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花
【摘要】本文以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為例,分析解構新教材的策略,提出高維引領全面深刻把握課程標準、中維構建實現教材內容的結構設計、深維剖析探討新教材重疑難變點等具體做法,旨在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標準 內容結構設計 新舊教材 文化形態(tài) 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5-0083-03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2019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將原來的文化生活模塊納入哲學教材中,教材名稱也改為《哲學與文化》。一線教師在使用此版教材時,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內容、用活用好新教材呢?筆者從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內容結構設計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變點把握等三個方面進行探究,現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分析如下,以饗讀者。
一、高維引領——全面深刻把握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考試命題的依據。
(一)課標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要求我們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將2017年版“前言”部分第一段進行了修改,強調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課標“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中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課標“修訂工作的基本原則”第一條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調要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要吃透教材就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理論底蘊,夯實教學內容的理論底氣。對應第三單元文化部分的教學,也要求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读暯秸勚螄碚防響蔀樗颊處熓诸^必備的重要優(yōu)秀理論讀本。比如一卷第六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二卷第九章“堅定文化自信”、三卷第十一章“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都是關于文化的重要論述。
(二)從課標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把握教材主體內容的安排
課程目標中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第一條就是“政治認同”,強調培養(yǎng)具有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學生,就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必修課程是培育全體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載體。本單元七、八、九課的教材內容分別是依據課標內容要求中3.1、3.2和3.3編寫的。例如第七課“繼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應的課標內容要求為“3.1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領會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弘揚民族精神”。由此可見,只有深刻分析教材內容背后的課標要求,才能明晰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把握才能準確到位。
(三)以課標的學業(yè)質量水平等級定位教材實施目標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學與考試都以新課標為依據。課程標準在學業(yè)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系中指出:學業(yè)質量水平2是高中畢業(yè)生在本學科應該達到的合格要求,學業(yè)質量水平3是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的命題依據。例如,對教材此部分,課標學業(yè)質量水平2的描述是“辨析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行為”,對應的水平3則為“對如何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等議題,發(fā)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見解,并提出可行的建議”。在教學中只有認真把水平2和水平3進行對比研究,才能準確定位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
(四)以課標實施建議為指導用好用活教材欄目
教學建議1: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
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qū)——把活動等同于課外實踐。所以一說上活動課,他們就想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從而自覺放棄了活動課的教學。其實教材中“閱讀與思考”和“綜合探究”都是上好探究活動課的重要載體和依托?!伴喿x與思考”是學生學習原理的必要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所提供的案例、情境和問題,只有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思考、選擇和解決,才能讓教師所講授的原理進入學生的思想深處,化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熬C合探究”本身就是活動課的設計形式,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探究性、主體性和實踐性。實施“綜合探究”的教學是學生進行自主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步驟。由此可見,用好、用活教材的欄目有利于實現學科內容與活動設計的融合以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對接。
教學建議2: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
課程標準強調本課程的教學與評價,必須凸顯價值引領的意義。教材設計了一系列的辨析活動,價值引領貫穿其中。比如,通過“傳統文化是包袱還是財富”的辨析活動,實現“正確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的價值引領。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這些辨析活動背后的價值引領,組織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并做出正確的判斷,真正實現價值引領。
教學建議3:利用多種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教材的編寫融通了古今中外各種資源:既有中華文化魅力的展示,也有世界文化多彩的呈現;既有中國先哲們的智慧,也有外國學者的思想光芒;既有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認識的豐美碩果,還有不同歷史流派的思想碰撞。“閱讀與思考”本身承載的文化因子、“相關鏈接”對知識的深化和解讀、“名人名言”的精彩論點,都是我們優(yōu)秀教學資源寶庫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用活各個欄目和各種內容,讓不同內容各盡其用、各展其彩,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二、中維構建——基于大概念的教材內容結構設計
(一)運用綜合思維,整合模塊知識,發(fā)揮哲學指導作用
從教材名稱上看,哲學與“文化”,并不是將原來的“哲學”與“文化”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整合。第三單元講的是文化,但把文化置于哲學之下,文化就具有了哲學的表征。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給我們提供觀察、分析文化現象的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哲學作為文化的意義的‘纖維’,把文化‘編織’為一個整體。沒有哲學的終極價值的‘連接’和‘編織’,文化的各部分便失去了總體性而四分五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哲學原理,深化對文化的理解。比如,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構成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來理解“文化交流構成文化發(fā)展”;用“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來回答文化發(fā)展為什么要“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二)提煉大概念,實現教材內容的結構設計
通過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研讀新課標、梳理新教材,筆者提煉出了整個第三單元的大概念,并設立了三分子議題作為支撐,做到大概念議題化、議題概念化,二者相互促進(如上頁表1所示)。
三、深維剖析——新教材重疑難變點探討
新教材的“文化”部分,相比舊教材的《文化與生活》,內在邏輯具有一致性,但具體表述方式和具體的邏輯架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對舊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有些概念的表述更加嚴謹,增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最新內容。筆者從以下幾個視角展開探討(如表2所示)。
(一)新舊教材整體內在關聯性及重大變化說明
通過分析表2我們能看到,新教材講傳統文化重視的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講外來文化重視的是吸收與借鑒,所以二者之間又顯示出一定的質的不同。
(二)準確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四種文化形成的實踐基礎、內容來源和對其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等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以深化理解。例如,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發(fā)展,是具有紅色基因的、當代應當繼承的文化。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在“中華傳統文化好不好?行不行?”的問題探討中堅持唯物主義的文化觀。傳統文化好不好和傳統本身、過去有關,更和當下有關。
(三)關于中華民族精神
首先,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恢復了舊版黨的十六大報告的表述,同時又保留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偉大”。需要明確的是,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其實質內容是一致的,后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闡釋。
其次,談民族精神必須提當下的抗疫精神。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概括了偉大抗疫精神。對抗疫精神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進行思考,體現在: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在抗疫中的生動體現和詮釋,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樣態(tài);抗疫精神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寶貴財富;抗疫精神為增強“四個自信”增加了新的現實確證,確證了我們的“制度自信”,同時激發(fā)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抗疫精神必將幫助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強國;抗疫精神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必將激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015年全國Ⅱ卷和2018年全國Ⅲ卷分別考查了“抗戰(zhàn)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可見,高考備考中可結合這兩個考題,圍繞抗疫精神進一步思考,舉一反三。
總之,教師要以課標為引領、深耕教材、吃透難點,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鑄魂育人,真正發(fā)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重要作用。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