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下元節(jié),是農歷十月十五日,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的來歷與道教的“三元”說有關,道教信仰天、地、水三官大帝,分別對應上元、中元、下元三個日子,于是就形成了“三元節(jié)”。清人趙翼在《陔馀叢考》卷三五《天、地、水三官》中說:“道家有所謂天、地、水三官者,以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稱焉?!毕略?jié)是水官大帝的誕辰,俗稱“下元日”,亦稱“下元誕”或“水官節(jié)”,道觀每逢此日都要舉行設齋建醮等宗教儀式,民間則形成了以祭祖、祈福、禳災等為主要內容的節(jié)俗活動,后來在許多地方還出現(xiàn)了將下元節(jié)與十月一日“寒衣節(jié)”相混淆的情形。
一 下元節(jié)的來歷
下元節(jié)是隨著三元節(jié)的出現(xiàn)而逐漸形成的。三元節(ji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民早期的自然崇拜。在“萬物有靈”論的影響下,人們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對天、地、水等自然物的神化,他們相信天神主宰宇宙、地神化生萬物、水神孕育生命,所以成為世界之源。這種觀念后來被道教吸收,形成了“三元”之說?!对企牌吆灐分芯驼f:“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p>
三元節(jié)的形成還與民俗有很大關系。在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有“望日”為節(jié)的習俗。所謂“望日”,即月圓之日,為農歷的每月十五,所以作為特殊的日子而成為節(jié)日的情況比較多。如正月十五為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望日,稱為元宵節(jié);還有的地方,以二月十五仲春望日為花朝節(jié)(唐代還曾以此日為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誕節(jié));七月十五為下半年的第一個望日,稱為中元節(jié);八月十五為仲秋望日,稱為中秋節(jié)。而十月十五望日,則是一年之中最后一個以滿月為節(jié)的。
早在西漢初,十月十五就形成了以歌舞娛神祭祀靈女廟的風俗,據說這是受到巫俗的影響。據《西京雜記》載:“十月十五日,共入靈女廟,以豚黍樂神,吹笛擊筑,歌《上靈》之曲。既而相與連臂,踏地為節(jié),歌《赤鳳凰來》。”《搜神記》也記載了此事,并說“乃巫俗也”。靈女,即神女,是一位水神。據《楚辭》王逸曰:“周徘徊兮漢渚,求水神兮靈女。”靈女,應為漢水之神。所以,后世道教興起以后,以十月十五為下元水官誕節(jié),大概與此日漢家祭祀水神靈女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因為水官也是水神。
在道教興起以后,道士將天、地、水“三官”之說與民俗附會起來,形成了三個道教色彩非常濃厚的節(jié)日,合稱“三元節(jié)”。三官之說最早見于道教創(chuàng)立初期的五斗米道的請禱之法。據《三國志·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曰:
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趙翼在《天、地、水三官》中認為:“三官之名,實始于此?!钡瑫r又指出,此時“但有‘三官之名,而尚未謂之‘三元,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蓋其時方尊信道士寇謙之,三元之說蓋即謙之等襲取張衡三官之說,而配以三首月為之節(jié)候耳”(《陔馀叢考》卷三五)。
約成書于劉宋以前的道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就提到了天、地、水三官及三元之說,該經先具列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三宮三府凡一百二十曹之名次職司,次列三官所考“三元品戒罪惡”一百八十條。謂三元三官諸宮府曹無量眾神,總司一切眾生善惡功過、生死罪福,錄善記惡,上奏所司,逐期考校,報應無爽。人身中亦有三宮六府百二十關節(jié)三萬六千神,奏人善惡于三官,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別為三官校戒之日,此日五帝五岳諸靈山眾水府大小神靈同詣三天玄都三元宮中,上奏兆民罪過,諸天帝君、星斗眾神亦共集會,共相校計眾庶罪過,有善功者上名青簿,剋得上仙,罪重者下名黑簿,當淪三途(《道藏》第6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879頁)。據此可知,三官專司記載人之生死功過,并且至晚在東晉時就與三元之說聯(lián)系起來,并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三元日。
不過,約成書于六朝時期的早期上清派重要經典《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也提到“三元”,卻指的是天、地、仙,“上元檢天大錄,下元檢地玉文,中元檢仙真書”。其后附有《三元內存招真降靈上法》還提到“太素三元君”,以及她的三個女兒紫素元君、黃素元君、白素元君(合稱“三素元君”)。還附有《三元隱朝內仙上法》曰:“凡受三元玉檢修行三元之道,當于密室朝太素元君,常以正月十日、二月九日、三月八日、四月七日、五月六日、六月五日、七月四日、八月三日、九月二日、十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二日、十二月十三日夜半,于寢靜之室燒香,北向心拜訖,坐臥任意,稽首心祝?!保ā兜啦亍返?冊,226頁)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
然而,約成書于北周時的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也說:“天尊言,常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平旦、正中、夜半三時,沐浴身形,五香自洗……其三元品誡謝罪上法,三元宮中隱存,形神精思罪根……三元削罪于黑簿,北帝落死而上生。三官保舉于學功,太玄記錄于上仙?!保ā兜啦亍返?5冊,189—193頁)據此可知,道教的“三官”“三元”之說應該在南北朝時已經成為定說。
道教認為天、地、水“三元”是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要素。據《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題解曰:“一切眾生,生死命籍,善惡簿錄,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檢勾。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統(tǒng)攝?!庇终f:“三元者,元,本也。但此上三官,為萬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道藏》第6冊,266—267頁)可見道教的三元說是在吸收了民間信仰的成分后改造而成的。
道教非常重視三元節(jié),道教徒宣稱:“每歲三元大節(jié),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觀其善惡,人世死生興廢,水旱風雨,預關報洞中?!保ㄌ啤ざ殴馔ァ盾羌射洝り柶街巍罚┘热弧叭毙叛鍪玛P人世生死興廢、水旱風雨之事,所以三元節(jié)受到民眾的重視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 道俗視野下的唐宋下元節(jié)
唐宋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尊崇道教,所以對三元節(jié)也給予特別重視,除了在節(jié)日期間設齋行道,還具體規(guī)定了三元節(jié)休假制度,從此下元節(jié)成為一個重要節(jié)令。據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七引道經曰:“十月十五日,謂之下元令節(jié)。是日,宜齋戒沐浴,靜慮澄心,酌水獻花,朝真禮圣,可以滅罪消愆,延年益壽?!毕略?jié)主要是以齋醮消災和祈求延年益壽等宗教活動為主的節(jié)日。
唐朝規(guī)定,三元節(jié)要在道教宮觀設三元齋。據《唐六典》載:
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諐(愆)罪焉。
所謂“三元齋”,就是道教以三元日為天、地、水三官考校之期,沐浴齋戒,獻禮香、花、燈、水之儀,上祈天恩,下謝諸過。道教在三元節(jié)設三元齋,為靈寶六齋之一。據南朝宋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稱:“三元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涉學犯戒之罪。法以正月、七月、十月,皆用月半日,一日三時沐浴,三時行道,于齋堂中禮謝二十一方也。”(《道藏》第32冊,620頁)據此可知,三元齋最初似乎只是專門針對學道之人,一年三次齋戒行道、懺悔罪過的一種儀式,這種儀式還頗有點早期五斗米道“請禱之法”中的“說服罪之意”。
道教宣稱三元日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期。據《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也作《三官真經》或《三官感應妙經》)載:天官紫微大帝,“考校大千世界之內,錄籍十方國土之中。福被萬靈,主眾生善惡之籍。恩覃三界,致諸仙升降之司。除無妄之災,解釋宿殃。群生是賴,蠢動咸康”;地官清虛大帝,“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極四維。吐納陰陽,核男女善惡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眾生錄籍禍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離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萬罪。群生父母,存歿沾恩”;水官洞陰大帝,“掌管江河水帝,萬靈之事。水災大會,劫數之期。正一法王,掌長夜死魂鬼神之籍;無為教主,錄眾生功過罪福之由。上解天災,度業(yè)滿之靈;下濟幽扃,分人鬼之道。存亡皆泰,利濟無窮”(《道藏》第34冊,735頁)。所以道教認為,只要持念三官寶號,就能除厄消難?!对继熳鹫f三官寶號經》(簡稱《三官經》)曰:“天尊言,得道神仙皆從三官保舉。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寶號,能除厄難,悉皆消滅?!保ā兜啦亍返?冊,36頁)
《唐六典》是一部唐代官修的有關官制的行政法典,從中可以看出唐政府非常重視三元齋日活動,“凡道觀三元日、千秋節(jié)日,凡修金箓、明真等齋及僧寺別敕設齋,應行道官給料”(《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祠部”條)。唐王朝在三元日的道觀設齋行道活動中,所需物料開銷等一律由政府來支出,這表明國家對三元日宮觀齋醮禮儀的重視。
在一些重大節(jié)日中,唐皇室一般會在寺觀行道設齋,三元節(jié)齋醮禮儀自然受到重視,為此還曾多次下詔,作過一些專門規(guī)定。如唐玄宗就曾下詔強調三元日禁忌及要求?!短茣份d開元二十二年(734)十月十三日詔令曰:
道家三元,誠有科誡,朕嘗精意久矣,而初未蒙福。今月十五日,是下元齋日,禁都城內屠宰。自今已后,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官禁斷屠宰。
《冊府元龜》中載:
今月十四日、十五日是下元齋日,都內人應有屠宰,令河南尹李適之勾當??偱c贖取,其百司諸廚,日有肉料,亦責數奏來,并百姓間是日并停宰殺漁獵等,兼肉料食。
唐玄宗下令,在下元節(jié)期間不準殺牲、漁獵、茹葷等,政府各級機構還要帶頭執(zhí)行。到開元二十七年又下詔,要求各地開元觀、寺,“千秋節(jié)及三元行道設齋”(《唐會要·雜記》)。
唐玄宗崇道,還曾下令在三元節(jié)宣講道經,據唐人鄭處誨《明皇雜錄》載:“三元日,宣令崇玄學士講《道德》《南華》等經,群公咸就觀禮?!钡朗勘緛砭鸵谌?jié)念誦《老子經》《十方大圣經》等道經,唐明皇的提倡無疑推動了民間誦學道經之風。
中唐時,道士三元修齋非常普遍。顏真卿《撫州臨川縣井山華姑仙壇碑銘》載:“仙臺觀道士譚仙巖、史元同、左通元等,每至三元,恒修齋醮?!?/p>
民眾也有于下元節(jié)設齋修道者。如中唐詩人于鵠,一生好道,他曾作有《宿西山修下元齋詠》曰:
幽人在何處,松檜深冥冥。西峰望紫云,知處安期生。沐浴溪水暖,新衣禮仙名。脫屐入靜室,繞像隨禮行。碧紗籠寒燈,長幡綴金鈴。林下聽法人,起坐枯葉聲。啟奏修律儀,天曙山鳥鳴。分行布菅茅,列坐滿中庭。持齋候撞鐘,玉函散寶經。焚香開卷時,照耀金室明。投簡石洞深,稱過上帝靈。學道能苦心,自古無不成。
詩人在下元節(jié)深夜沐浴更衣,脫鞋入靜室。只見碧紗罩燈,長幡綴鈴,齋醮行儀,步虛繞神,焚香禮拜,啟奏上蒼,誦念玉函寶經,持齋撞鐘,投龍簡,虔誠之極。詩人堅信只要能吃苦,肯定能學道成功。
唐末,黃巢兵興,僖宗避難蜀中?;茨瞎?jié)度使高駢崇道,身為幕僚的新羅人崔致遠曾代高駢寫有多篇三元齋詞,其中一篇《下元齋詞》曰:
今則……敬設寶壇……伏乞太上三尊,十方眾圣,曲垂玄鑒,俾遂丹誠,早回翠輦于長安,復振皇風于正始……波濤靜寢于四溟,氛霧豁開于九野……使臣深結道緣,遙申齋愿,望三清于通路,資一溉于良田。此時枕越石之戈,暫妨高臥;他日把浮邱之袂,豈訝后來。
這些齋詞的內容除了祈求道教神靈保佑、早日擊敗黃巢亂軍、天下太平、李唐王朝基業(yè)千秋萬代,還希望府主高駢能得到人神呵護,早日修煉成真。
唐末,黃巢軍逼長安,道士杜光庭隨僖宗避難入蜀。后來僖宗返京,他并未隨駕北歸,而是留在蜀地,受到前蜀王氏政權的重用。他在蜀地積極發(fā)展道教,幫助官民修齋設醮,救拔超度,留下了許多行道齋醮詞,其中有關三元節(jié)的齋醮詞有很多,如“趙郜助上元、中元、下元黃箓齋詞三首”“馮捐大夫助上元、中元、下元齋詞三首”“周庠員外助上元、下元齋詞二首”“盧蔚大夫助上元、中元、下元齋詞四首”,另外還有《眾修三元醮詞》《皇后修三元大醮詞》等。如《趙郜助下元黃箓齋詞》曰:
今屬玄冥屆節(jié),水帝司辰……敢因九奏之壇,虔瞻上圣;盡瀝萬重之懇,愿降殊慈。賜臣罪咎消平,災兇殄息。前冤宿債,乘功德以和寧;往世今生,荷懺祈而濟拔。九玄享福,舉族沾榮??顺袘懙v之功,永勵歸依之懇。
這些修齋設醮人員,既有前蜀主王建皇后周氏,也有普通官員,還有普羅大眾。齋醮詞的內容,主要是祈祝前蜀國泰民安、皇圖永固;祈禱天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祈愿祖先親眷亡靈,得救拔度;祈求大眾除災祛厄,延年增壽。由此可見,唐末五代時期的三元節(jié)行道設齋,已經成為官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民俗活動。
唐代還正式規(guī)定了三元節(jié)休假之制,據敦煌寫本文書S.6537背14分號鄭馀慶《大唐新定吉兇書儀》(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之《敦煌寫本鄭馀慶〈大唐新定吉兇書儀〉殘卷研究》附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85頁)記載:
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廿(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右件上元準令格各休假三日,下元日休假一日,并宮觀行道,設齋役金龍。
三元節(jié)除了禁屠、行道、設齋,還根據各自的節(jié)日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三元節(jié)中的上元節(jié),又稱元宵節(jié)、燈節(jié),其民俗色彩最為濃厚,宗教色彩較為淡薄。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佛教亦稱“盂蘭盆節(jié)”,為宗教色彩很深厚的節(jié)日。這兩個節(jié)日由于受到民眾的追奉,成為傳統(tǒng)歲時節(jié)俗中的兩個重要節(jié)日。而下元節(jié),主要是作為一個道教節(jié)日,民眾對它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上元、中元二節(jié)。
宋代曾下令下元節(jié)張燈,據《皇朝歲時雜記》載:“開寶元年,詔中元張燈三夜……太平興國四年,設下元燈,依中元例,張燈三夜?!毕略^燈,仿中元例,中元張燈依上元例。《宋史·禮志》載:“三元觀燈,本起于方外之說。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開坊市門然(燃)燈。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張燈……其夕,開舊城門達旦,縱士民觀?!焙髞?,三元節(jié)張燈習俗只有上元節(jié)保留下來,成為元宵燈節(jié)。
宋代也延續(xù)了唐代下元節(jié)放假的先例,并將假期延長到三日。據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十月,“庚辰,詔自今下元節(jié)宜如上元,并賜休假三日,著于令”。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十二月,又詔三元節(jié)“休務”,《天圣令》也記載三元節(jié),“各假三日,前后各一日”。龐元英《文昌雜錄》載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祠部休假例,也有三元節(jié)休假“各三日”的規(guī)定。由此可見,宋代對下元節(jié)的重視程度應該超過了唐代。
南宋時,都城臨安市民在下元節(jié)還紛紛涌向道教宮觀設齋建醮、解厄薦亡。據吳自牧《夢粱錄》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贝怂自诋數匾恢绷鱾鞯浇?。
受道教的影響,唐宋時期的敦煌佛教寺院也有下元供佛、做佛事、做功德之俗。敦煌文書斯六四五二《寺院賬目》載:“(十月)十五日佛食:餪餅面柒斗貳升,餼餅面肆斗伍升,食胡餅面玖斗,餑面肆斗,蒸餅面壹碩伍斗,油捌升,女人連面壹斗?!痹谙略?jié)以如此豐盛的供品來獻佛,甚至超過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jié)。當地還有民眾在下元節(jié)期間燃燈的風俗,據伯四六七四《寺院賬目》載:“乙酉年十月十八日,大眾窟上燃燈,沽油麥肆斗,粟貳斗,買燈心布麥壹斗?!币矣夏?,大概為雍熙二年(985),正是宋太宗規(guī)定下元節(jié)張燈之后不久。從佛教來說,十月既非齋月又非節(jié)日,因此很可能是受到下元節(jié)燃燈風俗的影響(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116頁)。由此可見,佛教對下元節(jié)也是相當重視的,故對其節(jié)俗的滲透也是很大的。
三 近世以降各地下元節(jié)俗
近世以降,下元節(jié)在國家慶典和民俗節(jié)慶中的地位已經式微,不但政府規(guī)定的下元休假制度和張燈之例都被取消,而且在民俗節(jié)慶活動中對下元節(jié)的重視程度也大不如從前。雖然在全國許多地方還保留有下元節(jié)俗,但卻呈現(xiàn)出與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相混淆的情形。
下元節(jié)主要是一個道教節(jié)日。道教宣稱十月十五為水官生辰,有水官解厄之說,即水官考校世人善惡功過,奏錄天廷,為人解厄。據《歲時廣記》:
下元日,九江水帝、十二河溪谷大神與旸谷神、水神靈官,同下人間,校定生人福罪。又下元三品解厄水官,主錄百司,檢察人間善惡,上詣天闕進呈,大宜崇福。
又據《太上靈寶三元三官消愆滅罪懺》載:
四時遷謝,陰陽律呂,運動皆委于天、地、水三官。至于四海三河、溪澗川源、池塘湖堰、渚穴流泉、水類魚龍、黿鼉龜鱉等濕居之類,并年歲豐歉,人民休咎,悉付下元水官校定……下元一百二十天尊,洗雪身中一切罪業(yè)。(《道藏》第9冊,881頁)
下元水官乃主管江河、湖海、溪泉、池塘以及農業(yè)收成和人民休咎的神靈,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眾生善惡功過,隨福受報,隨孽轉形。由于此日過后,冬季就要來臨,所以不但道觀要在此日舉行法會、修齋設醮、祈福禳災、拔苦謝罪、超度亡靈等,而且在民間還形成了祭祖、上墳、送寒衣等民俗活動。
在北京地區(qū),下元節(jié)活動主要是在寺觀舉行。據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十月)十五日下元之期,庵觀寺院課經安期起,至次年正月廿五日,百日期滿。夜懸天燈,黃幅大書:‘冬季唪經祝國裕民百日期場。嗜佛之家,送香燭獻齋供者絡繹。”這種“百日期場”,從下元節(jié)始,一直持續(xù)到來年的正月二十五,達百日之久。
在河北各地,下元節(jié)俗形式各異。如隆平(今隆堯)寺廟有下元節(jié)燃燈習俗,據乾隆《隆平縣志》載:“(十月)十五夜,各廟燃燈,至來年正月十五止,曰‘常明燈。”這種“常明燈”,從下元節(jié)始,一直要持續(xù)到來年的正月十五,長達九十天。在張家口地區(qū),下元節(jié)有持齋風俗。據康熙《龍門縣志》載:“(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饼堥T縣,在今張家口赤城縣境內。類似習俗在道光《萬全縣志》、光緒《懷安縣志》、民國《宣化縣新志》中都有記載。在石家莊、滄州、保定一帶,下元節(jié)有掃墓、祭祖、送寒衣習俗。據乾隆《獲鹿縣志》載:“下元,拜掃。”獲鹿縣,即今石家莊鹿泉區(qū)。又據乾隆《滄州志》載:“十月下元,拜墓,焚‘寒衣?!奔尉浮肚逶房h志》也載:“下元剪紙為衣,上墓,曰‘送寒衣?!鼻逶房h,即今保定清苑區(qū)。這種風俗在原保定轄、今屬雄安新區(qū)的雄縣也有傳承(民國《雄縣新志》)。
在河北的一些地方還形成廟會。如行唐的三官廟會,據乾隆《行唐縣新志》載:“(十月)十五日,三官廟會,其盛如三月?!辈璧南膳_頂廟會,據民國《昌黎縣志》載:“十五日,為仙臺頂廟會,四鄉(xiāng)人民有登山焚香者,謂之‘攀頂。其不登山者,多到城西門外急流河畔,朝頂膜拜,或往水巖寺焚香。是日,城西北鳳凰山云峰寺香火亦盛?!睋釋幱屑漓胩┥侥锬锉滔荚祝瑩饩w《撫寧縣志》載:“下元日,祀碧霞元君。”下元節(jié)本為祭祀水官之辰,水為陰,女亦為陰,而碧霞元君是一位女神,故有此俗。新河有“賀財神”之俗。據民國《新河縣志》載:“(十月)十五日,俗謂財神歸家之期,民多以五色紙為衣焚之,謂之‘賀財神?!贝怂追浅*毺?,應源自下元為水官誕辰、水主財運之說,在全國為僅見。
在山西各地,下元節(jié)俗也五花八門。如武鄉(xiāng)流行下元持齋誦經,據乾隆《沁州志》載武鄉(xiāng)風俗曰:“十五日,俗傳水官解厄之辰,多持齋誦經者。”祁縣有祭水神之俗,據光緒《祁縣志》載:“(十月)十五日,下元節(jié),設齋醮,祀水神?!庇篮涂h曾流行過祭三官神之俗。據民國《永和縣志》載:“(十月)十五日,祭三官神,今廢?!痹诜陉?、襄汾、翼城等地,流行祭天或祭天地,據康熙《汾陽縣志》載:“(十月)望日,祭天地,號‘閉神門?!钡拦狻短娇h志》也有相同記載,太平縣在今襄汾。翼城則流行祭天,據民國《翼城縣志》載:“十月十五日,邑人多以是日殺羊,或殺雞,供于庭,以一年所入之麥、谷、棉、菽,祀而告之,謂之‘謝老天?!痹谂R汾、運城等地,流行社祭,據康熙《臨汾縣志》載:“(十月)十五日,社祭,名曰‘閉神門?!惫饩w《絳縣志》還將下元社祭稱為“小年節(jié)”。民國《浮山縣志》也有類似記載。陽城流行祭谷神,據同治《陽城縣志》載:“下元,鄉(xiāng)村各造面食寒具。將曙,爆聲四聞,酬祀‘谷神畢,即以是互饋親友,俗稱為‘閉場門。”在長治、洪洞、馬邑(今朔州)等地,有祭祖、上墳、送寒衣習俗,據光緒《長治縣志》載:“十月下元,祭先祖,士人或祭族厲。農家于是日休息,曰‘閉場門?!蓖巍逗槎纯h志》也載:“十月下元,展墓祀祖?!泵駠恶R邑縣志》載:“十月下元,攜酒脯,拜墓,祀祖,剪紙為衣,焚之隴頭,曰‘送寒衣。以此日與‘清明‘中元為三‘鬼節(jié)……俗謂近之農家,于是日祭獻龍王,會飲廟中,曰‘閉廟門?!贝笸形氖抠p月之俗,據乾隆《大同府志》載:“(十月)十五日,文士多具酒肴,到夜半觀月,如中秋節(jié)?!贝怂滓埠芴貏e,下元節(jié)賞月為全國僅見。
在山東,下元節(jié)主要形成了修醮、祭祖、送寒衣等習俗。如濟南風俗,據《崇禎歷乘》載:“(十月)十五日下元,做醮。”寧海州(今牟平)風俗則是僧道都修醮,據同治《寧海州志》載:“十五日為下元,僧道修醮?!编u縣風俗是祭祖,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載“鄒縣之歲時”曰:“下元日,祀先,畢場功,設醮宴?!毕略獣r節(jié),秋收等農事活動已經基本完畢,設壇祭祖,獻祭新收獲的莊稼,宴饗感謝先人的庇佑。壽光則將下元節(jié)與“浴佛日”混同,據嘉慶《壽光縣志》載:“望日與‘浴佛日同?!迸R朐的三官廟香火很盛,據民國《臨朐續(xù)志》載:“北關三官廟以正月、十月,均十五日香火最盛,至今猶然?!睎|阿還形成了三官廟會,據道光《東阿縣志》載:“十五日,三官廟演劇,遠近香客云集,商賈因以為市百物,前后半月甫散?!碧靡兀ń窳某牵﹦t流行送寒衣,據光緒《堂邑縣志》載:“十月下元日,焚楮衣、鏹于先墓,謂之‘送寒衣?!?/p>
在江蘇,下元節(jié)也有祭祖習俗,據光緒《嘉善縣志》載:“十月下元祀先,同于中元?!碧K州還形成朝山拜香之俗,據《清嘉錄》載:“上元、中元、下元為三官誕辰……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于院觀之有神像者??の髌咦由健S腥傩袑m,釋氏奉香火。至日,輿舫絡繹,香潮尤盛,歸持燈籠,上銜‘三官大帝四字,紅黑相間,懸于門首,云可‘解厄。或有以小杌插香供燭,一拜一步至山者,曰‘拜香?!?/p>
浙江有些地方也保留有下元節(jié)俗。如杭州有設齋念經風俗,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月望為下元節(jié),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又如浙西嚴州(今淳安、建德、桐廬一帶)則有中元上墳、送寒衣習俗,據《嚴州府志》載:“下元展墓。”展墓,意為省視墳墓,俗稱上墳。又據光緒《分水縣志》載:“十月下元,祀先于家廟,焚冥衣,謂之‘送寒衣?!狈炙h,在今桐廬。
湖北下元節(jié)有設醮祈福、賑孤濟貧之俗。如鐘祥風俗是祈福,據同治《鐘祥縣志》載:“水官誕辰,邑人設醮祈福。”英山風俗是賑孤,據民國《英山縣志》載:“十月十五日夜,多設饌賑孤。”
湖南寧遠,下元節(jié)有迎神賽會活動。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迎神賽會之事,多于節(jié)前后行之?!庇褓悤褪菍⑺俅蟮鄣纳裣駨膹R中抬出來巡游,并舉行祭拜活動,以求消災賜福。沅陵有祭五谷神之俗,據光緒《沅陵縣志》載:“是月望日,農家祀五谷神,曰‘降香,亦古報賽之意也?!边@種活動往往傳承自古俗,形成熱鬧的廟會,并掀起類似于狂歡性質的盛大活動。
四川有些地方寺觀設醮,如道光《金堂縣志》載:“十五日,下元,佛寺作水官解厄醮?!奔螒c《峨眉縣志》也載:“下元,作水官解厄醮。”民國《樂山縣志》又載:“十五日,下元節(jié),有力之家作水官解厄醮?!庇行┑胤竭€形成“下元會”,如民國《廣安州新志》載:“十五日,名‘下元會。誦經,疾病。以牲醴許神愿,愈后送匾對,曰‘還愿?!泵駠端膳丝h志》也載:“十五日,下元會。”綿陽,有抬城隍巡游、祭惡鬼、賞孤之俗,如民國《綿陽縣志》載:“(十月)十五日為下元,道家以此日為水官解厄之辰,輿城隍出厲壇,祭厲賞孤。”成都,有家祭之俗,如同治《重修成都縣志》載:“祭禮:每歲清明祭于墓,三元節(jié)祭于家?!痹谥貞c涪陵,下元節(jié)也有祭祖、送寒衣習俗,如民國《涪陵縣續(xù)修涪州志》:“(十月)十五日,道家謂水官解厄之辰,士民祀祖先,以紙剪衣服焚之?!?/p>
云南下元節(jié)俗,頗有邊地特色,據康熙《阿迷州志》載:“(十月)十五日,下元節(jié),州守舉行厲祭。”阿迷州,即今開遠。厲祭,就是祭惡鬼,祈其免于作祟。建水有祭義冢之俗,據民國《建水州志》載:“十五日,祭老鶯樹義冢,分祭三處,儀同清明。”義冢,為收埋流浪者、乞丐、光棍漢等無主尸骸的墓地。在云南,還有許多地方,從進入十月,一直到十五日,幾乎天天都有各種祭祀及慈善活動,據道光《大姚縣志》載:“初十至十五日為‘掩骨會,掩埋無主棺骸及瘞拋露獸骨,法‘掩骼埋胔之義?!惫饩w《鶴慶州志》載:“十月初旬至望日止,祀先祭墓,謂之‘十月周?!泵駠洞罄砜h志稿》載:“十月朔日至十五日,皆為墓祭之期?!?/p>
在廣東,也形成“下元會”,據清人李調元《南越筆記》載:“十月‘下元會,天乃寒,人始釋其荃葛,農再登稼,餅菜以餉牛,為寮,榨蔗作糖,食鲙為家宴團?!睆V州人家在下元節(jié),特意制作餅菜喂耕牛,感謝它在一年之中的辛勤勞作,還開始榨糖,吃生魚片,舉行團圓家宴。在恩平,“下元會”則舉火星醮,據道光《恩平縣志》載:“十月‘下元會,舉火星醮,作筐船,沿門擲以穢物送之江,謂之‘欄火社?!贝怂滓埠芷嫣兀馂殛?,主財旺,擲穢物則有“送窮”之意。
廣西下元節(jié)有祭孤、“送十月”之俗,據道光《欽州志》載:“十五日,祭孤。”民國《靈川縣志》也載:“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各戶炊糯搗制為元,圓白如月。女新嫁者于此節(jié)送之禮物,謂之‘送十月?!贝耸乘最H具特色,類似于元宵。
海南文昌,下元節(jié)要舉行“南天夫人賽會”,據咸豐《文昌縣志》載:“十月十五,迎游南天夫人,賽會三日?!边@位“南天夫人”是海南民間信仰中的一位海神,又稱“水尾圣娘”,全稱為“南天閃電感應火雷水尾圣娘”,傳說她能保佑漁民和航海者的安全。
臺灣以下元節(jié)為“三界公誕辰”,俗稱“三界公生”。據《臺灣省通志稿》載:“(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傳為‘三界公誕辰,人家多祀之。三界者,天、地、水三官;上元為天官,中元為地官,下元為水官?!痹趰u內各地普遍都要舉行下元祭祀“三界公生”活動,據咸豐《噶瑪蘭廳志》載:“十月十五日,各家焚香,備牲醴,燒金紙,作‘三界壽?!备连斕m廳,即今宜蘭。《基隆縣志》載:“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亦為水官大帝誕辰。俗稱‘三界公生。漳籍人家于午夜之后、黎明以前備鮮果、香花、牲醴祀之。其法一如上元節(jié)夜祀天官大帝然……是日,亦為平安祭,俗稱‘謝平安?!薄都瘟x縣志》載:“十月十五日‘三界公生,是日為水官禹王洞陰大帝神誕,或稱水官禹王解厄之期,有關廟宇……舉行盛大祭,人家亦然?!贝巳账聫R還要演劇酬神祈福,非常熱鬧。
在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十月十五還形成了一些不同于漢地的特殊風俗。如焉耆風俗為出游,據《新唐書·西域傳》載:“十月望日,王始出游,至歲盡乃止?!逼醯わL俗,則是望祭木葉山,據《遼史·禮志六》載:“歲十月,五京進紙造小衣甲、槍刀、器械萬副。十五日,天子與群臣望祭木葉山,用國字書狀,并焚之。國語謂之‘戴辣。‘戴,燒也;‘辣,甲也?!蹦救~山,為契丹人傳說中起源地,建有始祖廟,俗稱“祖山”。此俗雖然與漢地的下元祭祀水官風俗不同,但其祭祖行為或許也受到漢地下元“祀先”風俗的影響。
另外,在西藏地區(qū)則將十月十五當作文成公主的誕辰。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說:“十月十五日,為唐文成公主之誕辰。士女盛裝參賀,家家飲酒。”又據清抄本《西藏見聞錄》載:“十月下元節(jié),傳系唐公主誕辰,男婦皆繡以朝?!贝怂走€見于清抄本《西藏志》、宣統(tǒng)《西藏新志》、民國《西域遺聞》等志書的記載,所以《今日的西藏》說:“(十月)十五日,各地寺院都有集會?!庇謸段鞑厍闆r》介紹:“十月十五日,拉薩木龍寺喇嘛從大昭寺抬出吉祥天母(藏名‘白拉母)巡行拉薩(一說這天是文成公主的誕辰),并請甘丹池巴及諸大喇嘛在魯布空場念經燒草,祛除一切不祥,藏稱‘白拉日珠。拉薩婦女從這天起更換棉、皮等類的冬季衣服?!?/p>
四 下元節(jié)與“寒衣節(jié)”的合流及其消亡
下元時節(jié),已屆冬令,天氣漸冷,由于下元節(jié)與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相距甚近,都在十月,且二節(jié)俗都是以祭祖為主,民間難以區(qū)分,所以在一些地區(qū)逐漸將二節(jié)相混,以至于出現(xiàn)了合二節(jié)為一的情形,這種情況在全國各地都有。
東北各地,基本上已將十月一日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在遼寧沈陽,據民國《奉天通志》載:“十月初一日,下元節(jié),亦曰‘鬼節(jié),祭先塋,焚楮帛,謂之‘送寒衣。”另在民國《海城縣志》《開原縣志》《西豐縣志》《錦西縣志》等志書中都有類似記載。
在吉林,也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如民國《梨樹縣志》載:“十月初一日,為下元節(jié),俗亦稱‘鬼節(jié)。家家祭墓,或焚紙冥衣,謂之‘送寒衣?!痹凇稏|豐縣志》中有類似記載。
在華北一帶,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的情形更是多見。在河北固安,據咸豐《固安縣志》載:“十月朔,為‘下元節(jié)。祭掃先塋,剪楮為衣,裹以紙錢焚之,謂之‘送寒衣。”朔,為月之始,即每月的首日。他如道光《南宮縣志》,嘉慶《棗強縣志》,光緒《深州風土記》《灤州志》,同治《武邑縣志》,民國《清河縣志》《晉縣志料》等志書中都有類似記載。
在山西,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的情形也很多。如康熙《黎城縣志》載:“十月一日為‘下元,亦祭祖先,厲祭與中元同。”此外,在乾隆《潞安府志》《長子縣志》,光緒《潞城縣志》《屯留縣志》等志書中也都有類似記載。
陜西下元節(jié)俗不甚流行,但也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如道光《安定縣志》載:“十月一日,下元節(jié)。家家以紙裝棉,焚于塋前,謂之‘送寒衣?!卑捕h,即今子長縣。
河南有下元節(jié)俗的地方也不多,但卻也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如乾隆《襄城縣志》載:“十月初一日,謂之下元節(jié),具香楮、牲醴、油餅、剪紙為衣鞋,上墓焚化,謂之‘送寒衣?!痹诩螒c《洧川縣志》中也類似記載。洧川,即今尉氏。
在上海,崇明和嘉定也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如民國《崇明縣志》載:“十月朔,為下元,縣官祭厲如清明,有展墓者?!痹诩味ㄍ鈱?zhèn),“十月,朔日,祀先。按:下元,十月望日,今俗用朔日”(《外岡志》)。
在江蘇,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又稱“燒衣節(jié)”,也有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的情形。如道光《昆新兩縣志》載:“十月朔,下元節(jié),人皆祀其祖先,有祭于墓者,名‘燒衣節(jié)(又名‘鬼節(jié))。”昆新兩縣,清代曾將昆山縣拆分成昆山、新陽兩縣,但卻共用一座城。又如民國《吳縣志》載:“十月朔,為下元節(jié),俗稱‘十月朝。居民皆祭其先,多燒冥衣之屬,謂之‘燒衣節(jié)?!彼缜 对涂h志》,光緒《蘇州府志》《周莊鎮(zhèn)志》,民國《太倉州志》《相城小志》《瓜州續(xù)志》等都有類似記載。
在湖南,湘西鳳凰古城也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據道光《鳳凰廳志》載:“下元,十月朔日,剪紙為衣,具酒饌奠于先塋,曰‘送寒衣?!?/p>
在四川、重慶一帶,也有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的情形。如光緒《奉節(jié)縣志》載:“十月下元,俗以初一日掃墓,并剪紙為衣履等物,于墳前焚之,謂‘送寒衣,或但焚紙錢而歸?!泵駠度A陽縣志》也載:“十月一日,俗稱‘下元節(jié)。富家往往以舊衣物施與貧苦,曰‘送寒衣?!泵駠毒d竹縣志》還載:“十月一日,名‘下元節(jié)。農家祭牛王,送寒衣,祭墓賞孤?!?/p>
正是由于將十月初一與下元節(jié)相混淆,加之近現(xiàn)代道教信仰的逐漸衰落,因此下元節(jié)已經基本上淡出了人們有關傳統(tǒng)節(jié)俗的記憶,民間也幾乎不再有該節(jié)俗的相關傳承,但在少數地方還保留有十月初一“送寒衣”的習俗。
本文為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殊方異俗外來風:全球史視野下中古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互動”(項目編號:16LSA003)資助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