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娥仙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蔽覈鳚h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劉向曾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彼麄円粋€重視“多讀”,一個強調“善讀”。何為善讀?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整本書閱讀”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但“整本書閱讀”又向來是語文教學的薄弱領域,因此我認為,“善讀”完全可以理解為“整本書閱讀”?!罢緯喿x”更有利于學生閱讀經驗的建構、閱讀能力的提升和閱讀成果的形成,讓閱讀真正為學生打開遨游知識的海洋的大門,讓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他們的思維走向多元。
當前,學校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尚處于荒蕪、待開墾的狀態(tài)。上至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閱讀課程;中至教師,大部分都沒有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困難沒有深入了解;下至學生,“整本書閱讀”依然處于散漫、無計劃、可讀可不讀的自由發(fā)展階段。在這樣的情形下,如何開啟“整本書閱讀”的大門呢?自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實施以來,不少同仁做了深入調查和精心研究,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如“五步閱讀法”(瀏覽、略讀、精讀、研讀、重讀);問題的設計不應拘泥于答案的標準化,而應注重答案的嚴謹性、觀點的個性化、思維的多樣性;思辨性閱讀;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這些方法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今天,筆者從三個方面,即閱讀要具有整本性、指導要具有整合性、評價要具有整體性作出思考,試圖突破單篇教學的舊常態(tài),讓學生走出課文局限,走向“整本書的閱讀”。
一、閱讀要具有整本性
“整本書閱讀”就是要讀整本的書,應該是不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不以單純應試的任務驅動為手段、不以閱讀者的個體淺表性感悟為落腳點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著名學者鮑鵬山曾對語文界提出一個疑問:“上了那么多課,怎么還是一本書沒讀?”這無疑是對盛行日久的篇章化語文教學弊端的質疑?!罢緯喿x”較之于單篇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有更宏大的場景,有跨度更大的敘事,有更多的人物,有更復雜的情節(jié)發(fā)展。同時,“整本書閱讀”給學生在閱讀時整體把握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深度探究人物成敗因素,理清章節(jié)邏輯關系帶來了挑戰(zhàn)。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憂心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能否承載宏闊的閱讀內容,學生困惑讀整本書到底有沒有真實的效用。從單篇教學到“整本書閱讀”到底有多遠?跨越它們之間距離的第一步就是閱讀必須具有整本性。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林黛玉進賈府》里,寶玉和黛玉為何初次見面就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呢?王熙鳳見到林黛玉,為何先是稱贊,接著拭淚,又轉悲為喜,一個人的感情為何能變化得那么快呢……一個個問題,在學生們閱讀時涌上腦海,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跨過《林黛玉進賈府》的單篇閱讀,才能在整本《紅樓夢》的深入閱讀中找到答案。
二、指導要具有整合性
當“整本書閱讀”進入教學生活,不僅學生是無所適從的,而且許多教師也是茫然無措的。一眼看到底的單篇短章被整本書代替;析細析微的教學方法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無法施展;一堂課即可解決的問題,一周乃至一個月才可能得到部分解決;教學參考書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也難覓蹤影……種種困難,讓很多語文教師也只能“望書興嘆”。其實,“整本書閱讀”教學更近似于一個時間比較長的實踐性語文學習活動。中外典籍浩如煙海,教師首先要進行的是閱讀書目的指導。“整本書閱讀”書目在選擇上比篇章教學自由得多,教師可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興趣,確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選出幾本經典著作,供學生選擇。如以“人生的意義”為主題,可列出《活著》《平凡的世界》《一地雞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供學生選擇閱讀;其次,閱讀方法的指導也至關重要?!度绾伍喿x一本書》里說:“閱讀的目標有兩種,其一是獲得資訊,其二是求得理解?!薄扒蟮美斫狻笔恰罢緯喿x”的難點所在,必須加以正確的方法指導。如批注法:邊閱讀邊批注,對書籍的內容進行梳理、整合、點評;思維導圖法:通讀全書后,按照不同要義,提取相關信息,繪出思維導圖,把書從厚讀到薄;對比閱讀法:既可以是整本書內部的對比閱讀也可以與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主題相似、時代相同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還可以通過閱讀名家的評論文章,產生更深層次的認知。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擺脫自由散漫的淺閱讀,實現(xiàn)與作品的深度對話。
三、評價要具有整體性
“整本書閱讀”教學常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采取的大多是將知識點納入考試進行賦分的定量評價方式,考查學生的分析、概括、感悟、鑒賞和表達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本書閱讀”的進程。但是,終結性評價很難準確反映出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深度以及情感價值等方面的情況,此時過程性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布置閱讀開始,過程性評價就要貫穿“整本書閱讀”始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多渠道收集反映學生閱讀情況的信息,如定時檢查讀書筆記、批注,了解閱讀的進度;讓學生寫心得體會,了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情況;鼓勵學生根據(jù)閱讀情況做手抄報、閱讀記錄卡等,盡可能全面掌握學生閱讀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除了評價方式的整體性之外,評價時還要注意閱讀對象的整體性和評價主體的整體性。不同的學生閱讀同一部作品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貼近學生實際,真誠評估,表達期望,以激勵為主;傳統(tǒng)的評價以教師為主,一些教師就會越俎代庖,把自己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應該打破這種教師評價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互評自評,甚至邀請家長參與評估。整體性的評價,不僅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情況,而且激勵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帶動學生更主動地投入閱讀中,讓閱讀成為一種終身受益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試問,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不教他們讀整本的書,習慣怎么養(yǎng)得成?”鄭桂華教授也說:“語文學習的關鍵在閱讀,閱讀效果的關鍵之一在閱讀量,而要達到一定的閱讀量,不能沒有整本書的閱讀?!薄罢緯喿x”,重在“整”字,難在“整”字。只有緊緊抓住這個“整”字,讀整本的書,整合閱讀方法,整體進行評價,才能在傳統(tǒng)的篇章閱讀基礎上有所突破,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xiàn)閱讀的價值。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