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陽
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1617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事實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只要我們堅定道德追求,不斷激發(fā)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乘風破浪。闊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而武術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承載并傳承著千年來先民對待自然環(huán)境的生存技巧和生命智慧,保護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內容。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出:“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的重要指示。但是就目前來說,武術并沒有發(fā)揮自身媒介優(yōu)勢,過分注重技藝而輕視思想造成了一種“文化缺失”的形象符號。
“武術媒介”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人們?yōu)榱俗粤ⅰ⒆员?、自安、謀取食物將一些實用技巧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早期武術發(fā)展的萌芽,此時武術只是作為行為媒介進行傳播生存技巧,這種媒介是經驗的、客觀的。第二個層面則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的背景下,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漸漸融入到武術當中,衍生出一種武術人倫道德思想體系,即對武術媒介的二次創(chuàng)造,而這種媒介是精神的、主觀的。正因如此,武術才有能力將先民的生活經驗、生活智慧、生存技巧融入其中,并且一直影響我們對社會、世界、宇宙的看法。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武術作為一種媒介所產生的作用和文化價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產生這種文化的工具。
我們通常再講武術的時候,第一聯(lián)想到的就是其“技藝”,而技藝又是先民在應對自然環(huán)境時所產生的生命智慧與生存技巧。那么我們就不難想象,技藝就是蘊含著先民文化、語言、歷史、思想的一種媒介產物,而這種媒介為我們如何保存生命、保養(yǎng)生命、體認生命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身體符號。
生存是武術誕生之初的第一要義,我們從三個時期中可以看到:原始時期,先民面對優(yōu)勝劣汰的生存環(huán)境為獲取食物存活下來,不得不強健自身體魄并習練一定的技擊動作與野獸進行搏殺。部落時期,隨著先民由散居逐步變?yōu)椴柯涫骄幼…h(huán)境,相互之間的征伐越來越多,為了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存和發(fā)展,技擊技能的提高和總結成為各個部落重中之重的任務,這也加速了武術技藝的快速發(fā)展。國家時期,一方面是國家為擴張領土或保衛(wèi)國家加強技擊本領的訓練,而普通士兵則通過提高個人技擊能力祈求在殘酷的戰(zhàn)場上存活下來。另一方面是各個朝代末期,政治腐敗,社會動亂,人民苦不堪言,不得不通過習練技擊技術來維護自身的生命安全。如宋代民間武藝結社組織在當時發(fā)展的非常廣泛,(《建焱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即“依時農作,也教習武藝,御賊備戰(zhàn),”以此來抵御外族的侵擾和反抗封建壓迫剝削。因此,通過武術技藝的習練來保存生命已經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可以說,提高個體保存生命的能力和意識,是武術始終不變的第一要義。而這也正是武術區(qū)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標志。
武術具有保養(yǎng)生命的功能,先民已有較清醒的認識。從《管子·小匡》中的“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人也許已經認識到“拳勇”與“筋骨秀出與眾”的關系。從“動以養(yǎng)形”,“外練以養(yǎng)形為先”(清萇乃周《萇氏武技書》卷二),“形以禺氣,氣以催形,形合者氣自利”《呂氏春秋·盡數(shù)》中我們不難看出,“內外兼修”“形神兼?zhèn)洹笔窍热诉\用武術技藝保養(yǎng)生命的修煉原則。外形即身體,具體指軀干四肢等主觀具體的事物,內神即精氣神,具體指意識、思維等客觀的存在。而“內外兼修”“形神兼?zhèn)洹奔匆晕湫g技藝為媒介,通過外在形體動作的舒展來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同時利用這種外在的運動規(guī)律探索大自然的秩序,調節(jié)、改善、豐富和發(fā)展人的精神生活,以此來實現(xiàn)生命的開發(fā)和完善。其中保養(yǎng)生命效果最為突出的是太極拳,較早的《十三勢歌》“祥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的提出對太極拳的價值取向做出了定義。太極拳在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融武術、導引、中醫(yī)理論于一體,其獨特的動作緩慢、簡單舒展、意念引導等特征與武術技藝相結合,促使武術從單一以保存生命的技藝向注重保養(yǎng)生命轉化。
武術是中華民族感悟和體悟“道”的器物和載體,作為一種追求終極技擊奧義的身體技藝,在其最深層的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上同樣踐行著求道、悟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與追求?!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易經·系辭》,這句話對于武術技藝更深層次的核心價值有著很深的見解。古往今來,無數(shù)武者都在試圖以武來探尋生命的智慧,并將以此作為技藝的“最終目標”,從而實現(xiàn)“形而下者謂之器”到“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跨越。武術之道體現(xiàn)為技藝的最高境界,更表現(xiàn)為通過習武練拳而獲得的一種超越性生命體驗和認識價值,以及對天道自然的體悟和體驗。武術作為一種媒介向人們傳播技藝,從而通過習練最終達到體認生命的效果。與書本知識不同的是,武術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身體文化,先人創(chuàng)造后根據(jù)當時的社會情況、歷史背景、人文精神、思維態(tài)度等融入這種技藝當中,通過以身體為中介將這種文化不斷地進行傳承與傳播,主要表現(xiàn)在武術拳種和套路當中。1983年國家體委和各級體委對武術進行了為期三年的遺產挖掘整理工作并編著了《中國武術拳械錄》,選錄了各種拳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體系,包括功法、套路和對抗形式的動作名稱(其中包括1600余個拳、械、對練的拳譜)。如此繁雜多彩的武術技藝是創(chuàng)編者們應對自然環(huán)境生命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精神活動的客觀化。因此,有人提出了兩種觀點來幫助研究者探尋武術的觀念和思想。一種是進行必要的“體悟”工作,在心知的基礎上達到“身知”,另一種則是從歷史意識的哲學高度反觀武術文本進行解讀。由此才能對武術有所領悟,并將這種身體文化繼承下來。
武者界有句話“武以德立,德為藝先?!庇纱丝梢?,武術界將德看得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首先,習武者在選擇拜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對師父道德方面的要求,其次是技藝水平的高低。因此,武師能夠身體力行,用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和語言教育對習練者的道德進行引導,從而運用高尚的品格修養(yǎng)制約武術行為,指導用武之目的。其次,師父在選擇徒弟是會進行短期的考核,先從父母,朋友的口中得知為人的好壞,再通過與同門師兄弟之間的為人處世來觀察,通過在“德性”的考驗后,由師傅進行言傳身教的傳承。從這兩方面來看,在師父與徒弟之間都對“德性”有很高的要求,任何一個達不到標準,師徒傳承也就不會成功。因此,武者在原有本性上通過技藝促進心靈的進步,從而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另一方面,武術宗派或師門還會制定門規(guī),運用戒約來限制習武者的行為。如尊我齋主人《少林拳法秘訣·少林之戒約微言》中記載兩個時代的少林十大戒約,都對習武者的行為規(guī)范進行了約束,一旦本門派習武之人觸犯條約皆逐出師門,并遭整個武者界唾棄。而這種形式也潛移默化地成為武術界約定俗稱的信條。其實,不論是武師的道德引導還是門規(guī)戒約的約束都從不同側面各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武師的道德引導推崇的是治心,而門規(guī)戒約的約束著眼于治身,而武者向來注重“心神合一”“內外兼修”,不偏廢一方,最后通過技藝的提高悟得精神意識與行為動態(tài)相統(tǒng)一。
根據(jù)字義的解釋“俠”者,以勇力抑強扶弱、仗義而為的人。但這并不能全權代表民間武者整體的思維,尤其是習武者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就是說武者不僅要擔心自己的日常起居,還要擔心家國天下的事情,不論這個武者是否在政治系統(tǒng)中有沒有地位,他都會這么做,因為武者對于愛國情感的執(zhí)著跟他所處的地位毫無關系。在兩宋時期,貪污腐敗嚴重,金國不斷殘害百姓,民間武者為保家衛(wèi)國一部分自行組織武術結社組織,一部分參與了政府軍隊以此來抗擊外來民族的侵略,最后還是由于政治的腐敗打壓這種愛國情懷的民間組織,直接導致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正如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蔽湔邔€人與社會責任和義務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產生一種社會使命感、樹立自覺維護正義、忠于民族、報效國家、對社會有所作為的思想。
先秦諸侯分治時期,“兵者,國之大事”凸顯中國武術寄予守衛(wèi)國家疆土的神圣意義。從歷史上看,北宋末年精忠報國的岳飛面對強大的金軍奮勇殺敵,不顧奸臣謀和反對,毅然抗旨收復國家失地,但最后以十二道“金字牌”不得已下令退兵,而這也是導致北宋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無論是“匈奴未滅,無從家為”還是“敵未滅,何以為家”的壯志情懷,都體現(xiàn)了習武之人強烈的愛國情懷。至近代,梁啟超、康有為、張之江等仁人志士都曾對“尚武精神”做出了相應的吶喊。筆者認為“尚武精神”四個字將其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尚武”;一個是“精神”。正與本文所提到武術媒介的兩個層面相呼應。由此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時候中華民族才能團結一致,砥礪前行。
武者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自身的崇高理想,并以國家社稷、民族大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將以武謀私、謀財害命等作為大忌,一旦犯禁驅逐于整個武術界。我們在歷史上常看到武將在面對文官賄賂,排擠、誣陷的時候仍選擇與奸臣對抗到底以此來維護國家安全,百姓安康的那種大義凜然的氣魄。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因此,我們在認識和了解武者的時候往往看到的都是在人民危難時,武者前仆后繼的為人民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抑惡揚善的精神事跡。
在社會復雜的環(huán)境中想要保持自身的本真,難乎其難。因此,習武者常常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即自己的行為有不當之處,首先要自我反省。而“內省”正是武者修養(yǎng)浩然正氣的方法之一,通過習練武藝或打坐時,不斷地反省檢查自己,最終達到“誠、善、義、禮、信”的目的。就如《資治通鑒·秦紀一》孔斌指出:“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即武者無時無刻的強制要求自己樹立一個君子之風,只有反反復復堅持下去,這種習慣也就變成了本性,自然而然地將成為真君子。而武者正是通過這種吾日三省吾身的態(tài)度達到這種君子之風。
武術始終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脫離不開社會人倫這一層面,也就是要求人們入世,鼓勵人們積極在社會中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但正如前面所說,當一種媒介不再符合當下人們需要的時候,人們將會對其再創(chuàng)造。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出世之學說在中原大地廣泛傳播,鼓勵人們逃出塵世,歸隱山林,不為世俗所驚擾。而無論是入世還是出世,單一而論在既不符合國家政治的需要也不符合社會人民的需要,唯有儒家、道家、佛家互補吸收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武術媒介所要傳承的正是這種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超脫觀。
“天人合一”最早由莊子提出,后由漢代大儒董仲舒發(fā)展為“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體系。而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武術在其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樣受其儒家文化的影響,并進而將“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習武者的最高理想?!疤臁奔赐庠诘目陀^自然規(guī)律或道德的本源,“人”則是指具體的習武者?!疤烊撕弦弧奔丛谌伺c自然的關系中倡導人要崇尚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從大自然中體悟生命本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它倡導以己度人,尊重他者,和睦相處;在人與自我身心關系中它倡導內外兼修,身心統(tǒng)一,健康生存。正如《皇極經世·觀物外篇》指出:“萬物受性于天而各為其性也,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則為禽獸之性,在草木則為草木之性?!奔刺煨允侨诵耘c萬物之性的源頭,人性與萬物之性具有同一性,相互之間可以感通,從而了解天性之所在。由此,人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天地為最高境界,效仿自然萬物之特性并將其改造和利用創(chuàng)編了各式拳法為人所用。并隨著武者習練時間的增長對“天性”的認識不斷提高,將這種“天性”從外在客觀轉向內在的,主觀的,成為一種主體誠己的內在自覺行為,人們面向自然萬物,對于天命賦予萬物各自的性,可以運用周察不遺、格物窮理、感而會通的方式,盡心之性、知性知天,通達天道,實現(xiàn)人與天的溝通,以此來解決個人與整體之間的矛盾,從而達到人與天、人與地、人與人和諧的狀態(tài),進入習武者“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家倡導遠離俗世的喧囂,拋開人世間的一切煩惱,一心求佛,以得自身的解脫,修成正果,而這種思想恰恰有悖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三綱五常。故而為在中原大地下宣傳佛家思想不得不與中國本土儒家、道家思想相結合自成一家為禪宗。禪乃靜心思維之意,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拘于教法,明心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有人認為禪是一種生命哲學、生活藝術、心靈超越法。這也就意味著,禪是武者尋求生命智慧與宇宙秩序的有形化,即武者的精神本質。通過調身、理氣、息心、靜坐等方式來完成“身”得修行,進而用“心”來體會和感悟亂花迷眼的宇宙本質,進而通過這種“禪想”引導武術的行為方式。因此,許多武者以禪入武,以武悟禪,內外兼修,將自身與天地融合,探求心靈回歸視為武術的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觀是由道家所倡導的,要求人要與自然相融合,符合天時、地利、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夠不斷地接近道法自然之境界?!兜赖陆洝贰盁o,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即通過這種“有”來體悟“無”的狀態(tài)。太極拳在習練時所表現(xiàn)出的靈活、綿、柔、中和的狀態(tài),是通過具象之“有”來認識微妙的道,而在太極拳三大境界上的“招熟、懂勁、神明”中的最后一境界“神明”則是進入“忘我”的境界,一招也就不再是一招,一式也不再是一式,正是通過抽象的無來了解萬物的奧妙。正是由于人們不斷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認知范圍不斷加深,才能使無意識的心靈得到本能滿足。另一方面,武者通過這種習練并不是單純的對自然環(huán)境的被動表現(xiàn),而是與大自然合二為一的能動順應,從而達到肢體和精神與大自然相統(tǒng)一的目的。臂如習武者在習練時常常需要考慮天時和地利的因素,古人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中醫(yī)理論來說在“三九”和“三伏”天都是極冷與極熱的天氣,在這種環(huán)境下習練能使肌體適應外界環(huán)境,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提高肌體調節(jié)體溫能力。其次在習練時間上也根據(jù)四季的變換選擇相應的時間點進行習練,一般是在早上三時至五時,下午五時至七時。同時對習練環(huán)境也提出了依山傍水為最佳,樹花相伴為最中,沙地土洼為最次,八卦宗師程延華認為,習練中得天氣之精者為最精,得地氣之靈者為之靈;二者皆得,方為神化之功。綜上所述,習武者對大道自然的尊崇與順應,是幾千年來中華人民不斷追求和諧共生的思想使然,也是人與自然為一體精神升華的完美體現(xiàn)。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也正是武術一直所追尋的最高理想。
武術自誕生之初以生存為第一要義發(fā)展為身體技藝,繼而將道德倫理融入技藝形成獨特的武術思想體系,后吸收儒、釋、道核心價值升華至武術最高境界超脫。從這三個層面不難看出其中蘊含的語言、歷史、文化、思想,記載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奮斗的精神活動與文化成果,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世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