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趙宜鑫
寧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1500
血管性頭痛為臨床多發(fā)、常見病,具有反復發(fā)作、頭痛頑固、久治不愈等特點,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針對此類患者主要以鎮(zhèn)靜劑和鎮(zhèn)痛劑對癥治療為主,其中尼莫地平為臨床常用藥,可有效改善腦血管痙攣,減輕患者頭痛癥狀,但臨床應用發(fā)現,患者停藥后具有較高復發(fā)率和副作用,進而影響治療效果[1]。隨著臨床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發(fā)現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與中藥湯劑聯合應用可進一步緩解患者腦部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有助于預后恢復。中醫(yī)將血管性頭痛納為“腦風”“頭痛”等范疇,其中以瘀阻腦絡型最為常見,其病因與經絡受阻、血氣淤塞有關,故臨床治療應以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為原則[2]?;诖?,本研究分析血府逐淤湯加減對血管性頭痛(瘀阻腦絡型)患者腦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
選擇寧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血管性頭痛(瘀阻腦絡型)患者10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51例。試驗組年齡(43.69±4.28)歲,年齡范圍21~75歲;女21例,男30例;病程(10.43±2.78)年,病程范圍0.8~20 年。對照組年齡(44.24±4.67)歲,年齡范圍20~78 歲;女23例,男28例;病程(10.14±2.31)年,病程范圍1~19 年。經天津市寧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比較兩組基線資料(P>0.05),有可對比性。
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瘀阻腦絡型辨證標準,主癥:反復頭痛、痛如錐刺、經久不愈且痛處固定;次癥:苔薄白、舌有紫暗或瘀斑,脈細弦或細澀;符合2 項主癥及2 項次癥即可確診。西醫(yī)符合《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4]中血管性頭痛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上述中西醫(yī)相關診斷標準;單次頭痛時間范圍4~72 h,且伴有畏光、畏聲、惡心等癥狀;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精神及認知功能障礙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凝血功能異常者。
對照組予以尼莫地平緩釋片(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791,規(guī)格:60 mg)治療,口服,60 mg/次,2 次/d。在此基礎上,試驗組加用血府逐淤湯加減治療,組方枳殼、桃仁、牛膝、赤芍藥、生地黃各12 g,桔梗、當歸各10 g,甘草、柴胡、紅花、川芎各6 g。隨癥加減: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各12 g;嘔吐、惡心者加半夏12 g,竹茹、陳皮各9 g;頭痛甚者加鉤藤12 g,全蝎6 g;頭暈者加枸杞子12 g,女貞子15 g;失眠多夢者加夜交藤30 g,酸棗仁12 g;胸悶者加瓜蔞皮、郁金各12 g;水煎取汁,200 mL/次,1 劑/d,于早晚溫服。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2 周。
(1)臨床療效: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5]中療效評估標準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治療后頭痛等癥狀消失,且6 個月內無復發(fā)為顯效;治療后頭痛等癥狀得到緩解,發(fā)作次數減少,且單次發(fā)作時間<1 h 為有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出現加重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6]對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10 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輕。(3)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超聲多普勒血液分析儀(深圳德力品 EMS-9A 型)對兩組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后動脈(PCA)的收縮期腦血流速度(Vs)、大腦前動脈(ACA)進行檢測。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例(%)]
治療后,試驗組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VAS評分(分,)
表2 比較兩組VAS評分(分,)
治療后,試驗組ACA、PCA的Vs,MCA檢測結果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cm/s,)
表3 比較兩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cm/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現代醫(yī)學認為,血管性頭痛發(fā)病機制主要與顱外血管擴張、顱內血管痙攣及收縮異常等有關,可造成搏動性頭痛反復發(fā)作,且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尼莫地平為臨床常用藥,其為鈣離子拮抗劑,可拮抗鈣離子進入細胞內,阻礙血管平滑肌收縮,解除腦血管痙攣,且還可解除和抑制組胺、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質引起的血管收縮,利于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從而減輕血管性頭痛癥狀[7]。但臨床應用發(fā)現,單獨使用該藥雖可改善腦部供血,但患者易發(fā)生耐藥性,導致部分患者療效不盡如人意。
中醫(yī)將血管性頭痛歸為“頭痛”“腦風”等范疇,其病因主要在憂思勞累、情志內傷等基礎上導致瘀血阻絡、風襲腦絡、痰濁阻滯、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發(fā)病誘因為風邪,病理基礎為血瘀,故臨床治療應以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為原則。本研究中,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VAS 評分、ACA、PCA 的Vs,MCA 檢測結果均更低,提示予以血管性頭痛(瘀阻腦絡型)患者血府逐淤湯加減可提高其臨床療效,緩解疼痛程度與腦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分析原因在于血府逐淤湯中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逐瘀生新;川芎可活血理氣、祛風止痛;當歸可活血補血、調經止痛;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生地黃清熱涼血;桔梗祛痰排膿、宣肺利咽;枳殼可理氣寬中、行滯消脹;柴胡可疏肝解郁;赤芍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甘草可調和諸藥;諸藥聯用,共奏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且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赤芍、當歸中有效成分有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的功效;桃仁有較弱溶血和抗凝功效,可增加腦血流量,緩解血流阻滯、血行障礙;紅花中含有紅花黃色素具有增加纖溶和阻礙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可阻礙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擴張腦血管,減輕血液黏滯度,緩解神經系統(tǒng)及腦血流功能;諸藥聯用可改善肢體及腦血流量,緩解腦細胞缺氧、缺血狀態(tài),進而緩解頭痛癥狀。
綜上所述,血府逐淤湯加減可提高血管性頭痛(瘀阻腦絡型)患者臨床療效,緩解疼痛程度,改善腦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