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妮娜
在素質教育持續(xù)推進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高度重視。小學科學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自身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進,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針對科學學科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針對小學生在科學學科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教師可將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入,難度降至較低,輔助學生以實際生活體驗出發(fā)理解抽象難懂的科學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科學學習效率。
其一,關注程度不足?,F(xiàn)階段,雖大部分學校高度關注且也致力于科學學科建設,然而仍有部分學校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對科學課程價值并未足夠重視,配套科學教學器材不齊全,科學教學體系也不完備[1]。且大部分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也多數(shù)停留于傳授科學知識的淺層層面,加之授課方式單一,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科學教學成效不好。
其二,課程設置合理性不足。部分學校并未精心設計科學課堂,甚至存在利用自然課替代科學課的情形。在課時安排方面也不盡合理,如每星期僅安排2 ~3節(jié)科學課程,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其三,學校教學資源不足。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常常發(fā)現(xiàn)教學設備配置充足。另一方面,教師數(shù)量不足的問題也較為普遍。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后地區(qū)學校并未配備專業(yè)的科學教師,從而使得科學課程的展開受到阻礙。
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科學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學生生活經驗、個體認知作為出發(fā)點。通過深化學生學習體驗,幫助學生認知科學學習樂趣,進而對科學知識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并可將所掌握科學知識應用至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2]。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方法,還可從學生身邊事物著手,以此彌補教學資源不充足帶來的問題,確??茖W教學順利進行。除此之外,教師應以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教學中借助真實案例的引入實現(xiàn)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推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逐步形成。
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對學生提出應抓住課堂45 分鐘的要求,主要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充分集中注意力,盡可能多地掌握教師所傳授的新知識。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實現(xiàn)對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吸引,并以此推動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身邊常見事物著手,引導學生探究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并以此推動學生對科學知識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把液體倒進水里去》此部分內容時,便可設計魔術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將兩個量杯中的100ml 透明液體倒在一起,隨后讓學生對體積變化加以觀察,讓學生通過對所熟悉的生活動作的觀察從而獲得新的認識,并通過對融合后液體量的觀察實現(xiàn)對原有1+1=2 不同的認知。這種情形下,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有效激發(fā),而且有助于緩解學生對于新知學習的抵觸及畏難心理,促使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也可掌握科學技能、科學知識[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生活場景的創(chuàng)設,實現(xiàn)新知的導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而促使學生以良好狀態(tài)進入新課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效率。
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主要目的是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落實于課堂教學當中,并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出來。分析傳統(tǒng)課堂教學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往往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對于科學與生活的關聯(lián)以及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并未重視。生活化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弊端,并借助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構建拉近學生實際生活和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表達感情、交流思想并學習科學知識。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食品包裝上的信息》此部分內容時,可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對家里近一周所吃的食品包裝加以收集,同時要求各小組合理調配食品包裝袋,并盡可能地收集不同類型的食品包裝袋。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所應用的教學素材均為學生所熟悉的內容,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深入體驗生活,進而緩解學生對于新知的陌生感。
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在學習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時將會產生親切感及真實感,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學生也可認識到科學知識無處不在,學習科學知識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生活,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4]。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科學化教學情境的構建,以學生生活經驗作為著手點,建設學生體驗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對科學知識加以理解,可實現(xiàn)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興趣,調動學生科學學習活動參與積極性和熱情,進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推動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還可利用真實性、趣味性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展開后續(xù)學習活動,從而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知識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主要是對學生前一階段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此時調動學生積極性及增強學生學習信心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在知識鞏固環(huán)節(jié)應對傳統(tǒng)的題海戰(zhàn)術加以摒棄,要重視生活實際的融合[5]。教師在知識鞏固階段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仍需對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要求等加以充分考慮,以此加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鞏固及應用,推動學生科學應用能力的提升。
新課改持續(xù)推進背景下,諸多教育人士提出應對傳統(tǒng)教學所存在的時空限制加以突破,借此除可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外,還可對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的渠道加以拓展,因此要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通過生活經驗彌補自身認識存在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課堂中所掌握的知識向實際生活情境中遷移。
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樂音和噪音》此部分知識后,學生展開激烈討論。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借助課余時間走入操場、食堂、校內廣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場所對不同聲音加以辨別,并歸類聲音類型,并布置對聲音分類情況探討課后作業(yè)。這種課后作業(yè)具備較大彈性空間,可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進行培養(yǎng)和鍛煉。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對傳統(tǒng)的僅重視學生考試技巧及理論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加以轉變,借助課后實踐活動的展開,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時,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xiàn)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6]。
由上述內容可知,教師在小學階段所展開的教學活動將會對學生學習效率、教師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科學有效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引入。同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對各課堂教學活動予以充分關注。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生活化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學生實際生活體驗著手,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對抽象難懂的科學知識形成更為直觀、具體的理解,并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遷移至實際生活中,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新的科學教學方式除可提高學生科學知識學習能力、科學知識靈活應用能力外,還可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