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維維 劉學艷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從中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打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其實,梳理一下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文言文,不難發(fā)現(xiàn),所選篇目篇幅較為短小,內(nèi)容易于接受,且由易到難,體現(xiàn)了螺旋式階梯層進。因此,我們必須對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解讀,并采取有效策略,才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觸摸古典文化的氣息,成功踐行中華文化的尋根之路,實現(xiàn)文化理解和傳承。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對小學文言文教學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直流行著這么一句話:“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睂處煻?,這三塊難教;對學生而言,這三點難學。學生怕學文言文,是因為與之存在距離,一是平時接觸少,心理上覺著難,二是與現(xiàn)代語言表達有差異,除去要讀準生僻字、通假字,甚至還有同字不同音的情況,再加上需要合理斷句,朗讀時不順暢,易出錯,不自信,自然犯怵。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讀的環(huán)節(jié),在一遍遍誦讀過程中,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于永正先生曾說:“文言文的朗讀,必須是扎扎實實,從嚴要求,力求正確流暢。”三、四年級教材要求“跟著老師朗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讀正確字音,慢慢讀通順,再達到正確流利,進而獲得語感。由此可見,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教學重點。
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是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課文簡短,雖是文言文,但很多詞語的意思和現(xiàn)代文基本一致。教學時,可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導入,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接著讓學生跟著老師朗讀,自然水到渠成。
教師應該加強自身修養(yǎng),做到字正腔圓、有感情地示范朗讀。范讀時,盡量放緩速度,既要讀準字音,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停頓、節(jié)奏。讓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激發(fā)內(nèi)在需求,對自己的朗讀產(chǎn)生期待,從而生成朗讀興趣。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教師引讀、學生接讀;可以是參照圖文讀、完成填空讀、思維導圖讀等。我們在設計朗讀形式時,要緊扣文本特征、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認知以及教學過程中學情的變化等綜合信息,選擇合適的朗讀形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誦讀,是調(diào)動心、眼、口、耳多感官協(xié)調(diào)并用的方法,它可以讓讀者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tài)的同時,實現(xiàn)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在咀嚼文字中感受理解要義,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感受形象。
如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自相矛盾》要求學生朗讀時能正確停頓,我們在教讀的時候,應該交給學生停頓的方法。文言文的朗讀要求是“聲斷氣連”的。讀好標點的停頓,逗號處的停頓短些、句號處的停頓略長點是最基本的,有難度的是長句、難句中詞與詞之間的語義停頓。如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中“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一句,是文中的長句也是文眼。教師示范朗讀后,充分引導學生練讀。提醒學生注意詞句的停頓,嘗試斷句。如果學生讀得不好,就停下來交流一下句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句子的理解再調(diào)整、確定停頓。學生在一遍遍誦讀中感知文言文的音韻與節(jié)奏,從而達到自信地用自己的聲音朗讀演繹的目標。
朗讀始終貫穿在小學文言文的教學中,在每一節(jié)課中的朗讀應是多遍卻不機械乏味,是一讀一得的讀,是層層遞進的讀,從讀正確、讀通順、會停頓,再到節(jié)奏和意蘊,不斷地加深熟練程度,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熟讀成誦”。
文言文行文簡練,卻言簡義豐,不好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往往不厭其煩,逐字逐句地翻譯、串講,這樣的教學教得支離破碎,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毫無意義。有的教師認為有注釋,再借助工具書、網(wǎng)絡查詢,學生在預習時就能自主理解大意,不用過多解釋,這樣“放養(yǎng)式”的教學是抽離了學生的差異性,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教學文言文,尤其是理解字詞句,我們應適度而為,在充分領會編者意圖后,巧妙地幫扶學生,教給學生適當?shù)姆椒ǎ龑麄冏灾魈骄俊?/p>
三年級上冊《司馬光》課后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那我們就要帶領學生關注注釋,讓他們知道這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錦囊妙計。
《守株待兔》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的同時,還可以借助插圖,這樣“株”和“耒”的意思便一清二楚了。
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一課,課后的泡泡貼士提示:“用這樣的方法,我們能更好地學習文言文。”讓學生比較一下例句和出示的兩個句子,不難發(fā)現(xiàn),“倦”字可以組為“疲倦”,而“恭”“通”在注釋中可以明確是“恭敬”和“通曉”的意思,這樣更能驗證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法理解詞意。
五年級《古人談讀書》和六年級《文言文二則》《學弈》課后明確要求學生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勾連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上下文等,這些都是有效的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我們教學時,應充分領悟,將這一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得以呈現(xiàn)并實現(xiàn)。教師的作用應是授人以漁,應巧妙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愿望。
筆者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出示圖片)通過課前預習,你們認識這個人嗎?
生:我認識,他是司馬光。
師:你知道有關他的故事嗎?
生:我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師:對,我們今天就是學習這個故事。(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出示現(xiàn)代文與課文對比的課件)請你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故事有什么不同?
生:現(xiàn)代文故事字數(shù)很多,我們這篇課文很短,就30 個字。
師:你有一雙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
生:課文雖然短,但不太好讀。
師:對,不僅不好讀,還有些難懂呢。
生:我知道,這樣簡短的文章叫文言文。
這樣的教學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書戴嵩畫牛》一課時,筆者的做法是這樣的:
師:(出示兩幅不同的斗牛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畫的是什么嗎?
生:斗牛。
師:那你能發(fā)現(xiàn)這兩幅圖的區(qū)別嗎?
生:第一幅圖,牛的尾巴在搖擺著;第二幅圖,牛的尾巴夾在兩條腿中間。
師:你真是火眼金睛啊。你們誰知道這兩幅圖對應的是課文中的哪兩句話?
生:“掉尾而斗”“尾搐于兩股之間”。
師:你們能想象斗牛的場景,并說一說嗎?
生:就像打架一樣,女生喜歡抓人、揪頭發(fā),男生喜歡掄拳頭。牛爭斗的時候,肯定也是不一樣的,有的雙腿使勁墩著,尾巴夾在兩腿之間,有的還搖著尾巴,就像飛機的螺旋槳輸送動力。
師:哇,你的想象真是太絕妙了,感覺我們的眼前就有這么兩頭牛在爭斗。
這樣的教學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再是讓學生感到頭疼的生僻字詞的翻譯課。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而言,文言文教學,無需字字斟酌,句句落實,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關注注釋,結合以往學習現(xiàn)代文的方法,如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課文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等,遷移到文言文的學習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補充細節(jié),從而讓學生將自主探究形成習慣,產(chǎn)生不竭的學習動力。
文言文的教學,不能拘泥于誦讀,拘囿于文字,要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課里課外與文本對話。
如在教學《囊螢夜讀》時,讓學生感慨車胤勤奮苦讀的勵志,我們可以橫向拓展車胤的其他故事,比如他為官剛正不阿,不屈于權貴,《晉書》贊其“忠壯”;比如他能說會道,善于賞識,每逢盛會,車胤不在,人們便會發(fā)出“無車公不樂”的感嘆,從而讓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也可以縱向延伸,如學習《司馬光》一課時,可以引出“古代兒童智慧”這一主題,引入《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的故事。學習《伯牙鼓琴》時,既可以落實單元語文素養(yǎng)主題“聯(lián)想與藝術”,引入《詠雪》的故事,也可以以“交友”為主題,引入《管鮑之交》《刎頸之交》等。學生在學習中與古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大的好處是還可以讓學生逐漸樹立民族自豪感。
雖然統(tǒng)編本教材加重了文言文的比重,可我們畢竟生活在現(xiàn)代漢語的大環(huán)境中,只限于在課堂上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是不夠的,多維度延伸,課內(nèi)課外聯(lián)動,讓學生用課堂上習得的方法自主閱讀,學生必會沉醉于文言世界的人與事,進而主動探究,其語文素養(yǎng)在浸潤中不斷提升。
文言文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淺嘗輒止,而應抓住文化內(nèi)涵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王崧舟老師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沒有過多地糾結于文本的講解,而是抓住“辯斗”這一關鍵詞展開教學,通過分角色朗讀構建情境,用語速的變化、增加詞語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體驗“辯斗”的過程。讓學生既明確了兩小兒的觀點以及產(chǎn)生觀點的依據(jù),體會出兩小兒善于觀察、堅持己見的可貴品質(zhì),也加深了對“辯斗”這一文化內(nèi)涵(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百家爭鳴,進行論辯也是闡明政治觀念的有力武器)的理解。
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應該為學生架起通往文言文世界的橋梁,在拓展延伸中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nèi)ジ兄淖直澈蟮奈幕瘍?nèi)涵,推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