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彩華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探求一種學習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為此,新課程的實施,有兩大改變:一是課程結(jié)構(gòu)的改變,由“模塊”教學轉(zhuǎn)變?yōu)檎n程教學;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語文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的精神呢?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更好地不教”,這是語文教學的最好指導,下面我就如何巧用教材、少教多學,談一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巧用“文言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議論文寫作能力
傳統(tǒng)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考試中對文言文的檢測也是側(cè)重于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文句的翻譯,因而文言文的教學,通常只注重于字詞教學:疏通文義,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和句式。其實文言文是濃縮的精華,它是古代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載體,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有效憑據(jù),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巧用教材,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精神,讓學生不只是懂得字詞句的意思,更能夠通過字詞的橋梁,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受到精神的鼓勵、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例如,《廉頗藺相如傳》這篇文章,故事性強,文字較為淺顯,教學中應讓學生自讀課文,掌握故事情節(jié),理解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而教師要挖掘教材,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探討,體會文中的人文精神,實現(xiàn)讀寫的有效結(jié)合,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問題如下:
①你認為廉頗和藺相如身上有哪些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
②你從他們的故事中得到哪些啟示?
③請你結(jié)合課外資料對廉頗、藺相如作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
④如果讓你用廉頗藺相如的事跡做論據(jù),你將怎樣敘述和分析?
通過①②兩問的探討,學生領悟到了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質(zhì):廉頗忠心愛國、知錯能改,藺相如顧全大局、寬容大度。還進一步認識到: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寬容大度、知錯能改、坦誠相待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等。通過③④兩問的探索分析,學生加深了對兩人的認識,同時學會化用課文內(nèi)容作為作文素材,為作文積累材料。在學生的敘述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剪裁材料,突出事件的中心,使事件的中心和自己的觀點保持一致,在學生的分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因果分析法或假設分析法,這樣學生就能掌握事實論據(jù)和論點的關系問題,學會選擇論據(jù)和分析論據(jù)的方法。通過這些拓展和訓練,實現(xiàn)了閱讀和寫作的有效結(jié)合。
二、巧用“詩歌”,讀寫結(jié)合,提高學生的詩歌感悟能力和景物描寫能力
詩歌教學的目的在于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而詩歌教學的關鍵在于情景關系,即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和詩人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和志趣,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有效地走進詩歌的意境呢?不妨巧用一下教材,轉(zhuǎn)換一下方式,如: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粱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們。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在學習時,要求學生將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別描寫成兩個場景,“江邊渡頭”場景必須突出“喧鬧”,“上山”場景必須突出“清幽”,但在描寫過程中不得出現(xiàn)“喧鬧、清幽”等詞,于是同學們紛紛動筆:(場景一)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蒼茫的暮色籠罩著江岸,遠處山中傳來的悠遠的鐘聲,在江面上隨風遠去,急著回家的人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爭先恐后地往船上擠,一片吵吵嚷嚷,過了河的人們,三三兩兩,有說有笑,邁著匆忙的步伐向村中趕去。(場景二)月亮已經(jīng)升到山頭,月光從樹縫中照下來,驅(qū)散了林中的霧氣,高大的松樹投下斑駁的影子,寂靜的小路一直通向深山中的小茅屋,他獨自一人悠閑自得地走在小路上。”通過這一變換訓練,還原了詩歌的情景畫面,學生體會到了江邊渡頭的喧鬧、山寺鐘聲的悠遠、山間小路的清幽寂靜,從而體會到了作者超逸灑脫、閑適自得的隱逸情趣,加深了對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獲得了詩歌鑒賞的愉悅感,陶冶了性情,涵養(yǎng)了品性,同時還學會了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也學會了散文中借景抒情的描寫方法,將詩歌鑒賞和景物描寫有機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再如,《春江花月夜》《雨霖鈴》等也是畫面感很強的詩歌,也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展開畫面描寫,借助畫面去體會詩歌的情韻。
三、巧借“論說文”,體會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提高品味詩歌語言的能力
朱光潛老先生的《咬文嚼字》和林庚的《說“木葉”》是文藝論文,這兩篇文章,既可以當作論說文來學習,學習一些寫作文藝性論文的技巧,如借助事例引出中心論點的方法;從“追問為什么”的角度提出分論點的方法;舉例論證的方法等;還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歸納信息的能力。其實用好這兩篇文章,其價值遠不止于此,如《咬文嚼字》中,作者在說到“文字不同,意境不同”時,一反常態(tài),對家喻戶曉的“推”和“敲”作了一翻認真的品味,分析出用“推”“固然顯得魯莽些,但它表示孤僧步月歸來,門是他自己掩的,他須自掩自推”,場合更為冷寂;“敲”“顯得有些拘禮,也顯得寺里有人應門,‘敲’的空氣沒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diào)和些?!啤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學生讀到此處時,很是興奮,于是教師順水推舟,讓他們舉出自己熟悉的詩句,對某一字詞進行品味和推敲,從而獲得了新的體驗。例如,“紅李枝頭春鬧”,一個“鬧”字讓人聯(lián)想到“枝頭花朵繁茂,蜂蝶飛舞,熱鬧非凡”的場景,于是春天的美景和生機呈現(xiàn)于腦海和眼前,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洋溢言表。再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一番分析和品味,同學們說“綠”比“到、過、吹”都用得好,因為“綠”富于動態(tài)感,仿佛春風一到,江南兩岸的草色便隨著春風一層一層變綠,春風的魅力和春天的生機形象生動的呈現(xiàn)于眼前。這樣處理教材,就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比較枯燥的論說文中體會到了詩歌語言的魅力,獲得了審美的愉悅,同時還學到了一些品味詩歌語言的方法。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辦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使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苯滩氖墙處熃毯蛯W生學的依據(jù)和載體,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和處理直接影響到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更新觀念,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巧用教材,以期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