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志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情境教學法因為契合新課程改革精神且能滿足語文教學要求,所以被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不足,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內(nèi)容分析,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有效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貫徹和落實情境教學策略,促進高中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情境教學法指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有目的地對教學情境進行還原或創(chuàng)設,通過營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場景讓學生學習和理解教學內(nèi)容的教學方法[1]。情境教學法可以借助具體、有趣、形象的場景建構,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所以情境教學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F(xiàn)代教育研究和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適當?shù)那榫晨梢援a(chǎn)生認知沖突,有啟發(fā)思維、調動積極性的作用。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教學渲染氣氛,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所以,許多人都主張借助情境教學使學生從被灌輸者的身份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課堂的參與者。
語文是最基礎的一門課程,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性較強,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許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增加和突出語文的趣味性。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師生平等對話、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有所感悟的課堂。但是,之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將語文知識講述、語文技能訓練當作教學的重點,很少結合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場景,因此很難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這樣的課堂不僅缺少趣味性,還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情境教學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活力、更加生動,還可以讓學生變得更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況下,教師要加大對現(xiàn)代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應用,將包括情境教學法在內(nèi)的新教法融合應用,凸顯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問題是思維培養(yǎng)的關鍵點,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式,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散、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開展情境教學活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的問題情境設計中,教師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水平,以《課程標準》為基礎,設計課堂問題,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確保設計和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相符。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構建具有激趣、啟智功能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出現(xiàn)認知沖突,進行深入思考,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內(nèi)容,并且對課文進行相應批注,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寫作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通過對整篇課文的閱讀,同學們對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有所了解,如清靜、悲涼。那么文章中有哪些段落描寫了這些特點呢?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中,描寫了哪些景色?”教師可借助這樣的課堂問題設計,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獨立思考問題并找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借助一系列問題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了解了作者描寫的秋的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掌握此類作文寫作特點及情感表達方式,在以后面對同類文章時,能夠更好地分析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驅動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結構,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劇創(chuàng)編和表演,開展情境教學活動,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2]。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學習情況,將學生合理分成若干小組,并對其進行合理分工,發(fā)布相應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完成合作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加強互動與交流,促進學生思維碰撞,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為課堂教學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雷雨》為例,本篇課文是話劇節(jié)選,情感豐富,情節(jié)曲折。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構建合作教學情境。《雷雨》作為一部現(xiàn)代劇,對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變動和現(xiàn)實進行了展現(xiàn)。在教學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人物關系進行把握,結合人物的語言和神態(tài)描寫,對人物心理和性格做出分析。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如在課文的前面有“舞臺說明”,其有著什么樣的作用?魯侍萍有著什么樣的人物性格?在設計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以交流和討論為基礎,得出相應的結論。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文言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和表演。例如,在《鴻門宴》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小組劃分,讓學生選擇其中的片段,做好人物角色安排,對每個人物進行分析,考慮人物的形象、語言、動作、神情等,開展創(chuàng)編和表演活動。通過表演,學生不僅可以體會文中每個人物的性格,還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課文,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在課本劇情境中,學生可以了解古代的座次文化、飲酒文化等,豐富文化素養(yǎng),同時還能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體會語文的重要意義,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情境。教師通過分析語文知識內(nèi)容,找出和生活相關的元素,優(yōu)化課堂活動設計,將現(xiàn)實生活情境進行還原,豐富學生課堂體驗,能夠讓學生從生活視角看語文知識,體會語文學習的重要價值。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為例,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將夜晚欣賞荷塘月色的場景描寫出來,有著獨有的韻味。散文有著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雖然文字優(yōu)美,但是一些學生由于閱讀理解能力、文學鑒賞能力有限,無法體會散文的內(nèi)在美。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能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快樂參與的情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安排,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賞月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盡可能選擇有湖或者有潭的景點,讓學生真實地欣賞到月色,沉浸在美景中。在情境活動中,學生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師可以根據(jù)高考題目類型,讓學生再次閱讀文章的選段,如四到六段落,并設計相應的題目,讓學生思考并作答,如題目:(1)賞析文中“裊娜”和“羞澀”兩詞使用的妙處;(2)“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中的“這”表示什么,作者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3)第四、五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第六段中的情感表達和第四、五段有什么不同;(4)如果給第四段添加一個標題,你會怎么寫(不超過六個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生活化情境,優(yōu)化課堂導入設計,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課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高考特點引入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感悟課文創(chuàng)作特點,體會其中蘊藏的情感,提高綜合能力[3]。
相對于初中來說,進入高中后,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發(fā)展,心智也逐漸成熟,同時學生也處于青春期的后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教師意志的影響力逐漸變小。因此,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然不能像以往的語文教學那樣,而是應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和引導,考慮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引入多媒體技術,借助多媒體播放圖片、視頻及PPT等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例,學生通過課文閱讀可以了解,本文主要講述了二戰(zhàn)期間德國的暴行。但是,學生對二戰(zhàn)歷史了解有限,尤其是對二戰(zhàn)歷史中國外的事件,雖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清晰、直觀的認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展示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圖片,為整節(jié)課程奠定基調。然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的片段將南京大屠殺和納粹集中營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學生情感的轉移,完成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各種教學因素進行挖掘,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科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要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分析,結合其中的抽象內(nèi)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具體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要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和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4]。
語文課堂教學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一直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的。要想確保語文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課前進行細心、周密的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注意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使諸多要素都轉化為有利于課堂生成的“工具”。不過,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應用都要考慮是否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有幫助。同樣,在應用情境教學法來實施教學時,教師也要注意教學的靈活性,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教學分層的需要,將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靈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提高。
例如,在《祝?!芬晃慕虒W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人物形象特征,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祝福》中的一些片段,包括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的情境,以及在魯鎮(zhèn)生活了一段時間逐漸適應,再次到魯鎮(zhèn)被眾人排斥、嘲諷,最后一個人拄著拐杖在風中躑躅的情境。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讓學生對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有所認識,報以同情。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在故事敘述中隱藏的強烈的愛憎之情,教師可以“祥林嫂的悲劇命運”與“作者感情”為重點設計并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魯迅先生筆下刻畫過諸多小人物,如閏土、豆腐西施、華老栓、阿Q、祥林嫂等。魯迅先生對這些小人物持什么態(tài)度?到底是什么導致了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是周圍無情的人,還是封建社會、陳舊思想?如果你遇到祥林嫂這樣沒有文化,但是有著悲慘遭遇的人,你會如何對她?會不會像魯鎮(zhèn)的人們對待祥林嫂一樣冷酷無情?關心、尊重他人是一種美德,為什么魯鎮(zhèn)的人們不關心、同情祥林嫂?”然后,讓學生討論問題,探究導致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體會作者的情感。
綜上所述,語文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應注重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其引入高中語文教學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內(nèi)容,考慮學生的具體學情,構建問題情境、合作教學情境、生活教學情境、多媒體教學情境,將教學情境具體化,降低語文知識學習的難度,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