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沿 朱桂英
河湟,亦稱作“河隍”,是黃河與湟水的并稱,也指稱河湟兩水之間的區(qū)域。河湟谷地具體區(qū)域為黃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地理范圍包括今日月山以東,祁連山以南,今西寧市五區(qū)兩縣、海東市以及海南州、黃南州等部分沿河區(qū)域,覆蓋18 個縣、區(qū),面積約3.6 萬平方公里?!昂愉摇奔仁且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歷史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本文側重探討海東市域內河湟文化的主要形態(tài)和獨特優(yōu)勢。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地域的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物質載體孕育承載著一方文化。
物質載體豐富。目前,海東市有瞿曇寺、馬廠塬遺址、喇家遺址、柳灣遺址、卻藏寺、循化西路紅軍革命舊址、街子拱北、夏瓊寺、文都寺及班禪大師故居、丹斗寺、佑寧寺、洪水泉清真寺、阿河灘清真寺、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天佑德酒作坊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 個,有西來寺、旱莊子遺址、白崖子遺址、巴州遺址、總寨墓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5 個,有蘭家乙遺址、涼州營遺址、白崖乙遺址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23 個。
人文底色濃郁。近年來,海東市大力實施文化建設和文化扶貧工作,公共文化設施設備不斷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級文化館1 個、圖書館1 個,市河湟文化博物館1 個,縣級文化館6 個、公共圖書館4 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94 個,建成村級文化廣場1250 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854 個、農家書屋(數字衛(wèi)星農家書屋、電子書屋)1587 個,戲曲、曲藝等民間演出團隊達到1200 余個,真正使城鄉(xiāng)廣大居民足不出村、足不出社區(qū)就可以學有學處、樂有樂處、玩有玩處。全面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出臺了《海東市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方案》《海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實施“文化進村入戶”工程,為全市565 個村配備了服裝、樂器等設備。市縣圖書館、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村農家書屋全部對社會免費開放,并結合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等活動,組織參加青洽會海東市專場文藝演出、全省廣場舞大賽、全省農牧民歌手大賽、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專場文藝演出和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文藝演出活動。同時,結合青海文化旅游節(jié)活動,連續(xù)舉辦了三屆絲路“花兒”藝術節(jié)及河湟民俗文化節(jié),組織完成了三屆環(huán)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開幕式及賽段服務保障工作,承辦了兩屆青海高原河湟流域農展會開幕式及青海省第十七屆運動會暨第二屆全民健身大會等省級各項體育運動賽事。創(chuàng)新舉辦了“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文化活動,集中開展了啟動儀式、年貨大集、文藝展演、非遺展示、民俗體驗、書畫展覽、果蔬采摘、美食推介、體育競技、鄉(xiāng)村旅游等各項文化惠民活動共計3027 場次。《海東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2021 年9 月1 日起正式實施,是我省第一部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制定的法律規(guī)范。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渥。海東市,因位于青海湖之東而得名,全境東西長約124.5 公里,南北寬約180 公里。海東地處華夏民族搖籃——黃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間,是青海省開發(fā)較早、文化歷史悠久的地區(qū),史稱“河湟間”或“河湟地區(qū)”。海東市地處祁連山支脈大板山南麓和昆侖山系余脈日月山東坡,屬于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鑲嵌地帶,海拔在1650—2835 米之間,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東市現轄兩區(qū)四縣,即樂都區(qū)、平安區(q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海東市內氣候屬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高寒、干旱,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氣候地理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降雨量隨海拔增高而遞增。海東是青藏高原上一片不可多得的“綠洲”,擁有青藏高原“西雙版納”之美譽的——孟達天池和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黃河海東段長達近400 公里,河湟流域海東段是青海人民的糧倉,無限風光在海東,“風景這邊獨好”。
海東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其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茲要述之。
建筑技藝。海東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撒拉族寺院古建筑技藝”“藏族砌墻技藝”。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xiāng)孟達村的一門特殊建造技藝。孟達村撒拉族人自元代定居此地,始建平頂房院建筑,時至明、清時期,孟達地區(qū)社會經濟得到發(fā)展,人口增加。當時,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林木、石土資源,汲取其他民族建筑藝術特點,歷經千辛萬苦,創(chuàng)造出特有的撒拉族民居籬笆樓,并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白莊和甘肅省的大河家一帶流傳,形成了有一定區(qū)域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樣式?;h笆樓的整體建造布局多樣,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橫字式建造形制,一般坐北朝南。樓院由大門、樓體、平房組成,門開東南,樓座是房院的主體建筑。建筑形體有三、五、六間形,進深兩間,上下帶廓做法,穿斗式梁柱架。底層樓墻石砌籬笆混做,上層為木板籬笆混做,土平頂,登樓斜置板梯而上,石泥混砌墻基,土夯圍墻。門窗裝修制做別趣,旋軸梯盤門、方格直摘窗。木雕刻制主要集中在樓體二層檐石、扶欄、大門楣檐部。木雕形式以花卉、樹果、器具雕飾為主。雕刻形式有浮雕、鏤雕(貼雕),圖案精美各異,別具匠心,和諧秀美。樓體建座寬敞清凈,古樸優(yōu)雅。大門多為四柱二梁形制,也有建做樓底通道式。房院中設建花壇,栽植花卉果樹類,營造出獨具特色、和諧寧靜的建筑藝術風格。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代表著青海高原上撒拉族民居建筑文化的獨特風格,并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也別具一格。平安洪水泉清真寺、化隆阿河灘清真寺、循化塔沙坡清真寺3 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共同特點是歷史悠久,卯榫結構、磚雕木雕技藝精湛,巧奪天工。藏傳佛教寺院的邊麻墻通風透氣,冬暖夏涼,低碳環(huán)保,防震抗震。
節(jié)慶文化。海東市有號稱“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ji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納頓節(jié)”與“元宵節(jié)(九曲黃河燈俗)”等,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助土族會”“威遠鎮(zhèn)‘二月二’擂臺廟會”“威遠朝山廟會”“官亭正月火花會”等。納頓節(jié)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qū)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凹{頓”土語原意為“游戲”,關于它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fā)現文字記載。有學者認為,從納頓節(jié)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jié)當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青海三川地區(qū)的官亭、中川等7 個鄉(xiāng)鎮(zhèn)的70多個村莊都過納頓節(jié)。各地舉行納頓的順序按莊稼收割季節(jié)的先后排列,從農歷七月十二的宋家納頓開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轉移,一直延續(xù)到農歷九月十五結束,歷時63 天。納頓節(jié)具有嚴格的組織和程序,其活動與鄉(xiāng)村管理和生產時序緊密結合,有明顯的社會調適功能。節(jié)日期間,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極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別是其中的儺戲儺舞,保存著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影子,同時又吸收了二郎神、關公崇拜等漢文化的內容,既表現了土族的文化個性,又體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諧現象,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其音樂、舞蹈、頌詞、服飾、儀禮等都富有特色。納頓節(jié)是人們認識土族歷史的“活文獻”,它所蘊涵的豐富文化信息,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源泉。
飲食文化。河湟美食豐富多樣,有“狗澆尿”、土族“背口袋”、三川土族油炸食品“普萃果”、馬營“傳統豌豆手工粉條”、馬虎虎釀皮、化隆拉面、群科手抓羊肉、撒拉族飲食等。最為著名的為“化隆牛肉面”,又稱“化隆拉面”,是在百年歷史的回族名廚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制作工藝為和、揉、抻、拉四道工序,經反復對折抻拉形成大寬、中寬、二寬、韭葉子、二柱子、二細、三細、毛細、蕎麥棱、空心等10 余種面條品種;精選青藏高原牦牛肉、牛脊骨以及冬蟲夏草、藏雪蓮、紅景天等20 多種名貴中草藥精心熬制出清湯。經過30 年培育發(fā)展,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六爛的鮮明特點,基本形成了“高原姑娘”“中發(fā)源”“哇燕藏餐”“化隆面老頭”“海尼爾”五大餐飲產業(yè)群。2016年化隆縣被發(fā)改委、財政部等10 部委確定為全國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試點縣,群科鎮(zhèn)被住建部確定為特色小鎮(zhèn)(拉面小鎮(zhèn))。該市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威遠酩餾酒”“青海青稞酒傳統釀造技藝”等。
民俗文化。河湟民俗獨具特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婚禮”“撒拉族婚禮”“土族服飾”“撒拉族服飾”等,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民間法舞”“撒拉族飲食習俗”“樂都高廟社火”“樂都洪水火龍舞”“仲家龍王廟會”“互助鹵豬肉宴”“土族背經轉山會”等。撒拉族婚禮是撒拉族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禮儀活動。撒拉族傳統的婚禮儀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節(jié)舉行,從訂婚到舉行婚禮儀式需要經過相親、打發(fā)媒人、送訂婚茶、送聘禮、念合婚經、送嫁、回門等幾個程序,大約半年多時間。在撒拉族婚禮中迄今還保留著敬獻“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文化圈的撒拉族風俗。因此它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撒拉族的婚禮中保留的“堆委奧義納”是一出以民族遷徙史傳統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帶有一定話劇特點的民族舞蹈,20 世紀50 年代以前的婚禮中尚有保存,但由于社會變革,婚期縮短,這種表現形式已不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記憶。撒拉族婚禮儀式在清乾隆年間編撰的《循化志》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200 多年來,整個婚禮儀式程序未有太大變化,傳承體系較為完備,對研究撒拉族文化史具有重要價值。
民間文學。海東市是民間文學的沃土,這里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仁布與吉門索”“祁家延西”“駱駝泉的傳說”,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禹王的傳說”“雪域商王諾日桑布的傳說”“太平歌”“布柔喲”等?!捌罴已游鳌笔峭磷迕耖g敘事詩,記載了土族歷史上第十一代土司祁延西不顧年邁體衰,毅然率領子弟抗擊入侵之敵,英勇獻身的事跡,歌頌了土族的民族英雄,表現了土族人民深明大義,維護國家統一的大無畏精神。土族沒有文字,“祁家延西”由民間藝人代代心口相傳。整詩節(jié)奏整齊,旋律高亢,基調沉郁悲壯,呈現了土族農耕生活的廣闊畫卷,反映出土族人民的民族精神與獨特的審美情趣,富有濃郁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價值,是研究明末清初土族社會狀況及其歷史沿革的重要參考資料。
傳統音樂。河湟傳統音樂種類繁多,有河湟“花兒”、土族宴席曲、打夯歌,撒拉族民歌、民和土族婚禮歌,回族宴席曲等。“花兒”約形成于明代的青海東部和甘肅臨夏,流行于西北甘青寧新四省(區(qū)),由漢族、回族、土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以及部分藏族、蒙古族和裕固族等9 個民族的民眾用漢語歌唱的一種民歌?!盎▋骸钡母柙~以漢文化為主,其嚴格的歌詞格律能從漢族傳統文化中找到線索,如扇面對、交韻、復韻、單雙字尾交叉使用等,這在其他民族那里是沒有的;而其200 多個曲調(即曲令)中,悠揚高亢的音調旋律在漢族音樂中很難尋出端倪,抑或來自藏族傳統民歌,與回族或阿拉伯民歌,甚至吐谷渾的遺歌等相關。在內容上,“花兒”以情歌為主,全方位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語言上看,傳統的程式化的編創(chuàng)和口頭表達,一些特殊漢語語法如賓語前置、省略介詞等大量運用,民族語言巧妙地嵌入漢語言中卻又完全符合“花兒”創(chuàng)作的格律章法,出現漢藏合璧、漢土合璧、漢撒合璧的所謂“風攪雪花兒”,成為一種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自然交融藝術,這在全國其他地方甚至在世界范圍的民歌中都是很少見的?!盎▋骸钡难莩卟槐婷褡?、無分男女老幼,人人喜聽亦人人喜唱之。且由田間勞作、山坡放牧、水上放筏、商販旅途的漫唱,不斷與城鎮(zhèn)村落以外的敬佛拜神宗教活動粘合,逐漸形成“花兒會”。極富地域特色和文化個性的老爺山“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丹麻“花兒會”等久負盛名,在這些千萬人都可以施展演唱才能的平臺上,各族民眾盡情展演,成就了一代代的“花兒”傳承人。不僅如此,多民族的“花兒”以其共有和延續(xù)之間的統一,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統一、穩(wěn)定和變異的統一,以及唱詞和各種曲令之間的統一而存在,依靠多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傳承,并以其自身獨具的特性超“斷代”在發(fā)展。以“花兒”為代表的區(qū)域民間文化“作為中國各民族文化關系史的折射,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關系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詮釋和實證”。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存在滲透著青海各民族眾多共同的藝術營養(yǎng),反映出河湟區(qū)域文化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和諧交流的功能。
傳統舞蹈。河湟傳統舞蹈多姿多彩,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安昭舞”“藏族螭鼓舞”等,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佑寧寺觀經舞”“北門封神舞”“土族鼓舞”“滿坪秧歌莊稼人”“藏族虎獅舞”等。安昭舞,土族語稱為“千佼日”,是歌舞相結合的形式,無樂器伴奏,是土族地區(qū)流傳十分廣泛的一種古老舞蹈。關于其名稱,起初似由文人墨客們以歌詞襯句中的“安昭”一詞而命名的。安昭舞是流行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群眾中的一種無伴奏圓圈歌舞形式,也是互助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集詩、歌、舞為一體的歌舞形式。安昭一詞并無實際含義,它是歌唱襯詞“安昭嗦羅羅”的簡稱,現在已演化為土族民間歌舞的專用名稱。表演安昭不拘場地,不限人數,多人自由參加,起舞前通常由一至二位“杜月金”(歌唱能手)領唱,眾人相和,安昭舞是一曲一舞,每一個舞段由一首曲調與數個動作組成,按照男前女后的次序結對圍成圈,圍繞著家園中央的嘛呢桿,按順時針方向舞動,邊歌、邊舞、邊轉,所以也叫“轉安昭”。安昭舞輕盈流暢,舞蹈內容模擬雄鷹翱翔于藍天為主,曲調多達十幾種,如《安昭嗦羅羅》 《拉熱勒》 《昭音昭》 《強強什則》等,歌唱內容主要是祝福民族和睦、興旺發(fā)達,祈愿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等。
傳統美術。河湟傳統美術色彩繽紛,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唐卡”,有民間彩繪、瞿曇寺壁畫、河湟刺繡、土族盤繡、撒拉族刺繡等。河湟刺繡以民和三川平繡為主,還有盤繡、拉繡、網繡、鎖繡等繡法,做工精細、構圖簡練、色彩較重、對比強烈、手法多樣,于粗獷中見細膩,質樸中見典雅,凸顯簡潔明快、古樸大氣的整體風格。因此,河湟刺繡有著廣泛的使用價值和極高的審美價值,同時還蘊藏著極為深厚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世居在這塊土地上的漢、藏、土、撒拉、回、蒙古等民族歷來都把刺繡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用刺繡來裝點自己、美化生活。無論是服飾、生活用品、禮儀字畫,甚至宗教用品都用到刺繡。
傳統體育。海東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輪子秋”“南山射箭”等,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都北山跑馬”?!拜喿忧铩笔峭磷鍌鹘y娛樂項目,每年正月農忙過后,土族青年們將大板車改裝成融秋千、轉盤為一體的吊車,兩名身著彩裝的姑娘在上面飛旋起舞,為求一年神清氣爽,男女老幼在“輪子秋”上轉一轉已成習俗,技藝高超者還能做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土族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團結的結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并踴躍開展的傳統活動。南山射箭是流行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明代時傳入當地,至清代成形,歷數百年而不衰。南山射箭比賽方式獨特,內容豐富,深受當地漢、藏、回、土等各民族喜愛,是青海省樂都縣全民健身運動的主要形式。南山射箭場一般設置在村里較為平坦、開闊處。箭手們所用的弓是民間工匠制做的牛角弓,箭是木桿鐵鏃,箭尾帶有羽毛。靶是用楊樹或柳樹樹枝編制而成,1 米多見方,中間涂有碗口大的紅心,叫作“月兒”。靶頂插有4 至6 面小彩旗,用以醒目和辨別風向、風力。在起射線后邊分客、主兩方放著兩堆蛋形石作記分石,俗稱“羊兒”。每到夏季,樂都南山地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都舉辦射箭比賽,以鄉(xiāng)村之間的比賽、擂臺賽、邀請賽、集中賽、分散賽等多種形式進行,參加人數眾多。南山射箭同時也是“花兒會”和物資交流會,每逢比賽日,各方商販云集,觀看的群眾唱起“花兒”和“拉伊”(當地藏族情歌),整個賽場氣氛熱烈。
藏醫(yī)藥。海東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醫(yī)的尤闕法”,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隆溝藏醫(yī)藥浴”,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化隆傳統藏醫(yī)”“化隆傳統治癌法”“化隆傳統楊家將脫臼正骨治療法”等。尤闕療法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約1200 年前,是由大醫(yī)師康珠旺姆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獨創(chuàng)的一種外治方法,師傳至第瑪·丹增彭措后得到了進一步補充和發(fā)揚,后又經曲智嘉措、加楊乾澤、居米旁尕瑪成列、康藏·周加等大師相繼傳承至今。尤闕療法包括治療者、治療物、治療位三部分,治療者必須得到傳承人的傳授后方可進一步學習并實施治療。治療物即為治療棒,包括治療棒的原材料、長短、形、時、福力、信條、要害、治療方法、治療形式、治療后、副作用、功效等豐富的內容。治療位包括適應癥和禁忌:適應癥有隆病和培根病為主的大部分屬寒性疾病,禁忌包括病、位、時三部分。病包括疫病、外傷、燒傷、內臟挫傷等大部分血病、熱病、疫癘;位包括五官、生殖器、乳房、臍、肩胛骨、腋窩、頸動脈等要害處;時包括老弱期、孩童期、孕期、體內值日神位等。
大河湯湯,河湟泱泱。在歷史發(fā)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河湟地區(qū)的先民于其間牧耕、生息,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多種文化不斷碰撞與交流,描繪出一幅燦爛壯闊、多元一體的河湟文化圖景??梢哉f,河湟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蘊含著多彩的文化內涵,是黃河源頭人類文明化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兩個文化走廊相交融之地的珍稀瑰寶,是多民族文化和諧并存的一項必然結果,與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一起,構成黃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范圍明確、流變清晰、內涵豐富、特征鮮明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優(yōu)勢。
區(qū)位獨特。海東北枕祁連,南濱黃河,西抱西寧,東望蘭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稱。據史料記載,河湟古為羌戎之地,此后各民族在此生息繁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稱之為“中原同青藏高原的流通孔道”,是中原地區(qū)與邊遠民族地區(qū)的過渡地帶,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農業(yè)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也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這兩條舉世聞名的文化線路的重要節(jié)點。海東市總面積1.32 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5.8 萬人,以占全省1.8%的總面積,容納了22.9%的全省人口。
歷史悠久。海東歷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河湟地區(qū)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狀態(tài)進入較發(fā)達的農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共同開發(fā)建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據考古研究,早在6000 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居住。海東地區(qū)分布著大量史前文化遺存。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遺存781 處,青銅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存346 處,辛店文化遺存85 處,卡約文化遺存908 處。據《后漢書·西羌傳》載:“春秋時期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獸’?!敝芸纪跷迥辏ü?36)羌人自秦國退至河湟,帶來農耕畜牧經驗,河湟地區(qū)自此發(fā)展。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河湟之地屬隴西郡管轄。西漢武帝時期,開始“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焙愉乙粠菨h軍北擊匈奴的軍事重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李息、徐自為的大軍進占湟水流域,“始置護羌校尉,持節(jié)統領焉”,開始對羌人行使管轄權,并通過筑城置亭,移民拓邊等措施,使?jié)h族勢力深入到河湟。神爵元年(公元前61 年),西漢在趙充國平羌勝利的基礎上,接受了趙充國的屯田之策,開始大規(guī)模有組織地移民屯田。將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農耕技術與文化傳入河湟谷地,逐步將河湟地區(qū)正式納入中央封建王朝的郡縣體系之中。此后,漢族逐漸成為河湟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和社會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公元3 世紀到6 世紀,隨著各方勢力逐鹿中原地區(qū),使得河湟地區(qū)漢族人口大量減少,郡縣屬民大幅度向東收縮,這為其他少數民族移入這一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條件。吐谷渾、南涼、前涼、后涼、西涼、北涼、西秦等割據勢力在紛繁復雜的交往中逐漸走向融合。隋統一全國后,在河湟設鄯、廊二州。唐襲隋制,進一步開發(fā)河湟,鄯州(治所在今青海海東市樂都區(qū))成為隴右節(jié)度使的駐節(jié)之地,漢族人口不斷攀升。但安史之亂后,甘青唐軍悉數東調,邊防空虛,吐蕃勢力乘勢東進,隴右、河西各地盡入吐蕃統治。至宋代,河湟吐蕃建立了唃廝啰政權(公元1032 年-1104 年)。作為臣屬于宋的一個地方政權,雙方始終互相依存,友好相處,為河湟地區(qū)營造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對河湟地區(qū)極為重視,大力興辦軍屯和民屯,漢族移民達到歷史高峰,據有關文獻記載,明中期河湟漢族人口達到約25 萬,成為這一地區(qū)的主導民族,漢文化也成為主流文化。清代初年湟水流域已是“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鷗白,麥中幾片菜花黃”“何妨湟水作桐鄉(xiāng)”的景象。
民族眾多。據史料記載,該地古為羌戎之地,多民族繁衍生息于此。各民族在歷史的演化中,在河湟地區(qū)風起云涌,呈現出雄壯威武的畫面。海東市有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8 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漢族人口為71.8 萬人,占52.8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4 萬人,占47.12%。其中土族、撒拉族是青海獨有的兩個少數民族,擁有土族文化(互助)、循化撒拉族文化兩個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海東的沿黃河帶堪稱一條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
宗教多元。河湟地區(qū)宗教文化的多元表現為宗教文化種類多,多民族信仰同一宗教或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河湟現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個宗教,形成了儒釋道文化圈、藏傳佛教文化圈和伊斯蘭教文化圈,出現了多元信仰明顯,形成各種宗教相互包容、和而不同、和諧共處的局面。河湟地區(qū)的藏族民眾虔誠信奉的藏傳佛教,形成了佛教色彩較為濃厚的民族文化。土族信仰藏傳佛教,部分地區(qū)同時信仰道教?;刈逶诓煌瑫r期通過移民戍邊、隨軍征戰(zhàn)、逃荒避難、赴青經商等方式,使具有伊斯蘭教特色的民族文化不斷充實和完善。撒拉族在堅守伊斯蘭教信仰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撒拉族文化。
文化多彩。河湟地區(qū)文化豐富多彩,以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于此,形成了文化內涵的多元性。從古至今,湟水流域就是文化的交匯中心,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結合而成的文化瑰寶。農耕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及先進的文化程度,對其他民族文化影響深遠。青海歷史上的吐谷渾人以畜牧業(yè)為主,兼及農業(yè);青海東部的幾個世居民族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也由原本的畜牧業(yè)轉變到農業(yè)。共同生活在這一地區(qū)的漢族、蒙古族、回族、東鄉(xiāng)族、藏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都有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的多元必將造成文化的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使文化發(fā)展得更加多元又保持著獨具特色的魅力。這些民族從語言到宗教信仰,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習俗和內涵,保持著特色,形成了風格迥異、內涵獨特的文化。
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文化,六合同風。讓河湟文化“立”起來,我們充滿信心;讓河湟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起來,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