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濤
關(guān)鍵詞:緯學 味 美 “味思”說 美學特征
味覺審美是中國審美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一直為學界所關(guān)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漢代許慎“羊大為美”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a包含“美者甘也”的味覺感受、“從羊從大”的視覺感受和“與善同意”的價值判斷等三重美學意義。南朝梁時期,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曾說“張衡《怨篇》,詩典可味”;鐘嶸《詩品》則正式提出“滋味”說,使之成為文學審美的核心范疇之一,后世論者無數(shù)。今人陳應鸞先生有“羊火為美”說,認為甲骨文中“美”是象形文字,構(gòu)字法是“上羊下火”(即異體字“羙”),表示“火烤全羊或羊羔”b之義 ,并系統(tǒng)地探討了“詩味論”。而漢代緯學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味思”說,其審美范式、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都萌發(fā)出新的時代特征,是從感官審美走向文化審美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
一、緯學“味思”說的提出
緯學“味思”說出自《易緯·易是類謀》,由“味思知來”“味思自正”兩部分組成。兩者各有側(cè)重,又相輔相成?!拔端肌闭f已經(jīng)出現(xiàn)“美善同意”的審美取向,是先秦儒學價值觀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味思有道”而“知來”
對于王朝何以興衰的“命機之運”,《易緯·易是類謀》認為其“秘”隱藏在“世表”之中,可以通過“味思”而得之:皇政毀道,散命名胡(皇政,秦始皇。毀道,焚燒詩書。散已者胡,胡亥也)c。秘之隱在,文未消于亂(秘,謂洛之書及五經(jīng)隱在毀道者。不一得成消于亂,未郵敗也)。藏設(shè)世表,待人味思(世表,帝王之圖錄也。待賢圣之人味而思之也)。帝必有察,握神嬉,世主永味,神以知來(言后世之帝,必察圖書之言,則可與神嬉。有味之味思有道,則“如神知來”也)。命機之運,由孔出天心,表際,悉如河洛命紀,通終命苞(機轉(zhuǎn)者,紀數(shù)天之運,皆孔子出天之心意及表際之事,亦志如之,故能興河洛,合其數(shù)運終始,知王命之苞本也矣)。
此段文字意在說明“味思有道”而“知來”?!安卦O(shè)世表,待人味思”,意謂圖書所隱秘密有待于圣賢“味而思之”;“世主永味,神以知來”,認為帝王如果能夠“味思”圖書所蘊含的天道,就可以就像神靈一樣知曉未來。可見,緯學“味思知來”說極富時代文化特色:以“道”為本體,以“河圖洛書”及“五經(jīng)”等經(jīng)典文獻為載體,兩者都是“味思”的客體;“帝”與“賢圣之人”等共同構(gòu)成“味思”的主體。
(二)“味思孔子”以“知正”
“味思”圖書可以洞察天機,因而能趨利避害,實現(xiàn)“度王者于辰難”的現(xiàn)實價值。對此,《易緯·易是類謀》又說:倫世師,惠出人(倫之世人師,謂能度王者于辰難,出于忠信之人也)。其王可諫者全,不移者亡(言遇厄之君,思在忠信之言,則可以全其命;不推移,則滅亡。王或為主也)。錄圖世讖,易嘗喪責,帝逢臣(注易,何也;喪,亡也。
錄圖讖之言,何嘗可法致誠也。味思孔子,能思孔子所作讖書之修以責已,帝王逢依此道,則可以自正也)。有可以道消,力政敕德行,仁義藏(有之,有災害興可消之。意修以責也已,德仁義,最為藏善)。去世淫嬉,佞諂勿行(淫嬉,游度厄難,即當力正敕,又去淫佞之行,功行綰之)。e這一部分的核心是“味思孔子”以“知正”。緯學“味思”說表面上是借助“河圖洛書”以神化孔子,實質(zhì)上還是堅持并強化儒家忠信、德行、仁義等倫理觀。一是突出“思在忠信之言”,認為其具有“可以全其命”的重大意義;二是主張“力政敕徳行”,具有“有災害興可消之”的重要功能;三是要求“仁義藏”,指出“德仁義,最為藏善”。
總而言之,“味思有道”而“知來”與“味思孔子”以“知正”共同組成緯學“味思”說,前者強調(diào)“味思”說對于“河圖洛書”與“五經(jīng)”等經(jīng)典文獻的認識論意義,側(cè)重于理論建構(gòu);后者則論證“味思”說在現(xiàn)實政治中如何趨利避害的實踐論意義,更多傾向于實際應用。
二、作為審美理論的“味思”說
緯學“味思”說首先是一種認識和實踐的方法論,但是,如果從審美理論的視角予以考察,“味思”說也具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
(一)“味思”說的理論開拓
《易是類謀》首次將“味思”連書,具有顯著的理論開拓意義。第一,“味”由名詞轉(zhuǎn)換為動詞,審美效果隨之轉(zhuǎn)換為審美過程。第二,味的審美對象由食物轉(zhuǎn)換為圖錄等文化產(chǎn)品,從具體物質(zhì)轉(zhuǎn)換為抽象精神。第三,味的審美功能承載器官通過目與舌的通感,實現(xiàn)多種感官聯(lián)動,提高審美思維的認知效果。第四,“味思”相連,促進了審美過程的延伸與升級,較為準確地描述出審美活動的心理體驗過程:眼睛觀察到文字圖像后,口舌下意識解讀之,形成與咀嚼、品味相類似的感官活動,再傳遞至大腦綜合分析而進行“味思”。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味思”說是賢圣之人得以發(fā)現(xiàn)天道的關(guān)鍵,也是帝王能夠自正而度厄的前提,豐富了文化審美的思維方法,對“滋味”說的成熟或有促進作用。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說,如果能夠掌握“味思”之法,人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可能。這又是先秦“人皆可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和“涂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篇》)等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味思知來”說的理論建構(gòu)
“味思知來”說結(jié)構(gòu)清晰,建立了較為嚴密的理論體系。首先,重建“皇政毀道,散命名胡”的歷史語境;其次,以“秘之隱在,文未消于亂”為大前提,以“藏設(shè)世表,待人味思”為小前提;再次,通過“世主永味,神以知來”進行邏輯推理;最后得出“命機之運,由孔出天心……通終命苞”的結(jié)論。以“有道”為審美對象,以“味思”為審美活動,以“如神知來”為審美效果,將審美過程理論化,邏輯體系嚴密。
需要補充的是,“味思知來”說在推崇審美效果“如神知來”的同時,又以“如”字暗含現(xiàn)實主義精神,與“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的用法略同,客觀上淡化了神秘主義色彩。此與葉紹本《七緯敘》中“端門受書,黃玉拜貺,元包幽室,味神知來”f的神諭論有所區(qū)別。
(三)“味思”二說的美學異同
“味思自正”說的美學意義與“味思知來”說有同有異。其同者有三:一是都以“味思”作為審美活動的主要手段,二是最終的審美對象都是儒家之“道”,三是以得“道”為美。
不同之處也可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審美主客體不同。此問題較為復雜,下文另有詳論,此處僅就其不同點略加概括?!拔端贾獊怼闭f的審美主體先后有四個不同主體;審美客體也出現(xiàn)多個名稱,彼此也有區(qū)別?!拔端甲哉闭f的審美主客體情況更為復雜,可分為兩組:一組審美主體為“忠信之人”,審美客體為“孔子(所作讖書)”;另一組審美主體為“遇厄之君”,審美客體為“忠信之言”。而“忠信之言”又源自“忠信之人”對“孔子讖書”的“味思”,可知這兩組主客體之間具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與層次性。其二,審美動機不同?!拔端贾獊怼闭f重在理論推演,審美動機呈現(xiàn)出主動性和超前性;“味思自正”說重在實踐應用,審美動機相對被動滯后。其三,審美目的不同?!拔端贾獊怼闭f的審美目的在于“知來”而綢繆,“味思自正”說的審美目的在于“自正”以度厄。
三、“味思”說審美主客體的特征
從“味思”說審美主客體及其特征來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審美主體隨著審美活動過程的演化呈現(xiàn)出層次性和復雜性;二是審美客體在核心價值上具有統(tǒng)一性,而其文化載體則表現(xiàn)為多樣性。
(一)審美主體的層次性與復雜性
無論是“味思知來”說還是“味思自正”說,其審美主體都具有層次性。如前所述,“味思自正”說中審美主體有“遇厄之君”和“忠信之人”兩個層次。“味思知來”說的審美主體層次性則表現(xiàn)為從泛指到特指的選擇過程。首先是“待人味思”,審美主體是泛指性的概念化之“人”;到注文“待賢圣之人味而思之”中,審美主體變成了“賢圣之人”,強調(diào)其品行特征,是介于泛指和特指之間的一類人;至“帝必有察……世主永味……”時,審美主體所指范圍再次縮小,特指具有“帝”(世主)身份的群體;最后是“命機之運,由孔出天心……”審美主體再次改變,特指“孔子”個體。
審美主體的這種分層次選擇過程有其必然性?!皩徝乐黧w是指審美關(guān)系構(gòu)成要素。與‘審美客體相對。認識、欣賞、評判審美對象和創(chuàng)造美的社會的人。一般認為,主要由四種人組成,即創(chuàng)作者、欣賞者、表演者和評論者?!眊如果泛指一般意義上的“人”,其外延顯然過大,于是注文將之縮小至德才兼?zhèn)涞摹百t圣之人”。既具備“賢圣”才德又具有政治實權(quán),最理想的社會角色當然是“帝”或“世主”?!昂笫乐郏夭靾D書之言,則可與神嬉。”從語義上來看,“必”與“則可”連用,意味著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下的假設(shè),而并非陳述事實。相反,現(xiàn)實中人禍連年,很多帝王并沒有盡到“必察”的責任,甚至連是否具備“賢圣”之德也頗為可疑。這意味著“帝王”作為“味思”說的審美主體未必完全可靠。而孔子既有“賢圣”之德才,漢世又尊其為“素王”h,所以“孔子”成了最佳選擇。這種層次性的選擇過程同時也是審美主體復雜性的表現(xiàn)。
審美主體具有復雜性,還表現(xiàn)在審美主客體的相互轉(zhuǎn)化?!翱鬃印奔仁恰拔端贾獊怼闭f的審美主體之一,又是“味思自正”說的審美客體之一。發(fā)生這種轉(zhuǎn)換的根本原因是兩者審美實踐方向不同?!拔端贾獊怼闭f是通過“味思”而得“道”,“孔子”作為審美主體,處于認識者和闡釋者的地位;“味思自正”說則是通過“味思”而用“道”,“孔子(所作讖書)”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道”的象征和載體,從而轉(zhuǎn)換為審美客體。此外,“味思自正”說中兩組主客體之間的交叉關(guān)系也是審美主體復雜性的又一表現(xiàn)。
(二)審美客體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
“味思”說的審美客體具有價值統(tǒng)一性。“味思知來”和“味思自正”的核心價值觀本質(zhì)上都是儒家之“道”,它包括內(nèi)容和方法兩個方面。就其內(nèi)容而言,主要指“孔子出天之心意”及“表際”之事,皆為“王命之苞本”,即所謂“有道”。就其方法而言,必須“味思孔子”,一方面要“力政敕德行,仁義藏”,另一方面要“去世淫嬉,佞諂勿行”,最終實現(xiàn)“帝王逢依此道,則可以自正也”之目的??梢?,“道”作為審美客體的統(tǒng)一性價值,是“味思”說雙向?qū)徝阑顒拥靡皂樌_展的基本前提。
審美客體的多樣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其文化載體上。文中所提及者,前有“秦始皇毀道焚燒”之“詩書”,后有“秘之隱在”之“世表”。前者實為儒家“五經(jīng)”,后者主要指“河圖洛書”及其衍生品。圖讖之說又涉及“文化崇拜”和“文權(quán)神授”現(xiàn)象,趙在翰在《春秋緯·春秋運斗樞》中有一段按語專門論及i,可簡要概括為四個要素:一是賢德之人,二是出文之處,三是祥瑞之兆,四是載文之物。這些要素與文化載體相結(jié)合,共同豐富了審美客體的多樣性。
四、結(jié)語
概括言之,緯學之“味”繼承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味覺審美傳統(tǒng),與儒家“忠信”“德行”“仁義”等倫理觀結(jié)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chuàng)立“味思”說,在理論建構(gòu)和實踐應用兩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味思知來”說重在理論推演,構(gòu)建起較為嚴密的審美邏輯體系;“味思自正”說重在實踐應用,使之能夠在審美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在審美活動過程中,“味思”說的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分別呈現(xiàn)出層次性、復雜性與價值統(tǒng)一性、載體多樣性的美學特征,豐富和發(fā)展了“味”的美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