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石芳
(福建師范大學 海外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菲律賓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Philippines)簡稱菲律賓(Philippines),位于亞洲東南部的西太平洋海域,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太平洋上連接亞洲與澳洲、東亞與南亞之間的交通要道。菲律賓由7000多個島嶼組成,有“千島之國”的美稱。據(jù)菲律賓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統(tǒng)計資料顯示(1)菲律賓國家統(tǒng)計局網(wǎng)站[DB/OL].http://www.psa.gov.ph/content/highlights-philippine-population-2015-census-population.,2015年全菲人口總數(shù)為1.0198億,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國家。菲律賓華人人口約120萬~150萬,華族是菲律賓非南島語系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菲律賓最大的移民族群。根據(jù)菲律賓憲法,菲律賓國語為菲律賓語(簡稱菲語),官方語言為菲語和英語,各地方語言(方言母語)具有輔助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的地位。菲語、英語和地方語言,皆是菲律賓民眾日常廣泛使用的語言。菲律賓全國共劃分為17個行政區(qū)域,首都地區(qū)(大馬尼拉地區(qū))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國與菲律賓是隔海相望的近鄰,兩國早在唐朝就有貿易往來。中菲兩國友誼源遠流長,民間交往密切。1975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菲律賓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16年6月,杜特爾特宣誓就任菲律賓共和國第16任總統(tǒng)。杜特爾特上任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菲兩國關系持續(xù)向好。2018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菲律賓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在相互尊重、坦誠相待、平等互利及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建立中菲全面戰(zhàn)略合作關系。(2)光明網(wǎng)[DB/OL].http://theory.gmw.cn/2018-11/28/content_32061856.htm,2018-11-28.
2003年5月,阿羅約總統(tǒng)頒發(fā)第210號總統(tǒng)令, 確立“加強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強調在基礎和高等教育領域加強英語教學及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使用,旨在有效提升菲律賓學生的英語水平,增加其在社會和國際上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2009年,菲律賓教育部頒發(fā)第74號部長令,開始實施“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方案”( Mother Tongue-Based Multi Lingual Education, 簡稱MTB-MLE)。該方案明確規(guī)定低年級基礎學科的教學語言為地方語言,并首次將地方語言作為一個學習科目列入課程體系,目的是有效發(fā)揮地方語言作為第一語言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各項地方性措施和國際研究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證實了學習者的母語或第一語言在提高學習效果和推廣全民教育(EFA)方面的優(yōu)勢?!?3)菲律賓教育部官網(wǎng)[DB/OL].https://www.deped.gov.ph/2009/07/14/do-74-s-2009-institutionalizing-mother-tongue-based-multilingual-education-mle/.到目前為止,全菲律賓共有19種本土地方語言被列入母語教育課程體系。
2008年,菲律賓教育部頒布第560號文件,開設“外語特別項目(Special Program in Foreign Language)”,這一計劃旨在通過建立與全球化進程相適應的外語課程體系,使菲律賓中學畢業(yè)生能在參與全球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地位。此后10年間,西班牙文、法文、日文、德文、中文、韓文課程依次被菲律賓教育部列為公立中學正式外語課程。2012年起菲律賓教育部將“外語特別項目”置于“K-12”新學制框架內。
菲律賓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由三個獨立機構組成,包括主管國家基礎教育的菲律賓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的菲律賓高等教育署及主管職業(yè)技術教育的菲律賓職業(yè)教育與技能發(fā)展署。
1. “外語特別項目”框架下的菲律賓國民基礎教育體系中文教育
2011年,菲律賓教育部將中文納入“外語特別項目”,中文課程正式進入菲律賓國民基礎教育體系。在菲律賓教育部課程發(fā)展司(Bureau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4)原為菲律賓教育部中等教育司(Bureau of Secondary Education).提供的對近10年公立中學外語特別項目實施情況部分評估(5)ASSESSS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 PROGRAM IN FOREGN LANGUAGE (SPFL) IN THE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FOR THE LAST TEN (10) YEARS.中,教育部進一步明確外語特別項目的愿景、使命與目標:愿景—致力于培養(yǎng)具備多語言能力的菲律賓學生,使其能在保持國家認同感的基礎上,兼具國際競爭力與21世紀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的所需的各類技能;使命—通過研究型的外語強化課程、合格的師資隊伍、行政支持以及與項目合作伙伴的緊密協(xié)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外語學習機會;目標—①使中學畢業(yè)生有能力在多語言多文化的國際社會中進行有效的交流;②為學生的職業(yè)生涯、高等教育或自主創(chuàng)業(yè)做準備;③為學生提供終生學習的選擇。
表1 2019~2020學年菲律賓公立中學外語項目實施情況(6)數(shù)據(jù)由菲律賓教育部課程發(fā)展司“外語特別項目”辦公室提供。
2011年,菲律賓教育部宣布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為其中文項目合作伙伴,協(xié)助推動中文課程建設。至2019~2020學年,全菲律賓共有11個區(qū)域93所公立中學開設中文課程,使用教材為菲語版《快樂漢語》,采納HSK和YCT作為教學考核與評估手段,并于每年年底組織“菲律賓公立中學YCT統(tǒng)考”。
表2 2016~2019年公立中學參加YCT的考試人數(shù)(7)數(shù)據(jù)來源于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水平考試考點統(tǒng)計資料。
菲律賓法律對國民基礎教育體系的教師資質有著學歷、教師從業(yè)資格等相關明確規(guī)定(8)Republic Act No.9293[DB/OL]https://www.officialgazette.gov.ph/2004/04/21/republic-act-no-9293/.,加之菲律賓高等教育在中文學科領域的幾近空白,直接導致了菲律賓國民基礎教育體系中文師資缺失。培養(yǎng)本土中文師資因此就成為菲律賓教育部外語(中文)特別項目的核心任務。在菲律賓教育部和孔子學院總部的高度關注和共同支持下,近10年間,菲律賓國民基礎教育體系內的本土師資培養(yǎng)包含以下三個旗艦項目:①培訓在職公立中學中文教師。2011~2019年,孔子學院協(xié)助菲律賓教育部培訓在職本土中文教師共計304人,服務于全菲11個區(qū)域93所公立中學。本土教師的培訓周期為三年,以暑期集中面授、赴華沉浸式中文教學培訓、周末跟蹤培訓為主要形式,并組織各階段評估考核。②設立中文師范本科專業(yè)。2014年,孔子學院總部與紅溪禮示大學合作共建“中文師范專業(yè)”,成為在菲律賓主流大學首個設立的中文師范教育本科專業(yè)。該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中文教育及英文教育雙專業(yè)、持菲律賓教師資格證及國際中文教師資格證的合格本土師資,學制五年,生源為公立中學推薦的中文班優(yōu)秀應屆畢業(yè)生,目前已招收四批學生共85人。③2019年12月,菲律賓教育部和中國孔子學院總部簽署《聯(lián)合培養(yǎng)中文師范教育碩士專業(yè)本土中文師資協(xié)議》。該項目旨在加強菲律賓公立中學中文師資力量,計劃從2019年至2023年五年間,為菲律賓教育部公立中學培養(yǎng)具有國際中文教育碩士學位的本土中文師資300人。項目培養(yǎng)計劃:菲律賓教育部從在職公立中學中文項目教師中選拔合格人選攻讀該碩士學位,為申請人完成碩士項目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保證其在畢業(yè)后回到原中文教學崗位服務,保證其在獲得中文師范教育碩士學位后可按規(guī)定獲得升職等資格。孔子學院總部與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聯(lián)合設立中文師范教育碩士專業(yè),紅溪禮示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依據(jù)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的相關要求共同制定培養(yǎng)方案并提供師資,碩士學位由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授予。該碩士專業(yè)設置,是為了定向培養(yǎng)菲律賓公立中學中文師資,課程學制兩年(共六個學期),分別在菲律賓(四個學期)和中國(兩個學期)開展,旨在提供系統(tǒng)的中文及其教學相關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教學重點為中文課程、中文教學法及中文課程評估。
2. 菲律賓高等教育體系的中文教育
2018~2019學年,菲律賓全國共有高等院校 2393所(含不同校區(qū)),其中公立(包括國立、地方政府及其他政府機構設立)672所,私立1721 所,注冊學生總人數(shù) 3,212,542人。(9)菲律賓總統(tǒng)辦公室高等教育委員會網(wǎng)站[DB/OL].https://ched.gov.ph/higher-education-indicators-2019/.
黃端銘2001年對菲律賓高校漢語教學的調查結果顯示(10)黃端銘.關于菲律賓高校漢語教學的一次問卷調查[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1).,全菲開設中文選修課程的高校共12所,首都地區(qū)有菲律賓師范大學、雅典耀大學、亞太大學、中央大學4所。其中,西里曼大學1971年開始開設中文選修課程,是全菲最早開設中文課程的高校。2010年王敏對首都地區(qū)高校中文教育現(xiàn)狀調查顯示(11)王敏.菲律賓大馬尼拉地區(qū)高等院校漢語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D].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開設中文選修課程的主流高校共7所,分別為:菲律賓國立大學、雅典耀大學、圣托馬斯大學、圣保羅大學、東方大學、德拉薩大學、菲律賓師范大學。我于2020年根據(jù)菲律賓高教署公布的2018學年首都地區(qū)高等院校名單(名單不包括地方政府設立的大學和學院)(12)菲律賓總統(tǒng)辦公室高等教育委員會網(wǎng)站[DB/OL].https://ched.gov.ph/list-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對其280所高校(含不同校區(qū))逐一進行學校網(wǎng)站課程搜索顯示,目前開設中文相關課程的高校為:菲律賓中正學院、菲律賓僑中學院、菲律賓國立大學、雅典耀大學、德拉薩大學、伊德潤學院、瑪布亞科技學院、美廉學院亞太大學,共計9所。其中,菲律賓國立大學、雅典耀大學、德拉薩大學設有中國研究相關項目。此外,截至2019年,主流高校(13)不包括菲律賓中正學院和僑中學院兩所設有大學部的傳統(tǒng)華文學校。中僅菲律賓雅典耀大學和紅溪禮示大學獲孔子學院總部獎學金項目支持,設立了中文師范本科和碩士專業(yè)。
3. 菲律賓職業(yè)教育體系的中文教育
菲律賓職業(yè)教育與技能發(fā)展署的重要職能之一是“為職業(yè)教育和技術發(fā)展提供基金方案和項目支持”。該署于2007年成立語言技能學院(LST-Language Skills Institute),以提供獎學金方式開展英文、西班牙文、中文、日文、阿拉伯文5種外語技能培訓。課程每期100小時,以短訓方式集中進行,每期招生50人左右,每個教學班學生人數(shù)不超過25人。菲律賓職業(yè)教育與技能發(fā)展署中文培訓項目的合作伙伴為菲律賓菲華商聯(lián)總會(為項目提供中國教師及中文教材),從2007年至2020年初,該署“中文及中國文化”課程(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舉辦了44期培訓班,結業(yè)學生1003人。(14)數(shù)據(jù)由菲律賓菲華商聯(lián)總會提供。
4. 全菲5所孔子學院及3所孔子課堂
2006~2019年間,菲律賓先后設立了5所孔子學院:①菲律賓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06年10月,中菲雙方合作院校為中國中山大學和菲律賓雅典耀大學(私立大學),位于首都馬尼拉;②菲律賓布拉卡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09年,中菲雙方合作院校為中國西北大學和菲律賓布拉卡大學(國立大學),位于呂宋島布拉卡?。虎鄯坡少e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10年1月,中菲雙方合作院校為中國福建師范大學和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私立大學),位于呂宋島邦邦牙省;④菲律賓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于2015年,中菲雙方合作院校為中國廈門大學和菲律賓國立大學(國立大學),位于首都馬尼拉;⑤菲律賓達沃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于2019年12月簽署合作協(xié)議并授牌,中菲雙方合作院校為中國華僑大學和菲律賓達沃雅典耀大學(私立大學),位于棉南佬島達沃市,亦是目前唯一一所在呂宋島之外設立的孔子學院。
其中,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于2015年下設3所菲律賓教育部公立中學孔子課堂,分別是位于首都馬尼拉的圣弗蘭西斯科公立中學孔子課堂、位于呂宋島北部的峇外公立中學孔子課堂和位于呂宋島中部的丹麓公立中學孔子課堂。
表3 菲律賓孔子學院2019年教學情況(15)數(shù)據(jù)由四所孔子學院提供。
菲律賓華文教育從1899年第一所華文學校大清中西學堂(今中西學院)創(chuàng)辦算起,迄今已有120年的歷史,以1973頒布教育菲化法案為分水嶺,分為華僑教育(華僑學校)和華文教育(華文學校)兩個時代(16)華僑教育是指對中國僑民進行中國語言文化和科學知識的教育,華文教育是指華人在入籍國對華僑、華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學習中文的人士施以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教育。。華僑教育以中國籍僑民為主要教育對象;華文教育則面向已是菲律賓公民的華人華裔開展母語教育。菲律賓華文教育是在菲律賓政府實施的教育菲化政策下,由華僑教育演變而來,并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走上正常的發(fā)展軌道。
1. 菲律賓華文教育發(fā)展嬗變
菲律賓華僑教育自1899年小呂宋華僑中西學堂成立至教育菲化的全面實現(xiàn)(1973年),大致經歷了草創(chuàng)及自由舉辦(1899年—1946年)、合法發(fā)展及興盛(1946年—1955年)、督察及監(jiān)管(1956年—1973年)三個時期。 至1973年,全菲華僑學校共154所,學生6.8萬人。(17)菲律賓華教中心.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鑒(2005—2014)[M].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2014年。
1973 年4 月,時任菲律賓總統(tǒng)馬科斯頒布了第176號關于外僑學校全面菲化的法令,規(guī)定1976~1977學年完全實行憲法新條款,要求僑校在三年過渡期后實現(xiàn)全面菲化。1975年中菲建交之前,馬科斯總統(tǒng)頒布了第270號法令,放寬了外僑入籍的條件,容許華人集體轉籍,從而使第176號關于外僑學校全面菲化的法令順利實施。1976年6月新學年開學時,全國95%的華僑學校如期由外僑主有的學校菲化變成了由菲律賓人(新入菲籍的華人)主有或控股的菲律賓學校,即由華僑學校改成了華文學校,華文學??倲?shù)減為129家(18)邵建寅.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J].華文世界,1994,(72).。菲化后,華文教育落入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喪失了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華文師資匱乏等問題日益嚴重,因此陷入困境而日趨式微,引發(fā)了菲華社會的深層焦慮和積極反思與探索。
1990年后,為改變菲律賓華文教育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狀況,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和菲律賓華文學校聯(lián)合會這兩個最主要的專業(yè)華教機構相繼成立,在協(xié)調華文教育、開展師資培養(yǎng)培訓、教材建設和教師福利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以菲華商聯(lián)總會、菲華各界聯(lián)合會、晉江同鄉(xiāng)總會為代表的華人社團及華社熱心人士,亦疏財出力,積極組織各項華文教育方案,以支持新時期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同時,經由廣泛討論,菲律賓華文教育確定了“培養(yǎng)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民”的目標定位,并于21世紀到來前基本成為華社共識。
根據(jù)菲律賓華文學校聯(lián)合會統(tǒng)計資料,2018~2019學年,菲律賓華文學校共113所,其中首都地區(qū)38所,呂宋地區(qū)34所,未獅耶地區(qū)21所,棉南佬地區(qū)20所;華文教師共1467位,其中首都地區(qū)893位,呂宋地區(qū)97位,未獅耶地區(qū) 325位,棉南佬地區(qū) 152位;華校學生人數(shù)共68972人,其中首都地區(qū)34511人,呂宋地區(qū)4442人,未獅耶地區(qū)17675人,棉南佬地區(qū)11502人。(19)數(shù)據(jù)由菲律賓華文學校聯(lián)合會提供。
2. 菲律賓華文師資培養(yǎng)情況
創(chuàng)建于1939年的菲律賓中正中學于1955年增辦菲律賓華僑師范專科學校,開始為菲律賓華僑學校培養(yǎng)2年制專業(yè)師資;1965年,經菲律賓政府教育部批準,中正中學與華僑菲律賓華僑師范專科學校合并,升格為具有四年制本科辦學資質的中正學院,先辦文史、教育二系,1966年文史、教育二系合并為文史教育系,延辦迄今。據(jù)統(tǒng)計,菲律賓華僑師范??茖W校和中正學院文史教育系一共培養(yǎng)了500多名??茖哟?、300多名本科層次的專業(yè)華文師資,他們成為20世紀后半葉菲律賓華文教育的中流砥柱。教育菲化后,華文教育日趨式微,中正學院文史教育系學生人數(shù)亦持續(xù)下降,菲律賓華文教育開始面臨著華文師資“老齡化、非專業(yè)化、穩(wěn)定性差”等發(fā)展桎梏。從20世紀末期開始,菲律賓華文教育機構也積極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各類華文師資在職培訓,比如聘請海峽兩岸專家學者來菲長、短期講學,組織華文教師暑期研習班或赴華培訓班等,其中菲律賓晉江同鄉(xiāng)總會與菲律賓華文學校聯(lián)合會已連續(xù)20多年聯(lián)合舉辦華文教育研習班,每期參與培訓的大馬尼拉地區(qū)華校教師規(guī)模都在500人以上。近20年時間里,菲律賓華文教育開始增強自身的“造血”及“輸血”功能,以選送學生至中國高校攻讀中文師范本科專業(yè)或以中菲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方式啟動本土專業(yè)華文師資培養(yǎng),同時依托祖籍國的大力支持,申請中國教師赴菲律賓華校任教以補足崗位需求。
表4 培養(yǎng)中文師范專業(yè)本土華文師資情況(20)數(shù)據(jù)由華社各相關機構提供。
表5 近三年中國派赴菲律賓華校中文教師情況(21)數(shù)據(jù)由華社各相關機構提供。
3. 菲律賓華校教材使用情況
菲律賓華文學校教材選用各自為政,隨意性較強。其中,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的《菲律賓華語課本》系列教材、中國國僑辦贈送的《漢語》《中文》系列教材、中國臺灣出版的《生活華語》《學華語向前走》等教材使用面較大。此外,各華校也根據(jù)需要自行從中國購買如《成功之路》《輕松學漢語》等中文系列教材,輔以自編教材供教學使用。
4. 菲律賓華校學生參加漢語考試情況
菲律賓華教中心與菲律賓中正學院分別于1994年、2014年申請成為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海外考點,主要面向華校師生組織各類各級漢語水平考試。1994~2019年,菲律賓華教中心考點考生累計達50336人次(其中YCT 考生727人);(22)菲律賓華教中心網(wǎng)站[DB/OL].http://pcerc.org/Others/Introdu/Introdu.htm.2014~2019年,菲律賓中正學院考點考生累計達2591人次。(23)數(shù)據(jù)由菲律賓中正學院漢考考點提供。
菲律賓政府于21世紀初期推動實施的“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方案”及“外語特別項目”都為菲律賓中文教育提供了新思路與新契機。對菲律賓華人族群而言,華文教育既是菲律賓國家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教育,更是華族實現(xiàn)母語及母族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路徑。華族是菲律賓非南島語系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菲律賓最大的移民族群,菲律賓政府理應將華族母語即中文納入其少數(shù)民族語言保護、發(fā)展的范疇。2009年菲律賓政府頒布實施“基于母語的多語教育方案”,在一定層面上為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1年起,中文正式納入菲律賓公立基礎教育體系并在這10年間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學習中文是菲律賓政府在東盟一體化進程中加強青年人才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面向公立中學學生開設中文課程,是講好中國故事、將中菲友誼扎根在青少年心中的最好途徑?!胺坡少e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成立五周年之際,菲教育部長阿明·路易斯托發(fā)賀信表示,孔院推動漢語教育納入菲律賓國民公立教育體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4)付志剛.“小孔院”的“大成績”——寫在菲律賓紅溪禮示孔子學院成立五周年之際[N].光明日報,2015-07-26.菲律賓中文教育應該抓住這些難得的發(fā)展機遇,順勢而為,推動自身發(fā)展再上層樓。
從前文分析可見,無論是剛剛起步、尚處探索發(fā)展階段的菲律賓主流社會中文教育抑或是重新定位培養(yǎng)目標、從課程體系著手進行改革的菲律賓華文教育,都面臨著制約其發(fā)展的最大瓶頸—專業(yè)師資的匱乏。近10年來,菲律賓中文教育師資隊伍基本按照“培養(yǎng)專業(yè)師資、培訓在職教師、引進中國教師”三項舉措并進的思路進行建設,但終因專業(yè)師資培養(yǎng)杯水車薪、本土教師術業(yè)不精、外來教師水土不服而缺乏強有力支撐,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頂層設計?!绊攲釉O計是指在國家層面上對本國語言的輸出傳播和別國語言的輸入傳播相關的政策措施、體制機制、戰(zhàn)略規(guī)劃、財政安排、項目策劃、傳播渠道、標準制定、資源建設等進行決策和規(guī)定。語言國際傳播中的頂層設計具有明確政策、規(guī)范標準、編制預算、組織實施、檢驗監(jiān)督、褒獎懲罰等功能。對語言傳播具有決定性作用?!?25)吳應輝.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頂層設計還需依靠良好的執(zhí)行力才能得以實施,而執(zhí)行力則建立在中層和基層的理解力和配合度的基礎上。菲律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中文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將政策執(zhí)行落到實處。同時,中菲兩國除高層交流、經貿合作外,還應積極舉辦各類人文交流項目,促進兩國民心相通,增強菲律賓民眾對中文、中華文化乃至中國的認同感,使中文教師成為一個光榮且令人尊重的職業(yè),這才是解決菲律賓中文教育發(fā)展中師資瓶頸問題的根本和關鍵。
從上文菲律賓高等院校中文教育調查數(shù)據(jù)可見,中文教育在菲律賓高等教育體系中處于全面缺失狀態(tài):除菲律賓雅典耀大學和紅溪禮示大學依托自身孔子學院平臺,設立中文師范本科及碩士專業(yè)外,全菲主流高校無一開設中文科系;以首都大馬尼拉地區(qū)為例,2018學年280所高校中開設中文選修課程的主流高校比例僅占2.5%。該現(xiàn)象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中較為罕見。菲律賓高等教育體系中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兩個嚴重后果:①學生的中文水平始終在中低位徘徊,基礎教育來之不易的中文教學成果無法經由高等教育進一步鞏固加強,甚至最終化為烏有;②高等教育缺乏高層次中文人才培養(yǎng)機制,喪失中文研究人才培育功能,致使菲律賓國家社會發(fā)展所急需的本土中文師資及中文人才培養(yǎng)缺乏教育“母機”,“造血”成為空談??v觀20世紀其他國家語言教師本土化培養(yǎng)策略:美國20世紀初在菲律賓通過建立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為英語成為菲律賓的官方語言和學校教學媒介語奠定了基礎;日本20世紀80年代先后派遣91名專家在北京(北語)通過5期“大平班”輪訓600名中國高校日語教師,成功地促使日語成為我國高校排名第二的外語專業(yè)、日語學習者成為我國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學習群體。(26)沙平.美日中三國語言教師本土化培養(yǎng)策略比較[A].第十一屆國際漢語研討會論文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這些語言推廣的經典案例值得借鑒。因此,通過提供高層次中文師資等舉措支持在菲律賓高校廣泛開設中文及中華文化選修課程,通過精準支持或協(xié)作方式在菲律賓高校、特別是高等師范院校設立中文科系(中文系、中文專業(yè)或中文師范專業(yè)、經貿漢語專業(yè)等),是菲律賓中文教育發(fā)展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