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安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沒有“靈魂”的中國畫,一定是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中國畫。這些畫作除程式化技法之外,再也找不到有感觸的技法和形象,那些樹、石、葉不過是芥子園畫法的轉(zhuǎn)換與傳統(tǒng)技法的復制粘貼而已。
缺少“良知”的中國畫,是指作品與現(xiàn)實關系的脫離?;乇芟嚓P的情緒、心理和社會問題是這類畫作的特點。
繪畫應該和什么有關?和哪些事物發(fā)生關聯(lián)?一般認為,藝術和畫家的思想觀念有關,和畫家價值取向有關,也和畫家的人性、人品、良知有關。
當然,藝術也和愚昧愚蠢有關,和突發(fā)事件、顛倒黑白的事件、道德倫喪的事件有關,也和發(fā)生在身邊的點點滴滴以及傷痛、哀怨、無助有關。
我所說的時下中國畫的“德性”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畫的“德性”也是中國畫畫家的德性。在中國畫領域內(nèi),對于畫家“德性”與“品格”要求是極為講究的,如同對畫作的要求一樣視為“畫品”的第一要素,特別強調(diào)的是為人為藝的品格和個人的修為。黃賓虹也曾講:“畫品之高,根于人品……畫以人重,藝由道崇。”形容“人品”是學養(yǎng)深厚、見識廣泛、閱歷豐富、胸襟開闊的人,可見“德性”與“人品”在畫家和作品中的突出位置。
但是,如何看待“品格與德性”的行為界線和內(nèi)涵也是說明“德性”和“人品”問題的關鍵點。過去講學養(yǎng)深厚,見識廣泛的人就有了修為和德性,只要不坑人、不害人就是好的人品,把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態(tài)度視作是生存智慧或策略。其實,時至今日這種所謂的生存之道不僅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從時下發(fā)生的“事實之惡”中讓我們看到了所謂的品行端正者們堅守的不只是不坑人不害人的信條,更是對“事實之惡”的麻木不仁和視而不見,暴露出來的是人性的丑陋和偽善,再一次戲耍了人們對于“人品畫品”這個詞的敬畏,尤其對于“人品品格”的話語權者來說更是如此。
公平正義和仗義執(zhí)言是刺穿虛偽“人格”的雙刃劍,包括中國畫中的“人品”主張。在正義面前做縮頭烏龜,在名利面前丑態(tài)百出,用“人品”招牌行貪婪無度之實,用“齷齪至極”來形容這種分裂的“人品”假象應該也是恰當?shù)摹?/p>
更具諷刺的是,對“弱者”冷漠無情、對“不義”視而不見、對“良知”麻木不仁的人并不防礙獲得社會公認的“好人”“好畫家”和“名教授”這樣的榮譽。甚至稱之為是懷有一片爛漫澄澈赤子之心的布道者,是懷文抱質(zhì)、博學窮理的名師??梢?,虛偽招牌的欺騙性也是有分量的。
米蘭·昆德拉說得最透徹,有些人“在安全的時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費的時候才是慷慨的,在淺薄的時候才是真誠的,在愚蠢的時候才是動情的”??纯?,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的“人品”弄不好反而是“人品品格”的踐踏者。
事實上,沒有什么人品或者畫品,用人品掩蓋畫品,或者用畫品說明人品不過是對“人格”缺陷的一種掩蓋。也讓中國畫處在虛偽和矯揉造作間變得空洞和乏味,最起碼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明“人品”因素在作品中是有作用的。當然,如果畫作的“格調(diào)”是以人品作為前提的話,這個“畫格”也就可想而知了。嚴格來說,人品于繪畫不過是文人的矯情而已,或者是一個概念誤導另一概念的詭辯之術。所以,對于繪畫來說,并不存在著超越人本的局限而假定的什么崇高的境界,或者脫離了“人性”而是“人品”的藝術。人品的局限也制約了畫作的局限,讓中國畫一直處在技法游戲中尋求慰籍而無法越過自我設置的任何一個壁壘,包括對“人品品格”的主張。
由此看來,不和社會發(fā)生關聯(lián)的“人品與畫品”卻認為可以創(chuàng)作出最高人品和畫品的藝術。這樣的認知也正好說明中國畫的“德性”是有問題的。還是那句話,只有回到人本的位置才能看到“人”的命運,回到畫作之內(nèi)才會知道作品的“品格”往往來自于畫家的德性和良知。
劉進安/ 無語 247cm×259cm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