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利 林昊
摘要:古書畫修復技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可大致將其古今流變概括為開端與形成、完善興盛、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結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個階段。在不同階段,相應的“洗、揭、補、全”修復技術也有不同的變化和發(fā)展。
關鍵詞:古書畫;傳統(tǒng)修復技術;科技創(chuàng)新
一般而言,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包括修復技術和裝裱技術。書畫修復技術主要指裝裱工序前對其修補、復原的過程,包括淋洗、揭取舊裱、修補破損、全色、接筆等全套技藝,簡稱為“洗、揭、補、全”四大工序。近代以來,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出現(xiàn)了新的形式——現(xiàn)代機器裝裱技術,形成了傳統(tǒng)書畫裝裱與現(xiàn)代機器裝裱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藝分支,但就書畫修復技術而言,其傳承的仍是傳統(tǒng)手工修復技藝。
一、古書畫修復技術的開端與形成
在書畫裝裱發(fā)展的早期階段,修復與裝裱已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唐代張彥遠有記:“宋武帝時徐爰,明帝時虞龢……編次圖書,裝背為妙……又加裝護。”據(jù)此,南北朝時期對書畫、古籍、圖書進行裝裱、保護皆用“裝褙”“裝護”“裝治”等詞概述,從詞義來看,是對書畫、圖書進行處理、保護的行為。
南朝宋明帝時期虞龢的《論書表》一文被視為早期具體論及裝裱與修復的重要文獻,其文載“范曄裝治卷帖小勝,猶謂不精。孝武使徐爰治護,隨紙長短,參差不同……今所治繕,悉改其弊……剪截皆齊,又補接敗字”,評價范曄“裝治卷帖”的技藝水平,同時涉及“剪截”“補接”技藝,說明當時書畫修復技術在書法裝裱中得以廣泛運用。
二、古書畫修復技術的發(fā)展與興盛
唐宋時期,古書畫修復技術隨著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以及國家文化實力的增強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與興盛:一方面表現(xiàn)在文獻記載的多樣化,基本涉及古書畫修復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技藝流程總結趨于完善,洗、揭、補等技藝細節(jié)和重點均得到重視,出現(xiàn)了清晰而明確的記錄與評價。
1.清洗技術
古書畫的除塵清洗是傳統(tǒng)古書畫修復技藝的首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張彥遠提出“古畫必有積年塵埃,須用皂莢清水數(shù)宿漬之,平案扦去其塵垢,畫復鮮明,色亦不落”,寥寥數(shù)語體現(xiàn)出其對書畫除塵效果的掌握。米芾言:“余每得古書……自旁濾細皂角汁和水,霈然澆水入紙底。于蓋紙上用活手軟按拂,垢膩皆隨水去”,這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唐代時期的“淋澆法”,又更為細致地解釋了“軟按拂”的技巧。
2.揭除舊裱技術
揭,主要是指揭取覆褙紙、托紙等舊裱材料的技藝。米芾詳述了兩種不同情況的揭取技術:一是褙紙已脫空的;二是原褙紙仍保存較好的。此外,其文“今俗人見古厚紙,必揭令薄,方背。若古紙去其半,損字精神,一如摹書”,表明其不贊成將不脫落的書畫、發(fā)帖揭薄后再裝裱。
3.修補技術
補,主要指對破損古書畫進行補綴的技藝。張彥遠對此指出:“補綴抬策,油絹襯之,直其邊際,密其隟縫,端其經緯,就其形制,拾其遺脫,厚薄均調,潤潔平穩(wěn)”,總結了修補古書畫殘損處的方法,明確了補綴過程中所要借用的材料——襯絹;同時還對修補后古書畫的狀態(tài)作出了要求,明確了修補所要達到的質量。米芾指出“裝褙畫不須用絹,補破碎處用之……今人得之,卻以絹或絹褙帖所勒行,一時平直,良久于字上裂”,認為只有在修補絹畫破碎處時才需用到絹料。
對于破碎不堪的書畫,《齊東新語》載:“應搜訪到古畫,內有破碎不堪補背者,令書房依元樣對本臨摹,進呈訖,降付莊宗古,依元本染古槌破,用印裝造”,對此,依據(jù)原本臨摹、染色或刷染襯托也不失為留存古書畫的一種方法。
總的來看,唐宋時期的古書畫修復技術已得到較大的發(fā)展。修復理念方面,“適度修復”“修舊如舊”等修復意識已萌芽,如米芾的“不許重洗”和周密的 “依元本染古”。其次,具體的修復技術呈現(xiàn)出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如張彥遠明確了清洗劑的使用;后米芾對清洗手法、清洗程序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再次,明確形成了適應不同情況的揭舊、補全技術,顯示出當時的修復技術已基本做到“因材施法”。
三、古書畫修復技術的全面發(fā)展
明清時期,古代裝潢專著——《裝潢志》《賞延素心錄》問世,標志著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術開始全面總結,并形成體系。此外,明代《長物志》《清秘藏》、清代《小山畫譜》等也對后世中國書畫裝裱修復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歷史借鑒。
1.淋洗技術得到繼承與創(chuàng)新
明清時期的古書畫淋洗技術,在繼承前朝技術的基礎上向前發(fā)展。一方面,有對舊方法的重新記錄,如明代文震亨認為“古畫有積年塵埃,用皂莢清水數(shù)宿,托于太平案扦去,畫復鮮明,色亦不落”,就是對唐代張彥遠修復技術的繼承與發(fā)展。
另一方面,也有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明代周嘉胄提出根據(jù)書畫氣色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清洗,在他看來,只有在書畫出現(xiàn)色澤晦暗、霉氣沉著,或者被煙熏、塵積的情況之下才需要用水淋洗,使之干凈。關于具體的清洗方法,其指出“洗時先視紙質松緊、絹素歷年遠近,及畫之顏色……如霉氣重,積污深,則用枇杷核錘浸滾水,冷定洗之,即垢污盡去”。由此,無論是清洗之前,還是清洗過程,以及清洗后的干燥措施等,周嘉胄已總結極為精到,可見這時期淋洗技術的完善。
2.揭取技術的重要性逐步提升
周嘉胄將揭取技術視為決定書畫性命的關鍵,認為“書畫性命,全關于揭。絹尚可為,紙有易揭者,有紙質薄糊厚難揭者。糊有白芨者尤難”。由此,其還闡明了紙本難以揭裱主要在于紙薄、糊厚、使用白芨糊等原因。文震亨則強調了“古紙厚者,必不可揭薄”的觀點。
清代時期,古書畫揭取技藝與清洗技藝成為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周二學在論述書畫清洗時強調“按揭洗良法,能不損粉墨,不傷古澤”,這里的“揭洗良法”指的是在清洗前先揭取褙紙,然后針對不同污跡運用不同清洗技藝的方法。
3.修補技術更注重書畫本體的保護
關于書畫修補破損技術,周嘉胄提出“補綴須得書畫本身紙絹質料一同者……絹之粗細,稍不相侔,視即兩異……絹須絲縷相對,紙必補處莫分”,文震亨則認為“補綴之法,以油紙襯之,直其邊際,密其隟縫,正其經緯,就其形制,拾其遺脫,厚薄均調,潤潔平穩(wěn)”,在這點上,文震亨與張彥遠所提出的要求較為一致。隨后,周二學指出“補綴破畫,法備前人,無可增損。惟有經裱多次,上下邊際為惡手濫割,必須覓一色紙絹接闊一分,才不逼畫位。要之”,由此看出,這時期的書畫修復技術已極為重視對書畫本體的保護。
4.全色技術開始總結
全,包括全色、接筆,是指對古書畫上殘損、殘缺處、裂痕處進行字跡補全或顏色補全或畫意補全的技藝。周嘉胄已明確認識到,全色是需要極為謹慎的一個步驟,如果技藝不精、水平不高反而會損害書畫本體。
明清兩代是古書畫修復技術的集大成時期。周二學曾說:“裝潢之法,但得腴潤不枯,墨采不伏,層糊疊紙中邊上下之均平,展案、擎叉、轉折、舒卷之熨帖?!边@是對書畫修復最后所要呈現(xiàn)的效果提出了要求,該論述也成為古書畫裝裱修復質量的評判標準,更成為當今衡量書畫修復師技藝水平高低的標尺。
四、古書畫修復技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發(fā)展
明清之后,書畫修復技術沿襲前代技法繼續(xù)發(fā)展,但相關修復技術的論述卻極為少見,更多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口傳身授”方式。上世紀70年代,隨著科技發(fā)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文保研究者和修復者開始探討新材料、新工藝在書畫裝裱修復中的可行性。這時期的書畫修復技術開始走向科技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的發(fā)展道路。
1.強調科學認知與科學修復
新時期的古書畫修復不僅是一門經驗性技術,更多是一種基于科學認知的科學修復技術。目前,修復前的分析檢測已成為一種常規(guī)性步驟,只有科學分析檢測才更有助于了解古書畫的病害狀況,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實施修復手段。一般而言,古書畫的科學認知主要包括古書畫病害分析和材質分析,前者包括對污染物、褪變色、微生物等分析,后者是對書畫載體進行科學認知,如對絹本畫的絹料年代、絹絲厚薄,紙本書畫的紙張類型、厚度、簾紋以及pH值分析等。
2.科技手段介入成為其輔助手段
要實現(xiàn)對古書畫的科學認知并達到科學修復的目的,僅靠修復者自身的經驗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科技手段介入成為了新時期古書畫修復技術的輔助手段。近年來,科研與修復人員越來越重視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行業(yè)的應用研究,如拉曼光譜、X射線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已成為古書畫修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古書畫的修復過程同樣也需要科技手段的介入,如運用掃描電鏡深入分析墨跡及其載體紙張的材質,可以為保護修復提供合理而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3.形成專業(yè)化和系統(tǒng)化的修復模式
一直以來,除了皇家、朝廷的古書畫修復行為,民間的裝裱修復多以私人作坊的形式經營,技術傳承為“口傳心授”,這樣的傳承模式更多是經驗講授,帶有較大的隨意性。隨著越來越多科技力量的參與,新時期的古書畫修復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流程?!秱鹘y(tǒng)書畫裝裱與修復》一書將書畫清洗去污技術總結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以及其他方法三類,既保留了清水淋洗的傳統(tǒng)方式,同時又將現(xiàn)代清洗技術總結在內,是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技系統(tǒng)結合的專業(yè)化修復模式。
4.注重區(qū)別對待個性化修復案例
早期的修復者已認識到裝裱次數(shù)對書畫本體狀況的影響,提出了“不宜數(shù)裝褙”的建議。發(fā)展至今,隨著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新時期古書畫修復技術更為注重區(qū)別對待不同的修復對象,并能根據(jù)不同的病害情況提出不同的修復技術路線?!吨袊鴷嬑奈镄迯蛯t》根據(jù)古書畫的破損狀況,總結了 “保留原裱”“還舊處理”“重新裝裱”三條技術路線,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基本上囊括了較為常見的古書畫修復技術模式,是對傳統(tǒng)古書畫修復技術理念的延續(xù),也是現(xiàn)代修復者從科學保護角度出發(fā)所做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考慮了古書畫的個性化特征,最大限度保護了古書畫的原有信息。
5.重視標準化、規(guī)范化修復技術體系的建立
隨著科技水平的逐漸提高,建立文物保護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文物保護修復行為的意識越發(fā)深入人心。國家文物局陸續(xù)出臺了《WWT 0027—2010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guī)范》《WWT 0025—2010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guī)范》《WWT 0026—2010館藏紙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等文件;同時,由國家文物局舉辦、南京博物院承辦了多期行業(yè)標準培訓班,文物保護行業(yè)標準在各文保機構中得到有效的宣傳貫徹以及推廣實施,不但進一步規(guī)范了經驗性的古書畫修復行為,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技術體系,為古書畫修復技術的有序發(fā)展提供了參照依據(jù)。
五、結語
自有確切文獻記載開始,古書畫修復技術已有12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經過多代人的摸索與總結,現(xiàn)今的古書畫修復技術已形成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技術體系。而當今時代,只有持續(xù)走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的發(fā)展之路,才能促進古書畫修復技術的健康有序發(fā)展,使其更好地為中國古代書畫的保護服務,更好地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馮鵬生.中國書畫裝裱技法[M]. 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2.(唐)張彥遠撰.明嘉靖刻本歷代名畫記[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11.
3.(唐)張彥遠撰.藝術文獻集成:法書要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12.
4.(宋)米芾.書史(節(jié)錄)[C].胡珍、王浩宇.裝潢志·賞延素心錄:外九種.揚州:廣陵書社,2016.11.
5.(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六(節(jié)錄)[C].胡珍,王浩宇.裝潢志·賞延素心錄:外九種.揚州:廣陵書社,2016.11.
6.杜秉莊,杜子雄編著.書畫裝裱技藝集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
7.(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五[C].胡珍,王浩宇.裝潢志·賞延素心錄:外九種.揚州:廣陵書社,2016.11.
8.(明)周嘉胄著;尚蓮霞編著.裝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2.
9. (清)周二學.賞延素心錄[C].胡珍,王浩宇.裝潢志·賞延素心錄:外九種.揚州:廣陵書社,2016.11.
10.南京博物院編.傳統(tǒng)書畫裝裱與修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10.
11.龔良主編;張金萍,陳瀟俐等著.中國書畫文物修復導則[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9.
作者簡介:
陳虹利,單位:南京博物院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林昊,單位:江蘇科技大學科技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