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國會 蘭蘭 王秋菊
腦脊髓炎屬于神經內科疾病,由于免疫功能紊亂導致體內產生異常的免疫細胞和抗體,從而破壞正常的腦組織及脊髓,是一種脫髓鞘的疾病。常見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小兒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等[1~5]。臨床表現多樣,以腦病最為常見,可表現為腦誘發(fā)電位、腦電圖和視覺誘發(fā)電位、身體感覺誘發(fā)電位和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異常,磁共振成像(MRI)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多數患兒經糖皮質激素治療預后良好,與發(fā)病年齡、入院時神經功能損傷情況、發(fā)病時有無皮質受累有關[6]。聽性腦干反應潛伏期(ABR)和ABR閾值主要用于評估聽神經同步化反應,能有效評估聽神經功能,在有損聽神經的疾病檢查和評估中發(fā)揮特有優(yōu)勢,輔助鑒別影響神經系統(tǒng)的相關疾病,本文將對腦脊髓炎累及聽神經損傷的病例特點進行分析。
患者,女,18歲,蒙古族。主因視物成雙、耳鳴、耳悶脹感、飲水嗆咳40天,行走不穩(wěn)、四肢無力1月入院?;颊哂锌人?、咽后部不適、發(fā)熱,體溫曾波動在38℃~39℃,伴有全身乏力、頭昏沉感、食欲不振。查體: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神經系統(tǒng):神清語利,可正常應答,雙眼左視有水平復視,雙眼右視有粗大水平眼震。轉頸、聳肩肌力4級。頸前屈肌力弱。雙上肢近端、遠端肌力3級,雙下肢近端、遠端肌力4+級。雙上肢反射(+++),雙下肢反射(++++),髕陣攣(+),踝陣攣(+),右側Hoffman征(+)。雙側Babinski征(+),雙側Chaddock(+)。閉目難立征閉目穩(wěn),睜眼穩(wěn)。
輔助檢查:顱腦MRI平掃+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頸椎核磁平掃,提示雙側側腦室旁及頸髓多發(fā)異常信號,不除外多發(fā)性硬化。頸椎MRI平掃+增強掃描頸3-7椎體水平脊髓內片絮狀異常信號影,待除外炎性脫髓鞘病變。胸椎MRI平掃+增強掃描未見明確異常;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腹部B超,肝、膽、胰、脾、雙腎未見異常;胃鏡檢查提示膽汁反流性胃炎。
化驗檢查:4次腰穿結果為腦脊液生化腦脊液蛋白1357 mg/L↑→954.5 mg/L↑→374.9 mg/L↑→913.6 mg/L↑;腦脊液常規(guī):腦脊液白細胞數50×106/L↑→240×106/L ↑→96×106/L↑→160×106/L↑;腦脊液蛋白和腦脊液白細胞數高提示存在免疫炎癥反應。送檢血、腦脊液病毒、寡克隆區(qū)帶、自身免疫腦炎抗體、細胞學檢查等均正常。血、腦脊液神經節(jié)苷酯系列均為陰性。
診斷:(1)感染后免疫介導的腦脊髓炎;(2)病毒性腦脊髓炎不除外;(3)腰穿后低顱壓痛。給予抗病毒治療和激素沖擊治療,更昔洛韋0.25 g靜滴1/12小時;腦苷肽注射液(吉林四環(huán))10 ml續(xù)靜滴1/日;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20 mg續(xù)靜滴。
治療后:患者偶有耳鳴,無飲水嗆咳、視物成雙,無惡心、嘔吐,有體位性頭痛等,雙下肢行走有力,雙手精細動作力量改善。查體:雙眼右視眼震不明顯。轉頸、聳肩肌力4級。頸前屈肌力弱。雙上肢、雙下肢肌力正常。雙上肢反射(+++),雙下肢反射(++++),踝陣攣(+)。胸5~胸12針刺覺明顯減退,觸覺、深感覺存在。右側Hoffman征(+)。雙側Babinski征(+),雙側Chaddock(+)。
隨訪結果:出院后遠程電話隨訪,其家屬反饋出院后在當地康復醫(yī)院進行康復,療效顯著,患者恢復良好,能自理且獨立在外學習。
0.125~8 kHz各頻率均在25 dB HL內,各頻率結果見圖1。
圖1 純音測聽結果
如圖2示,聽性腦干反應潛伏期及閾值為:(1)左側:I波潛伏期1.48 ms、III波潛伏期3.67 ms、V波潛伏期6.15 ms、I-III間期2.20 ms、III-V間期2.48 ms、I-V間期4.68 ms,各波均引出;左側I波在55 dB nHL消失,III波和V波在60 dB nHL消失,聽性腦干反應閾值(V波反應閾值)為70 dB nHL。(2)右側:I波潛伏期1.43 ms、III波潛伏期3.73 ms、V波潛伏期5.90 ms、I-III間期2.30 ms、 III-V間期2.18 ms、I-V間期4.48 ms,各波均引出;右側I波在50 dB nHL消失,III 波和V波在60 dB nHL消失,聽性腦干反應閾值(V波反應閾值)為70 dB nHL。ABR主要表現為左側I-V波間期延長,V波潛伏期較右側延長;波形分化特點雙側均表現為III波、V波先消失,I波最后消失;ABR閾值(V波反應閾值)雙側均為70 dB nHL,ABR閾值與純音聽閾結果不符,表現為閾值升高。
圖2 ABR原始波形圖
該病例純音測聽結果正常,而ABR結果嚴重異常,表現為閾值升高與主觀聽力結果不符。具體表現為ABR各波分化欠佳,尤其是III波和V波振幅降低且閾值升高,III波和V波振幅最先降低最先消失,V波振幅較III波低,III波振幅較I波低,I波最后消失,說明疾病損傷主要累及腦干核團,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ABR證實對腦干神經有損傷,III波和V波受影響明顯,V波影響最大,振幅最先降低。ABR是神經纖維的同步化反應[7],通常用瞬態(tài)特性好的短聲誘發(fā),也稱瞬態(tài)反應,各波的分化程度決定于神經沖動的同步效應。ABR的I波來源于耳蝸、III波來源于上橄欖核(腦橋)、V波來源于下丘(中腦)。本病例各波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首先,I波受影響較III波和V波小,左右兩側消失的強度不同,左側I波在55 dB nHL消失,右側I波在50 dB nHL消失,說明耳蝸端左側受損更明顯。其次,III波和V波消失的強度均為60 dB nHL,V波波幅下降最大,說明雙側腦橋-丘腦均受損,高位神經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損嚴重。結合患者聽力學、影像學及神經系統(tǒng)檢查結果,綜合定位于腦橋、延髓、頸髓灰質核團和錐體束以及腦白質。
腦脊髓炎屬于一種脫髓鞘疾病,可累及腦干神經及高級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受病變程度影響表現為不同程度的ABR異常。根據ABR的發(fā)生原理和來源[7],凡引起聽覺傳導通路神經纖維變性、壓迫的因素都會使沖動傳導速度受到阻滯,表現為ABR各波潛伏期延長、振幅降低和閾值升高。臨床常見影響ABR異常的疾病有聽神經病、聽神經瘤、多發(fā)性硬化、腦干膠質瘤、腦白質不良、脫髓鞘病等。腦脊髓炎可表現為腦誘發(fā)電位、腦電圖和視覺誘發(fā)電位,身體感覺誘發(fā)電位和腦干聽覺誘發(fā)電位的異常,波潛伏期和波間期延長,波幅降低,閾值升高[8~11]。在動物實驗中,腦脊髓炎對大鼠聽神經通路有損害[12],誘發(fā)電位在實驗性變態(tài)反應性腦脊髓炎猴中樞神經損害的評價中表現為間期延長[13]。本病例患者的雙側ABR波形分化欠佳、閾值升高,左側V波潛伏期和 I-V間期均較右側延長,與以往研究相當。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又稱感染后腦脊髓炎,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脫髓鞘疾病,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壯年,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后1~2周起病,臨床表現為多灶性神經功能障礙,絕大多數患者大腦彌漫性損害癥狀突出。部分預后較差或進展嚴重,多數患兒預后良好[14~16]。本病例為青少年女性,病前有明確發(fā)熱、感染病史,臨床表現為視物成雙、耳鳴、行走不穩(wěn)、四肢無力等。主要表現為腦干、脊髓癥狀,頭顱磁共振成像及頸髓磁共振成像均提示異常,本病例第一診斷為感染后免疫介導的腦脊髓炎,經跟蹤隨訪可知該患者預后尚可。
綜上,腦脊髓炎是一種脫髓鞘疾病,可累及聽神經病變,根據病變程度和位置可表現為ABR嚴重異常,導致波形分化欠佳,各波潛伏期及波間期延長、振幅降低、閾值升高。ABR在神經科學領域的充分合理運用益于輔助疾病的診斷,結合ABR結果有助于明確和鑒別疾病對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定位及程度分級。本研究患者僅完成了ABR測試和純音測聽,沒有聲導抗測試和畸變耳聲發(fā)射結果,且回訪時為遠程電話,患者未能到醫(yī)院進行相關聽力學檢查,此ABR測試結果僅反應患者發(fā)病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