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霞麗,周 晶,戴桂紅,朱曉蔚,鮑晶晶,于 鴻
患者,58歲,因體檢發(fā)現脾臟占位性病變8個月余,伴腹脹、惡心等不適入院。既往史:患者12年前行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后病理診斷為中分化子宮內膜樣腺癌,累及肌層,術后予“特素240 mg+卡鉑400 mg”化療。入院查體:一般情況良好,未捫及明顯腫大脾臟。實驗室檢查:CA199 636.45 U/mL、CA125 180.90 U/mL。彩超示:脾內稍高回聲光團。上腹MRI示:脾臟見大小117 mm×86 mm異常信號影(圖1)。臨床診斷:脾臟占位性病變,遂行腹腔鏡下脾切除術。
圖1 MRI示:脾臟占位性病變
病理檢查眼觀:脾臟大小15.0 cm×9.0 cm×8.0 cm,被膜局部增厚呈灰黃色灶區(qū)破碎不整。剖面脾實質內見一腫物,大小10.0 cm×9.5 cm×7.0 cm,切面呈灰白、灰黃色,灶區(qū)出血、壞死,呈灰紅色,質軟。鏡檢:腫瘤細胞排列呈實性巢團狀、篩孔狀、腺樣及乳頭狀結構,腺腔內見腫瘤性壞死。腫瘤細胞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一,胞界欠清,胞質豐富,嗜伊紅或透明,細胞核異型性明顯,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核膜清晰,染色質粗糙或空淡,核分裂象易見,可見多核瘤巨細胞(圖2、3)。免疫表型:腫瘤細胞ER(圖4)、vimentin(圖5)、PR、PAX-8、EMA、p16、p53陽性,CK20、Villin灶陽性,微衛(wèi)星PMS2、MLH1、MSH2、MSH6無缺失,CK7、CEA、CDX-2、SATB2、WT-1、IMP3陰性,Ki-67增殖指數60%。
圖2 瘤細胞呈腺腔樣結構浸潤性生長 圖3 瘤細胞呈實性、巢團狀結構浸潤性生長 圖4 瘤細胞ER呈彌漫強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5 瘤細胞vimentin呈彌漫強陽性,EnVision兩步法
病理診斷:脾轉移性腺癌,結合臨床病史及免疫酶標結果,考慮高級別子宮內膜樣腺癌轉移。
討論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僅次于子宮頸癌[1]。子宮內膜癌主要的轉移途徑為淋巴轉移,也可出現盆腔外的遠處轉移,常見遠處轉移部位為肺、腹膜和肝等。雖然脾臟血運豐富,但較少發(fā)生脾轉移癌,發(fā)病率<1%,常見的組織學類型有乳腺癌、胃癌、腸癌和肺癌等,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發(fā)生脾轉移以卵巢癌報道較多[2]。子宮內膜癌術后發(fā)生脾轉移極為罕見,檢索發(fā)現迄今國內外僅有17例報道,其中13例為孤立性脾轉移[3-8]。
子宮內膜癌孤立性脾轉移的臨床表現不典型,脾區(qū)疼痛、脾臟腫大等典型陽性癥狀及體征少見,也沒有相關特異性影像學表現,故臨床易出現誤、漏診,早期發(fā)現多依賴于腫瘤病史及影像學檢查,確診需依賴病理組織學和免疫組化檢測。本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適及惡心、嘔吐為臨床表現,易誤診為消化系統(tǒng)相關病變。文獻報道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發(fā)生脾轉移的時間為11~120個月[3-8],本例于術后12年發(fā)生脾轉移,間隔時間最長,提示子宮內膜癌初次治療后需定期進行臨床檢查和影像學隨訪。目前,子宮內膜癌脾轉移的機制尚不明確。文獻報道[9]脾轉移癌的形成有3種途徑:(1)鄰近臟器病變的直接侵犯;(2)血行轉移淋巴管途徑;(3)腹腔種植性轉移。本例發(fā)生孤立性脾轉移且轉移癌灶位于脾實質內,主要發(fā)生血行轉移。
鑒別診斷:(1)高級別漿液性癌:多發(fā)于卵巢,也可發(fā)生于子宮內膜,具有特征性的復雜乳頭狀和實性細胞巢結構,常見高級別細胞核形態(tài)。免疫組化p53和p16彌漫強陽性,ER和PR不同程度陽性,有助于卵巢高級別漿液性癌與子宮內膜樣癌鑒別;WT-1和CA125陽性,可支持卵巢來源。(2)胃腸道腺癌:形態(tài)學特征具有“花環(huán)”狀結構,其特點是囊腔內襯惡性高柱狀細胞,上皮形成篩狀結構,篩孔內可見大量污穢樣壞死。免疫組化Villin、CDX-2、SATB2和CK20可陽性,而激素受體呈陰性。(3)乳腺癌:浸潤性乳腺癌呈梁索狀、腺管狀、實性片狀等,細胞大且黏附性強,常有豐富的嗜酸性胞質,核從規(guī)則到有明顯多形性,核仁明顯。免疫組化GATA3和GCDFP15陽性,可資鑒別。(4)肺腺癌:可具有乳頭狀、腺腔樣及實性巢團狀結構。免疫組化TTF-1、CK7、Napsin A均陽性,其他標記如ER、PR、PAX-8、vimentin均陰性。
文獻報道的17例患者均進行脾臟切除,其中11例脾切除患者術后接受了輔助治療[3-8]。有學者指出孤立性脾轉移患者預后良好[8]。本例患者發(fā)現脾臟占位性病變后行腹腔鏡下脾臟切除術,不僅減輕了患者因脾腫大帶來的痛苦,也可以預防脾臟破裂和脾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的并發(fā)癥,術后輔助化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術后隨訪1年余,患者一般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