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賢強 呂煜琳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觀,轉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是一次教育教學觀念的變革,而教學改革必須從轉變教學觀念開始。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進入核心素養(yǎng)時代,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亟須進行三大教學觀念的轉變:從“教語文”到“用語文教人”;從語文知識技能到語文主題任務;從“講授中學”“操練中學”到“情境中學”“活動中學”。其中,從“教語文”到“用語文教人”,這是就教學方向而言的,它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從語文知識技能到語文主題任務,這是就教學內容而言的,它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從“講授中學”“操練中學”到“情境中學”“活動中學”,這是就教學方式而言的,它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一、教學方向:從“教語文”到“用語文教人”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一直有著“教語文”還是“用語文教人”的爭論。所謂“教語文”,便是將語文教學定位為學科教學,其重心放在語文學科內容方面,教師是學科內容的捍衛(wèi)者和代言人,學生是學科內容的容器,教學便是教師往容器內灌注知識與技巧,這是一種典型的器物之教。器物之教視學生為容器,用語文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反復操練代替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育,產生的弊端為人們所詬病。直到今天,一些小學語文教師仍對此深以為然,經過課程改革洗禮的語文課堂中“目中無人”的現(xiàn)象仍屢見不鮮。
與“教語文”不同,“用語文教人”視語文教學為學科育人的教學實踐,需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1],它是一種典型的育人之教、成人之教。該教學實踐包括“語文”“教人”兩個部分,“教人”是目的,“語文”是前提?!敖倘恕焙汀罢Z文”之間聯(lián)系緊密,一方面,“教人”是基于“語文學科”的教人,是經由語文學科的學習展現(xiàn)精神面貌、行為習慣、能力素質等,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另一方面,“語文”是在“教人”觀照下的課程教學,經由教人的燭照,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便呈現(xiàn)出新的教學意蘊。從教學內容來看,就是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本質,同時挖掘其中豐富的育人資源。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本質,教學內容便要抓住語文學科的大概念、大觀念,這不僅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精簡、聚焦,還可以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從而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簡約、高效。要挖掘教學內容中豐富的育人資源,便要認識到“文以載道”,這就需要教學內容打破就知識學知識、就技能學技能、就語言學語言、就文本學文本的思維局限,引導學生從知識、技能、語言、文本的表層學習走向隱含著文化現(xiàn)象、文化進程、文化實踐、文化思考的深度學習,進而讓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獲得“文化的浸潤”[2]。從教學過程來看,就是要豐富學生語文課程的履歷和學習過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關聯(lián)性學習、積累性學習、認知發(fā)展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等方面。語文課程的學習,應該關聯(lián)學生的生活及其周圍世界,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理解、認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最終獲得其個性化的語文學習經驗。比如,學習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蝌蚪”“青蛙”“鯉魚”“烏龜”“蒲公英”“蒼耳”“豌豆”“云”“雪”“冰雹”等詞語,在“用語文教人”的教學觀下,有的教師設計了如下四項活動:
活動一:課前活動。到動物園和植物園游玩,將所見動物、植物、事物的名字寫在卡片上。
活動二:“猜名”游戲。學生通過“說、畫、演”等方式,描述卡片上的事物(課前積累的和課文中的生字),猜出名字。
活動三:分門別類。對所猜出的名字按照“動物”“植物”“事物”進行分類,讀熟詞語。
活動四:討論發(fā)現(xiàn)。師生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可以一個名字對應一個事物,也可以一個事物對應多個名字,在這樣的發(fā)現(xiàn)下開始了文本學習之旅。
不難看出,為了落實“用語文教人”,該設計遵循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兼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考慮到了語文學習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設計了關聯(lián)、積累、認識、發(fā)現(xiàn)等學習過程。在學習內容方面,師生要在精要處下功夫,以“不同的名字”組織起大量動物、植物、事物名字中的生字詞;同時,共同探索萬事萬物名字背后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思維的砥礪、美感的陶冶、文化的熏陶,為學生的成長奠基。與此同時,學生也積累了言語活動經驗,把握了語言運用規(guī)律,形成了結構化的知識,掌握了學習方法和策略,逐漸形成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從語文知識技能到語文主題任務
語文知識技能向來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 世紀初到90 年代末,語文知識、語文技能在古與今、中與西的轉型中經歷從零散到系統(tǒng)的發(fā)展過程,最終形成“語言學、文學、文章學等知識系統(tǒng)”[3]和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體系,在知識系統(tǒng)和訓練系統(tǒng)的關照下,按課時拆分為知識點的學習和訓練點的訓練,這些內容一度成為教學的重點。自2001 年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以來,語文知識呈現(xiàn)逐漸淡化的傾向,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僅列出部分語法修辭知識,建議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4];語文技能訓練提檔升級,開始重視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不同學習領域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既往的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等教學內容難以應對新時代,特別是“互聯(lián)網+”下的語文生活。一方面,隨著語文生活的急劇變遷,語文知識的老化周期逐漸縮短,文藝學、語言學等新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習所有語文知識或大部分知識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同時,教學內容也須要思考如何汲取新的語文知識;另一方面,既往語文教學內容在應對新語言生活時表現(xiàn)乏力。學生在機械地學習、記憶、訓練中,學習的是去情境、碎片化、惰性的知識,掌握的是未經理解的機械技能和彼此分割的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難以化解語文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生有了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卻沒有語言運用的能力和語言實踐的智慧,無法實現(xiàn)語文課堂所學向語言生活所用的遷移。
隨著對語文教育的新認識和新理解,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便是要讓學生具備較強的語言實踐能力和遷移應用能力,真正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奠基。在此背景下,教學內容應該消弭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裂縫和與意義邏輯之間的斷層,重構與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lián),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探索學習內容的熱情。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主題任務成為新課改中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學習為例,該任務群在不同學段設置了若干學習主題,如第一、二學段的“我愛我家”“我愛上學”“文明的公共生活”等,第三、四學段的“擁抱大千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科學家的故事”“數(shù)字時代的生活”“家鄉(xiāng)文化探究”[5]等,圍繞學習主題設計若干任務,形成做語文之事的清單。隨著學段的逐級提升,實用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大,從家庭、學校、公共生活逐步擴大到世界生活、數(shù)字生活;實用的程度不斷加深,從喜愛、關注、參與到擁抱、創(chuàng)造和理解。主題任務的完成需要知識的參與,這里的知識不是去情境、碎片的、惰性的知識,而是情境化、結構化、活性的知識;也需要識字寫字、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的加入,這里的識字寫字、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不是割裂的和線性發(fā)展的,而是互促互動和全面、整體推進的;也需要文本語篇的學習,這里的文本語篇不再是教材的自然單元[6],而是為了完成主題任務而構建的學習單元。比如,在小學低年段“文明的公共生活”主題學習中,可圍繞學習主題構建“找呀找呀找朋友”“我們一起做游戲”“相約去買書”的學習任務。為了完成主題任務,教師設計了學習單元,以一年級教材中“口語交際”為基礎內容,整合了音樂《找朋友》、繪本《好朋友》《一堆好朋友》《只要我們一起玩》《寫給孩子的中國故事·老游戲》《當狐貍和兔子互道晚安》《可愛的鼠小弟系列之打招呼》等;在朋友交往、游戲參與、相約買書的交往中,學習語文知識,運用語文技能,培養(yǎng)語文能力,不斷呈現(xiàn)豐富的語文學習和探究成果,培養(yǎng)學生主動交往、樂于交往的意識,懂得交際禮儀和游戲規(guī)則,以及與人交往、獨立生活的能力。95A81FE3-6D7B-4118-A909-841E6BB411D6
三、教學方式:從在“講授中學”“操練中學”到在“情境中學”“活動中學”
以往知識點和技能點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注重對知識點的逐點講授和對技能點的逐項操練,學生的學更多的是“講授中學”“操練中學”。新課改追求“用語文教人”,構建了主題任務的教學內容,隨之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小學語文教學應“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7],“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設計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8]??梢韵胂螅诵乃仞B(yǎng)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將呈現(xiàn)新圖景:在主題任務驅動下通過整合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情境、設置學習進階、開展學習活動、拓展學習資源、實施教育教學、進行學習評價等來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為此,教師注重“任務教學”“情境教學”“活動教學”,學生的學更多的是“任務中學”“情境中學”“活動中學”,圍繞在情境和活動中學習,又生發(fā)出在“做事中學”“實例中學”“探究中學”“評價中學”。這些學習方式,豐富了學習資源,拓展了學習時空,轉變了學習方式,優(yōu)化了學習體驗,推進了學習評價,增強了教學效果。
仍然以“文明的公共生活”主題學習為例,在“相約去買書”這一學習任務中,圍繞“相約”“買書”中的文明交往,教師設置了三項活動:“打電話邀約”“在書店里請求幫助”“分享一句文明用語”,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文明交往通常與情境氛圍相關,三項活動分別對應“打電話”“書店求助”“ 與人分享”的場景,實為在“ 情境中學”。在“打電話邀約”的學習活動中,聚焦“打電話”“邀約”等交際內容,按照交際學習、交際實踐、交際評價、再次交際的步驟,設計了四項子活動:
活動一:用視頻呈現(xiàn)打電話的場景,請學生整理打電話的一般步驟,關注哪些是自己忽略的環(huán)節(jié),或沒有使用到的禮貌用語,直接學得交際技巧。
活動二:創(chuàng)設情境,依據“今日上學遇到大雨,路上堵車,要遲到一個小時。你如何給老師打電話?”模擬打電話。
活動三:小組互動“我為你點贊”,以“星期六上午10 時,約同學去公園踢球”等情境,兩兩之間互相進行對話練習,再互相點評,找一找對方哪里做得好?對做得不足的地方互相提醒。
活動四:完成小任務,給好朋友打電話發(fā)出邀請,周末一起去書店。
在上述四項子活動的交際學習中,教師通過呈現(xiàn)打電話的視頻場景,引導學生邊觀看邊梳理其交際步驟,習得交際技巧,這是在“ 實例中學”。交際實踐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將習得的交際技巧與交際步驟進行實踐運用,這是在“做事中學”。交際評價中,學生之間互相進行交際練習,并即時點評,將評價嵌入到學生的學習中,這是在“評價中學”。再次交際中,學生完成邀請好朋友周末去書店的邀約,這是再次進行在“做事中學”。
總體上看,立足“用語文教人”,聚焦語文主題任務,關注“ 任務中學”“ 情境中學”“ 活動中學”,使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觀呈現(xiàn)出“三位一體”的關系。新課改下教學觀的三大轉變,不僅回應了新時代語言生活的學習特征,還回答了如何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隨著這種教學觀的樹立,也必將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有語文知識技能而無語用能力、言語智慧,有語文知識技能而無語文精神、語文氣質的面貌[9],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95A81FE3-6D7B-4118-A909-841E6BB411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