憐我自憐,付與檀槽訴。? ?命也不如人,文采都成誤。卿作鴛鴦我作仙,歸結知何處。
上片講良宵苦短,今晚過后,明天“我”又得隨著更鼓報曉的聲音去當差。不但你憐憫“我”,“我”也憐憫自己,這些全都交給琵琶去宣泄吧。下片則講因為命運不如別人好,擁有的文采反而耽誤了自己的人生。將來你找到伴侶成家,“我”則尋仙,誰知道人生的終點在哪里呢。世路坎坷,想要跳出紅塵去做神仙,這是中國古代士人心灰意冷之后常有的幻想,只是這種沖動往往最終被現(xiàn)實理性壓抑,很少有人真的付諸實施?!拔牟啥汲烧`”一句,意思很像蘇軾《洗兒》中所說的“我被聰明誤一生”,其實都是空有才華卻過得極不如意者的憤激之詞。
最后一首《卜算子》以歌伎的口吻告別:
水驛驀相逢,夜久疏星度。懷里逤遲燭下人,門外垂楊樹。? ?生長北河濱,近在墻東住。二月梨花薄媚時,記我銷魂處。
上片說二人在水路驛站偶然相逢,隨著夜晚時光的流逝,天上疏落的星星都移動了位置??粗矍盃T光下的人,懷里的琵琶聲慢了下來,可惜門外的垂柳也不能把你留下來。一番邂逅,為歡幾時,轉眼別離在即,卻后會無期,人生聚散如斯,委實令人悵惋。下片說“我”就在北河邊出生和長大,住得也很近。正是二月梨花淡雅嫵媚的時節(jié),記得“我”曾在此黯然神傷。上片中的“逤”,應該是“邏逤”省稱,《明皇雜錄》中有用邏逤檀木作琵琶槽格的記載:“天寶中,上命宮女子數(shù)百人為梨園弟子,皆居宜春北院……有中官白秀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獻。其槽以邏逤檀為之,溫潤如玉,光輝可鑒,有金縷紅文蹙成雙鳳。”(鄭處誨、田廷柱點?!睹骰孰s錄》,中華書局,1994,51頁)因此,“逤”當指歌伎彈唱時所用的琵琶。另外,唐代教坊曲調也有名為《薄媚》的,劉禹錫《曹剛》詩中便有“一聽曹剛彈《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句。
樊增祥出身于武官世家,祖上累世為將,但他自小便顯露出過人的文學才華,后來深受張之洞、李慈銘等器重,授以治學為文之道。考中進士后,樊增祥又被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肄業(yè),但光緒六年散館時,他竟被外放以知縣用。后來在《挽潘伯寅尚書》詩的自注里,樊增祥提到自己當時對此的失望與怨憤之情。候選期間,樊增祥父親去世,他遵例丁憂。服喪期滿,他于光緒十年赴陜西宜川任知縣,后又調任禮泉、咸寧、富平、長安知縣。光緒十三年,因為母親去世,樊增祥再度丁憂回籍。守制期滿,他于光緒十六年入都補官。其間他在奉和李慈銘的《次均酬愛伯師二首》其一中寫道:“家無二頃求官急,庭謁三公下拜難。鳴鳳敢言棲枳棘,沐猴真自強衣冠?!保ā肚宕娢募瘏R編》第762冊,306頁)詩中坦言自己為了養(yǎng)家急于求官,卻又難以折腰侍奉大僚,聲稱并不敢覺得自己是像鳳凰棲于多刺的枳棘叢中那樣伏處下僚,自嘲真成了沐猴而冠。工整的對仗背后滿是不平之氣。光緒十七年二月下旬,樊增祥出都再往陜西任知縣,途中經(jīng)過北河,《樊山集》卷一八有《北河題壁》(《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62冊,334頁)。該卷詩編年起自光緒十七年二月至三月,該詩前有一詩,詩題為《將出都門爽秋以詩贈行車中次韻報之》;之后有五首詩,詩題中還依次提到作者經(jīng)過沙河、辛興灘、徐溝、清平等地,第六首為《旅中上巳》。結合詩歌編次及所提到的行程來看,盡管《北河題壁》中有“井桃淡白清明雨,水柳輕黃上巳天”句,但顯然作于三月三上巳節(jié)之前的二月末。聯(lián)章體《卜算子》為聽北河妓度曲而作,應該也是這時寫的,所以最后一首有句云“二月梨花薄媚時”。有年譜將這組詞系于光緒十六年,恐是失察(程翔章、程祖灝《樊增祥年譜》,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08頁)。因為該年樊增祥北上進京的時間是七、八兩月,即使路過北河,也不是仲春時節(jié)。
這年,樊增祥四十六歲。歲月蹉跎,年近半百,卻仍然只能再度回到偏遠的西北擔任小小的縣令,而當初和自己同科應舉的有不少已經(jīng)身居要津,兩相比較,他內心自然是失落的。正如樊增祥的弟子余誠格序《樊山集》所說:“蓋自其少時已蓄遠志,負干略,視碌碌者無足比數(shù)。中道舛迕,黜為外吏,而同時應舉之士置身清要、擁旄持節(jié)者殆非一人。自以門望、才地全不后人,而沈滯若此,意忽忽不樂?!保ā肚宕娢募瘏R編》第762冊,217頁)余誠格后面接著說樊增祥四十歲以后“滑稽玩世,忘情得失”,滑稽可能是真的,因為樊增祥性好諧謔,但說他忘情于得失則未必然。如上所述,僅從這組《卜算子》就不難看出他牢騷滿腹。樊增祥在《樊山續(xù)集·自敘》里說:“自甲申冬訖丁亥,星紀再周,余自宜川而咸寧,而富平,而長安,易地者四,勞形案牘,掌箋幕府,身先群吏,并用五官?!保ā肚宕娢募瘏R編》第762冊,511頁)案牘勞形、五官并用,刻畫的是下層官僚在繁忙政務重壓下身心俱疲,個中甘苦樊增祥一一親嘗。如今,熟悉的這一切又要回來了。于是,北河歌伎一句“直是命耳”,瞬間點燃了樊增祥積壓已久的情緒。
余誠格給《樊山集》作序時也曾提到樊增祥算命:
湘人趙元臣者,善相人。先生詣之。一見嘆曰:“終身不得志也?!毕壬櫾唬骸拔釋幐F餓死耶?”趙曰:“非也。他人求之不得者,子得之皆若不足,是寧有滿志時耶?”先生以為知言。有日者謂先生權極重,當秉戎節(jié)。誠格私問鄉(xiāng)人之善言命者,則曰:“非也。階不過四品。所謂權重者,譬如數(shù)人共事,必彼一人尸之,人常逸而彼常勞,彼常發(fā)謀而人常退聽。此為權重耳。”先生亦以為知言。(《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62冊,217頁)
擅長看相的趙元臣說樊增祥永遠不滿足于已經(jīng)得到的,哪怕這在別人眼里是求之不得的,這種不得志的感覺因此注定要伴隨樊增祥一生。樊增祥覺得對方說到自己心坎上了。而另外一個算命的則說樊增祥是勞碌命,因為他太有想法謀略了,結果共事的人就等著他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樊增祥覺得這人說得也很對。實際上,連張之洞都跟自己族侄說過:“云門智數(shù)過人,真幕府才,惜吾不能留耳?!保ā肚宕娢募瘏R編》第762冊,217頁)樊增祥有《樊山判牘》《樊山政書》等傳世,吏才可見一斑。問題是,一個能干的人,長期以來,獨自做了本應該大家一起做的事,付出諸多心力卻又郁郁不得志,怎么可能不心生怨望?眼前的歌伎固是薄命,可千里奔波的樊增祥自己又何嘗不是命蹇?前程到底何在,又有誰知道呢?一切都只能交給老天。當時的樊增祥萬萬料想不到的是,將來有一天,他會因為另一個女人慈禧太后的賞識而位至方伯。
樊增祥這組《卜算子》在藝術技巧上頗為用心,既有恰切的比喻修辭和精巧的一語雙關,又通過化用語典將詞作與眾多其他經(jīng)典文本構成互文,極大地擴展了意蘊空間,因而給讀者帶來更為豐富的閱讀感受。但這組詞真正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對歌伎的平等對待。作者難能可貴的同情心體貼歌伎生涯的苦處,給予了對方少見的溫情與尊重。整組詞筆致端莊,不帶一絲輕浮氣息,深情見于言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將自己和曾經(jīng)的倡家女相提并論、共傷淪落,在同類作品中就顯得極為另類,閃現(xiàn)著人性的光芒。樊增祥這組《卜算子》在這點上和《琵琶行》是相通的,憐人復自憐,既見仁者情懷,又有不平之氣。
在《樊山續(xù)集·自敘》中,樊增祥自述少時家中“架上所有,自太白、香山、放翁、青邱而外,惟袁、蔣、趙三家。余不喜蔣而嗜袁、趙……自丁巳訖己巳,積詩千數(shù)百首,大半小倉、甌北體,自馀則香奩詩也”(《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62冊,511頁),坦承他受袁枚、趙翼的影響頗深。趙翼《甌北集》卷三七有《贈當筵索詩者》:“盈盈十五出堂時,妙轉歌喉勸客卮。也是人間生活計,老夫和淚寫胭脂。”該詩沒有任何輕薄口吻,對迫于生計而不得不沉淪歡場中的歌伎表示了最大限度的同情和理解。也許,樊增祥《卜算子》的寫作也受到趙翼這首詩的涵養(yǎng)。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