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竹峰
文體初興,活躍靈動,《尚書》《詩經(jīng)》之生氣元氣,后世鮮有匹敵。文人騷客之應(yīng)酬辭章,流喪生氣,咿唔模仿,再自加桎梏,難覓性靈。好文章必當觸動靈機,信手拈來,如《古詩十九首》如李白如王維如蘇軾如《西廂記》。
好文章只在“自然”二字,隨意為上,放任筆墨,惟以音韻之和諧為主,時見跌宕曠逸。自然在書里,自然亦來自鄉(xiāng)野。書香是一簾風月,鄉(xiāng)野如滿庭閑花。
天下文章都是作出來的,任誰也不能不做作,少做作就好,淡去做作之心。年輕時候不懂得樸素美,一味追求辭章燦爛。格外喜歡讀那些明清小品,推敲語言講究情趣?,F(xiàn)在知道文章要往大處寫,最起碼多讀讀雄渾沉郁的作品,把氣往浩大里鼓,氣粗壯了,哪怕寫小品,也舉重若輕,讓人身在局外。文章家是當局者,最怕當局者迷。
《莊子》說得好,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炫美或許阻塞了好文章的坦途。鄉(xiāng)野的樸素最好,像一片樹林,有松、銀杏、桂、玉蘭、槐、楓、柳、樺、椿、欒、黃楊、枸骨、石楠、海桐、南天竹、鐵樹……紹興范文瀾故居后院有一棵鐵樹。有年春日,在范家逗留了半個下午。鐵樹生命力強,喜光,稍耐半陰,喜溫暖。其形古樸,莖干堅硬如鐵,四季常青,老干布滿落葉痕跡,斑然如魚鱗。
我是讀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長大的,文本豐滿,津津樂道,讀過幾本他人的通史,骨瘦如柴,少了嚼勁。當下文章的問題是,過于較勁,少了嚼勁。很多文人也喜歡較勁,不較勁則松,人放松了,文章才放松。
文學不是較勁的事業(yè),自適就好。南宋洪芹,遷禮部侍郎,“帝銳意鄉(xiāng)用而以論去”,退寓永嘉,怡然自適。我的退寓之心在文字,文字寓所,文章自適。文章是寄托,寄之以情,托之以理,從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古人真惜字,對有字物品的處理,規(guī)矩繁縟。有字跡的石橋殘碑,需用鐵釬鑿去,不可任意踐踏坐臥其上。布匹有字,漂洗無跡方可染色,不能洗凈,只可剪去字跡碎賣,否則即為造孽。改作舊招牌,鑿碎字畫,宜另貯焚化,不可拋棄污穢。鞋襪毯條印有字號,刷凈后才能使用。布匹綢緞印有字號,剪放紙簍焚化。銀包米袋有字,不可跨越。有些器物有招牌字,刮去方可取用。藥包有字,不可用來封藥罐,更不能和藥渣一起倒在路上。告示招貼,也不能貼于穢濁處,致風雨飄墜污濁。一切有字的器物損壞后都要放于紙簍,擇吉日焚燒或掩埋,不可隨意拋棄。
刻書、科考也有諸多需要用心的細枝末節(jié)。書坊書板應(yīng)該放高處,不可堆疊地上。經(jīng)文書籍并圖像等板務(wù),洗干凈手才能開雕。雕畢,將板洗凈,用布袋漉起字渣曬干,藏紙簍中。雕板不能放在架下、床下、桌下等處??套謽I(yè)新收學徒,先教隨時撿拾零星字紙藏紙簍中。鄉(xiāng)試號舍、號被及小試考桌,不可亂寫。場中草稿,出場須收拾清楚,不可棄擲。筆管有字,用殘后藏起來選吉日焚化。
出過一本集子,名為《惜字亭下》,向先賢致敬也。
我老家有惜字亭。
亭這個字,形狀好,如果寫成金文大篆,視覺上差不多就是紙上的亭了。聲音也好,婷婷玉立的氣息,念出來,有初夏荷花旁綠衣小女子的味道。哪怕再老的亭,入眼也是少女。有一年清早,從惜字亭邊經(jīng)過,晨光淡黃,淡黃中有嫩綠,舊亭子越發(fā)如少女。情不自禁地懷古了。古也古得不遠,少年時光吧。傍晚時候,河水被染過色了,泛黃,流動的黃,晃得人恍惚。一抹陽光從刺槐的樹葉隙縫里射過來,照在古亭上,亭身仿佛火爐中的巨劍。頂端的方天畫戟遙遙而立,在夕陽下光芒四射,照亮了我的眼睛?;蛘哌@么說,夕陽將古老的亭塔鍍上一層金黃色,迷幻而輝煌。一只小花貓爬上了亭尖,仰天嘶叫,天空如發(fā)黃的紙冊,狗尾草勾勒其中,做著一天最后的眺望。
亭下如林下,人間煙火里,有幾分林下心緒最好。
人不得食則饑,柴米油鹽當惜。人不識字則暗,故字紙筆墨當惜。古人以為,作踐五谷,非有奇禍,必有奇窮;愛惜字紙,若不顯榮,亦當延壽。司馬光的銘詞說曰:“粒米必惜,致富之源也;只字必惜,致貴之源也”。真假不論,此番心性高妙。
并非只有一首《圓圓曲》,吳梅村的詩我向來愛讀,見才情見史識。學識貧虛淺薄,正好讀他的文集充盈腹笥;才情干枯平淡,正好讀他的文集采擷靈氣。
吳梅村會試第一,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更賜假歸娶。同人沉浮不定,只有他穩(wěn)坐魚臺。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煤山吊亡,吳梅村得訊幾欲自殺,為家人所阻,大病一場。明亡后,不得已而出仕,宦海多年,身心俱疲。有一年虎丘會上,某士人投書與他:“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眳敲反逭棺x后,黯然無語。
友人遭流放,吳梅村寫贈詩,悲憤之心赫然:“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睉?yīng)召赴京,行旅所詠也常有郁結(jié)。
“問華佗,解我腸千結(jié)?”
“浮生所欠只一死,塵世無由識九還?!?/p>
吳梅村抵京后,心情抑郁,應(yīng)制詩亦有感慨,常見悲涼之風,不見紗帽氣頭巾氣,處處有我。廣德樓臺柱曾掛有一副對聯(lián),相傳即為彼時所作:
大千秋色在眉頭,看遍玉影珠光,重游瞻部;
十萬春花如夢里,記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侖。
廣德樓是明季傳下來的戲園。聯(lián)語別有心事,讀之使人惆悵。
吳梅村晚年終得清靜,專心著述。可惜天不假年,六十出頭即病逝,死前遺言:“吾一生際遇,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刻不嘗辛苦,實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后,殮以僧袍,葬我于鄧尉,靈巖相近,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
在皖北聽戲,聽的是地方戲四句推子,想起往事,何止“十萬春花如夢里”?
揚琴響起的時候,我想起老房子堂屋下那一個又一個遙遠的午后推磨的時光。石磨緩緩轉(zhuǎn)動著,發(fā)出吱吱呀呀的聲音。人抓一把麥子或者玉米、高粱喂進磨眼,石磨一圈圈磨著,永遠也不得飽,像不知足的饕餮。
一個清爽的男聲一個婉轉(zhuǎn)的女聲也跟著響起。絲絲縷縷都是舊時月色,悠悠漫漫,推劇《白蛇傳》的故事絲絲縷縷遞進耳朵。
演的是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故事,一把傘里寄托了情緒。眉目之間來來回回是女子最初的心動。呆書生,俏丫頭,憨船夫,一折折,低回婉轉(zhuǎn)。舊時男女的愛意如此熱烈如此含蓄。
白娘子的扮相也好,楚楚動人,哀怨里一笑一顰都是心事。
人間名利如春夢,戲里風情姑妄言?!短一ㄉ取啡绱?,《牡丹亭》如此,《西廂記》也如此。姑妄言之,姑且聽之。
推劇,民間樸素地稱呼為“四句推子”。
四句推子本是在花鼓燈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地方戲,委婉抒情、流暢明快,曲調(diào)流暢柔美,抒情樸素,以演生活小戲見長。
民國初年,淮河流域流行一種歌舞藝術(shù)——花鼓燈,年節(jié)農(nóng)閑娛樂需要,水災(zāi)旱災(zāi)要害關(guān)頭,人們鎮(zhèn)瘟氣、送瘟神、拜神求雨,做一場花鼓燈祈福消災(zāi),婚后夫妻求子也做一場花鼓燈還愿。
地方志上說,1931 年,淮河流域受澇災(zāi),幾年后又有蝗災(zāi)、旱災(zāi),莊稼顆粒無收。鳳臺縣域,老百姓貧病交加,民不聊生。為了謀生,正值青春年少的花鼓燈藝人組織燈班賣藝為生,渡過淮河,前往江淮之間走鄉(xiāng)串戶,含辛茹苦地表演燈藝,吟唱花鼓歌。
傳統(tǒng)的花鼓燈舞蹈表演,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節(jié)目最后,有場情節(jié)簡單的小戲,被稱作“后場小戲”。這種小戲可以單獨表演,久而久之,后場小戲慢慢脫離了花鼓燈舞蹈表演序列,獨立形成一種民間戲曲藝術(shù)形式。
藝人們?yōu)樨S富后場小戲,融鳳陽歌、琴書和民歌小調(diào)的腔調(diào),加上過門,用板胡、笛子等樂器伴奏。配上簡陋的道具簡單的化裝,唱詞以七字、十字為主,起、承、轉(zhuǎn)、合四句式唱腔,故取名“四句推子”。
布衣粗服的藝人,走街串巷,以坐唱形式,用板胡伴奏,唱一些帝王將相的故事,講一些才子佳人的傳說。那時候的四句推子是曲藝的一種。一步步完善,四句一反復(fù),推來推去,由五音階組成唱腔,慢慢成為推劇。
推子的發(fā)源地鳳臺為丘陵地帶,演戲沒有固定的舞臺,找一塊大點的空地,搭上幕布再圍上一圈觀眾,敲鑼打鼓暖場后,戲就算正式開演了。
過去的舞臺簡易,大多是選一空地露天演出,到了晚上,掛兩只汽燈。滿天星斗,演員們出將入相或者販夫走卒、才子佳人,演盡世間百態(tài)。那時候沒有音響設(shè)備,演員用本嗓演唱,讓周圍的人都能聽見,要中氣足、嗓門高。
除了《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推劇演出最多的戲是《送香茶》。這個故事極富淮河兩岸風情,曲調(diào)亦如山茶般清香,唱詞俚俗,卻別有情致。
我看到青石條板鋪地街心。一街兩巷都是買賣人,飯店門口碗摞碗,酒店門口壇子對瓶,鐵匠鋪里當當響,木匠鋪里傳出來鋸齒聲音……
這一段唱詞寫得很美,簡潔而有韻味,仿佛一幅畫,一卷有聲音的工筆白描民俗圖。
舊時演員大多不識字,記不得臺詞,便有人在幕后遞臺詞。演員忘了臺詞時,就邊哼曲譜邊往后臺前扭,接臺后遞過來的臺詞。
戲散了,過足了癮的戲迷們,一路走一路唱。有人記不得臺詞,反反復(fù)復(fù)地唱曲譜。有人起早犁地,一邊吆喝耕牛,一邊唱四句推子,悠長的唱腔傳出很遠。樹上的鳥兒一驚,自枝頭躍下,飛向空中,漸成黑點,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
村落是撒在大地上的種子,而地方戲則是種子發(fā)芽長成大樹后的枝葉,仿佛飛在空中的蒲公英,不知不覺悄然落下。
午后的時光,一棟棟虛掩著門的房子,人在午睡。屋檐下幾只小狗伸長了舌頭,懶在門口不理世事。爬山虎在古墻青磚縫里瘋長,那一片綠色映入眼簾,燥熱也跟著有些退避。遙遙聽見拖長了調(diào)子的市井說話聲、吱呀的開門聲和小孩的呼喊聲,稀稀落落傳來四句推子的聲音。歷史和文化以日常的姿態(tài),生生不息地流傳,山水和花果也仿佛染上了流水戲詞的燦爛。
夏日的皖北心情燦爛,樹上一片綠葉燦爛,綠色的燦爛,枝頭顏色深了,瞬息墨綠。
下塘燒餅是一方名品,每每酒足飯飽了,上來一盤燒餅,總?cè)滩蛔≡俪砸粋€。也有人在燒餅前躊躇半晌,饞涎欲滴不敢染指,終耐不住色香——先是輕啟小口略捻了一塊,咬嚼之下,清脆有聲,發(fā)覺有味,到底捻了一大塊,一而再,再而三,不禁貪多,大開了一次牙戒。
做燒餅的多為中年人,衣服灰突突的,冬天常戴頂絨帽,夏天,推車上別有蒲扇,得空扇扇,自得清涼。人不多言語,一塊塊做餅,一塊塊炕。
燒餅做法不難,將粉團加入老面頭和好發(fā)酵,放入適當?shù)膲A做成餅狀,加各類餡,葷素不拘,面上撒芝麻,貼入炭爐中,火不可大,慢慢烤制而成。鄉(xiāng)諺說:
干蔥老姜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
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
所謂天鍋地灶,下塘燒餅的爐子生得高,每每貼餅人要抬頭踮腳,這是以食為天,以食為大,其中自有虔誠。
下塘燒餅酥且脆,牙口欠佳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愈嚼愈出香。
燒餅單吃最好,不要什么菜,更不用其他佐料,趁熱而食即可。
剛出爐的燒餅,餅面鼓起一個個大氣泡,好像攢夠了熱量,熱騰騰的,散發(fā)著小麥香與芝麻香。一口咬去小半個,力透紙背的酥脆與穿唇入味的焦香,沒齒難忘。
袁枚說能藏至十年的高粱燒,酒色變綠,上口轉(zhuǎn)甜,猶光棍做久,便無火氣,殊可交也。下塘燒餅也像光棍做久,雖無火氣,到底純陽之體,更可交也。
歲月如水無痕,一口口樸素的味道卻讓人回味一生。
鄉(xiāng)里傳,下塘燒餅為兵家所創(chuàng)。街頭餅爐下有推車,也是作戰(zhàn)隨行方便,古風猶存啊。
最近要出版一本新書,新作不夠,只好新作——新作文章。酒是陳的好,文章是新的妙。
幻滅是必要的,在這個輕佻的年頭。我們,你們,他們,不要太得意,都該幻滅一回。今宵酒醒何處,一枕黃粱,這樣的幻滅讓人歡喜。
幻滅之心長出歡喜樹。
春天,朋友約我去看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賀新婚歌或者說送新嫁娘歌,引不起我的歡喜。但新嫁娘生了孩子,于是愉快地去看桃花。想象我家胖娃娃在桃樹下睡覺,風吹樹影搖,搖啊搖——含苞待放的花兒在微笑,怒放的花兒在大笑,未開的花蕾在竊笑,背陰的花兒在偷笑,向陽的花兒在歡笑。突然覺得《紅樓夢》中“憨湘云醉眠芍藥茵”一回,改芍藥為桃花更好,有喜氣,把芍藥換成桃花。
四面桃花飛了一身,頭上臉上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嚷嚷地圍著她,又用鮫帕包了一包桃花瓣枕著……口內(nèi)猶作睡語說酒令。
這樣就多了歡喜之心。已經(jīng)是第六十二回的故事了,連花也是芍藥。芍藥,又名將離、離草。“憨湘云醉眠芍藥茵”,湘云將離去了,或許亦是曹雪芹的暗示,這個細節(jié)不知道可有紅學家發(fā)現(xiàn)。
前些時,又重讀了《紅樓夢》,讀的是“三家評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甲戌本與己卯本。越讀越覺得大有匠心,曹雪芹是古今第一巨匠,一方面是場面的濃墨鋪排,另一方面則是細節(jié)的錙銖必較,大寫意中帶工筆。
喝完咖啡,泡了杯紅茶。紅紗帳里俏佳人,紅紗帳是紅茶之湯,俏佳人是紅茶之葉。喝著紅茶,想起家里睡在伊臂彎的娃娃,憶及多年前的一首兒歌:
紅公雞,尾巴拖,三歲伢,會唱歌,不是爹娘教我的,是我聰明會唱歌。
三歲。我兒三歲,就會唱歌了。唱什么歌?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