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成 叢琳 潘詩茜
南通市中心血站檢驗科,江蘇南通 226014
肥胖被認為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以脂肪異常累積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常用體質量指數(shù)(bodymass index,BMI)來衡量。中國成人的平均BMI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穩(wěn)步上升,2018 年平均BMI 為24.4kg/m。以BMI 為依據(jù)對中國成人體重進行分類,分為體重過低(BMI<18.5kg/m)、體重正常(18.5kg/m≤BMI<24.0kg/m)、超重(24.0kg/m≤BMI<28.0kg/m)和肥胖(BMI≥28.0kg/m)。2015~2019 年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成人超重率達34.3%,肥胖率達16.4%。超重和肥胖對身體健康帶來重大挑戰(zhàn),不僅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密切相關,還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肥胖可致采血進針不暢、獻血不良反應、溶血增多、脂肪血、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異常率高等不利影響。研究表明歐美等地的肥胖獻血者較常見,獻血者的肥胖率與一般人群并不一致。目前國內對獻血者的體重和肥胖狀況及超重/肥胖對采供血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對南通市區(qū)獻血者的BMI 和肥胖狀況進行分析,為優(yōu)化獻血者關愛策略、保護獻血者健康、減少血液浪費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數(shù)據(jù)來源于南通市中心血站血液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將2021 年5 月1 日至7 月31 日的12047 例獻血者納入研究。獻血者的健康征詢、一般檢查和獻血前血液檢測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對其中身高、體重記錄不清晰或缺失的予以排除,研究期間重復獻血的僅保留1 次記錄。研究共納入11408 例獻血者,其中女4260 例(37.3%),男7148 例(62.7%),年齡18~60 歲,中位年齡30(20,41)歲。本研究經江蘇省南通市中心血站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2001),信息資料均獲得獻血者的知情同意。
記錄獻血者自我匯報或現(xiàn)場測量的體重與身高數(shù)據(jù),收集獻血者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等社會人口學特征資料,根據(jù)體重和身高數(shù)據(jù)計算BMI(BMI=體重/身高),并分層比較其中位BMI、超重率和肥胖率。
使用Excel 整理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方法總結數(shù)據(jù)并進行正態(tài)檢驗,分類變量采用例數(shù)(百分率)[(%)]表示,非正態(tài)連續(xù)變量采用(,)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兩組與多組非正態(tài)變量資料比較分別采用Mann–Whitney與Kruskal–Wallis檢驗,多組間進行事后比較以確定統(tǒng)計顯著性。多元Logistics 回歸分析用于估計優(yōu)勢比(odds ratio,)和相關的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獻血者中位BMI 為23.7(21.4,26.0)kg/m,男性比女性高1.7kg/m(=23.491,<0.001)。其中49.5%(5642/11408)的獻血者體重正常,35.3%(4026/11408)超重,12.1%(1383/11408)肥胖,3.1%(357/11408)體重過低。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獻血類型的獻血者BMI 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01),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獻血者的BMI 比較
獻血者的BMI 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中位BMI≥24.0kg/m的獻血者最低年齡為27 歲,其中男性為24 歲,女性為40 歲,見圖1。女性獻血者的BMI 隨著學歷的增高而下降,男性獻血者的BMI 整體上也呈下降趨勢,但本科及以上學歷男性的BMI略高于大專學歷者,見圖2。
圖1 不同年齡獻血者的中位BMI 分布
圖2 不同學歷獻血者的中位BMI 分布
對除體重過低以外的11051 例獻血者進行多元Logistics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均對獻血者的BMI 有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獻血者BMI 的Logistics 回歸分析
收縮壓、舒張壓為正常高值及ALT 異常的獻血者的BMI 均顯著高于收縮壓、舒張壓及ALT 正常者(<0.05),見表3。
表3 不同體檢結果獻血者的BMI 情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使得肥胖和超重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快速上升趨勢,肥胖/超重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健康的獻血者關系到臨床用血的安全,本研究為進一步關愛獻血者健康、實現(xiàn)獻血者精準招募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本研究顯示,與全國成人平均水平相比,獻血者的中位BMI 低0.7kg/m(23.7kg/mvs 24.4kg/m),肥胖率低4.3%(12.1% vs 16.4%)。獻血者經過健康征詢,基本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等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年齡限制在18~60 歲,且受學生團體等獻血因素影響,中位年齡僅為30(20,41)歲。獻血者尤
其是固定獻血者,較普通人群更關注自身健康,研究表明全血獻血者的生活行為比一般人更健康,存在健康獻血者效應,即健康個體獻血的選擇偏差在數(shù)據(jù)中起作用,可排除BMI 的極端情況。
研究顯示,獻血者BMI 與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相關,男性、年齡較大、低學歷、體力勞動是超重與肥胖發(fā)生的促進因素。獻血者BMI 性別差異顯著,男性獻血者中位BMI、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獻血者的BMI 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女性增長緩慢,約40 歲達24.0kg/m,50 歲后基本穩(wěn)定,可能與更年期過渡期間激素的快速變化導致女性BMI 和脂肪的分布變化及生活節(jié)奏的轉變調整有關;男性BMI 則增長迅速,約24 歲即突破24.0kg/m,約28 歲達高峰,此后基本保持穩(wěn)定至約55 歲,之后可繼續(xù)增長。教育能提高成人尤其是女性對健康行為的了解,進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同職業(yè)獻血者的BMI 有顯著差異,其中體力勞動者>公司職員>公職人員>學生,體力勞動者的肥胖率是學生的2 倍,可能與社會經濟地位、年齡等復雜因素相關,研究表明社會地位越低,過度加工食品的消費越高。單采獻血者的BMI 較全血獻血者高0.5kg/m,可能與工作人員有意識地在體重大、血管粗、時間可機動等固定群體中招募獻血者有關。
超重和肥胖影響獻血者的健康,增加獻血者的淘汰率,挫傷獻血者的熱情,縮小獻血者隊伍,造成血液報廢,增加血站的無效工作,對采供血工作帶來阻礙。研究顯示肥胖是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中血壓為正常高值獻血者的BMI 高于血壓正常獻血者,與既往研究一致。張金萍等研究顯示肥胖男性獻血者中ALT 異常率可達19.3%,季建兵研究200 例脂肪血獻血者中BMI 為25.0~30.0kg/m的占52.5%,BMI 是ALT 異常與脂防血報廢的重要影響因素。獻血者體重過低也不容忽視,獻血者年齡18~25 歲、體重<55kg 是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的重要影響因素,獻血反應的發(fā)生會給獻血者造成恐懼心理,留下陰影,降低再次獻血率。采供血機構有必要優(yōu)化招募策略,根據(jù)獻血者BMI 建立相應的關愛策略。對超重與肥胖的獻血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醒其應以清淡飲食為主,減少久坐,規(guī)律睡眠;或通過適度有氧運動降低BMI,改善血管彈性,減少獻血不良反應及采血不足量的發(fā)生;增加血糖、ALT 等獻血前即時檢測項目,避免不合格血液的浪費,保護獻血者健康;對體重過低的獻血者提供溫糖水,并密切觀察獻血者狀態(tài),獻血后及時進行有效回訪;結合語音識別、智能語音呼叫技術等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jù)技術,進一步提升獻血服務質量。
綜上,獻血者中位BMI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男性、年齡較大、低學歷、體力勞動等是超重和肥胖發(fā)生的促進因素。研究表明BMI 與人口分布和環(huán)境因素相關,本研究僅限南通市區(qū),部分數(shù)據(jù)為獻血者自我填報,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存在偏差。采供血機構需加強獻血者健康教育,提高肥胖高危人群的健康飲食、行為意識,降低超重/肥胖對采供血的不利影響,促進獻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