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尚昭
摘? 要:“圓錐曲線定值問題”這節(jié)課重視對研究對象幾何特征的分析,重視對解析幾何運算特點的分析,重視對課堂小結的問題串設計. 高三的復習課,我們最應該做的兩件事情:一是要溫故而知新,不要把教材放在一邊,要通過解法上的創(chuàng)新,把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斷地變式,跟這節(jié)課的定值、定點建立聯(lián)系;二是要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聯(lián)想,分析研究對象的幾何特征時力求簡潔而全面.
關鍵詞:幾何特征;運算特點;問題串;教材
“圓錐曲線定值問題”這節(jié)課亮點比較突出,課堂始終貫徹著一條主線——立足基礎、開闊視野、積累經驗. 特色也很鮮明,讓我們感受到一節(jié)高三復習課的大容量、快節(jié)奏、高效率,大容量是指三個引例加三個例子;快節(jié)奏是教師講得快,學生算得快;高效率是因為教師分析到位,學生領悟也到位. 這節(jié)課主要特點如下.
一、重視對研究對象幾何特征的分析
文獻[2]指出,解析幾何是用代數(shù)方法研究幾何問題,但教學中要注意代數(shù)運算與幾何直觀的相互為用. 因為研究對象是幾何圖形,所以把握所研究對象的幾何特征、明確面臨的幾何問題,這是首要的一步,然后才是用代數(shù)方法去研究.
綜觀呂德榮老師(以下統(tǒng)稱“執(zhí)教教師”)選擇的引例和例題,都是在運動變化中求有關定值的問題,執(zhí)教教師的著眼點也是在參變量的選取原則上下工夫,所有引例和例題的選取都是層層深入的. 例如,引例1中只有一個動點[P],直線[AB]是定直線;引例2中有動點[P],直線[AB]為過橢圓中心的動直線,此時已經將問題一般化了. 進一步將引例與圓中的“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進行類比,這個類比既形象又深刻,其目的是讓學生感悟“動中不動是為定”的辯證思想,體會動與靜的完美統(tǒng)一. 同時,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圓的其他性質,如垂徑定理,于是順理成章地得到引例3(動的因素更多,包括動點[P]、動直線、中點等更多幾何情境). 三個引例都有一個相同的結論,就是[k1k2=-b2a2],如果是圓就是[k1k2=-1](斜率存在時).
緊接著,執(zhí)教教師以問題2“受問題1研究過程的啟發(fā),當運動的因素變化,引起變化的量越多參數(shù)也越多,對幾何問題代數(shù)化表達的過程會越來越復雜. 如何正確地表達幾何量?如何選擇合理的參數(shù)簡化運算?”為引導,開始了例1的講解,并通過下面的五個追問完成了對例1的幾何特征的分析.
追問1:解析幾何表達多邊形面積有哪些方法?
追問2:四邊形[ABCD]有什么特征?怎么表達面積合適?
追問3:如何求[AC, BD]?哪些點確定?哪些點變化?
追問4:點[C,D]的運動變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追問5:變化是由點[M]引起的,那么如何設參數(shù)?
然后通過問題3“如果問題情境發(fā)生變化,運動變化的因素變得復雜,甚至研究的問題都變得陌生了,我們又該如何轉化?如何引入?yún)?shù)進行求解?”開始了例2的研究,例2的研究是通過下面的一系列追問完成的.
追問1:例2研究的目標是什么?可以怎么轉化?
追問2:轉化之后依然是角度,表達角度有哪些方法?哪個比較合適?
追問3:如果上述方法研究起來依然有困難,可以從哪方面入手?
追問4:特殊情況是什么?
追問5:特殊情況得出結論是[PM⊥PN],一般情況如何證明?
追問6:通過向量或者斜率證明,都需要點[M,N],[P]的坐標,怎么得到這些點的坐標?哪些點是運動的?運動是怎么引起的?
追問7:運動變化的關鍵是直線,那么如何設參數(shù)?
這些問題串都是非常有思考價值的,由淺入深地利用[∠PMN+∠PNM=π-][∠MPN]這個幾何特征,把兩個變化的角轉化為一個變化的角來研究. 然后借助正切(斜率)、正弦、余弦和向量等進行歸納、梳理. 引導學生從特殊情況入手,讓學生先求出特殊情況下的結論然后去證明一般的情況.
然后通過問題4“例1是只有一個點的變化引起圖象的變化,我們設點的坐標;例2是兩條互相關聯(lián)的直線引起圖象變化,我們設某條直線的斜率. 如果引起運動變化的因素增多,幾何情境也變得更加復雜,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樣水到渠成地來到了對例3的研究. 對于例3,教師引導學生讀題、審題,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圖形. 這個很好,教師談到了畫圖,高考不一定直接考畫圖,但是畫圖是學生很重要的能力. 然后也給出一系列追問.
追問1:例3探討的斜率是我們熟悉的幾何量,那具體條件給的是什么幾何量?一般怎么轉化?
追問2:坐標等價轉化,具體怎么表達呢?
追問3:這個問題中變化的幾何量有哪些?這一變化是由哪些量的變化引起的?
追問4:直線[AB,PQ]有沒有關聯(lián)?根據(jù)這些變化的量,可以怎么引進參數(shù)呢?
追問5:如何得到與點[A,B]橫坐標有關的運算結構?
這些追問都設計得很具體,這樣就完成了對該題中的幾何特征和代數(shù)表達的分析.
二、重視對解析幾何運算特點的分析
眾所周知,解析幾何的學習對運算能力的要求很高,許多學生因為不能順利完成代數(shù)運算而失分,尤其是遇到有點難的題目,學生自信心不足. 執(zhí)教教師一直提醒學生要有勇氣算下去,這一點難能可貴. 由于解析幾何的特點,不可避免需要必要的計算,關鍵要把握解析幾何的運算特點.
文獻[2]指出,解析幾何中的運算是建立在幾何背景下的代數(shù)運算,所以先用幾何眼光觀察,分析清楚幾何圖形的要素及其基本關系,再用代數(shù)語言表達,而且在運算中時刻注意圖形的幾何特征及圖形間的關系來簡化運算,這是突破運算難點的關鍵舉措. 在解析幾何教學中,提高運算能力不能僅從代數(shù)角度入手,還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幾何圖形分析能力,也就是要在數(shù)形結合上下工夫.
本節(jié)課中,執(zhí)教教師對解析幾何運算特點的分析,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嫻熟運算都是非常突出的. 在三個引例中,根據(jù)圖形的幾何特征,多次使用“點差法”來簡化運算;例1中發(fā)現(xiàn)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于是通過對角線乘積的一半來求其面積;例2中執(zhí)教教師讓學生用特殊探索法(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圖形等),這樣可以將盲目的探索問題轉化為有方向、有目標的一般性證明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例3中教師通過對幾何圖形的分析,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平行線間的距離公式、弦長公式、“化斜為直”坐標法等選定適合題設的參數(shù),用題目中的已知量和參變量表示所涉及的定義、方程和幾何性質,再用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推導出所求定值所需要的表達式,并將其代入定值表達式,化簡、整理求出結果.
尤其在執(zhí)教教師點評學生做題時,多次地、不斷地鼓勵學生,讓學生關注運算的關鍵處. 從學生方面來看,說明學生書寫整齊、流暢、基本功扎實. 這是課堂高效率的一個體現(xiàn).
三、重視對課堂小結的問題串設計
執(zhí)教教師在問題5中設計了三個小問題作為小結,有效避免了“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學習了哪些方法?培養(yǎng)了哪些素養(yǎng)?”這種千篇一律的課堂小結. 執(zhí)教教師的課堂小結內容是豐富的,對學生能起到總結和提升的作用.
課堂小結的第一個問題:根據(jù)上面的解題過程,能否總結定值問題的解決策略有哪些?談策略問題. 有的是直接推理證明,有的是先從特殊入手再證一般,總結為“動中不動是為定,變化之中理辨清,直接計算得定值”.
課堂小結的第二個問題:根據(jù)上面的解題過程,能否總結定值問題的常見類型有哪些?根據(jù)上面的解題過程,說明是有抓手的,比直接問“學習了哪些知識”要好. 總結了斜率問題(動直線的斜率用參數(shù)表示)、面積問題(三角形面積、四邊形面積通過三角形面積割補轉化)、角度問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切和斜率、平面向量、角平分線定理等)、長度問題(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平行線間的距離公式、“化斜為直”坐標法等).
課堂小結的第三個問題:在研究定值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采用了怎樣的探究過程與方法?這樣設計問題就比“有哪些思想方法”要好,因為是在研究過程中,讓學生有效地回憶本節(jié)課的內容而得出的,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積累一些經驗. 這個課堂小結,值得學習.
四、談兩點想法
1. 分析研究對象的幾何特征時力求簡潔而全面
如果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代數(shù)角度的研究,這固然是必要的,因為它能達到細致入微的境界,但我們也一定要對幾何要素進行分析,因為如果少了直觀形象的支持,最后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幾何性質. 例如,在解決例1的過程中,四邊形[ABCD]隨著點[C,D]的運動而變化,而點[C,D]的運動是隨著點[M]的運動而運動的,從而得到點[M]的運動是主動的,點[C,D]的運動是被動的.
該題運動中的不變性、規(guī)律性如下:第一,點[M]在橢圓位于第一象限內的部分上運動;第二,直線[AM]與直線[BM]分別與[x]軸、[y]軸的正半軸永遠有交點,這是不變的;第三,四邊形的面積[S四邊形ABCD=12ACBD]不變.
由以上分析可知,既然點[M,C,D]是有關聯(lián)的點,那么問題的解決就一定與這三個點的坐標有密切的關系. 如果設[Cm,0,D0,n](易知[m>0,n>0]),由直線的截距式方程,得直線[MA]的方程為[x-2+yn=1],直線[MB]的方程為[xm+y-1=1]. 聯(lián)立這兩個方程,解得點[M]的坐標為[2mn+2m2-mn, mn+2n2-mn]. 又因為點[M]在橢圓[C]上,故有[2mn+2m2-mn2+4mn+2n2-mn2=4]. 化簡,得[mn+1+2n2=4],即[mn+m+2n=2],所以四邊形的面積[S四邊形ABCD=12ACBD=mn+m+2n+22=2+22=2].
當我們分析清楚研究對象的幾何特征后,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條件中能夠建立起等量關系的只有點[M]在橢圓上這一個條件. 因此,不管怎么設“坐標”,都應該在情理之中,我們沒有必要將問題的解答按照某一個模式來固定,也沒有必要糾結到底引進哪個點的坐標作為“參數(shù)”. 從以上解答來看,都是可行的.
當然,解決定點、定值問題常用的思路往往是從特殊情形入手,求得定點、定值,再證明這個定點、定值與變量無關;或者直接推理計算,并在計算的過程中消去變量,從而得到定值. 如果我們本著從特殊情形入手的話,可以怎么取點?取點[M1, 32],則有[C4-23,0,D0, 33]. 所以四邊形[ABCD]的面積[S四邊形ABCD=][12ACBD]=[6-233+332=2].
再如,對于例3中的條件[TATB=TPTQ],我們還能想到什么?還能得到什么樣的幾何特征?由圓冪定理可知[A,B,P,Q]四點共圓,這是不變的,這就是對代數(shù)表達式[TATB=TPTQ]的幾何因素的分析,故我們可以從二次曲線系方程表示為圓的條件(不含[xy]項)入手進行解答,同樣可以得到[k1+k2=0]. 由此可見,認真解讀條件的幾何特征非常重要.
2. 高三復習如何使用好教材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與本節(jié)課的關聯(lián)不大,本節(jié)課選用的都是一些熱點素材,分別來自模擬題、高考試題等,這也是高三復習課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但是高三復習課將教材束之高閣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也是比較普遍的.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研究,教材完全可以作為高三復習的最好素材.
高三復習時,我們可以將教材中的有關內容進行有效整合. 例如,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shù)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中第138頁習題3.3的第6題:如圖(圖略),直線[y=x-2]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點[A,B],求證[OA⊥OB]. 這道題看似與定點、定值無關,也非常容易解決,但是其生命力特別旺盛,之前的多版教材都選用它作為例題或習題. 我們可以挖掘它背后的哪些價值呢?如果設[Ax1,y1,Bx2,y2],就是要證明[y1x1 · y2x2=-1]. 這里,可以把[y1x1, y2x2]看作方程的兩個根. 事實上,可以把[y1x1 · y2x2=-1]看作方程的兩根之積為定值. 聯(lián)立方程[y=x-2]和[y2=2x],消去常數(shù)2,就可以得到方程[y2=x-yx],再化齊次為[yx2+yx-1=0]. 這就是關于[yx]的方程. 根據(jù)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易證[y1x1 · y2x2=-1]. 當然,這個習題不需要這樣處理,但是這個思路讓我們產生了下列變式.
變式1:過點[M2,0]的直線與拋物線[y2=2x]相交于[A,B]兩點,求證[OA⊥OB].
變式2:過點[M2p,0]的直線與拋物線[y2=2px]相交于[A,B]兩點,求證[OA⊥OB].
變式3:若直線[l]與拋物線[y2=2px p>0]相交于[A,B]兩點,[OA⊥OB],直線是否經過定點?
變式4:過拋物線[y2=2px p>0]的頂點[O]作兩條互相垂直的弦[OA,OB],求[△ABC]面積的最小值.
變式5:過拋物線[y2=2px p>0]上的任意一個定點[P2pt2,2pt,] 作互相垂直的兩條弦[PA,PB],直線[AB]是否過定點?
變式6:若直線[l]過點[Pt,0],與拋物線[y2=2px][p>0]相交于[A,B]兩點,試確定[A,B]兩點對頂點的張角[∠AOB]分別是鈍角、直角和銳角時[t]所滿足的條件.
我們可以看到,教材中的習題看似簡單,但是通過不斷變式,可以得到與定點、定值有關的題目. 當然,以教材為背景的高三復習課,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包括習題)十分熟悉. 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
高三的復習課,最應該做的兩件事情:一是要溫故而知新,不要把教材放在一邊,“溫故”從該題就能體現(xiàn)出來,通過解法上的創(chuàng)新,把看似很簡單的題目不斷地變式,跟這節(jié)課的定值、定點建立聯(lián)系. 二是要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聯(lián)想. 只要把兩方面的事情都做好了,復習的效率自然是高效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章建躍. 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高中數(shù)學課程教材教法研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