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燈
2021年3月,《芙蓉》第二期刊出了韓少功插隊期間的日記《長嶺記》,涉及的時間將近兩年,從1972年3月到1974年12月。整體來看,韓少功汨羅的插隊時光分為三個階段:其一,1968年12月到1972年3月,主要在天井茶場勞作。1968年12月,韓少功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一名知青,落戶到湖南汨羅天井公社,多年來,“韓少功的天井茶場”,已沉淀為汨羅人的一種共同記憶和集體意識。其二,1972年4月到1974年12月,轉點到長嶺大隊。在茶場待了三年多后,1972年3月21日,韓少功因寫作能力強,轉點到長嶺大隊,除了日常的農業(yè)勞動,得以有機會不定期參與一些文化宣傳工作,這段時光持續(xù)到1974年年底。其三,1974年12月到1977年12月。1974年12月31日,韓少功被汨羅文化館招錄,正式結束了知青的時光,成為了一名有干部身份的人,嚴格說來,這段時光已經(jīng)和知青身份沒有太多關系,但依然是他汨羅經(jīng)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意思的是,在對韓少功下放階段的汨羅經(jīng)驗進行盤點時,涉及最多的是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天井茶場”和“寫作《任弼時》”,構成了其中的關鍵場景和典型事件,而第二階段,則鮮少有人提及,事實上,1972年到1974年底,是韓少功從懵懂少年向成熟青年轉變的重要過渡時期,這三年的人生經(jīng)歷對他極為重要,《長嶺記》以非虛構的日記體還原了這段時光,讓人從歲月的煙塵中走向了歷史現(xiàn)場,感受到了韓少功青春時代汨羅經(jīng)驗的各類細節(jié),豐富呈現(xiàn)了這段時光對韓少功一生的重要價值。具體說來,韓少功在日記中記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諸如勞作、文化、文娛活動等;也記下了他寫作的初步嘗試,更對知青命運的變遷以及個人命運的走向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下面將從以上幾個方面,通過對《長嶺記》的還原性閱讀,勾勒韓少功19歲到21歲汨羅經(jīng)驗的細節(jié)呈現(xiàn)。
《長嶺記》以個人的視角,詳細記載了韓少功本人的日常生活。從文本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韓少功1972年3月到1974年12月,從事的工作主要與以下方面相關:一、各類農業(yè)勞動,這構成了他生活的主體部分,這其中既包括種田、作地這些傳統(tǒng)的農活,也包括農村的一些日常雜務,諸如建筑、搬運等。傳統(tǒng)農活如下:下禾種(1972年3月26日)、保秧苗(1972年3月30日)、插秧(1972年4月20日)、薅禾(1972年5月3日)、車水(1972年7月7日)、收割踩打谷機(1972年7月19日)、學犁田(1974年9月6日)等;日常雜務則包括挖茶坑(1972年4月2日)、挑竹子(1972年4月12日)、建豬場,去弄石頭(1972年5月28日)、做泥磚(1972年8月7日)、育杉秧造林(1973年2月27日)、對付地震(1973年10月8日)、拖石灰(1973年11月25日)、去戴家里借秧(1974年4月27日,救兩個被雷擊的人)、挖紅薯(1974年10月15日)等。二、各類文化、政治活動,主要側重寫材料、編刊物和參加文藝匯演及匯報開會,如,參加(汨羅縣)文化館歌曲創(chuàng)作班(1972年4月6日)、辦油印刊物《革命文藝》(1972年5月5日)、跟隨羅玉堂書記畫地圖(1972年7月5日)、到公社幫忙寫材料寫標語(1972年9月29日)、挑送放映機和發(fā)電機到黃市(1972年10月9日)、寫一個學哲學救豬娃的先進典型材料(1972年10月24日)、刻蠟紙趕編《革命文藝》(1972年11月9日)、參與岳陽地區(qū)文化工作會的全體代表檢查工作的匯報演出(1972年12月15日)、尋訪楊沫故居(1972年12月16日)、去縣里報到寫劇本,迎接全省的文藝會演(1973年4月4日)、去弼時公社采訪(1973年 4月 10、11、13、15號)、參加公社老師聯(lián)歡會演(1973年8月7日)、在張家坊開會半天(1974年10月12日)等。三、娛樂活動,1972年6月20日,韓少功記載了知青加盟打籃球,晚上文藝匯演的情況。另外,還有一些事情算得上這個年齡段少有,但因為時代的特殊帶來的經(jīng)歷,諸如1973年4月28日,在玉池公社衛(wèi)生院,與程大安解剖尸體;1974年4月27日,去戴家里借秧,遇上雷擊,在路上救兩個被雷擊的人。1973年5月11日,去新華書店買查封的書。
從這些生活細節(jié)可以看出,知青的生活經(jīng)歷非常復雜,從他日記內容看,勞作和參與各類文化活動,構成了韓少功知青生活的主體,其中,對他影響最深,記憶最深的是各類勞動。盡管所從事的農活特別龐雜,但繁重的體力勞動,給一個出生城市的年輕人帶來的沖擊,還是讓人印象深刻,韓少功在1972年7月19日的日記中,較為具體地記載了踩打谷機時,給自己帶來的體力挑戰(zhàn),“我是踩(打谷)機子的主力,嗚呵嗚呵地踩上一天,滾筒越來越重,帶泥、帶須、帶水越來越多,根本踩不動,累得人吐涎水。最怕中午收工,烈日暴曬,還要送谷去曬谷坪。兩籮水淋淋的谷,足有兩百來斤。路面本來已經(jīng)很燙,加上擔子一壓,腳皮緊緊貼地,就像爆燒肉皮。這時候的跳腳只是心理想象,因為雙腳根本不聽使喚?!薄暗酵砩?,路面沒那么燙了,但蚊子撲面而來,吃幾口飯都要連連打腿,打得兩腿血跡斑斑,都是蚊子血”?!懊丶?,一倒床就可以呼呼大睡,腿上的泥可能都來不及洗?!?/p>
換一個視角觀照,韓少功從1972年3月到1974年12月,從天井茶場轉點到長嶺大隊后,實際上處于組織隨叫隨到的狀態(tài),由此也可以推斷出韓少功知青年代通過參與多項工作,和當?shù)厣畹纳疃热诤蠣顟B(tài)。對筆者而言,這段極富時代特色的日記,不但激活了我的記憶,也糾正了我的一些認知偏差。先說韓少功日記對我童年記憶的一種激活,1973年12月15日,《長嶺記》提到,“在嵩華(大隊)的冬修水利工地上挑泥,晚上編印簡報。這里同漉湖工地一樣,吃飯有竅門:第一碗不能裝太滿,以便很快吃完,搶到先機便能吃上第二碗;否則,吃第一碗太費時間,一不小心飯桶空了,第二碗就吃不上了。當然,誰也別指望第三碗,因此第二碗要盡量裝,往死里壓滿、壓實、壓緊,壓他個心狠手辣氣壯山河”?!斑@叫一碗快,二碗脹,三碗四碗叮咚咣?!庇袃蓚€細節(jié),其一,是漉湖當年興修水庫,我童年因為住在外婆家,當年小舅舅還沒有結婚,我記得他也經(jīng)常要去修漉湖,從韓少功1973年記載的修漉湖,持續(xù)到我記憶中的1978年,可以說,修漉湖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其二,在鄉(xiāng)村,從小就被告知,一定要吃飯快,而且第一碗不要太滿,以方便盛第二碗,原以為這個習慣是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從韓少功日記推斷,這個已被內化為當?shù)卮迕竦囊环N習慣,其實來源大集體時代的義務勞動,《長嶺記》從一個側面驗證了我的印象。再說對我的一些認知偏差的糾正。韓少功和別的知青不一樣,盡管在離開汨羅前,他僅僅只是展示了會寫東西,毛筆字寫得好的優(yōu)勢,并未完全展現(xiàn)他的文學才能和成就,但當?shù)卮迕駥λ嗄甏纳盍粲猩羁逃∠螅⑶覍⑦@種根深蒂固的記憶和天井茶場聯(lián)系在一起,“天井茶場”構成了想象韓少功知青生活的固定場域,以致遮蔽掉了他更為豐富和全面的知青生活。但從《長嶺記》可以看出,韓少功干過的活非常多,絕不僅僅是人們印象中的茶葉種植。從這個角度而言,1972年3月到1974年12月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對補充韓少功知青歲月的具體情況,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長嶺記》的價值由此進一步凸顯。
除了還原日常生活的基本脈絡,《長嶺記》同樣還原了韓少功作為一個作家知青年代的閱讀、思考及創(chuàng)作歷程的基本情況。從閱讀情況看,韓少功具有那個年代青年的共同特點,喜歡政治類書籍,諸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怎么辦》《新階級》,但同時,他也閱讀一些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品,在1972年10月10日,他勉勵自己背完《岳陽樓記》,“打算從今天起,向黃新心看齊,挑五十篇古文背下來,打一點底子?!弊匀?,那個年代的作品《艷陽天》和連環(huán)畫《山鄉(xiāng)巨變》(1972年12月21日)也構成了他閱讀的關注點?!白x(浩然的)《艷陽天》,鬧糧一場寫得高潮迭起,好看!同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一樣,作者也是鄉(xiāng)土語言高手。賀牛帶來的一套《山鄉(xiāng)巨變》連環(huán)畫也讓人百看不厭,畫得好。畫家賀友直,據(jù)說是他爸的朋友,又是本家人?!庇纱丝梢耘袛?,韓少功的閱讀視域并未被框定在一個單一范圍內,盡管因為特殊的時代氛圍,他會更多地接觸到政治色彩濃厚的書籍,但他也已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價值,并將此視為“打一點底子”。需要留意的是,在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韓少功已經(jīng)開始閱讀《契訶夫的戲劇創(chuàng)作》,并深有感觸,“契訶夫多次強調劇本的‘潛流’,展開來,可能包括情緒、生活、世界觀等所有一切,很多沒說出來的東西”。這種廣泛的閱讀向度,也暗示了韓少功創(chuàng)作資源的多樣性,為后來現(xiàn)代性和反思現(xiàn)代性的精神資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資源、中國革命實踐的左翼資源等多重資源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與閱讀相對應的,是韓少功此時關注和討論的問題,這從他和二姐韓剛的交往中可以看出。1972年5月17日,韓少功回長沙,“見(俞)巴立、二姐(韓剛)、(孫)二毛,姚(國慶)寶、喻紅等。大家討論《實踐論》,議論阿連德,分手前由巴立倡議,輕聲合唱《國際歌》”。也正是這一次回家,韓少功討論了什么是“社會帝國主義”?幾天后,他從長沙回到下放地,在1972年5月21日這一天,又同義妹子爭論,“世上有沒有鬼?”韓少功從現(xiàn)實出發(fā),以三個問題,邏輯性較強地進行了回應,被當?shù)厝苏f成“你們知青只是‘火焰’高,‘火頭子’高,因此就看不見鬼了?!薄盎鹧妗币辉~由此進入韓少功的視域。1972年8月5日,給劉(杰英)寄信和書,主要討論了“列寧的新經(jīng)濟政策”,“我強調兼聽則明,不要簡單地用信條指導行動,要用事實說話,根據(jù)實情辦事?!?972年9月11日,接二姐信,討論“工人階級算不上‘精神貴族’?”韓少功在回信中,顯示了成熟理智的一面,“我回信提出:一、‘精神貴族’的說法可能不妥。工人確實有既得利益,有戶口、國家糧等,依附于國家體制,但他們也是勞動者,同官僚主義階級有天然沖突。二、國家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可能無更好的組織形態(tài)可以取代。無政府主義是空想。馬克思批‘國家’,應該是指資產階級國家?!边@些討論的問題,極其形象地還原了韓少功知青年代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特點,也還原了他關注的興趣點和對現(xiàn)實的關注熱情。和日常生活相對應,這種對討論問題的記載,同樣有助于我們今天回到他的思想和思維現(xiàn)場,回到他當時的精神世界。
事實上,除了閱讀和討論問題,韓少功在下放期間即已開始寫作。他妻子梁預立眼中的第一篇習作《路》,韓少功在1972年5月2日有明確記載:
花了一天時間,第一篇小說《路》大功告成,興奮不已。小克說,元貴這個人物很有味。印象深的細節(jié),是他家吃紅鍋子菜(無油的),灶臺上掛一塊肉皮,炒菜前拿來在鍋里劃兩圈,就算是下油,因此那一塊肉皮可掛上個把月。他去供銷社買火柴,買鹽,買布,也要討價還價的。其實兆矮子就是這樣的人。
小克說,正面人物還立不起來??缮钪校挠兴f的那種高大形象?哪有那些驚心動魄的感人故事?但小克認為,應該是我們的觀察不到家,是我們的世界觀還改造得不夠。這話說得我不服也得服。
除此以外,韓少功還曾模仿當年流行的政治抒情詩,“寫完《十月的旗》,也來一回階梯體,178行”(1972年 7 月 13 日);“寫船工,寫到雞叫,也不覺得累”(1972年9月10日);也提到投完稿后的退稿經(jīng)歷,“先后收到退稿信兩封。老藍寫的樣板戲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一二三,大道理,好是好,但不解近渴。只是抄文件三大頁,也費他心了”(1972年8月6日)。與自發(fā)的寫作一起萌發(fā)的,是韓少功自覺對藝術的思考,在1972年10月11日的日記中,韓少功提到他寫了一篇和守林員有關的小說,雖然沒有留下小說的名字,但留下了他對小說文體的寶貴思考,“什么樣的小說才能成功?什么樣的人物才算是富有時代特色的共產主義新人形象?《戲劇及電影的技巧》一書說,戲劇是一種‘危機’的藝術,又說戲劇其實都是從最后一幕寫起,意思是先要設計高潮,再在前面鋪墊?!碑斎?,如果我們將日記也當作創(chuàng)作,韓少功下放期間的日記,都可算得上自覺的創(chuàng)作,盡管根據(jù)他的自述,寫日記是應一位老師的要求得到認可后所養(yǎng)成的習慣,但韓少功在很年輕的時候,顯然就已意識到日記對寫作的價值和意義,“日記還是有必要寫下去。一是訓練語文,把筆頭子寫活;二是留下記憶,彌補腦記的不足。有些東西,自己以為忘不了,其實很快就忘了,只有日記才可長久保存下來,至少可保存一些線索”?,F(xiàn)在看來,當年的日記,現(xiàn)在的《長嶺記》,確確實實現(xiàn)了“保存一些線索”的重要功能,至少通過這些線索,在四十多年后,我們能輕易地勾勒出韓少功知青期間的創(chuàng)作、思考路徑。
韓少功1968年12月落戶到湖南汨羅時,和他同時下鄉(xiāng)的有“100多位知青(以長沙第七中學的學生為主)”,作為堅守到最后的知青,韓少功親眼目睹了知青的日常生活和命運變遷,作為見證者,《長嶺記》恰好提供了寶貴記錄。盡管戶口已經(jīng)落到農村,從現(xiàn)實身份而言,知青算得上農村人,但因為是政治的潮汐,將這群城市孩子送到鄉(xiāng)間,對他們而言,如何處理鄉(xiāng)村和城市的關系,如何融入農村的生活,始終是一個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和問題。盡管韓少功能較好地融入鄉(xiāng)間生活,但他始終關注同伴的生存境況和命運變遷,這些內容構成了他日記的重要部分,從《長嶺記》提供的信息看,知青的境況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崗位在鄉(xiāng)間的變動;其二,以各種方式返城、回城;其三,在當?shù)亟Y婚生子。
韓少功是1972年3月從天井茶場轉隊到長嶺大隊的,《長嶺記》因此構成了一段相對獨立的記載。這其中暗含的一個轉折,恰恰來自韓少功崗位的變動,在天井茶場,他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在三年茶場生活中,韓少功面對的是超負荷的體力勞動和清苦的飲食。從日出到日落,一天十幾個小時連續(xù)不斷地干活,開荒墾殖、挖溝挑土”。以韓少功自己的話說,這段歲月是“連鋼鐵都在迅速消融的一段歲月,但皮肉比鋼鐵更經(jīng)久耐用。耙頭挖傷的,鋤頭扎傷的,茅草割傷的,石片劃傷的,毒蟲咬傷的……每個人的腿上都有各種血色,老傷疊上新傷”。而1972年轉到長嶺大隊后,其主要任務是“帶動那里的農村文藝宣傳活動,使之成為地、縣兩級的基層文化工作典型?!币苍S因為自己工作的變動,韓少功從1972年開始,在日記中記載了更多同伴的工作變動,諸如陸莉莉被調去學校教書(1972年3月21日)、志寶也去學校當民辦老師,(大部隊)又空出一張床(1973年2月13日),當然還有她(指梁預立,韓少功在長嶺大隊認識的知青,后來戀愛結婚)也被派到學校當老師。對體力勞動繁重的知青而言,當老師算得上一個解脫,“我鼓勵她(去當老師)。去就去,怕什么呢?記全勞力的工分,是個好差事。”
當然,知青內部崗位的調整,只是局部減輕了體力勞動的程度,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身份和出路問題。從1971年開始,國家政策有所調整。1971年2月19日,全國計劃會議結束,“會議確定1971年計劃招收固定工144—155萬人。招工對象包括經(jīng)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的知青。國家開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知青群體產生分化。”這種大環(huán)境的變化,為知青回城提供了政策保障,也導致了知青群體內部的真正瓦解。在韓少功日記中,記載了不少知青的回城情況:沈白薇撤退回城(1972年3月23日),“沈瓜皮(沈白薇)不安心,說一聲對不起,終于打背包走了。她說這里電也沒有,就三兩盞油燈,晚上打得鬼死,太嚇人。她那一天失足,差一點掉進廁所糞坑,更堅定了撤退的決心”。為了回城,知青們想盡各種辦法,在1972年10月22日的記載中,韓少功來回步行八十里,到智峰公社去尋訪同伴,發(fā)現(xiàn)“那里的知青點也冷落了,很多人也在辦病退、困退、各自找回城的門路。據(jù)說有的吃麻黃素,在測血壓時,佯坐實蹲,全身繃緊用力,可憋出血壓上升。還有的,尿檢時夾帶調包,也能混到一個假證明。再不行,有人就狠狠心,折斷自己一兩根指頭,反正那也不妨礙吃飯?!彼鞠牒屯R粯?,和同伴去討論文學,但看到的場景卻是,“他們的豬都快喂成‘野豬’了,兇得很,要咬人,動不動就成了跨‘欄’冠軍,跑到山上去了??隙ㄊ丘I成了這樣?!倍屯橐娒婧?,“才發(fā)現(xiàn)已說不起來,大家有點無精打采?!备闹嚨氖?,當年知青面對地震的強烈愿望就是,“要震,最好就大震,第一要震掉公安局,第二要震掉知青辦,震得戶口都沒有了,大家就可以回城了”。1972年12月28日,韓少功送走了偉伢子,“陰雨天,挑行李送偉伢子到(公社)茶場,趕明早的班車。他終于如愿以償,被株洲縣文工團點名招走,得搶在年底報到”。因為是年尾的緣故,距離韓少功20歲生日只有兩天,這次送別對他的情感沖擊特別強,“深夜回來,寒風刺骨,油燈飄忽,窗子的塑料膜嘩嘩響,孤單感油然而生。再也不會有人去后山吊嗓子了,再也不會有‘我愛大草原——’那種美聲抒情,氣得大家撐著鋤頭,在一大片刨不完的野草前欲哭無淚”。這種狀況持續(xù)一年以后,到1973年4月17日,“放學之后,整個學校已空蕩蕩。只剩下我和黃偉民兩人”,到9月6日,知青點“已潰不成軍”,甚至連排演一臺節(jié)目都無法完成,“小潘從縣里來,代表文化館領導,又要求排演一臺節(jié)目,配合十大的宣傳。但偉伢子、豆豉等都走了,志寶也回城跑病退去了,鑼齊鼓不齊”。當然,那些回城的知青,同樣處于掙扎和自尋出路中,韓少功1974年3月30日提到,肖鵬夫,下放江永的老知青,病退回城當了泥瓦工,其實和鄉(xiāng)村的生活并無太大差異;1974年11月8日,回城知青蝦子(鮑曉明)跑供銷,路過天井,和韓少功住了一晚,在招工無望后,開始搞了一個社隊企業(yè),做化工產品,倒是讓人看到了一條新的路徑。至于知青出路的第三種情況,在當?shù)亟Y婚生子,并不多見,在《長嶺記》中僅僅記載了一次,1972年9月10日,“到(天井)中學,祝賀范菊華當媽媽,全公社第二個‘小知青’誕生了?!睆捻n少功對知青命運變遷的關注來看,盡管他對鄉(xiāng)下的生活投入了巨大的熱情,但從個人而言,內心也一直處于煎熬和掙扎之中,對個人命運的思考事實上成為他知青生活的內在線索。
因為日記的遺失,《長嶺記》并未將韓少功知青歲月的全貌記錄下來,從1972—1974年提供的信息看,伴隨對其他知青命運的關注,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出路,在記錄他人命運變遷的同時,也同時記下了自己的命運變遷。
1972年是韓少功極為掙扎、也極為憂心的一年,也許是知青群體的分化,引起了他強烈的情緒波動,在沈白薇調走后的第二天,韓少功在1972年3月25日的日記里,以熱血般的自信表達了真實的擔憂,“今后的路該怎么走?生活是渾濁的激流,我們是逆流而上的水手。不要依戀過去,也不要空想未來。未來就在你的腳下的每一步!”確實,這段話在青春的激情里,貌似更多的是給自己鼓勵,實際上難掩真正的落寞。隨著知青隊伍的瓦解和變化,一切都不一樣了,1972年4月1日,韓少功回到茶場后,發(fā)現(xiàn)當下的情形和三年前初來時,形成了鮮明對比,情緒上的波動可想而知,“一直陰雨,心情也沉沉的?;氐剑ü纾┎鑸?,發(fā)現(xiàn)已有陌生感。本地農民換了不少新面孔。新來的汨羅知青年齡小,也不認識我們老一輩”。“想當初大家剛來時,恍惚就在昨天,大雪紛飛,天地白茫茫,知青們賴在被窩里不起床,只是一個勁地唱歌。俄國的、朝鮮的、蒙古的唱了個遍,還隔著墻互相拉歌。那樣的歡樂日子一去不返。眼下不再有小提琴和口琴的聲音,更沒有夜深人靜之時,杠鈴重重砸在地上的咣當巨響?!鞭r村環(huán)境固然美好,“滿天星光,一片蛙鳴,幾乎無聲的小溪流水。如此良辰美景有何用”(1972年4月16日)?面對繁重的體力勞動,他一直企圖通過精神的力量來化解肉體上的煎熬,“插完秧,這幾天車水,車水,車水……生活就是頂住、扛住、咬住不放!勞動固然可惡和可畏,卻能使人思想開朗而不空虛、意志堅定而不萎靡、身體強健而不虛弱……正如阿·托爾斯泰所言,一個強大的人,必須‘在清水里洗三次,在堿水里煮三次,在鹽水里腌三次’”(1972年8月8日)??梢哉f,1972年,韓少功面對現(xiàn)實,總是試圖通過理想主義的牽引和自我磨礪的頑強意志來對抗具體生活的挑戰(zhàn),由此也可以感知到他當年內心的困惑和掙扎。
到1973年,韓少功的命運仿佛出現(xiàn)了轉機,5月15日,他得到和高考相關的消息,“聽報上說,大學要恢復招生了,采用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錄取方式。新心勸我還是回公社爭取機會為好,他可以幫我找課本,復習資料”。接下來的時間,韓少功開始復習功課,準備高考,“自我感覺還不錯,但也得做面對最壞結果的準備”(1973年6月28日),但事情并沒有按預想中的發(fā)展,1973年8月4日,他去公社文(教)辦打探消息,“看來果真如新心信中說的,我們肯定都是家庭政審不過關,‘高考未遂’,白忙了?!?/p>
從1968年年初萌生“在反修防修的斗爭中奉獻青春”的熱望,到1968年年底落戶汨羅成為知青,經(jīng)過天井茶場三年的勞作和長嶺大隊三年的歷練,盡管相比其他知青,韓少功更能堅守理想主義的信念,但直面現(xiàn)實,面對曾經(jīng)戰(zhàn)友的潰散,韓少功對未來的迷茫也變得真實而無從掩飾。1974年末,韓少功回長沙,和母親有過一次直接的對話:
平時離家出門,媽媽從不遠送。但昨天媽媽執(zhí)意要送,說趕火車還來得及,于是在越來越暗的黃昏里,陪我走過一個公交站,又走過一個公交站。我知道她想說什么,就說:“我不會怪爸爸的”。
她沒說話。
我又說:“我現(xiàn)在一切都好,你不用擔心?!?/p>
她看我一眼,還是沒說話,大概好多話不知該如何說。
在韓少功后來的寫作中,他幾乎很少涉及個人隱私,這次日記中透露出的和母親的對話,可以窺視到韓少功內心的擔憂和倔強。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現(xiàn)個人命運變遷的同時,《長嶺記》隱藏了另一條重要的線索,盡管前面提到,在韓少功的創(chuàng)作中,他很少涉及私人情感,但日記作為一種真實、在場性強的文體,往往會對私人感情有著原初的記錄,《長嶺記》不經(jīng)意中展現(xiàn)了他知青年代收獲的寶貴戀情。韓少功第一次在日記中提到戀人梁預立是1972年4月2日,離他從天井茶場轉到長嶺大隊不到兩周,在一次勞作中,韓少功記錄,“天轉晴。挖茶坑。每人四十個洞的任務,長、寬、深都得有一尺五。這全看運氣,碰上松土,半天干完,還收早工。碰上鐵硬的‘巨咬子土’,就喊天吧,耙頭下去常常就會彈跳回來。”正是在這次挖茶坑的勞動中,韓少功首次提到了梁預立,“志寶幫豆豉(兩人好像已分手)。我?guī)退薄?972年5月13日,19歲的韓少功確認了青春戀情,和任何一個青春期的男孩一樣,他在日記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戀愛的心跳,“這就是愛情吧?這就是愛情嗎?也就是看一眼,心里莫名地跳。”在同一天,韓少功記錄了一件事,和知青陸莉莉、志寶一樣,“她”獲得了一個當民辦教師的機會,“今天,大老胡一來就大喊,說公社來電話了,決定讓‘鴨婆子’頂替‘豆豉’,去當民辦老師,而且明天就得去,不能拖延!”從日記內容看,兩人的交往極為克制,梁預立去當老師后,約定和韓少功一個星期只能見一次,“她又對我提要求,說她真去了,往后肯定忙,希望我少去找她。這個我同意,向毛主席保證,頂多一周一次?!蓖瑫r,梁預立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經(jīng)常給韓少功提供學習上的方便和資料,1972年7月24日,韓少功記錄,“她下午送來竹墊和薄被子、一瓶墨水、三本《譯文》雜志?!苯?jīng)過一年多的交往,目睹同伴們通過各種途徑離開鄉(xiāng)村,韓少功和梁預立幾乎成為最后的留守者,兩人在孤寂的鄉(xiāng)間成了彼此最重要的精神支撐。1974年8月5日,在志寶成功病退、小克獲推薦去岳陽師專念書后,韓少功成了大隊部“最后一個知青”,此種情況下,大隊覺得往常的攤派方式已失去意義,讓韓少功出自由工,而為了照顧“她”,他選擇了靠近學校的地方,兩人開始了更多的日常交往,也真正觸及了最為普通的瑣碎生活,盡管也有平靜中的溫暖,但內心依然忐忑不安,“我白天打禾,晚上住林老師那間房,就在她隔壁,給她壯壯膽。每次收工回來,我們一起去地上摘菜,然后她淘米,我打水,她炒菜,我燒火,她洗碗,我掃地,她洗衣,我潑水降溫……儼然‘老夫老妻’的日子,過出了小溫暖,但也讓人略感不安——就這樣過下去嗎?永遠就在這破山?jīng)_里過下去了?”
這種狀況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以致梁預立家里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她爸做了最壞的打算,說萬一她沒機會回城了,以家里的全部積蓄,每個月五元或十元,也能補貼她二三十年。”直到1974年12月28日,事情才出現(xiàn)轉機,“事情來得很突然。新心(被)招工了。去長沙第三醫(yī)院報到。幾乎是同一時刻,她也撞上大運,被長沙二輕局醫(yī)藥公司錄用,手續(xù)很快辦完,連(學校的)歡送會都來不及開”。
兩天后,1974年12月30日,韓少功獲得消息,29號那天“我也被縣商業(yè)局錄用了——其實是縣里怕幾個知青筆桿子都被挖走,就讓文化館借了商業(yè)局一個指標,趕緊把我截住”。到12月底,韓少功順利到縣文化館報到,暫住在客房里,結束了六年的知青生活。三年后,韓少功參加高考,離開汨羅文化館,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堕L嶺記》以細致的記錄,為讀者了解他知青經(jīng)歷中1972年到1974年的具體生活,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注釋:
[1][2][4][5][6][7][9][10][11][12][14][15][16][17][18][19][25][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6][47][48][49][50][51][52][53][54][55]韓少功:《長嶺記》,《芙蓉》,2021年第2期。
[3]韓少功下放的知青點有一大片茶場,叫天井茶場,這片茶場留存至今,我上高中時,每次從湖南汨羅三江鎮(zhèn)坐縣際班車去往縣城,必然經(jīng)過這片茶場,在上小學以前就被告知,天井茶場是韓少功下放的地方。
[8]“你看見的鬼穿衣沒有?你見的鬼多不多?那些鬼只講本地話嗎?”
[13]梁預立在《誘惑》(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頁)的《跋》中提到:“我記得,又送走一批伙伴招工回城后,他寫了第一篇小說習作《路》,就是在隊長家的堂屋里寫成的。那時他在我們知識青年中算是能寫點什么的了,出黑板報,或是為文藝宣傳隊編點什么說唱劇、對口詞、三句半等等。他不滿足,就寫小說?!堵贰返牡谝粋€讀者是我,好像也就是唯一的讀者。那是寫鄉(xiāng)下修筑一條機耕路的故事,他自覺寫得很幼稚,也就沒拿給別人看?!?/p>
[20][22][24][26][45]武新軍,王松鋒:《韓少功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第15頁,第17頁,第15頁,第11頁。
[21]韓少功:《長嶺記》,《芙蓉》,2021年第 2期。1974年12月29日記載,“沒錯,我已成為(長嶺)最后一個知青了,可能就是同命運頂上了。但我不會說孤單,不會說痛苦,不會說絕望,不會說我想哭。我橫下一條心決不!一個聲音在對我說:‘這里就是羅得島,這里有玫瑰花,就在這里跳舞吧!’”
[23]韓少功:《山居心情》,《天涯》,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