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樂言
就這樣拖著拖著,不知不覺過了ddl(deadline的英文縮寫,即最后期限)。給老師匆忙發(fā)去郵件、申請ddl延期后,小R終于打開電腦,在新建的word文檔中敲下“文獻綜述”4個字?!罢娴牟荒茉偻狭?。”小R想。
類似的場景并不陌生。明明有很多事情擺在眼前等著處理——七零八亂堆起來還沒洗的衣服、該回復卻還沒回復的導師郵件、攤開兩小時卻沒翻過去一頁的專業(yè)課書籍……小R卻無動于衷,只是不停刷著手機,嘟囔著“等5分鐘我就去……”
時鐘滴滴答答走過,再抬頭已經(jīng)天黑。拖延的懊惱夾雜著莫大的空虛,混合成一種不可名狀的心情。于是,小R打開微信給朋友發(fā)過去一句話:“我好像有拖延癥。”
“拖延癥”,又稱“懶癌”,在文字記載中最早亮相于《明日歌》中?!懊魅諒兔魅?,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進入現(xiàn)代社會,“拖延癥”一詞被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課程中提出。他們認為,“拖延癥”不僅是個人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和技術的走向。真正將拖延現(xiàn)象變成一種科學研究對象的,是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爾洛夫。在《拖延與服從》中,他講述了自己日復一日拖延給朋友寄送衣物、最終拖延8個多月的經(jīng)歷,拖延現(xiàn)象從此成為學術界的研究主題。
很多作家都是“拖延癥”患者?!侗c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面對高強度的劇集寫作時說:“每天我坐下來開始寫的時候,即使這是美好的一天,也讓我感到非常糟糕……我應該寫40頁的,現(xiàn)在卻只寫了4頁?!?/p>
不過,“拖延癥”并未被收錄進《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不屬于心理疾病的診斷范疇。通常意義上,“拖延癥”被理解為一種“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zhí)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
人們給拖延行為戴上“癥”的帽子,正是出于自我安慰的心理——“癥”自帶的醫(yī)學和科學色彩,使拖延行為“搖身一變”成為一種病癥的類似物,由此能夠得到他人和自己的諒解。拖延者像一群鴕鳥,脖子上掛著牌子寫著“重度拖延患者”,他們一邊懊悔,一邊一頭扎進沙土中,繼續(xù)拖延。
在《萬惡的拖延癥》中,“拖延癥”被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鼓勵型或尋找刺激型”。他們喜歡將事情拖延到ddl臨近前的一段時間,享受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極限完成任務的快感。
比如,劇作家理查德·謝里丹寫劇本《造謠學校》時,劇場的帷幕已經(jīng)拉開,劇本竟然還沒有創(chuàng)作完成。演員在劇場里眉飛色舞地講臺詞,理查德在后臺奮筆疾書。“新鮮出爐”的臺詞飛也似的被遞到演員手中,只要演出不中斷,觀眾就不會覺察。《造謠學校》的演出居然大獲成功。
第二種是“逃避型”拖延。他們害怕失敗帶來的恐懼,并選擇用拖延的方式逃避問題。
心理學家溫伯格認為,“失敗恐懼”是拖延的重要因素之一,拖延者擔心自己的能力并不能達到他人的普遍預期,對結果的過度焦慮導致其不斷推遲執(zhí)行任務,并最終形成拖延?!安皇俏夷芰Σ粔?,只是時間不夠,我沒有去做而已?!毙睦韺W家里奇·貝里評價道:“人們通過拖延,來保護自己的價值不會受到他人的評判?!?/p>
第三種是“決心型”,即難以下定決心去做事情,而是拖拖拉拉,總想著“等會兒再做”“明天再做”。
拖延癥“患者”的痛苦指數(shù)——時間曲線。拖延狀態(tài)中,痛苦隨時間增長,并在決定行動時達到巔峰
對拖延者來說,有待開始的任務就像一團亂麻
下周才交的論文初稿、兩個月后的一次測驗、現(xiàn)在不收拾也無傷大雅的書桌……當一些任務的完成時間被設定在未來而非現(xiàn)在,人們就會對其產(chǎn)生一種“不真實”的錯覺,遙遠的ddl削弱了任務的重要性,即使現(xiàn)在不做,也不會產(chǎn)生明顯的惡果。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不會拖延,但作家經(jīng)常是還不上“任務借條”的“拖稿大王”。
人們發(fā)明出許多“療法”,希望拖延行為能夠“滅絕”。這些方法大多會落腳到分析拖延行為的成因,消解抵觸心理,提高行動力,減少選擇和拒絕誘惑等。
這種“斷舍離”式的解決方法,可見于許多教我們?nèi)绾巍爸委熗涎影Y”的書籍、演講中。它們試圖教會人們怎樣放下手機,不再習慣性熬夜,怎樣克服打開電腦辦公的畏難情緒和逃避心理,怎樣成為一個有秩序感的人。但拖延者很難因為幾句煽動性的話語就不再拖延,反而會因為眼花繚亂的書籍和視頻而加重現(xiàn)實焦慮。這些試圖教導人們?nèi)绾螠p少選擇,逃離誘惑的商業(yè)行為,本質上也成為一種“選擇”和“誘惑”。
人們?yōu)榱藨獙ν涎影Y,上傳的各種視頻、書籍和演講
另一方面,“斷舍離”的戒斷方法也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拖延者,尤其是有些拖延者正將自己的行為商品化。在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癥”小組,組長“@fisheer”有自己運營的“拖延癥”相關網(wǎng)站,并對媒體開放了采訪、約稿、出版合作的商用渠道,組內(nèi)也有社群給其他組員開放一對一咨詢名額……“戰(zhàn)拖騎士團”(小組成員的昵稱)將“拖延”作為自己的身份標簽和賣點。對他們而言,“治療”和“療愈”不再是最大的目標,因為這意味著身份標簽的消解和商業(yè)價值的喪失。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與“拖延癥”共處的方式——把拖延變現(xiàn)。
在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軟文中,“笑著接納拖延癥”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狀態(tài)。但如果這些軟文成為拖延行為的辯護人,拖延者就更容易陷入情緒和行動上的惡性循環(huán):拖延——焦慮、內(nèi)疚——上網(wǎng)搜索對策——“笑著接納拖延癥”——拖延。
或許更可行的是,探索自己與“拖延癥”獨特的相處方式。我們需要在ddl前完成任務,這是身處現(xiàn)代社會無可反駁的必然;同樣,我們也需要適時暫停、降噪和“出逃”,在ddl和自身間尋找一種微妙的、自然而然的平衡。
責任編輯: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