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爽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闡述了加強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為了響應這一號召,全國高校開展了各種教學改革活動,關于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也應運而生。本篇文章將以實例為證,首先,展示如何在英語閱讀課程中實現課程思政,如何把生活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課堂,實現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重在調動學生課堂發(fā)言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對高校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對民辦高校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21世紀人才的培養(yǎng)旨在教育具備核心素養(yǎng)的5C人才,英語課程思政,不再是傳統(tǒng)的講授語言結構,更多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的能力,同時,教會他們辯證地看待不同文化差異,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民辦高校教師目前面臨的是一批出生在新世紀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出生的年代以及這個年代賦予他們的使命和任務跟以往的年代有所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思想活躍,追求自由,追求新奇,容易受到網絡媒體不同思想意識的影響,教師需要幫助他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信。除此之外,民辦院校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①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②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注重詞匯、語法層面,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因此,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更要增強學生文化知識與跨文化溝通能力,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當前我國經濟體系正處于快速變革時期,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國際化潮流的興起,網絡技術的進步,讓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價值困惑,造成了他們思想混亂,產生了一定的道德失范現象,同時也造成了他們缺乏理想信念。新時代青年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青年大學生要擔負起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歷史責任,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而當今大學生思想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他們價值多元趨向是教師無法逃避的現實問題。英語教學隸屬人文學科,其本質是人文教育,兼具培養(yǎng)學生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的雙重目標。此外,英語閱讀在中西語言、文化、意識形態(tài)上容易產生碰撞,是“課程思政”的前沿地帶,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弘揚中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中堅力量[5]。
英語閱讀課程涵蓋了各種題材的文章,更強調對不同文化產生的原因進行解讀,最終在多元文化中能夠“求同存異”。文章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為依托,而本教材主要以歐美國家文化為載體,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了解了西方的風土人情和異域文化,涉及中西文化差異的文章卻屈指可數。因此,英語教師如何借西方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滿足國際社會多層次、多樣化了解中國的需求,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收獲更多“粉絲”,最終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的要求落到實處,這才是當代外語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
本篇論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中第二單元“A Life Full of Riches”文章為例。首先,從文章標題入手,讓學生闡釋對文章標題的翻譯:富足的一生。接著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給出單詞“rich”的同義詞,大部分學生都給出了像“money,happiness,material wealth”這樣的字眼。為了讓學生全面認識“富足”的含義,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生活中熟悉的案例,讓學生全員參與討論,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效果,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當代大學生喜歡宅宿舍缺少運動、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課堂上愛玩手機等不良現象,引導學生人生中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F代社會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在人才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每個大學生都要履行國家和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明白健康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最基本條件,健康既屬于個人,也屬于整個社會、國家和民族?!吧倌陱姡瑒t國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僅是和自己的利益切身相關,更是關系到國家未來的興衰和民族的振興。新世紀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新的競爭與機遇。只有對未來有明確的努力方向,腳踏實地不斷進取,有理想和事業(yè)上的追求,才能促進自身健康的發(fā)展,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篇文章案例教學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認知教學,另一條是思政教學。認知教學中我們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前通過學習通平臺上傳課件,提前讓學生熟悉文章基本詞匯和語法知識,讓學生了解本篇文章寫作手法和主要內容。本篇文章通過一個年幼孩子的問句:“Are your Poor?”引發(fā)了作者一系列的回憶和思考。在文章段落銜接上,作者采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分別闡述了他在物質財富的不足。比如:他每次填寫稅務表格的時候,發(fā)現自己淪落到最低收入的等級;過去的35年,他也只度過一次假期;他家的黑白電視還是朋友8年前贈送的禮物;他1999年的汽車已經跑了10500英里,磨損相當嚴重;他的公寓也勉強適合居??;平時的衣服也都是工作服以及他對電腦的需求都需要去圖書館才能實現;但同時又向讀者展示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富足”。比如,53年以來,他很少生病,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寫作方面,他的詩歌可以帶給讀者樂趣,極具寫作天賦;他擁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寫作方面的朋友,是他生活樂趣的主要來源以及他樂善好施帶給他的歸屬感。當作者講到他擁有一臺別人送的舊的黑白電視、一輛磨損嚴重的汽車、一座能夠容納他的房子、一些適合他工作穿的衣服時,似乎作者是在向讀者羅列他的物質財富匱乏,實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知足者常樂”的道理。大學是青年人邁向社會、邁向成年的關鍵階段,他們又出生在一個經濟優(yōu)越的好時代,所以,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開始各種經濟上的攀比,部分學生出現資金透支,以彰顯自己“富足”的生活條件,保障自己的面子和所謂的朋友圈,這也導致近年來高校學生成為金融詐騙的主要目標。同時,隨著中國走向國際化,大學生受到不同文化的沖擊,很容易摒棄了中國文化中“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沉迷于對各種物質財富的追求和攀比。因此,正確看待財富、學會理性消費,建立健康積極的財富觀,已成為當代大學生亟待彌補的一課。
作者在第二大部分講授自己不認為自己“貧窮”,是因為他53年以來,保持身體健康,具備寫作的天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他在幫助別人時,別人在精神上給予他的“饋贈”。他認為和物質財富相比,精神富足才是他無形的財富。在這一部分,教師可以通過該故事,引導大學生從事各種志愿者活動,鼓勵他們志存高遠,堅定崇高的信念,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環(huán)境保護、志愿服務、參軍、到基層就業(yè)等各種號召,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搜集當代大學生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從身邊人物感受英雄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明辨是非,堅決抵制不良作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社會組織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提高了學生自身的素質,也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2]。
《山高路遠》 近代汪國真
“呼喊是爆發(fā)的沉默,沉默是無聲的召喚,不論激越,還是寧靜,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遠方呼喊我,我就走向遠方。如果大山召喚我,我就走向大山。雙腳磨破,干脆再讓夕陽涂抹小路,雙手劃爛,索性就讓荊棘變成杜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通過讓學生閱讀該材料,結合本篇文章的標題“富足的一生”討論“富足”真正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1世紀初,國外學者們對教育領域多模態(tài)化研究表現了極大的興趣。Stein提出多模態(tài)教學法,課程、教學與評估應以學習環(huán)境模態(tài)特征為中心而開展,認為課堂上所有交際活動都是多模態(tài)[6]。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課程側重對詞匯、語法知識靜態(tài)的講授,而教師所在院校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薄弱,對英語學習認識不清,英語學習興趣較低,導致自主學習動力不足。課堂上試圖用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來把閱讀中的內容情景再現,把抽象的語法知識生動化、具體化,讓學生自愿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是讓教師頭疼的問題。而多模態(tài)教學試圖從視覺、聽覺、觸覺等,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把沉悶的課堂變?yōu)閷W生的“天地”,使學生主動地去接受學習,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7]。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是一項讀者依靠已有知識,有意識地運用閱讀策略,有效地預測理解所讀語篇意義的認知過程[1]。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教師把詞匯、語法、句子結構分析和翻譯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難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學完的感覺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更不用說和作者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而學校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薄弱,對英語學習重視不夠,導致自主學習動力不足。英語閱讀課程以詞匯、語法知識為橋梁,旨在傳播中西文化差異。而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單純地通過黑板、教材或者口語表達傳遞給學生[3]。因此,我們在課前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或者視頻等途徑,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幫助學生清理文化差異帶給他們的閱讀障礙;課堂中側重對學生從認知領域重構文章框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寫作的過程,從認知層面,通過推理式理解、思辨式理解、批判式理解以及溝通式理解,重構文本作者和學生讀者之間的橋梁,加強學生和作者之間的交際力度,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同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具備審辯思維能力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8]。課后通過小組討論、材料搜集拓寬學生學習范圍和獲取知識的渠道,促進生生互動,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的好方法。
一直以來,外語學科肩負著促進中西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使命。英語閱讀課程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西方歷史,掌握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更肩負著“育人”的重任。因此,如何通過文學作品欣賞,在品味不同中西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思維的包容性,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自信心才是我們教師亟需解決的教學問題,也是各位英語教師在教學研究上需要下功夫的地方。而英語閱讀中實現課程思政,可以借助閱讀文本實現社會關聯(lián)和價值觀的身份認同,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自信、堅定民族自豪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