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韓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法國作家貝納丹·德·圣比埃從小對大自然有濃厚的興趣,他從青年時期起就開始游歷各國,并將自己到訪過的法蘭西島(今毛里求斯島)作為《保爾和薇吉妮》這本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地。小說講述了兩個不幸寡婦與她們的子女在孤島生活的故事?,敻覃愄胤蛉伺c德拉杜爾夫人因各自不幸的愛情遠離故土,移居法蘭西島。她們各自的孩子保爾和薇吉妮因從小青梅竹馬,便逐漸互生愛慕之情。但不久以后,薇吉妮被接到了法國外姑奶家繼承遺產,然而她不從外姑媽主婚之命,被返送回法蘭西島。不料,船在行將抵岸時突遇颶風,船毀人亡。不久,保爾也因悲傷過度撒手人寰。
該作品的出版在當時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一時洛陽紙貴,人們競相搶閱。小說的成功除了歸結于可歌可泣的愛情外,更在于充滿異域風情的自然景觀。這些自然描寫不僅創(chuàng)造出一種陌生的、令人向往的自然環(huán)境,更反映作者對人與自然,以及上帝關系的思考。
作品中從頭至尾穿插了大篇幅的自然描寫片段,為讀者再現(xiàn)了一個陌生又令人神往的海島景觀?!靶∨璧氐娜肟谔幙烧鏌狒[,海風搖撼著附近的森林,掀起怒吼的松濤,在山谷群中回蕩;遠處浪擊巖礁,傳來陣陣轟鳴??墒切∶┪輩s悄然無聲。只見周圍陡峭的巖石,像一道巨大的屏障,從山腳下一直伸到山頂。石縫中簇簇樹叢倔強崢嶸;山巔上白云繚繞,又常引來山雨為這黃綠相間的山坡披上道道彩虹,山下的清泉也因此永不枯竭。泉水緩緩流去,匯成拉達尼埃小河。山中一片寂靜。微風、溪水、陽光,一切都安寧恬靜?!?/p>
在開篇,作者通過景物描寫,展現(xiàn)了熱帶島嶼風光獨特的魅力。在這個得天獨厚的小盆地,藍天、白云、山泉、微風、彩虹,共同營造出一派靜謐安詳又生機勃勃的世外桃源般的氛圍,讓讀者對這個自然舞臺中發(fā)生的愛情故事充滿了美好期待。
保爾在自然原始的基礎上,又勤添各種花木:柑橘、檸檬、羅望子樹、波斯丁香、芒果樹、石榴樹、各種各樣的蘆薈樹,帶刺的紫荊,開著黃里綴紅的花朵的仙人掌,掛滿了雪白鮮花的阿嘎,綴滿藍色、朱紅色花的山藤……各種顏色與芬芳覆蓋四圍,讓這個小盆地成了充滿魔力的仙境。
為增添音樂與活力,保爾還將各種鳥窩遷移至此。鶇鳥、孟加拉鳥、虎皮鸚鵡、紅雀、小山鶉每當見到薇吉妮就開始歡歌雀躍,百鳥爭鳴和著微風低吟,泉水叮咚,交匯出一曲自然的交響樂。
一面是隱秘清冷、人跡罕至的深山幽谷,一面是鳥語花香、生意盎然的人間樂園;一面是匱乏的物質生活,一面是豐富的自然條件。在這個小天地,每個生命都在恣意生長,人與自然是這樣和諧地共生。自然的美好與詩意,給生活于斯的人帶來幸福和安寧的生活。
“在著手研究貝納丹·德·圣比埃的思想之前,首先要知道貝納丹深受盧梭的哲學思想影響?!弊运?771年回法后,貝納丹成了盧梭的知己和信徒,并繼承了他“回歸自然”“人性本善”等思想。
“盧梭的‘回歸自然’思想既有對大自然充滿無限熱愛的意思,又有回到原始大自然的意思,還有回到人的自然本性或稱為自然人性的意思?!痹谛≌f中,德拉杜爾夫人和瑪格里特夫人是從歐洲文明社會重返原始的自然社會。兩家人生活在大自然里,住的是檁木和棕樹葉子蓋的茅屋,“吃的是新鮮的雞蛋,是在香蕉葉子上蒸的稻米點心;喝的是用大葫蘆盛著的奶汁”;用的是植物制成的餐具家具,就連計時記歲也依靠的是植物的生物鐘。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派人與自然和睦同居的田園氣息。
他們在勞作中充分考慮大自然的習性?!爱斔ū枺┌凑兆约旱囊庠溉[布這些植物時,他并沒有不理睬大自然的旨意。按照自然規(guī)律,他們在高上地區(qū)栽下那種子可以隨風飄蕩的植物;在田間水邊,種上籽??梢栽谒嫫〉那囡?,這樣使得每一種植物都在自己適應的環(huán)境中生長,每一片風景都從那兒生長著的植物中得到天然的裝飾?!弊鹬?、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加上辛勤的耕耘,這樣的播種給他們帶來百倍的收成和自給自足的生活。
盧梭“認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會環(huán)境里才變壞的,因此提出教育不外是‘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由的發(fā)展?!北柡娃奔輳男∵h離社會,生活在純粹的大自然,他們享受著大自然豐富的饋贈,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沒有任何憂愁給他們在前額上添過皺紋,沒有任何過度的飲食污染過他們的血液,也沒有任何不良的欲望使他們的心靈墮落?!弊匀坏慕逃⒉患s束成長,反而能夠促進人釋放善良的天性。他們從沒有被灌輸任何科學教育或者道德宗教教育,但卻比歐洲的孩子更加身心健康,仿佛兩個孩子自發(fā)地向善,所有美好的品格都與生俱來。
盧梭曾提出在教育兒童時要切斷他既有的一切社會關系,避免社會教育敗壞孩子自然的好。因此他曾將愛彌兒置于遠離人世的“真空”之中,避免他受到人類文明的奴役。與盧梭的觀點類似,貝納丹認為人只能在遠離社會才能獲得幸福。社會與自然生活是不可協(xié)調的。他借敘述者的口吻說:“你們這些在歐洲生活的人,從小思想里就充滿了偏見,這些偏見是與幸福水火不容的。你們怎么也不會想象出來大自然能給予人類如此多的光明與幸福?!?/p>
保爾和薇吉妮身處一個遠離現(xiàn)代文明的孤島,而他們又住在島上人跡罕至的秘境。他們的家“位于一個小盆地的中央;盆地四圍山石林立,只有一個出口拐向北去。”這座小島的封閉狀態(tài)恰是德拉杜爾夫人尋找的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也是他們回歸自然需要的理想土壤。小說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兩家人在大自然中理想的幸福生活。因為沒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島上民風淳樸,人們相互信任,辦事簡捷,甚至出門都不用加鎖。
小說中與這個自然社會同時并存的還有海島上的殖民地社會以及遠離海島的歐洲社會。通過這個唯一的出口,自然與文明聯(lián)通,通過這個出口也預示著薇吉妮的出走和烏托邦世界走向破滅。姑母的一封來信打破了所有的寧靜,當象征著歐洲文明的船只載著姑母的信來到這個島嶼時,“即刻引起了全家的恐慌”,由此可見自然的幸福生活在現(xiàn)代文明面前是多么脆弱。自然“懼怕”社會,一旦自然暴露在社會面前,它就再也無法抵抗住社會的沖擊,所以這也是為什么作者要將自然與社會對立起來。
在無憂無慮的童年后,薇吉妮的頭痛是疼痛的青春期的預兆和文明與自然社會開始摩擦的信號。當?shù)吕艩柗蛉税l(fā)現(xiàn)薇吉妮對保爾的愛慕之情后,德拉杜爾夫人極力想把保爾和薇吉妮分開一段時間。德拉杜爾夫人對瑪格里特說:“他們還太年輕,太貧窮,如果薇吉妮生了小孩兒,而沒有力量去養(yǎng)活他們,看到這不幸的孩子,我們該多傷心呀!”
保爾和薇吉妮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社會中,他們還沒有被歐洲社會的偏見所扭曲。德拉圖爾夫人雖已脫離歐洲生活十多年,但在文明社會形成的物質主義觀念、等級觀卻在她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最終,保爾貧窮的物質基礎和私生子的身份還是讓德拉杜爾夫人如鯁在喉。盡管她一直強調是為了自己女兒的幸福,但她幸福的觀念卻一直建立在財產與地位的基礎上。這些世俗的思想在前期處于“蟄伏”狀態(tài),一旦碰到金錢“誘餌”,便又呼之欲出,最后終于葬送了薇吉妮的幸福。
作者借文中的敘述者的身份說“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幸福要勝于一切財產所帶來的好處”。在作者看來,生活在大自然意味著物質生活的簡單化和精神生活的無限豐富化,只有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他批判文明社會的人欲望橫生,追求逸樂,貪圖財富,人一旦進入社會,就會汲汲追求物質享受,導致人精神墮落,也就失去了幸福的根基。
在小說中,作者對看待自然的視角時有在生態(tài)整體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之間擺動的痕跡?,F(xiàn)代生態(tài)整體主義“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而不是把人類的利益最為最高價值?!币虼耍坝欣谏鷳B(tài)系統(tǒng)和諧穩(wěn)定的才是美的,干擾破壞了生態(tài)整體和諧穩(wěn)定的就是丑的?!?/p>
小說中可以看到不乏生態(tài)主義色彩的自然描寫。人與自然和諧共居,人沒有為了不良的欲望去傷害其他生命,森林里的動物“從來也沒有聽到過兇殺的槍彈聲,從來也沒有獵槍使他們驚恐過。這里只有歡樂的叫聲和南方不知名的鳥兒的啾鳴,回蕩在深深的山林里?!睍忻枥L的保爾的居所時說:“海鳥被寧靜的僻所吸引,飛來棲息過夜。每到日落的時候,人們就會在那里看到各種各樣的海鳥:銀色的海鷗和矯健的海燕在岸邊翱翔,黑色的軍艦鳥和熱帶的白雁在高空盤旋,就像白天出現(xiàn)了閃閃的繁星;他們沖出印度洋的寂寞,飛到這美妙的地方。”相較于現(xiàn)代的城市建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構成的巨大威脅,保爾對自然的改造不僅沒有破壞任何東西,反而為自然增色,讓自然煥發(fā)出更難以抵擋的魅力,這種魅力的評判依據不只通過人的眼光,還反映在鳥類本能的趨近。人為鳥類提供棲息之所,鳥為人類增添生活之趣,人與其他生命在島上共同構成了和諧的生態(tài)整體,這是生態(tài)審美的極樂境界。
而同時似乎與之相矛盾的是,小說中也處處遍布“人類中心主義”的痕跡。比如,每當保爾見到一朵美麗的鮮花,一個熟透了的果子,或是碰到一只鳥窩,他都要取下來帶回去,是為了單純地取悅薇吉妮。又例如,當保爾在修飾家園時,“他把這些花草果木擺布得井井有條,使你一眼就可以縱覽全觀?!痹谶@里,美景的布置,是全然帶著人類的視角,各種植物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以便人能一覽無余,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審美觀。審美者從外部審視自然,而沒有與自然融為一體,并非“從整體和生態(tài)的角度來看待自然”的生態(tài)主義審美方式。
因此,這種意識的雙重性使我們無法將貝納丹的哲學思想簡單地界定為現(xiàn)代的生態(tài)主義或是原始的人類中心主義。如果要探究貝納丹的思想起源,就無法避開他的宗教思想不談。與強烈反對宗教的盧梭相比,貝納丹是虔誠的基督徒,他不僅不反對宗教,還處處歌頌上帝的存在。
在小說中,德拉圖爾夫人和瑪格麗特夫人是熱誠的教徒。這一家人每星期天都要去教堂做彌撒,他們不向富人諂媚,卻樂意救助生病患難的弱者,處處充滿了基督教平等、博愛的思想。在她們的耳濡目染下,保爾和薇吉妮從小信奉上帝,并踐行圣經的教義。
所以,人地和諧的關系與其說是人主動意志的結果,更不如說是人服從上帝的意志而得到的祝福,公正的自然規(guī)律本質上就是上帝旨意的體現(xiàn)?!八麄兣d高采烈地欣賞著上帝的旨意和力量,通過自己的雙手,給這窮鄉(xiāng)僻壤帶來美好和富?!泵慨敱柡娃奔葜蒙黼U境時,上帝會借助自然的力量向他們施以援手。當他們在森林里快要餓死的時候,薇吉妮一向上帝禱告就聽到了淙淙的泉水聲。當他們迷路時,他們剛念完禱詞,就聽到了一陣犬吠。每次神跡都被視作上帝真實存在的印證,正因人對上帝的敬畏和順服,上帝借自然成為人的祝福。正如在圣經中上帝賜給亞當和夏娃的伊甸園,遍布佳美的果子可作食物,只因他們犯罪墮落,地便受到詛咒長出了荊棘和蒺藜。
圣經曾被認為是威脅人與自然和諧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因為它貶低了自然的地位,以至于人類位于宇宙的中心,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并助長人對自然肆意妄為的態(tài)度。在這本小說中,作者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上帝中心主義思想,人非自然的對立面,人與自然都是上帝眷顧的對象。人只有敬畏上帝,才能在神、人、自然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人一旦背叛上帝的命令,人心墮落,自然的毀壞也是隨之而來的后果。所以,人應懷敬畏之心,向大自然取之有度,并克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同時熱愛自然,維護自然的秩序,替上帝照管好各樣的物種,與自然和諧相處。
貝納丹在《保爾和薇吉妮》中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自然景觀,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閱讀美感。小說在自然之美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繼承盧梭回歸自然的思想,認為人應該遠離社會,在自然中生活并釋放善良的天性。但與盧梭批判宗教的態(tài)度不同,作者借人與自然諧和的關系彰顯了上帝的存在和恩典,流露出上帝中心主義的思想。人只有遵照上帝的旨意,才能充分理解自然的規(guī)律,并運用自然的規(guī)律造福于人,實現(xiàn)神、人、自然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