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龍,秦瓊,薛領,周玲,謝誠,沈振亞,繆麗燕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1.心臟大血管外科;2.藥學部,蘇州 215006)
華法林是心臟瓣膜置換、心房顫動(房顫)、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等疾病的常用抗凝藥物,但該藥個體差異大,抗凝效果易波動[1]。對于心臟瓣膜置換術(heart valve replacement,HVR)后的患者,解決好華法林用藥問題,對預防術后發(fā)生血栓和出血事件具有重要意義[2]。藥師參與華法林抗凝治療管理,可改善患者用藥依從性,提高國際標準化比值(INR)達標率,減少抗凝并發(fā)癥,降低患者再住院風險[3]。目前開展的華法林藥學監(jiān)護大多針對藥物治療中的某個點實施,筆者很少見到有文獻報道完整的藥學監(jiān)護流程[4]。
2017年臨床藥物基因組學實施聯(lián)盟(Clinical Pharmacogenetics Implementation Consortium,CPIC)根據遺傳藥理學指導華法林劑量指南,推薦應用 2 個基因指導的模型預測華法林的穩(wěn)定劑量[5],但CPIC推薦的模型基于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建立,僅能預測穩(wěn)定劑量。臨床需要長期動態(tài)監(jiān)測INR,再根據INR結果決定是否調整華法林劑量。本課題組前期建立了華法林藥動-藥效(pharmacokinetic-phamacodynamic,PK/PD)模型,將人口學特征(如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細胞色素P4502C9(CYP2C9 rs1057910),維生素K環(huán)氧化物還原酶復合體1 (VKORC1 rs9923231)、細胞色素P4504F2 (CYP4F2 rs2108622)基因型以及是否合用胺碘酮、氟康唑和維生素K1納入模型,該模型可根據動態(tài)INR結果預測相應劑量,已嵌入在NextDose (網址:https://www.nextdose.org/) 網站[6]。筆者在本文介紹借助該模型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華法林用藥劑量,并建立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供臨床參考。
1.1患者的收集與分組 入選標準:因HVR術后需服用華法林;年齡≥18歲,且<80歲;患者入院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血常規(guī)中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0.8倍下限;凝血指標中INR值<1.5。排除標準:既往6個月內有腦梗死或出血病史者;嚴重臟器(心、肝、腎)衰竭者;轉氨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γ-谷氨酰轉肽酶(GGT)]>上限3倍者。最終納入患者6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標準組與對照組。標準組由藥師提供標準用藥監(jiān)護,對照組由醫(yī)師提供傳統(tǒng)用藥監(jiān)護。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的建立 基于PK/PD原理及藥學監(jiān)護基本構成要素,包括合格藥師、記錄文件、管理制度、評價系統(tǒng)和績效考核,建立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
1.3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評估方法
1.3.1華法林抗凝治療依從性問卷 改良《華法林抗凝治療依從性問卷》包括服藥依從性、監(jiān)測依從性和生活習慣依從性3個維度,共10個條目[7]。問卷總分40分??偡帧?0分表示依從性好,<30分表示依從性差。
1.3.2華法林抗凝治療認知問卷 自行設計《華法林抗凝治療認知問卷》,問卷包括血栓形成原因、華法林作用、劑量調整方法、監(jiān)測頻次及自我監(jiān)測出血和栓塞的癥狀和體征等20個條目,均采用單項選擇的形式,答對1題得1分,累計總分20分,以總分60%、80%為分界指標將患者認知程度分為3個層次,即<12分為認知差,12~15分為認知中等,≥16分為認知好。
1.3.3臨床有效性評價指標 INR目標范圍為1.5~2.5,在中國人群中被證明有效和安全[8-9]。記錄INR達目標范圍所需要時間。
1.3.4臨床安全性評價指標 記錄患者隨訪期內與華法林相關的不良反應,計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所用藥物常見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均提前告知患者。
2.1患者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華法林基因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2.2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 成功建立以醫(yī)、藥、護為主導的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包括工作制度、臨床路徑與綜合管理等內容,并嵌入臨床藥師工作站。臨床路徑見圖1。
圖1 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的臨床路徑
2.3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的應用評估
2.3.1華法林抗凝治療依從性 對照組華法林治療依從性得分(36.97±3.56)分,標準組華法林治療依從性得分(38.55±2.08)分,與對照組比較,標準組患者華法林治療依從性顯著改善(P<0.05)。提示通過有效干預,可提高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
2.3.2華法林抗凝治療認知度 與對照組比較,標準組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認知度顯著提高(P<0.05),見表2。提示通過有效干預,可提高患者抗凝治療相關知識認知度。
表2 兩組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知識認知度比較
2.3.3華法林抗凝治療有效性 對照組患者INR第一次達標時間(9.55±4.85) d,標準組患者INR第一次達標時間(7.10±3.76) d,與對照組比較,標準組患者INR第一次達標時間顯著縮短(P<0.05)。提示經過有效干預,可以顯著提高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有效性。
2.3.4華法林抗凝治療安全性 隨訪期內,對照組出血6例,脫發(fā)1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22.58%;標準組出血5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16.13%,與對照組比較,標準組不良事件概率降低6.4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1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的優(yōu)勢 基于PK/PD原理及藥學監(jiān)護基本構成要素建立醫(yī)、藥、護主導的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有效克服了目前臨床醫(yī)師憑借經驗調整華法林劑量[10-11]的問題,為臨床提供了標準監(jiān)護流程,其優(yōu)勢在于:①根據PK/PD模型預測患者華法林劑量,包括初始劑量及INR檢測完后,應用最大后驗貝葉斯法預測劑量;②采用《華法林抗凝治療依從性問卷》和《華法林抗凝治療認知問卷》評估出院教育質量;③門診隨訪以華法林個體化用藥報告的形式,實現(xiàn)用藥干預。
3.2提高華法林依從性和認知度 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12-14],只有34.5%~46.4%患者華法林用藥依從性好,用藥依從性與性別、文化程度、并發(fā)癥,以及華法林用藥知識認知度相關。通過有效干預,患者華法林用藥依從性、監(jiān)測依從性和生活習慣依從性均有改善。研究結果提示,兩組患者認知度好和認知度中等的差異不大。與對照組比較,通過有效干預,可顯著減少認知度差比例,提示以這部分患者為重點監(jiān)護對象,最終將提高患者抗凝治療知識總體認知度。鑒于本研究樣本量仍較小,今后將進行大樣本觀察以進一步證實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對提高患者認知度的作用。
3.3提高華法林有效性和安全性 國內外研究均顯示,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入院后接受規(guī)范藥學監(jiān)護,干預組患者在治療窗內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疾病相關知識評分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優(yōu)于對照組,但兩組出血事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5-16],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鑒于本研究隨訪時長為3個月,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在安全性中的優(yōu)勢會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而顯示出來[17]。本研究將華法林PK/PD模型轉化為應用于臨床實踐,為患者提供精準的華法林用藥劑量,有待進行多中心實踐和臨床評價。
通過建立標準用藥監(jiān)護模式,明確用藥監(jiān)護內容和規(guī)范臨床路徑,形成了從入院、在院、出院和門診隨訪的華法林標準用藥監(jiān)護路徑。醫(yī)、藥、護團隊將臨床查房、藥學監(jiān)護、醫(yī)囑審核、不良反應監(jiān)測、用藥宣教、依從性評估、認知度調查等內容,貫穿于華法林精準化治療中,有效提高了華法林的安全性、有效性、依從性和認知度,提示臨床主動開展用藥監(jiān)護工作對于口服華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