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雪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學科,語文知識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寫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學,使學生形成生活化寫作的思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本文對小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幾點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期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
一、小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缺少寫作興趣,也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做好閱讀積累,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提高。閱讀量不足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尤其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受應試思想的影響,很難在寫作過程中發(fā)散思維,通常寫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質量不高。此外,寫作課堂也存在模式化、單一化的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不高,嚴重影響了寫作能力的提升。寫作練習也僅是針對教學內容和主題,沒有擴展,導致學生的寫作思路受限,提不起學習興趣。這一系列問題導致了現(xiàn)階段學生的作文水平不高,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探尋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語文的外延是很寬廣的,生活中有豐富的知識,學生要與生活建立鏈接,聯(lián)系生活經驗寫作,提高寫作能力。此外,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還有助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對于學生寫作有很大幫助。由此看來,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提高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效率的策略
1.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營造寫作氛圍
寫作需要良好的環(huán)境,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地創(chuàng)新。拓展寫作角度是學生提升寫作能力的第一步,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提供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幫助學生掌握更多寫作知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的寫作思路得到拓展,從而找到新穎獨特的寫作角度。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化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融入到寫作中,發(fā)散思維,提升寫作能力。
例如,在寫作“我的心愛之物”這一文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的心愛之物,寫一篇記敘文。教學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在課前導入階段,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接著,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物品,同時要給學生講解如何介紹一件物品,比如,自上而下描述物品外形,運用修辭手法使語言更生動,或者寫自己與這一物品之間的故事等,這些方法能使文章更加生動,感情更加真摯。通過口語描述和教師講解,可以讓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在接下來寫作時就會思維活躍,侃侃而談,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2.豐富寫作素材,發(fā)散寫作思維
素材是寫作的基礎,沒有合適的寫作素材,寫作會遇到很多問題,會導致寫作質量不高,甚至出現(xiàn)不知道從何處下筆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主動閱讀,積累好詞好句,做好素材和寫作知識的儲備工作。光積累好詞好句還不夠,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運用積累的素材,將生活經驗融入到寫作中,使文章富有生活氣息。要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好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發(fā)揮出實際的作用和價值。
例如,在寫作“家鄉(xiāng)的風俗”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不同地區(qū)的人文特色資料,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視頻。在上課時給學生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向學生提問,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家鄉(xiāng)。教師可以從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小吃、語言以及標志性建筑等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描述。比如,可以北京為例,給學生講解北京名吃烤鴨,天安門以及萬里長城等風景名勝,讓學生明白如何介紹一個地方,擴展學生的思維。接下來,讓學生模仿著寫自己家鄉(xiāng),也可以創(chuàng)新,按照自己的想法介紹家鄉(xiāng)。學生思維的擴展需要教師引導,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學會分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不同的主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想,比如,在寫“推薦一個好地方”這一主題時,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本節(jié)課所學文章的內容進行聯(lián)想,加入生活化元素,擴展學生的寫作思維,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
3.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激發(fā)寫作興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調整寫作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產生新鮮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借助生活經驗以及掌握的知識總結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梢越柚F(xiàn)代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同學生對于課堂有著不同的期盼和渴望,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需求,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新生活化教學方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的文章立意更加新穎,寫作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指導寫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一文題時,教師可以采用討論法,讓學生就相關話題發(fā)表看法和見解??蓪W生分組,讓學生相互交流,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學生熱情高漲,有的認為五彩繽紛的世界是說世界是彩色的,從顏色上理解文章題目;有的說五彩繽紛的世界是因為在世界上、生活中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情,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學生對題目有不同看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寫作主題,防止出現(xiàn)跑題的問題。教師還可以組織生活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組織公益活動或者春游等,讓學生親自體驗世界的五彩繽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可以根據(jù)親身體驗寫作,從而寫出內容真實、感情真摯的作文。作文教學形式要多樣化,防止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4.培養(yǎng)閱讀興趣,豐富知識儲備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因為學生只有在作文中表達獨特的思想和觀點,文章才會讓人眼前一亮,才能脫穎而出,而想做到這點,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和積累。有了足夠的閱讀積累,學生才能逐漸在寫作過程中提升自信,產生寫作興趣。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先要從自身做起,以身示范,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思維能力也不強,對許多問題不能正確認識,因此,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教師要慎重。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好的閱讀材料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不僅有學生需要的知識,還能在思想、觀念上引導和啟迪學生。
例如,寫作“有你真好”,該單元學習的課文內容都是有關人物描寫的,學生在單元內容學習時就能掌握大量的人物描寫技巧。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寫身邊的人物,如父母、教師、親人、同伴、朋友等。教師可以提供范文,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并聯(lián)系生活,回想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相似的素材。在寫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好詞好句運用到文章內,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5.積極融入課堂,關注細節(jié)描寫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作文教學比較復雜,偏向知識性與技巧性。這導致學生忽視自身的情感與情緒,單純進行辭藻的堆砌,寫出來的文字缺少情感張力,是失真的。因此,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融入生活元素,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和寫作狀態(tài),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活化教學應與課堂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解讀生活,以學生為中心探索寫作主題,以生活為導向寫作,讓學生觀察、感悟生活,并將在生活中所得應用在寫作中,提升感悟生活和寫作的能力。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才不會為寫而寫,而是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寫作的意義,明白作文是對生活的記錄,是對未來的想象,是對成長的探索。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才是自身真情實感的表達。
例如,在寫作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到生活中去,在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拓寬寫作視野?;蛘叨ㄆ诮M織班級活動,讓學生對印象深刻的活動發(fā)表見解,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比如,在寫情感類作文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敬老院,讓學生了解孤寡老人豐富而細膩的內心世界;或者讓去山村支教的志愿者講講自己的故事,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不僅有幸福,還有許多苦楚,不止有歡笑,還有眼淚;也可以組織學生去農村插秧,在勞作中感受勞動的辛苦。這樣,學生在寫作時表達的情感會更加真實,立意會更加深刻,能跳出情感和事件的小圈子,看到事物背后蘊含的人生哲理,從而寫出立意深刻、發(fā)人深省的作文。另一方面,見識了更多人和物,學生能夠切實理解什么是生活,明白生活是由一個個人物與故事組成的,而不是書本里、口頭上單調的描述,明白生活瑣事更能凸顯人物性格,溫暖、樸實的文字亦能打動人心。
6.融入生活元素,提高表達意愿
熱愛是生活最好的調味品,可以說,保持激情與熱愛能使一成不變的生活開出美麗的花。從這一角度看,生活化教學也要以情感為催化劑,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形成真切的體驗與強勁的寫作動機,更好地感受與理解生活,養(yǎng)成記錄生活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良好習慣,比如,在課間活動時,在活動中,在放學后的閑暇時間里,讓學生給活動貼“心情小標簽”,記錄每次活動時的心情,在正反饋中強化學生的表達欲。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情感素材,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出來,如可以寫日記,用日記這種簡單的形式,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抵觸心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學生就會養(yǎng)成寫作習慣,具備觀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寫“冬天”這一寫景類作文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感受雪花打在臉上的感覺,并與之前的大雪做對比,突出南方雪的溫柔與細膩,列出一些常見的雪地活動,如打雪仗、雪雕、滾雪球等,使學生充分感受冬天的喜悅?;蛘邚闹ρ旧系难┗?、水池上的薄冰等事物入手,從簡單的搖樹到冰面上“打水漂”,將真切的快樂記錄下來,表達對冬天乃至生活的熱愛。
7.激活情感,分享寫作心得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大多數(shù)教師的生活化教學方法是把生活融入寫作,很少有把寫作融入生活的。一方面,將寫作融入生活比較困難,因為學生對重復性的“勞作”——寫字存在抵觸心理,認為沒必要在課后還寫作;另一方面,學生的自我表達欲望不強,中國人有著傳統(tǒng)的謙虛心理,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所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很少有人愿意分享自己不夠出色的作品。因此,生活化的作文教學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從生活中的寫作分享出發(fā),無論是好的、壞的、有趣的、枯燥的,都可以分享。這樣,既可以記錄學生的成長,又可以使得學生得到他人的反饋,收獲更多寫作的樂趣。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積極創(chuàng)作,從微信的朋友圈、QQ空間到B站的動態(tài)分享,可以將有趣的作品分享出來。從模仿詩句“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到續(xù)寫“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從改編“床前明月光”,到將各種詩詞拼接在一起,學生能夠從各種各樣的玩梗、有趣的評論、才華橫溢的發(fā)言中吸取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要耐心引導,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料,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好詞好句,并且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要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法,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