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春
(江蘇省泗洪縣明德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生物作為學生認識世界的學科,在生活中處處都會運用到生物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生物知識的教學,更要加強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促進生物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
生物學科主要研究生命的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生物學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生物學科教育教學方面仍舊采用陳舊的教學模式,且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與傳統(tǒng)教學理念相符,因此不適用于當前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實踐活動逐漸增多,社團活動也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社團活動是指學生立足于校園生活,利用課余時間,圍繞社團宗旨而看的各種健康有益的學術、科技、文藝、體育、娛樂等活動。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并參與進去。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就可以將社團活動與生物學科課程進行整合,整合模式下的生物學習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使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有效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當前初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包含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初中生物作為科學教育領域的重點學科之一,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提升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育發(fā)展的新目標,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充分利用社團活動的優(yōu)勢,以實踐活動作為主要課程內容,將社團活動與生物課程有效整合在一起進行分類,為學生構建知識型社團、能力型社團類別的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2.1 知識型社團活動。知識型社團活動是以生物學科所學知識為基礎開展的社團活動,在此基礎上構建與之相關的社團活動。在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又保障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型社團一方面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基礎知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運用趣味性的方式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以《病毒》社團活動設計為例。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發(fā)現(xiàn)、種類、結構、生活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材在介紹了動物、細菌、真菌后,本章介紹病毒,更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生物界的幾大類群。在信息時代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學生通過媒體等渠道初步認識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對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病毒是怎樣感染人體的,它在人體內是怎樣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學生對于這類知識的認知少之又少,因此本章節(jié)教學重難點內容在于引導學生了解病毒的結構與生活環(huán)境。由于知識難度較大,教師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不理解所學內容,在之后的復習課上也會出現(xiàn)僅僅只是老師在講,學生聽的現(xiàn)象。此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社團活動以舞臺劇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重難點。
以“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為劇名,劇中設置大腸桿菌、噬菌體、非典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四個角色,將病毒外殼內部遺傳物質的關系比喻成衣服和身體的關系,將病毒生存的環(huán)境比作房子。通過三兄弟之間的攀比、諷刺、挖苦了解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與生活方式。第一幕是奔波在外的三兄弟在病毒村相聚的情境,三弟大腸桿菌第一個出場進行自我介紹,緊接著二哥煙草花葉病毒出場。二者之運用調侃、挖苦的語言向學生展示兩種病毒的結構形態(tài)以生存環(huán)境,大腸桿菌噬菌體利用道具邊做動作邊進行表演,生動地展示病毒的分裂與繁衍。而煙草花葉病毒的繁衍過程及生活環(huán)境則是通過攀比的對話內容進行體現(xiàn)。最后則是以大哥非典病毒的出現(xiàn)掀起一個高潮,大哥帶著其獨特的冠狀外形向其他兩個病毒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
知識型社團活動以舞臺劇的方式表示教學內容,運用趣味的方式,寓教于樂,使表演者在表演前后準備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而觀賞者在愉快地欣賞過程中也能進行學習。
2.2 能力型社團活動。能力型社團活動是指在社團活動過程中應用到生物學科學習過程中所運用到的基本技能,以探究活動為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訓練學生動手能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斷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了加強學生生物基礎知識的鞏固和運用,使之更加牢固地掌握最有用的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的生物學知識,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社團活動內容。
社團活動主要由5~6名初一至初三的學生組成,學生志愿報名參加?;顒庸卜譃?個內容:①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觀生物標本室觀察。②分組調查校園里的植物種類。本次活動要求教師觀察、采集和比較校園內的植物,找出他們各自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制作一期紙質海報展示調查結果,用匯報的形式將探究過程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小組成員分工參觀并初步認識校園內植物,拍照并做好記錄,將不認識的植物進行重點記錄,將采集到的植物葉片、枝條或者是其他特征部位壓制成標本,帶著標本向教師或者是通過其他渠道弄清植物名稱及特性。③分組探索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第三個活動以實驗為主,學生動手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小組成員設計實驗方案和流程,確定實驗所用的綠色植物,提前準備好操作材料。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分工合作,按照方案完成實驗,最后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④制作生態(tài)瓶,探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探究。
能力型社團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避免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通過調查、采集、實驗、研究、分析等方式完成社團任務,更加體現(xiàn)了對知識掌握情況的高低,使學生的能力在探究活動中不斷發(fā)展。
3.1 關注人文底蘊,注重學科知識的擴展。生物學是一個知識系統(tǒng)十分豐富且復雜的知識體系,結合了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現(xiàn)象等內容,是一個通過探索認識世界的過程。生物學的發(fā)展是通過人類不斷地發(fā)現(xiàn)、研究而產(chǎn)生而來的,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科學家都是學生值得學習的榜樣。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加強人文底蘊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開展以“生物學歷程”的活動,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搜索、查閱書籍等方式來搜集生物學家的故事并進行分享,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習生物學家身上的優(yōu)良品質與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活動,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關于生物學科的內容。在社團活動中開展生物小講堂、生物發(fā)展史、偉大的生物學家等主題的分享活動。
在《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中向學生闡述了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出示了含羞草的葉子、烏賊的墨囊以及尺蠖和枯葉蝶地擬態(tài),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在環(huán)境中通過自身不斷進化,為了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方式,進一步證明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具有普遍性這一觀念。而部分學生在學習后對尺蠖和枯葉蝶的擬態(tài)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然后通過搜索與查閱,進一步了解枯葉蝶的外形以及遇到危險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最后將自己的調查的內容進行了整合處理,配上PPT課件,形成了一篇完整的演講稿。在之后的社團活動中則向其他同學詳細地介紹了她調查而來的結果。在這樣的方式下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孩子啊準備演講稿的過程中提升了搜索、查閱、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3.2 倡導實驗探究,培養(yǎng)科學精神。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而在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加強實驗教學無疑是最重要的教學途徑。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驗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在社團活動中可以研發(fā)實驗研究課程,通過不同的實驗研究課程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指導學生針對一些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進行觀察、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結果、總結實驗經(jīng)驗等步驟實現(xiàn)對其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在這些以實驗為主的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再通過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對問題進行假設,并能夠運用規(guī)范地方式實施實驗,然后分析、交流探討實驗結果,通過一系列操作后得出最終結論。
以《顯微鏡下的小小世界》為主題設計的社團實驗活動為例。顯微鏡是一種復雜的光學儀器,其作用是將觀察的標本放大,以便觀察和分析。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不同物質的細胞結構,在這里以“觀察植物細胞”實驗為例。本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并會初步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首先選擇操作材料、設計實驗步驟,通過制成臨時切片,逐漸熟練操作,加深體會。在觀察了植物細胞后,學生再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交流實驗結果,并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再最后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自己觀察的物象結合教師的講解練習繪畫細胞結構簡圖,使學生的知識技能不斷提升。
3.3 結合學科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生物學不僅是研究生物來源、動植物發(fā)展的學科,同時也是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學科,生物學科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對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科所學知識,多設計開發(fā)引導學生健康生活的社團課程。
例如,《用藥和急救》是從傳染病到健康問題的過渡部分,主要讓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中的安全用藥常識以及常見的急救措施,使學生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而為了加強學生的對急救措施以及常用藥品的認識,教師就可以通過社團活動課程來加強學生的操作能力,組織學生進行急救演練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頭部右側止血演練、前臂骨折演練、小腿骨折演練、溺水后心肺復蘇演練等活動,規(guī)范學生的急救操作,使學生明確在遇到突發(fā)狀況時如果動作不準確則會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急救知識的認知與操作。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擁有健康飲食習慣一直都是老師和家長比較操心的方面。因此教師可以以不同季節(jié)的健康飲食分類來組織學生進行社團課程,讓學生通過對食物的調查發(fā)現(xiàn)哪些是有益的食物,哪些是對身體有害的食物,并撰寫調查報告。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健康飲食心得,分享自己或者是他人的經(jīng)驗,進一步掌握健康飲食的優(yōu)點,使每個人都能形成健康飲食習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季節(jié)美食,例如在夏季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制作“芒果撈”“綠豆湯”“涼蝦”等消暑降火的食物。使學生在學習健康知識的同時還能提升動手操作能力。
3.4 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促進社團活動的開展。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探索過程與結果是否有價值的判斷,也是判斷教師教學能力高低,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措施。教師的教學宗旨是通過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發(fā)展、成長造成積極有意義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在常規(guī)教學中,還是在社團活動中,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就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在社團活動與生物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教師將評價重點著眼于學生過程性評價,不再僅僅只是以結果性評價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而在評價方式上也進行了改善處理,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三種評價整合的方式,體現(xiàn)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通過多方面的評價,從而推動社團活動的順利進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在社團活動中教師要合理運用過程性評價,為學生營造自由、平等的評價氛圍。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則要多采用鼓勵的語言內容,鼓勵、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評價獲得自信心。
而在評價的形式方面也可以實行多樣化,教師可以在學期結束通過演講比賽、匯報表演、成果展示的方式來進行評價。不同于之前活動的地方在于,在學期結束的演講活動、匯報表演活動、成果展示活動中,教師不參與其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自由選題撰寫演講內容,自由選擇組員并編寫劇本進行表演,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參與到學生任何準備活動中。在最后則采用民主投票或者是其他方式來進行評價。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得學生的個人能力在準備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還使得評價更具真實性。
綜上所述,將生物課程與社團活動進行整合應用是有效提升學生生物基礎知識能力水平,加強實踐能力發(fā)展,促進生物學科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以此教學方式作為基礎,不斷地探索、完善,最終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