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學”與“習”屬于兩個教學階段,“學”是傳授新知識,“習”是鞏固和練習所學知識?!皩W”的質量能影響“習”的質量,“習”的過程也能彌補“學”的缺陷。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多開展體驗式活動,在活動中將學生具體的感受、體驗、實踐與學習語文知識相結合,從而增強“學”與“習”的緊密聯(lián)系,在提升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小學生而言,新穎、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受心智發(fā)育等因素的影響,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小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更敏銳。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體驗式學習應更加開放、自由、新穎、有趣,能夠為學生營造出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恐懼和抵觸心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或活動中去,產(chǎn)生更加真切、深刻的感悟和體驗,從而為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以及運用奠定良好的思維與情感基礎?;顒拥娜の缎允求w驗式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分析當前學生群體的普遍性興趣愛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內容、形式與趣味性元素的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學習活動氛圍中更好地感受、體驗、學習語文知識。
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或經(jīng)歷特定的活動與情境,才能使學生獲得有效的體驗,從而對其中蘊含的知識、情感產(chǎn)生最真實、最深刻的感觸,進而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認知,將其有效轉化為自身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親身經(jīng)歷也是引導學生將學習和實踐有機統(tǒng)一的重要過程,這一過程既可以是物質層面的參與,即學生個體真實地融入到特定情境或事件中,伴隨著情境的變化和事件的發(fā)展,獲得某些感觸和體驗;也可以是精神層面的參與,即學生將思想和情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以“思維模擬”的方式獲得情感體驗與感觸。這種情感或行為層面的直接參與,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處于被動地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將親身經(jīng)歷所獲得的感受和體驗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構建出符合自身認知水平的知識體系,顯著提升學習效果。
一、開展趣味性體驗式活動,學習描述性知識
描述性知識指的是能夠直接運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知識,主要用于“怎么樣?”“是什么?”等類型的問題,是幫助小學生辨別、區(qū)分事物的主要知識。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yōu)化,人們意識到“認識應是一個過程,而不應僅是一個結果”。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應只是讓學生機械性地記住課堂所講知識,還應在“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從小學生興趣和認知特點出發(fā),開展符合小學生客觀認知規(guī)律的趣味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體會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參與課程知識體系建設,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教學活動,提升描述性知識學習效果,掌握科學的學習思維和方法,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實效性。
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b p m f》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看圖發(fā)音”“編順口溜”“手指操”三個趣味教學活動,進行描述性語文知識教學。以聲母“b”描述性知識教學為例:在發(fā)音教學階段,教師先利用投影儀展示一幅“菠蘿”圖片,然后提問:“這是什么?”以此為后面描述性知識講解做鋪墊。結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菠蘿”。教師再次出示聲母卡片“b”,并提問“這是什么?怎么讀?”由于是新知識,很多學生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還有個別學生小聲說到“bo(一聲)”。此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引導:“這個聲母的發(fā)音的確與‘菠蘿的‘菠發(fā)音相似,但仍有細微區(qū)別,認真聽老師的范讀,體會二者的不同之處”(教師范讀并講解“b”的發(fā)音要領)。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生體會到“菠(bo)”的發(fā)音又重又長,而“b”的發(fā)音又輕又短,從而快速掌握“b”的發(fā)音要點和技巧。
在字形教學階段,教師展示以下圖片“屋子角落有一張桌子,桌子上面有一個伸直天線的收音機、一個數(shù)字‘6外形的鐘表,桌子下面有一個伸長拉手的拉桿包”,并讓學生從圖片中找到隱藏的“b”。經(jīng)過觀察,細心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圖片中收音機、鐘表、拉桿包的外形與聲母“b”很像,從而將生活中熟悉的具象物品與“b”的字形有效對應,利用具象思維準確掌握“b”的字形和寫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圖片中的物品,開展順口溜創(chuàng)編趣味教學活動。基于對之前的理解,學生創(chuàng)編出如下順口溜“菠蘿菠蘿bbb”“像個6字bbb”、“收聽廣播bbb”“背包背包bbb”等。學生在創(chuàng)編順口溜的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聲母“b”發(fā)音、字形、拼讀等描述性知識的學習。
在綜合練習階段,教師可以設計“手指操”趣味教學活動。讓學生一邊嘗試用手指擺出“b”的樣子,一邊齊聲朗讀之前創(chuàng)編的順口溜,從而以新穎有趣的方式鞏固學習成果。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以“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為導向,從小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出發(fā),開展多種趣味體驗式活動,顯著提升了描述性知識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主動參與到知識的總結和探索過程中,并獲得豐富的學習感受。結合活動感受,學生不僅意識到語文學習是一件充滿樂趣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習主觀能動性;而且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掌握多種學習描述性知識的方法,從而有效提升語文知識的自主探索和學習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式活動,學習操作性知識
操作性知識指的是難以用語言或文字描述,只能通過某種操作形式而從側面推測其存在的知識。此類知識通常用于幫助小學生回答“怎么做?”“怎么想?”等類型問題?,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直接性的語言傳授并不會讓小學生有效獲得事物規(guī)律、性質、內在聯(lián)系等抽象性知識,只有讓小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借助教師或同伴的引導和幫助以及必要的學習資料,自主進行體驗和感悟,才能真正學到上述知識。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出符合課程教學需求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建立當前學習內容與已有生活經(jīng)歷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增強學生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進而借助情感體驗提升操作性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課程教學為例。體會動作、肖像、語言描寫對于情感表達的作用,學習和掌握動作、肖像、語言描寫基本技巧是課程教學主要的操作性知識點,體會“母愛的平凡和偉大”,能夠用語言或文字表達“父母之愛的偉大”以及“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是本節(jié)課主要的操作性知識教學目標。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帶入”和“生活帶入”兩種方式,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
情境帶入指的是以課文內容為中心,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出與文中情境相似的課堂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出“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習效果。首先,教師拉上教室窗簾、關閉燈光并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課文內容相符的縫紉機工作時嘈雜的背景音效,從視聽層面,最大程度還原課文中母親“光線陰暗”“噪聲震耳欲聾”的惡劣工作環(huán)境。然后,進行如下情境創(chuàng)設:
你獨自走入母親工作的環(huán)境中,昏暗的燈光下,你看到了母親怎樣的形象?此時此景,你們會有怎樣的想法?
通過語言引導和課堂視聽環(huán)境的完美結合,學生很容易進入到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產(chǎn)生具體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體會到文中動作、肖像、語言描寫對于情感表達的作用,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會,自主學習到其中的操作性知識。
生活帶入指的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歷帶入到課堂中,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母親的艱辛和母愛的偉大。如:在講解完課文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
你認為父母在工作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或艱辛?
想想哪件事最能夠體現(xiàn)父母對你的愛?
如果讓你用語言或文字回答上述問題,你會怎樣做?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與課程教學相聯(lián)系,使學生通過“情感遷移”的方式,加深對文章情感的體會,進而達成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情境帶入”和“生活帶入”兩種方式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一方面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情感體會,另一方面通過情感遷移,加深實際生活中對“父母親情”的情感體會,使學生能夠結合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情感體驗,在自主學習、理解、感悟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
三、開展探究體驗式活動,學習策略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指的是能夠調節(jié)學生思維、記憶、注意力,幫助學生控制認知過程的知識,是解決“如何思維?”“如何學習?”一類問題的重要工具。實際教學過程中,很難從外部直接觀察到此類知識的應用,只有學生個體在對自身認知過程進行反思時,才能使策略性知識外化為一套符合自身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的具體性、可行性操作程序。
雖然小學生普遍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會利用策略性知識進行學習。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積極開展自主探究活動,為學生策略性知識的調用創(chuàng)造機會和空間,使學生結合實踐探究行為,自主進行知識體系構建并通過交流討論、總結反思形成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策略,在完成策略性知識學習與應用的基礎上,有效培養(yǎng)學習素養(yǎng)。
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紙船與風箏》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批注式學習”與“自主探究學習”兩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學習和探究。這篇課文與本冊教材其他課文最大的區(qū)別是全文沒有注音,其目的是引導小學生結合以往學習經(jīng)驗,運用易掌握的學習方法自主進行生字學習和課文閱讀。授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提出以下教學任務:
初讀課文,用圓圈圈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然后利用自己掌握的生字學習方法,自主進行字音、字形、字義的學習并將所用學習方法以批注的形式,寫在對應生字旁邊的空白處。
在開放式教學任務的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被充分點燃,紛紛投入到生字自學活動中。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巡回指導”的方式,詳細對學生進行指導,如:某位學生在學習“哭”字時,遇到了困難,此時教師可以提出“看字形猜字”的生字學習方法;在學習“抓”字時,教師可以相機提出“根據(jù)形聲字猜字”的生字學習方法;在學習“幸”字時,教師可以提出“聯(lián)系詞語猜字”法,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義,推測生字的字義等等。當大部分學生完成生字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后,教師可以帶領所有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對學習成果進行逐一檢驗。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嘗試、反思、調整、再嘗試,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學到知識,最終找到最佳的學習策略,提升課程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學生結合探究實踐,能夠獨立進行策略性知識的學習、探究和應用,不僅使知識學習效果顯著提升,還能夠形成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策略,提升自身學習素養(yǎng)。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語文知識,都需要學生通過主動思考、親自探究才能真正成為自己能夠準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的知識。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重視教學情境、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能夠在活動體驗中,自主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從而真實凸顯出語文教學的價值。
謝春香,山東省黃島區(qū)朝陽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