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胡海義
1252年前的隆冬到初春時節(jié),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長沙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旅程,溘然長逝于赴岳陽的湘江小舟之中。他就是“詩圣”杜甫。杜甫現(xiàn)存約有百首在湖湘創(chuàng)作的詩歌,其中有五十多首在長沙創(chuàng)作的詩歌,飽含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尤其是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蕩氣回腸,深刻展現(xiàn)了杜甫即使在病痛中,也依然念念不忘“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愛國精神!在這里,杜甫留下了“詩史”最后的華章。聞一多先生稱贊杜甫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唐詩雜論》),這道光彩就銘刻在長沙古城與湘江之上,為湖湘文化與長沙歷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章,可謂“涕盡湘江家國情”,足以彪炳青史。
杜甫天資聰穎,七歲就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游》),青年時代就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非凡氣度(《望岳》),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但他的人生很不順利,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名落孫山,生活逐漸陷入貧困,過著“買藥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進三大禮賦表》)。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六月,潼關(guān)失陷,玄宗倉惶逃至蜀中。八月,寓居鄜州羌村(今屬陜西富縣)的杜甫,聽說肅宗已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登基,于是孤身北上,投奔朝廷,但在途中被叛軍俘獲,押送長安。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冒險逃出長安,穿過危機四伏的戰(zhàn)場,終于抵達鳳翔(今屬陜西寶雞),投奔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不料耿直的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而被貶官。杜甫后來歷盡艱辛,輾轉(zhuǎn)到了成都,在朋友嚴武等人相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草堂,過了一段相對安穩(wěn)的日子。廣德三年(765),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離開了成都,沿江東下,于次年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此時,杜甫年老多病,正如他在《登高》中寫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彼肼淙~歸根,思鄉(xiāng)心切,又在“平生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道:“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但杜甫的強烈愿望并未實現(xiàn)。大歷三年(768),他順江東下,想經(jīng)湖北而北上,但中原戰(zhàn)火紛飛,路途阻隔,被迫經(jīng)湖北江陵、公安來到湖南,準備經(jīng)岳州(今岳陽)、潭州(今長沙)去投奔舊日好友、時任衡州(今衡陽)刺史的韋之晉。于是,洞庭湖、湘江和長沙有幸迎來了這位千古“詩圣”。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公安縣入湘,在洞庭湖畔的岳陽作《登岳陽樓》《歲晏行》《泊岳陽城下》《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宿青草湖》《宿白沙驛》等詩歌。尤其是《登岳陽樓》被稱為“岳陽樓詩雙璧”之一,詩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彼未鷦⒊轿獭杜c千家注杜詩》評此詩“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贊其“闊大沉雄,千古絕唱”,楊倫《杜詩鏡銓》引用王士禛語云:“元氣渾淪,不可湊泊,高立云霄……雄跨今古?!彼未鷦⒖饲f《后村詩話》甚至說“岳陽城賦詠多矣,須推此篇獨步,非孟浩然輩所及”,孟浩然遠不能比的主要是杜甫“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憂國憂民情懷。杜甫就是懷著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來到了長沙!
大歷四年(769)早春,杜甫從岳陽白馬潭出發(fā),坐船經(jīng)湘陰來到長沙,進入了喬口古鎮(zhèn),作《入喬口》云:“漠漠舊京遠,遲遲歸路賒。殘年傍水國,落日對春華。樹蜜早蜂亂,江泥輕燕斜。賈生骨已朽,凄惻近長沙?!眴炭谖挥陂L沙北部(今屬長沙市望城區(qū)),古有“長沙十萬戶,喬口七千家”“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之說,非常繁榮。隨著舟行湘江,杜甫目睹岸邊春光旖旎,心情開始變得舒坦,但他又感覺距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漂泊到河南老鄉(xiāng)賈誼當年貶謫之地,心情頓時變得非常凄楚哀傷。
過了喬口,杜甫來到古代楚國鑄錢的銅官山下。這時天氣驟變,湘江開始起風,杜甫一家只好在銅官渚避風。杜甫正好看到銅官窯燒制陶瓷的壯觀景象,不勝感嘆,作《銅官渚守風》:“不夜楚帆落,避風湘渚間。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慳。飛來雙白鶴,過去杳難攀?!遍L沙銅官窯是唐代南方規(guī)模最大的青瓷窯場之一,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終于五代,時間延續(xù)三百多年。這里還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fā)源地、唐朝彩瓷的發(fā)源地,在青釉下加繪彩色,突破了唐以前單色青釉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樹立了中國釉下彩繪的第一個里程碑,為以后的彩瓷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銅官窯是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之一。銅官窯的陶瓷開創(chuàng)了以詩文書法為飾的先河,作品多為五言詩,不重格律,但語句純樸,感情真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杜甫看到火光熊熊,開始以為是春耕燒山,直到映紅了半邊天,才知道那是銅官窯在用山柴燒窯,制造當時非常先進的彩瓷。后人為了紀念杜甫,在銅官渚建起了守風亭,刻上這首《銅官渚守風》。
杜甫來到長沙城,作《雙楓浦》云:“輟棹青楓浦,雙楓舊已摧。自驚衰謝力,不道棟梁材。浪足浮紗帽,皮須截錦苔。江邊地有主,暫借上天回?!币话阏J為青楓浦位于今天的瀏陽,為古代“瀏陽八景”之一。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云“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就指此地。但杜甫一路沿著湘江南下,急切趕往衡州去投奔韋之晉,不可能繞道去東邊的瀏陽。湘江流經(jīng)長沙一段又名青楓江,此處的“青楓浦”應該位于湘江流經(jīng)長沙城區(qū)的水濱。杜甫以樹喻人,感慨自己衰老疲憊,希望在此稍作休息。
大歷四年(769)清明后,杜甫由長沙出發(fā)至衡州投奔刺史韋之晉,離開長沙時,寫有《發(fā)潭州》:“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名高前后事,回首一傷神?!边@首詩句句含情,深切感人,為杜甫晚年的名作。詩人昨夜在長沙開懷暢飲,酩酊大醉,今天拂曉便伴隨湘江兩岸的明媚春色,趕赴衡州。環(huán)顧渡口四周,只有江岸上飛舞的落花為他送行。燕子在桅桿上呢喃不已,戀戀不舍地挽留這位飽經(jīng)苦難的詩人。賈誼才華橫溢,舉世難尋。褚遂良的書法也是無與倫比。二人先后曾經(jīng)盛名一時,都曾經(jīng)被貶謫長沙,后來抑郁而終。往事不堪回首,令詩人黯然神傷。杜甫“性豪業(yè)嗜酒”(《壯游》),像李白一樣也稱得上是個“酒仙”,何況天涯淪落,更需借酒澆愁。醉酒過后,杜甫似乎更具靈感,文思泉涌,尋常的落花、春燕,經(jīng)過擬人手法,變得親切動人,富有人情味。杜甫觸景生情,接著運用曾貶謫長沙的賈誼、褚遂良的典故,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之感,生動貼切。最后,詩人直抒胸臆,感嘆身世,憂國傷時的愁緒如同湘江一樣綿長悠遠。
大歷四年(769)春末夏初,杜甫到了衡州才知道,不久前韋之晉已調(diào)任潭州刺史,二人在途中插肩而過,他于是匆匆趕回長沙。杜甫第二次來到長沙,稍作安頓,終于過了一段難得安穩(wěn)的日子。
作為曾經(jīng)的漫游愛好者,杜甫登上岳麓山,在道林寺讀到著名詩人宋之問約五十年前的題壁詩《題鑒上人房二首》。壁上字跡依稀可辨,杜甫十分感慨,于是寫下了《麓山道林二寺行》。詩歌開篇描繪二寺的位置與勝概,尤其是“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二句互文見義,展現(xiàn)了寺廟地勢高峻、視野開闊、湖山掩映、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特點。此聯(lián)后被題刻在麓山寺觀音閣前的檐柱上,成為描繪這座古寺的經(jīng)典佳句。該詩接下來八句描繪二寺具有旺盛的香火與濃郁的禮佛氛圍,真可謂靈山勝境,法相莊嚴。杜甫接下來重點贊頌了長沙的風土人情與吏治民生?!疤陡刂猩醮竟?,太守庭內(nèi)不喧呼”,這里民風淳厚古樸,府衙里安靜祥和,橘洲等處的田土肥沃,百姓安居樂業(yè),如同桃花源與樂土一般,讓杜甫慶幸自己在暮年還能造訪此地,在苦寒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在亂世飄零中休養(yǎng)一下疲憊多病的身體,以致他萌生“傍此煙霞茅可誅”,在岳麓山割茅結(jié)廬,就像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一樣安居于此,并發(fā)出“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足圖”的感慨。此詩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輕松、愜意、慶幸的心情,這對于年老多病、思鄉(xiāng)心切、急切落葉歸根的杜甫來說,是十分難得的愉悅心情。長沙慰藉了這位飽經(jīng)風霜、多災多難的“詩圣”。
杜甫此時還寫有一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李龜年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而名揚天下,常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崔九等貴族豪門表演,紅極一時?!鞍彩分畞y”后,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shù)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此時,李龜年與杜甫同時漂泊輾轉(zhuǎn)到了長沙。詩歌前兩句追憶當年與李龜年在長安的密切接觸情況,寄寓詩人對開元盛世、國泰民安的深切眷念;后兩句則是對時局板蕩、人生飄零的深沉感慨。在“正是江南好風景”的時節(jié),兩位歷盡艱辛與苦難的昔日京師舊人,居然在長沙重逢,怎不百感交集?“江南好風景”有力反襯了一位老詩人和一位老樂師顛沛流離的人生經(jīng)歷,反映人生巨變與時代滄桑。語句看似平淡,內(nèi)涵卻十分豐富。后世對這首詩有許多贊評,如《唐宋詩醇》:“言情在筆墨之外,悄然數(shù)語,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何其超妙!此千秋絕調(diào)也。”《杜詩鏡銓》引云:“子美七絕,此為壓卷?!薄短圃姀睦K》:“無限深情俱藏裹于數(shù)虛字之內(nèi),真妙作也。”
但好景不長,杜甫的苦難生活很快又開始了。好友韋之晉不幸暴卒,杜甫作《哭韋大夫之晉》,其中有詩句“素車猶慟哭,寶劍谷高懸……老來多涕淚,情在強詩篇……”長歌當哭,十分悲痛。杜甫失去了依靠,深陷困境。不過,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此結(jié)識了一位忘年交蘇渙。蘇渙的經(jīng)歷頗為坎坷,曾浪跡江湖,后金榜題名,官至御史,來到潭州府任職。他雖身在官場,卻特立獨行,不與俗人相交。一天,蘇渙特地來到江邊拜訪杜甫,二人飲酒談詩,非常契合。杜甫十分贊賞蘇渙的才氣,作《蘇大侍御訪江浦,賦八韻記異有序》稱他“方力素壯,辭句動人”,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與強烈的審美感染力。二人交往密切,同聲相應,多有唱和,給寂寥愁苦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樂趣與生機。
大歷五年(770)夏天,湖南兵馬史臧玠造反,殺死新任湖南觀察使、潭州刺史崔瓘,長沙城陷入一片混亂。杜甫為避戰(zhàn)禍,加上在郴州的舅父崔湋寫信要他前去投奔,于是帶領(lǐng)全家半夜乘船,匆忙逃離長沙,趕赴郴州。他寫有《逃難》云:“五十頭白翁,南北逃世難。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萬里內(nèi),莫見容身畔。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嘆。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杜甫回顧了自己被迫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四處顛沛流離的痛苦經(jīng)歷。詩人不僅感慨自己年老多病,妻兒受苦受難,而且推己及人,對國家動蕩、生靈涂炭、百姓無處安身充滿了深切的憂慮。杜甫一生多難,好不容易在長沙稍作安頓,卻又遭遇戰(zhàn)亂,想到回家的希望越來越渺茫,老淚縱橫,像湘江水一樣難以止息。
杜甫一家乘坐的船到達耒陽的方田驛時,遇到洪水泛濫而不能前行。全家斷糧數(shù)日,饑餓難耐,幸有聶縣令送來了牛肉與酒,暫時緩解了困難?!杜f唐書》與《新唐書》根據(jù)《明皇雜錄》的記載,認為杜甫因為在此喝酒吃肉過量而死。這一說法顯然是不可信的,因為杜甫此后又返回長沙,并創(chuàng)作了多首詩歌,不可能逝世于此時此地。
郴州去不成了,杜甫全家只得返回長沙。第三次來到長沙,杜甫的病痛已經(jīng)十分嚴重,他之前在《清明二首》其二中寫道:“此身漂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杜甫此時半身慢慢偏癱,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越來越嚴重。
杜甫一家此時只能暫時棲息在江上的小舟之中,有時住在江邊的閣樓上。他在此作有《江閣臥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御》《江閣對雨有懷行營裴二端公》等作品,尤其是《樓上》有詩句“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此處的“湘潭”是指潭州府衙所在地長沙。杜甫困在此地,感到萬般無奈,哀傷不已。杜甫還寫有一首《長沙送李十一銜》:“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久存膠漆應難并,一辱泥涂遂晚收。李杜齊名真忝竊,朔云寒菊倍離憂。”西康州即同谷縣,現(xiàn)為甘肅隴南市成縣。杜甫曾在同谷縣避難,住了大約一個月,作有《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發(fā)同谷縣》等。此詩首聯(lián)寫與友人久別重逢,實屬不易;頷聯(lián)向朋友講述別后十二年來的行蹤,用王喬、王粲等典故來表達漂泊倦怠之感;頸聯(lián)寫李十一對自己的友誼,如同膠漆一樣密切、牢固,歷久不衰,而自己從左拾遺貶官后一再陷入困頓,老去無成;尾聯(lián)引用東漢李膺、杜密等人齊名的典故,表達了自謙、愧疚之意,又借朔云、寒菊等苦寒意象,表達了送別友人北歸的離愁,引起深切的故國之思。
杜甫思鄉(xiāng)心切,決定離開長沙,但已病入膏肓,最終逝世于長沙到岳陽的湘江之上的小舟中。杜甫在人生最后的旅途中,寫下了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圣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水鄉(xiāng)霾白屋,楓岸疊青岑。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滯淫。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鸮禽。興盡才無悶,愁來遽不禁。生涯相汩沒,時物正蕭森。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褡呓K奚適,微才謝所欽。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哀傷同庾信,述作異陳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叨陪錦帳座,久放白頭吟。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沈。應過數(shù)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轉(zhuǎn)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瘞夭追潘岳,持危覓鄧林。蹉跎翻學步,感激在知音。卻假蘇張舌,高夸周宋鐔。納流迷浩汗,峻趾得嶔崟。城府開清旭,松筠起碧潯。披顏爭倩倩,逸足競骎骎。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葛洪尸定解,許靖力還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杜甫在這封遺書中回顧了“安史之亂”以來的艱難國運與自身漂泊無依、貧病交加的痛苦經(jīng)歷,并向湖南親友托付后事,充滿了催人淚下、凄切感人的家國之憂。全詩篇幅較長,但線索清晰,層次分明,感情濃烈,寄寓深厚。杜甫開首四句從正面入題,語氣激憤,講述自己雖然病入膏肓,半身不遂,但依然艱難提筆,意欲盡情傾訴;“圣賢名古邈”以下八句運用馬融、王粲等人的典故,敘說自己顛沛流離,北望故土,意緒慘淡;“水鄉(xiāng)霾白屋”以下八句描繪湘江兩岸的景象與民俗,通過蕭條的哀景來襯托愁慘的哀情,情景交融;“興盡才無悶”以下八句,杜甫回顧自己在“安史之亂”后的仕途浮沉與由秦赴蜀的艱難歷程,巧妙運用辛毗與揚雄進諫的典故,暗指自己因營救房琯而得罪肅宗的不幸遭遇;“吾安藜不糝”以下八句講述在蜀中與湖湘的漂泊生活,以庾信的哀傷來正比自己顛沛流離,以陳琳的幸遇來反比自己懷才不遇;“叨陪錦帳座”以下十二句表達自己追求返璞歸真、甘于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不合時宜,也不愿改變自己,自己因此窮困潦倒,漂泊無依,北歸無望,何其悲慟;“蹉跎翻學步”以下十二句感謝湖南親友對自己的安慰勉勵與慷慨相助,充滿了感激之情;“公孫仍恃險”以下八句筆勢宕開,慨嘆中原戰(zhàn)亂,國運艱難,生靈涂炭,令人痛心不已;最后四句為訣別之辭,杜甫自知病入膏肓,會像東晉葛洪尸解那樣行將就木,無法再像漢末許靖那樣攜帶家人遠行。一字一淚,都是飽含家國深情的哀鳴與疾呼,令人潸然淚下。這首絕筆詩,是“詩圣”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不屈不撓的偉大宣言書,沉郁頓挫,博大沉雄,彪炳青史!
杜甫三寓長沙,至少留下了五十多首詩歌,飽含他憂國憂民的熱淚,如《白馬》中的“嗚呼淚如霰”,《逃難》中的“涕盡湘江岸”,《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中的“無成涕作霖”,等等。“涕盡湘江國家情”,“詩圣”將他最后的熱淚與牽掛傾注在長沙與湘江,為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與歷史書寫,銘刻了聞一多先生所稱贊的“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