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中祭祀詞匯英譯的對比研究
——以辜譯本與許譯本為例

2022-06-18 07:13:14趙婷婷龍仕文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許淵沖論語譯者

趙婷婷,龍仕文

(西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 610500)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翻譯研究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1]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最好的表達方式。文化與語言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割裂開來。翻譯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橋梁,在文化的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巴斯奈特認為:“翻譯就是文化內(nèi)部與文化之間的交流”。[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過程都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傳播者、編碼、信息、通道、接收者、解碼和反饋。[3]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紕漏,都會影響交際。翻譯的實質(zhì)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因此,語言、文化與翻譯之間關(guān)系是譯者值得重視的。

典籍翻譯是一個國家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墩撜Z》是中國經(jīng)典的文化典籍,其譯本數(shù)量達60多種,《論語》英譯研究也同樣受到學者的青睞?!墩撜Z》英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論語》中核心概念詞的英譯研究[4]。楊平在2008年發(fā)表的期刊論文對比了9種譯文,提出“仁”最好不譯即采用移譯。[5](2)《論語》單一譯本研究。歐陽芳麗和覃珺在2010年對辜鴻銘《論語》英譯本的翻譯方法進行了概括介紹。[6]孟健、曲濤和夏洋在2012年發(fā)表的期刊論文中分析了辜鴻銘《論語》翻譯特征,并且論證了在文化順應理論指導下,譯者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從而再現(xiàn)原作語言特點和風格。[7](3)《論語》多譯本對比研究。楊林從譯者主體性出發(fā),探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譯者,由于個人背景和歷史文化語境等因素,出于不同的興趣和翻譯動機,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從而推出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譯本。[8]然而,縱觀《論語》英譯研究,從文化的視角探討《論語》英譯本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將探討高語境文化認知對《論語》英譯本翻譯方法的影響。

二、相關(guān)理論框架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是第一個提出語境概念的學者。隨后,弗斯繼承發(fā)展了語境理論,并將它分為語言語境和情景語境。韓禮德是語境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語言之外的因素對語言符號的解釋。他認為:“沒有語言就沒有社會人,沒有社會人就沒有語言”。[9]

1976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超越文化》一書中,為了表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對環(huán)境依賴程度的不同,提出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概念。任何事物均可被賦予高、中、低語境的特征。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點,編排的信息處于接收者手里及背景中,僅有微小的存在于傳遞的信息中。低語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須處在正在傳遞的訊息中,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10]96

由此可知,處于高語境文化中的交際者彼此之間共享的信息遠大于低語境文化中交際者之間共享的信息。交際中,高語境文化的交際者更多地依賴交際環(huán)境而低語境文化的交際過程則更多地依賴言語本身。高語境文化注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強調(diào)交際者彼此之間的默契,注重“悟性”,交際的過程充滿著曖昧。低語境文化則是事事言明,以免引起誤會。Lusting&Koester總結(jié)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特征見表1。[11]

表1 高低語境文化特征

顯而易見,高語境文化注重非言語編碼,交際者之間并不明示交際過程傳遞的信息,而是通過交際雙方共享的信息,去推斷交際過程中傳遞的信息,并給出符合高語境文化交際特征的反應,從而使人際關(guān)系變得緊密。而低語境文化則更多地依靠明碼信息,將交際雙方所要傳達的信息進行言語編碼,盡可能地減少交際過程中的干擾因素,使交際通道順暢,一絲不茍地傳達交際雙方的意圖。愛德華·霍爾認為:“中國等亞洲國家屬于高語境文化,而美國等大部分西歐國家屬于低語境文化”。[10]96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之間的差異歸根結(jié)底是由認知差異引起的,這是由于具身性是人類認知的特點之一。[12]不同的文化中的主體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可能由于自身文化和自身體驗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同一文化中不同的認知主體,由于自身經(jīng)驗、學術(shù)背景的不同,也會對同一事物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認知差異會造成認知主體的思維方式和概念系統(tǒng)的差異。[13]文旭和肖開容認為:“不同的認知識解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不同的意義要求能反映出情景中被突現(xiàn)的不同的成分,因而形成不同的語法構(gòu)式?!盵14]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兩位譯者對《論語》祭祀詞匯不同的識解,使他們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進而對目標語讀者產(chǎn)生影響。本文將處于高語境文化中的兩位譯者與處于低語境文化中的讀者看成實際生活中的交際者,兩位譯者對高語境文本認知識解的不同必定會反映在譯文中,并對目標語讀者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三、翻譯實例分析

公元前11世紀,我國就已經(jīng)通過多重翻譯進行交流活動。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翻譯逐漸成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是幾千年來人民生活實踐經(jīng)驗和智慧的結(jié)晶,是世界人民的寶藏。傳統(tǒng)典籍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文本范例。典籍外譯對于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使經(jīng)典共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雅各布森將翻譯分為三類:語際翻譯、語內(nèi)翻譯和符際翻譯。[15]在此討論的典籍翻譯包括兩個過程:即語內(nèi)翻譯和語際翻譯。[16]本文通過對比許淵沖和辜鴻銘翻譯的《論語》中有關(guān)祭祀名稱的詞匯翻譯,探討其翻譯含有文化因素詞語所采用的翻譯方法。

古人歷來將祭祀活動看作社會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代帝王將祭祀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極為推崇禮制的儒家也毫不例外。在儒家思想經(jīng)典《論語》中,祭祀活動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祭祀名稱、祭祀器具、祭祀用品和祭祀場所等[17]。本文從高語境文化認知視角,主要探討祭祀名稱如祭、禘、灌、告朔、旅和齊之譯法。

原文1: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18]167

許譯:“Parents should be served in agreement with the rites while alive;when dead,they should be buried and the sacrifice be offered in agreement with the rites.”[18]15

辜譯:“When his parents are living,a good son should do his duties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usage prescribed by propriety;when they are dead,he should bury them and honour their memory according to the rites prescribed by propriety[19]28.”

原文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18]186

許譯:Sacrifice to the dead as if they were living,and to the divinities as if they were present.If I don’t think they are present,said the Master,I had better not sacrifice at all。[18]22

辜譯:Confucius worshipped the dead as if he actually felt the presence of departed ones.He worshipped the Spiritual Powers as if he actually felt the presence of the Powers.He once remarked,“If I cannot give up heart and soul when I am worshipping,I always consider as if I have not worshipped.”[19]52

“祭”之一詞,其古字形象為手持酒肉在祭祀。在漢典中,“祭”是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或是供奉鬼神或祖先。古人宰殺牲口,一是為自己的生存,再就是用酒肉祭祀。祭祀禮儀是極為重要的治國理政的方式和個體情感的載體,因此《論語》中極為強調(diào)祭祀的嚴肅性和權(quán)威性[20]。原文1中的祭祀之禮主要是用來表達對于逝者的思念和敬畏之意,祈求超自然力量的庇護。許淵沖將原文1中的“祭”理解為“牲祭”,即用酒肉祭奠父母,以此來表達敬畏之意,獲得心靈的慰藉。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獻祭活動,中西方讀者對于獻祭活動最基本的認知就是牲祭?!犊铝炙褂h雙解大詞典》將“sacrifice”解釋為“用一種神圣的宗教儀式殺掉祭品并將其獻給上帝”。由于中西方對祭祀文化相似的文化認知,許淵沖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祭”翻譯為“sacrifice”,以期用“sacrifice”這一基本層次范疇詞給目標語讀者留下有關(guān)中國獻祭活動的深刻印象,幫助目標語讀者深層次理解中國古代的獻祭儀式。辜鴻銘也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但與許淵沖不同的是,辜鴻銘將原文1中的“祭”理解為對死者表達追悼、敬意、尊敬的一種儀式而并非西方文化讀者熟知的牲祭。辜鴻銘將“祭”譯為“honour”。“honour”在《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中的釋義是“道義、氣節(jié)或是榮譽、敬意”。由此可以探知辜鴻銘在對源文本解碼的過程中,受到了個人認知識解的影響,將“祭”理解為“尊敬”。原文2中的祭祀之禮主要強調(diào)了外在形式的嚴肅性以體現(xiàn)孔子主張的心存敬畏。原文2 中,許淵沖仍然將“祭”譯為“sacrifice”,而辜鴻銘則將其譯為“worship”。

高語境文本中,關(guān)系緊密的交際者之間的談話內(nèi)斂、含蓄。他們可以通過語境等推測交際者話語的言外之意。然而在翻譯高語境文本的過程中,由于交際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譯者不同的認知識解使他們對同一事物描寫的具體性程度產(chǎn)生差異?!凹馈弊衷凇墩撜Z》中共出現(xiàn)14次,許淵沖都將其譯為“sacrifice”,而辜鴻銘則根據(jù)具體的語境,將其翻譯為不同的詞。許淵沖的譯文,不分情況,都將“祭”譯為“sacrifice”,雖然給讀者留下了一種祭祀必然與死亡和血腥相聯(lián)系的印象,但也給讀者傳遞了古代大多數(shù)祭祀文化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相反,辜鴻銘的譯文則根據(jù)具體的話語語境,將其譯為“honour”或“worship”,改變了目標語讀者對“祭”字的刻板印象,但同時也造成了目標語讀者深度理解我國古代祭祀文化困難。

原文3: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被騿柖E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18]185

許譯:At the ancestral sacrifice service of the Duke of Lu,said the Master,“I would not attend the libation,for the royal ceremony should not be performed by a duke.”Ask about the imperial sacrifice,the Master said,“I do not know it.Those who know it may see an empire as clearly as his plan.”[18]21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At the service of the great Ti sacrifice(the‘Mass’in ancient China),I always make it a point to leave as soon as the pouring of libation on the ground is over.”Somebody asked Confucius for the meaning of the great Ti sacrifice mentioned above.“I don’t know,”answered Confucius,“One who understand its significance will find it as easy to rule the world as to look at this—thus.”pointing to the palm of his hand.[19]50

漢典中,“禘”是指古代帝王在始祖廟中舉行的一種盛大祭典??鬃映錾谧诜ㄖ贫缺黄茐?,周王朝衰微的春秋末期,孔子將這種狀況的原因歸結(jié)為禮樂制度的消失殆盡,因此《論語》中極為推崇禮樂制度。然而當有人問起“禘”時,孔子卻答:“不知”,這里面隱含著深層次的原因即季氏對禮制的僭越[21]?!墩撜Z·八佾》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見孔子對于季氏僭越的批判態(tài)度。許淵沖在翻譯“禘”時,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著重強調(diào)“禘”這一盛大祭典的靈魂人物,即古代帝王。顯而易見,許淵沖的譯文體現(xiàn)了其對一個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禮樂制度的高語境文化認知,亦反映了其對于禮制的推崇,與孔子重視禮制的思想不謀而合。而在辜版譯文中,辜鴻銘采用了“意譯+注釋”的翻譯方法,強調(diào)“禘”這一盛大祭典對于普通民眾的重大影響,使目標語讀者直觀地感受到“禘”這一祭祀活動的非凡意義,從而使目標語讀者明白“禘”這一祭典并不是簡單粗暴的殺戮,而是一種精神的寄托。

漢典中,將斟酒澆地以求神降臨的祭祀形式稱之為“灌”。在古希臘文化中,“l(fā)ibation”是指供奉神的祭酒。許的譯文“imperial sacrifice”只體現(xiàn)了“祭酒”,而辜的譯文“the pouring of libation on the ground”則體現(xiàn)了中西方祭酒儀式的不同之處,將中國文化中斟酒澆地的“祭酒”形式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目標語讀者明白兩種祭酒形式的差異以傳播中國“祭酒”文化。

兩個版本的譯文側(cè)重點截然不同,但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于“禘”獨到的見解。許的譯文中極為重視“禮”,而辜的譯文則著重表達“禘”這一祭祀之禮對民眾的重要性。這是由于高語境文本中包含著大量的暗碼信息,含蓄隱晦地傳達原意。這些非語言編碼信息不容易被譯者識別。譯者需要借助各種注疏,形成譯者個人的認知識解。認知識解的過程必然受到譯者個人教育背景、哲學思想、翻譯目的等因素的影響。認知的具身性必然會影響譯者對源文本的理解,最終影響翻譯方法的抉擇。“灌”字的翻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許版認為只要將“灌”最基本的意思——“祭酒”譯出來即可,而辜版卻非常重視中西祭酒儀式中的細微不同之處,對個中差異進行詳細地描述,因此其譯文更加具體、詳實。

原文4: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18]189

許譯:Zi Gong wanted to do away with the sacrificial sheep on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on.[18]23

辜譯:A disciple wanted to dispense with the sheep offered in sacrifice in the religious ceremony held a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month.[19]54

“告朔”是一種祭祀形式。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指出:“告朔是指每年秋冬之際,周天子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接受歷書,藏于祖廟。每逢陰歷初一,便殺一只活羊祭于廟,然后回到朝廷聽政的祭廟方式[22][23]?!泵鎸ψ迂暤囊庖姟叭ジ嫠分q羊”,孔子答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由此可知,“告朔”這種祭祀儀式是孔子重視的禮儀,獻羊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然而,這種祭祀儀式在西方低語境文化中是不存在的,目標語讀者對此祭祀儀式并沒有實際的感知。在翻譯過程中,許版和辜版對“告朔”這一祭祀儀式的認知識解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們對同一祭祀儀式的描寫的重點也有所不同。許版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選擇將原文中的明碼信息——“祭祀的餼羊”作為翻譯的重點對象,而對于“告朔”這種高語境文化中的暗碼信息則沒有過多的解釋,因此翻譯為“sacrificial sheep on the first day of each moon”,傳達原文中心意思即“不用活羊祭祀?!惫及娌捎昧嗽鲎g的翻譯方法,保留原文中明碼信息的同時,通過言語編碼指出內(nèi)化于原文交際者心中的“告朔”這一暗碼信息是每月初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因此將其譯為“sacrifice in the religious ceremony held at the beginning of every month”。“ceremony”在《牛津詞典》中的解釋為:“在公開或宗教場合為慶祝某事件、成就而舉行的慶典儀式?!盵24]辜版通過“religious ceremony”表明“告朔”是一種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略去,從而從側(cè)面暗示讀者孔子之意。辜版之譯文向目標語讀者普及中國祭祀習俗,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雖然兩個版本翻譯的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將“告朔”理解為一種牲祭儀式,并且都將“告朔”譯為“sacrifice”,以強調(diào)“告朔”祭祀儀式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使目標語讀者清楚易懂。

原文5:季氏旅于泰山。[18]183

許譯:The lord of Ji Family was going to perform the royal ceremony of sacrifice to Mount Tai.[18]20

辜譯:The head of the powerful family of nobles mentioned in section 1 of this chapter was going to offer sacrifice on the top of T’ai Mountain[an imperial prerogative].[19]48

《論語》中將祭祀山川之神的活動稱為“旅”。高語境文化中的讀者很容易理解“季氏旅于泰山”這句話的言外之意?!爸T侯祭山川在其封內(nèi)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盵25]古代中原地區(qū),泰山是最高峰。天子祭祀泰山,意味著僅有天子一人與天界溝通,是天子權(quán)力的象征,其他人去祭祀泰山就意味著對禮制的僭越。然而,低語境文化中并不存在“帝王祭山”儀式。為了使目標語讀者理解,許版采用增譯的翻譯方法,增添“royal ceremony”一詞明示“旅”是由古代帝王舉行的祭祀儀式,以此顯示季氏對禮制的僭越?!癱eremony”在牛津詞典中的解釋為:“在公開或宗教場合為慶祝某事件、成就而舉行的慶典儀式。”“royal ceremony”就是指“皇家舉行的慶典儀式?!庇纱耍S版點明原文的隱含之意。辜版的譯文通過添加注釋“an imperial prerogative”來解釋“旅于泰山”是一種皇室特權(quán),從而指出季氏逾越禮制?!皃rerogative”在《新牛津詞典》中解釋為“特權(quán)”?!癷mperial prerogative”是指“皇室特權(quán)”,因此將諸侯將相排除在外,明示季氏的做法是對禮制的逾越。兩位譯者都強調(diào)季氏對禮制的逾越,但由于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之間的差異,譯者在翻譯時都將原本暗含在文中的信息通過言語明碼顯露出來,使目標語讀者明白孔子的“言外之意”即指責季氏逾越禮制。許版和辜版對“旅”這種祭山儀式的認知識解是大致相同的。雖然,許版和辜版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但是他們的譯文都通過詳細地描寫“祭山儀式”的參與者——天子來突顯原文交際中內(nèi)化于交際者心中的暗碼信息,以此幫助目標語讀者理解原文。

原文6: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18]247

許譯:The Master was cautious before the sacrifice,in war and in sickness.[18]47

辜譯:There were three cases in life in which Confucius considered a man was called upon to exercise the most mature deliberation:in case of worship,of war and of sickness.[19]138

原文7:齊,必有明衣,布。[18]291

許譯:Before sacrifice,he must wear bathrobe made of lenin cloth.[18]67

辜譯:On days when he fasts and gives himself up to prayer,he should always put on a bright clean suit of plain cloth.[19]210

“齊”同“齋”,是指古人在祭祀之前,為表達虔誠之意,所作的整潔身心的工作,如沐浴、更衣、不食葷等。西方宗教中也有各種齋戒行為,不同的宗教對齋戒儀式有不同的要求,這表明中西方文化存在相似之處。但由于譯者個體認知識解的不同,其譯文也會存在差異。原文6中,孔子將祭祀與戰(zhàn)爭和疾病相提并論。由此可以看出,“齊”代表的是當時存在的各種祭祀、敬神活動。許版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認為“牲祭”是“齊”最重要的一種祭祀儀式,因此將原文6中的“齊”譯為“sacrifice”。但“sacrifice”在譯文7中則顯得過于概括,并沒有表達出齋戒之意。辜版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原文6中的“齊”翻譯為“worship”?!杜=蛟~典》將“worship”解釋為“通過祈禱、唱圣歌來表達對神的尊敬和崇拜?!薄皐orship”的核心意義是“敬神、拜神活動”。由此可見,“worship”的詞義非常抽象,涵蓋祭祀活動之廣,將祭祀之人的虔誠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使目標語讀者身臨其境。辜版將原文7 中的“齊”理解為“齋戒”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禱告,因此辜版的譯文將“齊”翻譯為“prayer”。新《牛津詞典》將“prayer”解釋為:“向神靈尋求幫助或表達感謝的活動”。辜版翻譯時將原文7的“齊”的行為具體化,使其更符合語境需要。許版與辜版在翻譯原文7時,他們對原文的認知識解是大相徑庭的。許版舍棄了原文中暗含的信息,將“齊”統(tǒng)一理解為“牲祭”,進行概括化的翻譯,突顯祭祀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辜版則將原文中的暗碼信息通過譯文明示出來。他根據(jù)語境的不同,將“齊”的翻譯具體化,使目標語讀者清晰地了解中國祭祀文化。

表2 祭祀名稱的翻譯

本文主要探討了《論語》中6個祭祀名稱的翻譯。從表2中可以看出,6個不同的祭祀名稱,許淵沖的譯文多選用“sacrifice”一詞,而辜鴻銘的譯文則根據(jù)話語中具體語境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詞匯。對比許版的譯文,辜版的譯文更為詳實,其翻譯側(cè)重點亦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孔子乃先秦圣人,要理解其話語涵義實屬不易。[26]《論語》是屬于高語境文化文本,其中收錄的大多數(shù)是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高語境文化中的交際雙方關(guān)系緊密、內(nèi)外有別,在交際的過程中多依靠交際環(huán)境和他們共享的背景信息推斷話語中隱含的訊息,從而完成交際。然而《論語》是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完成的經(jīng)典著作,隨著時代的變遷,當時的交際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語內(nèi)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只能借助各種注疏形成譯者的認知識解。譯者由于對《論語》不同的認知識解,因而選擇不同的字詞和句型進行翻譯。語際翻譯的過程中,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表達特征的差異,譯者不得不將暗碼信息轉(zhuǎn)換為明碼信息,使人際關(guān)系獨立的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源文本,從而致使《論語》的意義再次出現(xiàn)損耗。其次,在典籍外譯的過程中,不同譯者之間的認知識解包括譯者自身經(jīng)歷、學術(shù)背景、哲學思想和翻譯目的也會使《論語》翻譯的側(cè)重點和詳略度有所不同,從而對譯文產(chǎn)生影響。

四、結(jié)語

本文以《論語》中有關(guān)于祭祀名稱的詞匯英譯為例,探析了許淵沖的譯本與辜鴻銘的譯本的不同之處。許淵沖與辜鴻銘同處于高語境文化之中,都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然而翻譯的側(cè)重點、詳略度卻大有不同。許淵沖在英譯祭祀名稱的過程中極力使譯文保持統(tǒng)一、簡潔,以傳播中國祭祀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宰殺牲口祭祀。而辜鴻銘則更傾向于根據(jù)《論語》中祭祀的具體場景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詞匯,并且竭盡全力去再現(xiàn)這些祭祀名稱包含的社會文化習俗。由此可見,高語境文化中譯者的認知識解的不同也會影響典籍翻譯方法。

猜你喜歡
許淵沖論語譯者
元 日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
如何讀懂《論語》?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第三屆許淵沖翻譯大賽”英譯漢原文
外語學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折桂令·客窗清明
《論語·為政第二》
半部《論語》治天下
大城县| 延庆县| 綦江县| 共和县| 青海省| 大城县| 丽江市| 呼伦贝尔市| 肃南| 濮阳市| 辽阳县| 瑞丽市| 社旗县| 米脂县| 濮阳县| 盐津县| 湾仔区| 万全县| 星子县| 封丘县| 天门市| 韩城市| 板桥市| 鹿泉市| 无极县| 岫岩| 延川县| 康马县| 永川市| 赣州市| 新竹市| 五莲县| 浙江省| 万山特区| 兰考县| 同仁县| 济宁市| 新宾| 花莲市| 北宁市|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