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渤海高氏不同于崔盧李鄭王等累世通經的文化高門大姓,而是在十六國末北魏初因歸附軍功而起家并進入到中央政治統(tǒng)序之中的家族,在北朝胡漢交融的復雜局面中也一度沉淪下僚,渤海高氏之所以能成功應對危機,除了表面上的政治與軍事斗爭,其家族內在不變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底蘊也是支撐動力。目前學界對渤海高氏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家族世系、政治變遷、北齊王朝等問題,而較少措意家族文化的整體發(fā)展趨勢及其與外在時局之間的互動關系。
據《北史·儒林傳序》載:“漢世,鄭玄并為眾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玄《易》《詩》《書》《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于河北?!辈澈8呤献鳛椤百t雋之胄,冠冕州邦”的河北士族在不同程度上都無可避免地受到鄭學的影響。這一點在高允的身上體現最明顯。重視禮制,“以高宗纂承平之業(yè),而風俗仍舊,婚娶喪葬,不依古式”,便上《諫文成帝不厘改風俗》,勸諫文成帝恢復禮教并以身作則;精通易學,主持校改《尚書·洪范》和《漢書·天文志》;文章詞句多囿于經學范疇,如《答宗欽十三首》中的“奕世”(《國語·周語》)、“賚”(《尚書·湯誓》)、“六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北伐頌》中的“眷命”(《尚書·大禹謨》),《征士頌》二十五章中的“徂征”(《尚書·大禹謨》)、“天邑”(《尚書·多士》)和《南巡頌》中的“百寮”(《尚書·皋陶謨》)等等,這些詞匯的含義與元典相同,多數都在引經釋經。一些詩句的表述也有化用經典的痕跡,如《詠貞婦彭城劉氏》八章中“生則同室,終契黃泉”一句化自“谷則異世,死則同穴”(《詩經·大車》),《答宗欽十三首》中的“明升非諭,信漸難兼”一句化用“明入地中,明夷;地中生木,升;山上有木,漸”(《周易》)。同時,他還撰有《左氏釋》《公羊釋》《毛詩拾遺》《雜解》《議何鄭膏肓事》等著作。渤海高氏其他家族成員如高允弟高推、高燮與允孫高綽皆有文才;高謐有文武才度,任秘書郎,專掌秘閣典籍,并陪同太子讀書;高祐博涉書史,孝文帝即位后,遷秘書令,監(jiān)修國史,諸子有“經傳之器”。
此外,渤海高氏的鄭學傳承還體現在律學方面?!稌x書·刑法志》:“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十萬言?!编嵭稘h律章句》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注釋律學的代表作品。孝文帝曾詔高允議定律令,后又詔允孫綽參議律令;高遵也曾在孝文帝時“與游明根、高閭、李沖入議律令,親對御坐,時有陳奏”;高祐也因參定律令之勤,獲贈恩賞。不僅如此,高氏家族多位成員還曾擔任侍御史一職,如高謐、高綽、高昋、高和仁等。侍御史自東漢以來一般由明法律者擔任,負責天下讞疑事。高氏的律學傳統(tǒng)也與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有關。北魏自道武帝建國之初,便命崔宏制定了《天興律》,開啟修訂漢法的歷史;至太武帝時,司徒崔浩主持編修《神麚律》;正平元年,又令游雅、胡方回制定《正平律》;孝文帝則令高綽、封琳等制定《太和律》;宣武帝時期,令孫紹、宋世景等人修成《正始律》。由此可見,北魏一朝對于律學的重視,引發(fā)了眾多學者的律學熱情,以謀求政治發(fā)展的機遇。
三國兩晉南朝貴族因有風度而見稱于當時之世,南朝史書中也多載“儀表端麗”“美儀貌”“美容止”“言辭清麗”“進止以禮”等等,卻很少論及北朝士人的禮儀風度。史書中形容渤海高氏一家的舉止言談時,常有“機敏”“明悟”“英朗”“沉雅”“進止都雅”“俊偉”“有智略”“有器度”“有風度”“有風神”“美音容”“美容貌”等評價性語言。這種重視言語、容止等身體表現的社會風潮不應單純理解為士族淺薄、退化的表現,相反,它恰恰是士族之為貴族的成熟。
作為禮的實踐中言談舉止的高雅風度,首先可以贏得士論的贊譽和支持。清河崔宏稱贊高允“黃中內潤,文明外照”,游雅則稱其“未見是非慍喜之色”“內文明而外柔弱”。宗愛權勢滔天,王公貴卿莫不望庭畢拜,高允“獨升階長揖”,游雅把他比作西漢汲黯,稱其外不失于形,內不失于心,有“矯矯風節(jié)”。其次是在國家政治活動與斗爭中發(fā)揮著顯著作用。當崔浩因編修國史獲罪時,太武帝派人詰問,崔浩“惶惑不能對”“聲嘶股戰(zhàn),不能一言”。而被牽連的高允則 “敷陳事理,申釋是非,辭義清辯,音韻高亮”,太武帝為此動容,于是赦免了高允。
此外,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也推動了國家的對外交往。趙翼曾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南北通好,嘗藉使命增國之光,必妙選行人,擇其容止可觀,文學優(yōu)贍者,以充聘使。”早在慕容燕時期,高泰就曾因“清辯有膽智”出使前秦,備受禮遇。北魏初年,高祐父出使高句麗。后太延年間,南北通好,互派使者,高允弟高推受到游雅推薦出使南朝宋,南朝人都稱贊他的文采辭辯。真君中,高允從叔高濟與高祐幼弟高欽又出使于劉義隆。延昌年間,高真三子高徽與從子高昋使西域,諸國莫不敬憚??梢婏L度和才辯不僅關乎個人損益,也與國家之間的政治利益較量密切相關。士族延續(xù)除了有家門顯赫的支撐外,還在于如何教養(yǎng)士族、塑造士族形象,這既是家庭教育的外延,又與士族的人格精神一道構成士族社會的重要支柱。
南朝士族子弟因為過分依賴家門的聲望及地位,而忽視自身的修養(yǎng)和建設,缺乏應對危機變亂的能力,因此在晉宋迭代之際被庶族超越,歷經侯景之亂后逐漸衰落,一蹶不振。與此同時,北朝士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魏書·鄭羲傳》:“自靈太后預政,淫風稍行,及元叉擅權,公為奸穢。自此素族名家,遂多亂雜,法官不加糾治,婚宦無貶于世,有識咸以嘆息矣?!弊孕⑽牡廴ナ篮蟮亩觊g,北魏整個貴族集團以政界為中心的腐化墮落風氣日漸濃厚,家族道德渙散,個人主義盛行,貴族子弟普遍追逐名利、奢靡貪墨,而且交結勾連權貴者甚多。渤海高氏自然也不能置身其外。
高遵選拔官吏,私相授受;私下結交孝文帝的近臣,為己脫罪;性情殘暴,執(zhí)法嚴苛,時常罔顧法理,肆意殺害,是當時有名的酷吏之一。而高聰自矜武功,從駕南征,結果“躁怯少威重,所經淫掠無禮,及與賊交,望風退敗”;結交佞幸,薄情寡義,“以趙修幸于世宗,傾身事之,深相親狎。及修死,言必毀惡。聰又附茹皓,每稱皓才識明敏,非趙修之儔。數緣皓乞得田宅。及皓見誅,聰以為死之晚也?!备呗斶€以疏宗之情,曲事高肇,免于獲罪。就連為郭祚所稱“干國之才”“津梁”的高綽也對高肇送迎往來。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多次透露出南北士族的差異,如“頃世亂離,衣冠之士,雖無身手,或聚徒眾,違棄素業(yè),僥幸戰(zhàn)功”“河北文士,率曉兵射”“吾見今世士大夫,才有氣干,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zhí)兵,以衛(wèi)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等。渤海高氏在北魏初作為經學家族征召的同時也兼有歸降依附軍功起家,因此其尚武傳統(tǒng)一直保持并延續(xù)了下來。其中大多數家族成員勇武善戰(zhàn),軍事才能突出。高湖、高各拔等人均為鎮(zhèn)將,替朝廷戍守邊疆;高?兒臂力過人,擅長弓馬騎射;高徽用兵西域,高顥帶兵平亂。他們戰(zhàn)功卓著,多次拜將封侯。部分成員甚至文武雙全,堪稱儒將,出將入相。高湖三子高謐有文武才度,專典秘閣、肅勤不倦,后出為治書侍御史,掌攝內外。高綽一方面博涉經史,遷國子博士,另一方面又兼治書侍御史,以將軍之職出任豫州刺史。高祐在文采出眾的同時,也曾出為輔國將軍,鎮(zhèn)守滑臺。
隨著柔然中衰與北魏遷都洛陽,河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地位逐步降低,從良家子建功立業(yè)之所變成了北魏的流放地。渤海高氏也由原來在邊境建功立業(yè)內化為一種豪俠精神面貌,但其尚武的傳統(tǒng)始終未曾湮滅。
高翼“豪俠有風神,為州里所宗敬”;高乾“少時輕俠,長而修改,輕財重義,多所交結”;三弟高昂“幼稚時,便有壯氣。長而俶儻,膽力過人,龍眉豹頸,姿體雄異”“專事馳騁”“以豪俠立名”,而且自言“男兒當橫行天下,自取富貴,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也?”四弟高季式“亦有膽氣”“豪率好酒,不拘檢節(jié)?!庇蝹b與貴族的相互結合和相互作用形成隱蔽于國家公權力之下的民間私人秩序,當強大的帝國一旦發(fā)生動亂,這些秩序便會從內部支撐著帝國。殘留于華北地區(qū)的各個士族,與避走江南的士人不同,他們并未失去與各自鄉(xiāng)里的聯(lián)系?!侗笔贰じ咴矢叩v傳》對此有過生動地描述:“孝昌末,葛榮作亂,朝廷以翼山東豪右,即家拜渤海太守。翼率合境,徙居河、濟間。魏朝因置東冀州,以翼為刺史,封樂城縣侯。俄除定州刺史,以賊亂不行。及爾朱兆弒莊帝,翼保境自守?!倍麄冎暗暮纻b性格、輕利重義的道德觀念早已使鄉(xiāng)里宗族心服口服,結成了某種共同體,成為他們成功應對此類動亂的資本。莊帝曾令高乾兄弟“招集鄉(xiāng)閭,為表里形援”,并稱“卿兄弟冀部豪杰,能令士卒致死”。就階層內部的影響力而言也是不容忽視的。高亁兄弟起兵之時,有呼延族、劉貴珍、劉長秋、東方老、劉士榮、成五彪、韓愿生、劉桃棒等人追隨;有李希光、劉叔宗、劉孟和等人與其聯(lián)合。包括河內太守封隆之,都愿意尊奉渤海高氏為盟主。其中羽翼者多為渤海鄉(xiāng)黨,建義者多為中小士族。
河北地區(qū)游俠尚武的文化傳統(tǒng)的熏染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詩經》中的《唐風》《魏風》多“變風”,質樸率直,自然朗暢,多沉郁悲慨之氣。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實質上較為準確地概括出了燕趙故地豪邁、粗獷的民風族貌。上溯到戰(zhàn)國時代,這里就有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燕昭王高筑黃金臺招攬壯士、燕太子丹聚集天下俠客等諸多舊事。河北位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帶,因此兼有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雙重因素。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河北中南部北狄尤其是白狄和長狄極為活躍,前者建立中山國,后者一度攻打過齊魯宋衛(wèi)等國,而河北北部則活躍著匈奴和東胡。《史記·匈奴列傳》:“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边@種多民族混居的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魏晉南北朝,該地受游牧民族風氣影響之深,可見一斑。渤??の挥诩街?,北臨幽并,南靠青齊。所以,渤海高氏家族文化不自覺地受到地域風氣以及游俠傳統(tǒng)的影響。
此外,渤海高氏家族與鄉(xiāng)黨之間緊密而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是豪俠尚武精神的主要支撐力量,也是其聲望地位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主要推動力。首先,表現在對渤海高氏家族的稱號和評價上,如“冀州領袖”“中州望族”“山東豪右”“冀部豪杰”等,足見其豪強地位和背后龐大的地方勢力;其次,是上文提到的“輕財好施”“重情重義”“多所交結”,還包括高允、高慎等人提攜親戚鄉(xiāng)閭;再次,宗族鄉(xiāng)黨對家族行為的支持。先是高瞻與高隱率鄉(xiāng)黨徙居幽州、輾轉遼東,而后高綽曾跟隨平亂冀州,“信著州里,降者相尋”,最后是高翼率境遷徙以及高乾、高昂兄弟招募鄉(xiāng)人部曲。此外,不難發(fā)現高氏家族的聚集地以“邑”為主,高燮曾嘲笑高允“屈折久宦,棲泊京邑”,而自己“從容于家”。這一處細節(jié)透露出身居高位的高允要經常往返于朝廷與家鄉(xiāng)之間。高允本人四十余歲才被征召到朝廷做官,而在這之前,曾擔任郡功曹,大部分時間都在家教授學業(yè)。這些行為以及生活經歷都無疑增加了與鄉(xiāng)黨之間的聯(lián)系。
渤海高氏起家大約在兩晉之際。高瞻曾在西晉光熙年間調任尚書郎,永嘉之亂后還歸鄉(xiāng)里。高瞻見皇綱不舉、寇匪橫行,便與父老商議依附當時的幽州都督、大將軍王浚,后又依附遼東崔毖。崔毖兵敗后,高瞻隨眾降于慕容廆。后燕末年,高湖與高恒二人分別以燕郡太守、鉅鹿太守率戶降于北魏。高讜則以平赫連昌有功官拜北魏游擊將軍。高氏成為北魏新興的軍功家族。后王朝文治大興,高允、高祐、高謐等人將家族的學問與儒風發(fā)展到鼎盛。至北魏末年,政治危機頻現,高翼一支憑借團結鄉(xiāng)里與豪俠尚武的家風獲得了家族繼續(xù)上升的政治空間。在家族政治發(fā)展過程中文化傳統(tǒng)雖幾經更迭,但賴以起家的尚武精神卻一直得以保存。從中可見家族文化不僅有整體上的變化與轉向,而且有家族內部不同分支之間的選擇差異。這兩種差異使得家族發(fā)展既能適應外部政治環(huán)境,又能促進家族內部不同支系間的良性競爭,從而最大可能維持家族地位聲望不墜,如清河崔氏崔浩一支、廣平游氏游雅一支都經歷過主支脈的變化。
同時,無論是如瑯琊王氏、諸葛氏等世家大族,還是如渤海高氏、廣平游氏等新興士族,在六朝時局變動下,都存在著通過分家、文化轉型、多元的政治選擇等各種策略來主動因應世變,以謀求在新王朝政權中的生存發(fā)展空間,保全家族的活力與延續(xù)。
①(唐)李延壽:《北史》卷八十一《儒林傳(上)》,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2708頁。
②(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184頁。
③(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卷五十二《宗欽傳》、卷九十二《列女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180-1192、1268、2144頁。
④(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三十《刑法志》,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923頁。
⑤(北齊)魏收:《魏書》卷八十九《高遵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2079頁。
⑥(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181頁。
⑦(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94-296頁。
⑧(北齊)魏收:《魏書》卷五十六《鄭羲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354頁。
⑨(北齊)魏收:《魏書》卷六十八《高聰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653-1656頁。
⑩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348頁。
?(唐)李百藥:《北齊書》卷二十一《高亁傳》,中華書局1972年標點本,第289、293、296頁。
?(唐)李延壽:《北史》卷三十一《高允高祐傳》,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140頁。
?(唐)李延壽:《北史》卷三十一《高允高祐傳》,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1141頁。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標點本,第2888頁。
?(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201頁。
?(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中華書局2018年標點本,第12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