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晶 郜趙偉 郭文濤 董 軻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檢驗科,陜西西安 710038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中青年女性常見自身免疫病之一,可累及全身各系統(tǒng)。免疫失調既是SLE患者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也是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要素。SLE患者免疫失調表現多樣,包括B細胞[1-2]、T細胞[3]、單核-巨噬細胞[4]等多種免疫細胞異常。其中B細胞免疫異常是SLE研究熱點之一。SLE治療藥物Belimumab通過靶向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抑制B細胞生存及其向漿細胞分化,緩解病情[5]。因此,B細胞異常在SLE發(fā)生發(fā)展中作用關鍵。本研究篩選SLE患者B細胞差異表達基因,并進行功能分析,為探討SLE發(fā)病機制和篩選潛在治療靶點提供參考。
GSE4588數據集包括7例SLE患者和9例健康者B細胞轉錄組信息;GSE10325數據集包括14例SLE患者和9例健康者B細胞轉錄組信息;GSE30153數據集包括17例SLE患者和9例健康者B細胞轉錄組信息。
利用GEO2R分析工具篩選各數據集中SLE患者B細胞差異表達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DEGs),對照為健康者B細胞。DEGs篩選條件:|Log2FC|≥1且P< 0.01,FC:Fold change。通過對3組DEGs取交集得到共有DEGs。
利用DAVID分析工具對DEGs進行基因本體(GO)注釋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R軟件制作氣泡圖對GO和KEGG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處理。
利用STRING在線數據庫對DEGs編碼蛋白進行PPI構建,篩選聯合評分> 0.4的中置信度互作節(jié)點數據。
DEGs利用t檢驗的P值和差異倍數進行篩選,篩選標準:|Log2FC|≥1及P< 0.01。對DEGs進行GO及KEGG分析,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根據DEGs篩選標準,分別在GSE4588、GSE30153及GSE10325數據集中篩選到1608(621上調,987下調)、62(56上調,6下調)和366(190上調,176下調)個DEGs(圖1A)。取交集后,共篩選到9個 共 有DEGs:USP18、RRM2、OAS3、MAN1A1、IFITM1、IFI44L、IFI44、CD38及CD1C(圖1B)。其中,8個基因表達上調,CD1C表達下調(圖1C)。
圖1 SLE患者B細胞DEGs篩選
上述DEGs參與的生物學過程(GO_BP)包括:對病毒的響應、病毒防御、病毒基因組復制負調控、Ⅰ型干擾素信號通路。KEGG通路分析顯示DEGs參與造血細胞譜系(圖2)。
圖2 SLE患者B細胞DEGs的GO和KEGG分析結果
在9個DEGs編碼蛋白中:RRM2及MAN1A1與其他7個DEGs無互作關系;CD1C和CD38之間存在互作,與其他7個DEGs無互作;IFI44、OAS3、IFI44L、IFITM1及USP18彼此之間存在互作關系(圖3)。
圖3 SLE患者B細胞DEGs編碼蛋白PPI分析
SLE患者出現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等多種自身抗體,表明B細胞免疫反應的異常[6-8]。因此,鑒定SLE患者B細胞異常表達基因,對SLE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靶點研發(fā)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共篩選到8個表達上調基因(USP18、RRM2、OAS3、MAN1A1、IFITM1、IFI44L、IFI44及CD38)及1個表達下調基因(CD1C)。其中,IFI44、OAS3、IFI44L、IFITM1及USP18彼此間存在蛋白互作,為核心DEGs。功能分析表明DEGs主要與機體對病毒感染的響應相關。
USP18是一種干擾素信號通路抑制分子,可以特異性地將ISG15從其底物蛋白上切割,從而保護蛋白不受降解。USP18基因多態(tài)性與多發(fā)性硬化的易感性相關[9]。Yang等[10]研究顯示USP18缺失可以上調小鼠體內調節(jié)性T細胞(Treg)的細胞分化。由于多項研究表明SLE體內Treg水平顯著下調[11-13],因此,USP18上調可能對SLE發(fā)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B細胞USP18上調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RRM2在DNA復制、細胞周期調節(jié)中起到關鍵作用。RRM2在SLE中的作用尚未見報道。本研究發(fā)現SLE患者B細胞RRM2表達上調,可能與B細胞的異常增殖活化相關,還需深入研究。
干擾素信號通路在SLE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本研究篩選的DEGs:OAS3、IFITM1、IFI44L及IFI44均為干擾素誘導蛋白。OAS3可以降解病毒RNA,文獻研究[8,14]結果顯示,長鏈非編碼RNA—MALAT1可通過上調OAS2、OAS3及OASL促進SLE病情進展,表明OAS3在SLE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關鍵作用。文獻研究[15-16]表明IFI44L甲基化水平在伴有腎損傷SLE患者中顯著低于無腎損傷SLE患者,在康復期SLE患者中顯著高于活動期SLE患者,表明IFI44L甲基化水平降低可能促進SLE病情進展。由于甲基化水平往往與基因表達水平呈負相關,提示IFI44L表達升高可能促進SLE發(fā)展。此外,Shen等[17]報道IFI44可能是狼瘡性腎炎(LN)的關鍵基因,對該病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Lood等[18]發(fā)現SLE患者血小板中IFITM1表達顯著上調,并促進血管系統(tǒng)受累,提示IFITM1在促進SLE病情進展中作用關鍵。
CD38參與核苷酸代謝,目前已有多項治療腫瘤的CD38靶向藥物上市或處于臨床試驗中[19-20]。研究顯示CD38缺失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炎癥水平顯著降低,提示CD38可作為控制自身免疫反應的治療靶點[21]。Cole等[22]研究結果顯示,達雷妥尤單抗是一種CD38單抗藥物,在體外能夠耗盡SLE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漿細胞,提示CD38靶向治療對SLE患者有潛在價值。
CD1C屬于非多態(tài)性抗原呈遞蛋白家族分子,表達于B細胞和樹突狀細胞。Yuan等[23]研究發(fā)現,與健康者相比,SLE和狼瘡性腎炎患者體內CD1C+樹突狀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利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以通過增加CD1C+樹突狀細胞數量,緩解病情。然而,CD1C+B細胞在SLE中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進步,各類疾病的轉錄組數據愈加豐富,已成為篩選疾病關鍵基因和潛在治療靶點的重要資源。SLE患者臨床表現復雜,目前的治療手段和靶點仍然較少,篩選更多新型治療靶點對SLE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研究利用SLE患者B細胞轉錄組數據,篩選出9個差異表達基因,為SLE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機制提供理論參考。下一步需要對其中多個基因的功能,尤其是對B細胞免疫的調控作用進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在SLE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其潛在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