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青州,古九州之一,自古為齊魯大地名城重鎮(zhèn),明代有海岱明珠、兩京通衢之譽(yù)。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朱家天下,實(shí)施藩國制,封天子之眾子為王。明憲宗第七子朱祐楎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嘉靖十七年(1538)去世,謚號恭王。衡王在青州傳六世七王,分別是恭王朱祐楎、莊王朱厚燆、康王朱載圭、安王朱載封、定王朱翊鑊、憲王朱常?和末代衡王朱由棷。衡王朱祐楎未來青州之前,就在南陽城南大興土木,建造了富麗堂皇的衡王府。
王府建筑氣派,模仿北京的皇宮,只是規(guī)模要小一些。王府內(nèi)的擺設(shè)、機(jī)構(gòu)設(shè)置以及隨從人員的配備等等,也一應(yīng)俱全。青州人稱它為“西皇城”。
一 明代藩王
明太祖確立藩國制度,在全國各地設(shè)立藩國分給諸子和部分宗室,即為藩王。明朝廷建立了一系列王府制度,對宗室成員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吃穿住行采取了全部承擔(dān)下來的政策。《明會典》記載:“明制,稽古法、封同姓、王二等、將軍三等、中尉三等、女封主君五等、具載祖訓(xùn)職掌諸書。其后宗庶日蕃、禁防浸備。諸凡奏封等項、稽核尤嚴(yán)。皇嫡子正儲位。眾子封王爵?!泵鞒勺嬷扉σ苑鯅Z取帝位,雖仍實(shí)行分封,但是剝奪了藩王的軍政之權(quán),在經(jīng)濟(jì)上卻給予豐厚的待遇,即所謂“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徒擁虛名,坐縻厚祿”(《明史·諸王傳》)。洪熙、宣德以后,“防禁日嚴(yán),閉著一城中,無異囚拘”(〔明〕楊士聰《玉堂薈記》,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藩王成為高級囚徒。王府大都世代相沿,支系繁多,除長子襲承王位外,支子應(yīng)孫皆封為郡王、鎮(zhèn)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等。宗藩子孫繁多,成為明末一大社會問題。在今天的山東省,明代先后分封了五個王府,分別是濟(jì)南德王府,青州齊王府、漢王府、衡王府,沂州涇王府和兗州魯王府。
青州南通淮沂,北接燕冀,萬里無滯,自古便是政治、軍事要地。故先后共有三位藩王就藩青州,分別是洪武時期齊王朱榑、永樂時期漢王朱高煦、成化時期衡王朱祐楎。前兩位藩王因參與謀反被誅,衡王爵位世襲,共傳六世七人(其中有兩個是兄弟相襲),故稱“六代七王”,衡王府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
二 衡王與衡王后裔
第一代衡王恭王朱祐楎,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七子,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被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三月就藩青州。恭王朱祐楎子莊王朱厚燆,朱厚燆子康王朱載圭,朱載圭弟安王朱載封,朱載封子定王朱翊鑊,朱翊鑊子憲王朱常?,朱常?子朱由棷。
第一代衡王朱祐楎,號樂善子,傳說人如其名。他樂善好禮,按照禮儀祭宗廟朝天子。暇居齋宮,手不釋卷,醉心研究琴棋書畫。朱祐楎書法很好,真草隸篆四體皆工。被弘治皇帝稱為“諸藩之范”。后幾位衡王也能繼承“祖訓(xùn)”,循規(guī)蹈矩,不騷擾地方百姓,能夠與地方官員和睦相處。結(jié)交社會上的文人墨客,算得上儒雅之士。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貪吝懦弱,腐敗無能。明末李自成起義占領(lǐng)北京,派將軍姚應(yīng)奉率兵來到青州。忠于明朝的裨將李士元?dú)⑺酪?yīng)奉,找到朱由棷,勸他即位稱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險,甘愿聽天由命,投降了清廷。清朝政府為穩(wěn)定大局著想,采取安撫政策,暫時讓衡王府保留了下來。
清順治二年(1645),清廷借口衡王子弟叛亂抗清,將末代衡王召進(jìn)京城,軟禁起來。第二年,以叛亂罪殺害朱由棷,查抄衡王府,衡王家族四散逃命,來不及逃走的被變賣為奴。拆毀衡王府的木料大部分運(yùn)往濟(jì)南修了山東巡撫衙門,家產(chǎn)“半歸禪剎,半入侯門”,富麗堂皇的衡王府被夷為平地。
三 衡王府文物遺存
經(jīng)過幾百年的變遷,衡王府絕大多數(shù)物品早已不知去向。在青州還留下一些彌足珍貴的衡王遺物,特別是保存在青州博物館的石獅、鐵鶴、銅鐘等。
衡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彰顯著衡王的權(quán)勢地位,現(xiàn)已從原地移至青州博物館門前。左雄右雌,相對而立。高2.5米,神態(tài)一致,雌獅左腳踩繡球,右腳輕撫一只幼獅。幼獅體型嬌小,憨態(tài)可掬,給威嚴(yán)的雌獅子增添了幾分慈愛之感,一幅母子情深之狀。兩只石獅子都采用石灰石圓雕而成,下面為方形底座。衡王府的這對石獅子是嚴(yán)格遵照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石獅的規(guī)制進(jìn)行雕刻和擺放的。相傳衡王府門前的這對石獅子是當(dāng)年武宗皇帝朱厚照即位以后,朱祐楎在重修衡王府時,便故意把府門前的石獅子雕鑿的比故宮門前的石獅子高出19厘米,以顯示他在皇帝面前的叔父地位。傳聞?wù)婕儆写甲C,但衡王府遺留下的這對石獅子卻憑借精湛的雕鑿手藝和雄偉的外在形象展現(xiàn)著衡王府當(dāng)年的顯赫地位。
青州博物館院內(nèi)立著兩只鐵鶴,也是衡王府的重要遺物。這對鐵鶴原存于云門山街道辦事處時家店的鐵鶴觀內(nèi)。清康熙《益都縣志》記載:“鐵鶴觀,在城南十五里許。明衡藩良醫(yī)所良醫(yī)正馬崇儒鑄鐵鶴二只,約丈高于殿前,故名?!眱芍幌生Q分別鑄造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和萬歷十五年,尺寸、樣式完全一致,高4.2米,長1.53米,寬1.05米,重3噸。仙鶴嘴部微微張開,目視前方,腿部直立,雙腳穩(wěn)穩(wěn)地踩在一只伏臥的龜背上,姿態(tài)挺拔優(yōu)美,像是即將引吭高歌。根據(jù)仙鶴胸部的銘文記載,它是由衡王府的下屬和妃嬪出資鑄造的。關(guān)于仙鶴鑄造的具體緣由,民間一直流傳著一段故事。相傳,第四代衡王朱翊鑊為愛女翠竹尋到一位佳婿,但是翠竹還未過門,男子就因故去世。后來翠竹再嫁,丈夫又意外去世。因此一時間謠言四起,被人稱作“喪門星”。朱翊鑊便想讓女兒嫁給窮人平平淡淡過一生,于是將翠竹許配給了時店村家境貧寒、憨厚老實(shí)的代三。為防止再有意外發(fā)生,朱翊鑊找人算卦,卜師言:“欲待白頭老,尚需壽禽陪?!焙馔跛烀嗽跁r店村頭建鐵鶴觀,觀內(nèi)放一只仙鶴。后來為好事成雙,萬歷十五年秋,又鑄一只仙鶴。在壽鶴靈龜?shù)谋幼o(hù)下翠竹夫婦二人壽高九十得以善終,在青州流傳下一段恩愛佳話。
衡王府遺存中有兩座銅鐘。一座是明萬歷三十六年佛經(jīng)銅鐘,銅鐘高1.4米,底徑1.1米,下部為八翼翅。銅鐘上半部有兩圈佛像,每個佛像皆坐于蓮花座上,手部動作不一。銅鐘腰部鑄有佛經(jīng),佛經(jīng)之下為一周銘文。根據(jù)佛經(jīng)后面的署名可知,該銅鐘是商河王朱翊鍄為拜佛而鑄。另一座為明崇禎十二年(1639)鑄八卦紋銅鐘,鐘高1.61米,底徑1.23米。肩部上下為兩組變形回紋。銅鐘腰部為一圈銘文,末尾署名可知銅鐘為衡王鑄造。銘文下的銅鐘翅翼部位是一圈八卦圖。兩座銅鐘的上部皆為帝王宗室方能享用的雙龍頭吊環(huán)。明代最高統(tǒng)治者吸取前朝政治統(tǒng)治的教訓(xùn)對于宗教采取了平和包容的態(tài)度,藩地位于青州的歷代衡王都對佛教和道教非常推崇。尤其是衡王朱祐楎?qū)τ诘澜獭伴L生不老,貴生濟(jì)世”的思想極為推崇,他就藩青州時體恤民情,受到百姓的愛戴。歷代衡王也受其影響在青州留下了諸多佛教、道教的文化遺存,尤以道教為多。其中的道教八卦紋銅鐘據(jù)推斷就是最后一位衡王朱由棷命人鑄造的。
在明代衡王府遺存文物中有一件明嘉靖線刻孔子畫像石反映了皇室宗親對于孔子的仰慕之情。該石刻高142厘米,寬79厘米,為石灰石材質(zhì)。石刻上半部為孔子像,相傳是根據(jù)“畫圣”吳道子所畫的孔子像為藍(lán)本臨摹而成??鬃酉掳氩渴羌s六百字的撰文,根據(jù)開篇署名“衡藩新樂王載璽謹(jǐn)”可知,此像為新樂王朱載璽所作。撰文末尾有所刻時間為嘉靖三十七年。此文情真意切,對孔子的身世、容貌、才華皆有描寫,短短幾百字寫盡了朱載璽對于孔子的崇敬之意。這件線刻孔子畫像石因有吳道子畫跡為藍(lán)本,又配以王室貴族的題刻,因此在衡王府遺存文物中極為珍貴。畫像石反映了明代皇室對于孔子的尊崇,也代表了明朝時期對儒學(xué)一派的提倡。
明代衡王府甬道上的南北兩座石牌坊仍靜靜佇立在王府舊址上,見證著青州這座古城的滄桑巨變。石牌坊又叫“午朝門”,是文武百民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結(jié)構(gòu)為三間四柱式,共用二十八塊巨型石灰石雕刻而成。牌坊為須彌底座,有上、中、下三層。上層雕刻獅子、麒麟等,中層為蓮花圖案,下層則四周纏繞云紋。牌坊的四根石柱為方形,立于須彌座中部,石柱南北兩面各有一只蹲式透雕麒麟。麒麟形象既有神秘辟邪的寓意又映襯著王府的威嚴(yán),讓人心生敬畏。牌坊上部為三塊橫匾,兩個側(cè)門的橫匾上是雙龍戲珠浮雕,中門上方為兩層橫匾。匾上除雙龍戲珠裝飾外,還有題字,南牌坊兩面分別刻“樂善遺風(fēng)”“象賢永譽(yù)”,北石坊則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經(jīng)學(xué)者研究,這十六字的作者為書法家嚴(yán)嵩。中國古代的牌坊多為表現(xiàn)功德、顯示功勛之用,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極為重要的一類,多用于宮殿、園林、陵墓的起點(diǎn)或交叉口位置。青州衡王府的兩座石牌坊從題字可以看出屬于典型的功德牌坊,用以稱頌衡王寬厚仁和、深受百姓愛戴的良好德行。
衡王府在青州存在一百多年,對青州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作者單位:青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