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勞動街小學 鄭戈洲
小學和初中是義務教育階段一脈相承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的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英語水平兩極分化、開口難及讀寫能力弱等現象,主要是由于中小學教材和教學方式差異較大,初中英語教學以講授知識為主,且中小學英語的師資配置與課時設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強化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知識銜接、教學方法的銜接、教學目標的銜接,抓好中小學的過渡階段,充分遵循學生的英語學習心理規(guī)律,以平緩漸進的方式達成英語教學的總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課程活動開展的基本導向,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具有檢查、反饋、完善等功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也需要進行教學目標的銜接,應兼顧小學和初中的英語教學要求,使學生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快速適應初中的育人模式。教師應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確保課程設計與目標緊密貼合,促使學生基于目標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與應用,真正將知識內化成能力。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從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出發(fā),應符合小學和初中的課程標準要求,將長遠目標變?yōu)檎n時具體目標,強調結果和功能,且要避免抽象、模糊和空洞,保證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比如,應將“能運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please.’”修改為“學生學習并能運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please.’”詢問同伴并列出晚餐菜單;或將“能聽懂并會說‘What's for dinner?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修改為“學生學習并能恰當使用‘What's for dinner?’詢問晚餐食物。學生學習并能恰當使用‘—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I'd like some..., please.’詢問他人晚餐意愿并能正確回答。將教學目標的行為條件和行為程度進行限制,使教學目標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檢測性,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教材將教學目標明確化、具體化,應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能聽、說、讀、寫以下詞匯和短語:way,supermarket,beside,behind,between,Children's park,take a bus,get off,along,on the left;能聽懂、會說、會讀、會用到以下句型:Is there a...near her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Go along the...,The...is beside/behind it./There is...between...and...等句型,并能運用以上詞匯和句型在日常生活中恰當自如地問路和指路。通過確定和優(yōu)化教學目標,即可圍繞目標開展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Excuse me.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here?
學生:Yes,there is.
教師: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
其間,教師要解釋“way”和“the way to”的用法。
教師:Go along the street.You can see a...on the left/right.
教師:Thank you very much.
學生:You're welcome.
如此一來,使學生能根據所學對話模式,模仿或根據實際交際情況運用本課所學詞匯及句型,進行交流與對話,確保學生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達到本課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喜歡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多個熱身活動,以此復習舊知引出新知,但這種教學方式是低效的,且若活動中的對話與教學主題關聯度不高,學生可能沒有興趣。即使教師會面面俱到地鋪設教學情境,但情境若呈現零散狀態(tài)則無法提升學生的整體語言感知能力,導致學生難以有效掌握課程的核心詞匯。而此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缺乏對課堂交流的關注,導致學生無法有效在活動對話中運用多種形式的句型。因此,教師應基于學情活用教材,圍繞教學主題,為學生搭建語言交流平臺,并對學生運用恰當的激勵型評價,從而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例如,在“She Looks Tall and Thin.”一課的教學中,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和談論有關人物特征的描述,學生要會運用“thin,strong,old,young”等詞匯描述人的相貌特征。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階段通過介紹自己和詢問學生來自哪里來引出本課課題。
教師:We all come from China.And I come from Taiyuan,Shanxi Province.Where do you come from?
學生1:I come from Datong.
學生2:I come from Changzhi.
教師:Today, I'll introduce a new friend to you.He comes from Japan.He is tall.He is thin.He has two big eyes.His nose is small.His hair is short.Who is he?
學生:He is Conan.
教師為學生講解本課重點詞匯,詞匯學習完成后,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人物形象的圖片或形容身邊同學形象的方式使學生加強對重點詞匯的掌握。
教師:同桌之間運用本課詞匯描述彼此的形象。
學生:He/She comes from…He/She looks (young/old; thin/strong; tall/short).He/She likes...best.He/She is good at...
以此實現知識的平行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和運用能力,將詞匯與句型等知識融入具體的交際場景中整體感知,從而為學生打造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英語課堂,實現對話教學的交互性和語言運用的無痕拓展。
進入初中后,學生難以快速適應初中的新學習環(huán)境,為避免學生學習茫然或困難,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都應該作出轉變,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為學生打造充滿童趣的英語課堂。著名的教育家布魯姆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chuàng)設更多的外語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币虼私處熢谶M行英語教學時,應運用英語巧妙設問,設計故事情節(jié),圍繞教學主題設計任務項目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沉浸式情景,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觀察、互動、交流,有效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愛挑戰(zhàn)、喜表演的心理特征,使英語學習過程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與發(fā)散性思維。例如,在“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這一課的教學中,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問路與指路的相關句型,并要在實際生活中禮貌地詢問與作答。教師首先應帶領學生閱讀本課對話,設置題目補充環(huán)節(jié),加深學生閱讀對話文本的整體理解,使學生初步掌握“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等問路指路用語。而后教師應創(chuàng)設英語問路對話情景,并設計情境角色,為學生展示不同的街區(qū)指路圖片,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
教師:現在六人一小組,每個小組按照情境對話分配角色,圍繞大屏幕展示的街區(qū)指路圖片開始問答練習。
學生在課堂中充分演繹。
教師:大家需要在對話演練中運用本課“get to,beside,the way to,along,there be”等重點詞匯和短語,在練習中掌握和鞏固本課新詞匯和句型表達。
學生在沉浸式的互動活動中,能展開積極的思維想象,有效實現語言的實踐性和交際性。
在中小學英語銜接課程中引入思維導圖,能夠使英語課程更加具有發(fā)散性、邏輯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托于思維導圖的色彩鮮艷、圖文并茂、相互聯系等特點,能夠刺激學生多種感官的共同運作,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清晰展現不同層級知識點的邏輯關系。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相整合,圍繞教材中語篇閱讀的主體開展寫作訓練,學生通可以過續(xù)寫閱讀文本、撰寫相似文章、點評閱讀文本、改寫閱讀文本等方式,使學生可以直接將從語篇閱讀中學習到的詞匯、語法、舉行等知識遷移應用于寫作中,以此強化學生的讀寫能力。
在“At Table”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示例如下。
教師:Do you know how to use knives, forks and chopsticks?
學生:Left fork right knife.
教師:Good!Use the fork with your left hand and use the knife with your right hand.Use the chopsticks with your right hand.
此后,引出本課課題“At Table”,而后教師為學生展示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發(fā)現圖片中的關鍵信息。
教師:Look at the picture.What's in it?
學生1:There is a table.
學生2:There is a table and two chairs.
學生3:Some food is on the table.
教師向學生展示帶有本課重點詞匯的思維導圖,也可以組織學生根據生詞共同繪制思維導圖,以此加強學生對本課詞匯的深度記憶。單詞掌握后,教師需帶領學生共同閱讀課文,并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中提煉文中的重點詞匯與短語,將學生整合的重點詞匯與短語帶入重點句型的講解中,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學生對英語課文的內容與重點知識加深印象。課后階段,教師針對本課的閱讀文本布置任務,模擬課文對話開展寫作訓練,文章必須包含“at table,with,like”等本課重點詞匯,完成高質量的輸出,以此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出和知識內化,不斷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
詞匯是英語學習的根基,但要熟練掌握一個英文單詞,就需要重復背誦、多次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疲憊和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可以運用PK 和獎勵機制,增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學生更積極踴躍地融入英語課堂。教師可以通過單詞接龍、問題搶答、對話表演比賽等多種競爭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能力,使學生在英語游戲環(huán)境中強化聽力水平與口語水平,從而打造個性化和高效率的中小學英語銜接課堂。教師還可以采用背靠背穿單詞、抽紙牌聯系語句、空中畫單詞、單詞接力等多種游戲活動,使學生通過游戲強化學習與表達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做到真學習、真合作、真表達、真思考。
例如,在“What's Your Favorite Food?”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開始階段,通過英語對話邀請學生一起去超市購物,引導學生制作購物清單。
教師: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supermarket with me on the rest day?
學生:Yes.
教師:We can make a shopping list.So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學生1:My favorite food is bananas and grapes.
學生2:My favorite food is Pears.
學生3:My favorite food is Peaches and strawberries.
教師:Very good!Let's play a game.
通過語境問答使學生鞏固“What's...favorite...?My favorite...”等句型,而后引出本課標題,教師拿出抽獎箱,抽獎箱中是包含本課重點詞匯的食物卡片,讓學生抽取,借此講解本課重點詞匯,增強學生對單詞的初期印象,使學生會寫會讀“tomato,tofu,green beans,fish,potato,eggplant”等詞。教師還可以運用PK機制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需要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局PK 需要為學生提供單詞卡片,由一組學生根據單詞在黑板上快速畫出食物圖形,另一組學生猜出與本課有關食物的單詞并用英語回答,以此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游戲活動不僅需要設置在課程新授環(huán)節(jié)中,在知識穩(wěn)固、知識運用等階段也需要借助多元游戲機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當堂內化。
以“Be Helpful at Home!”一課為例,在新詞講授完畢后,教師可以運用“What can you do at home?”引導學生用“I can...”句型回復。教師可以開展傳球游戲,當球傳到下一名同學手中,學生之間需要相互詢問“What can you do at home?”并回答,依次完成對話練習,以此復習與穩(wěn)固learn 這部分的短語。教師還可以采用句子接龍的游戲活動,運用“Can you help me...”和“help sb do sth”的句型依次指定學生答復。
小組學生共同完成任務后,集中核對答案,根據小組的正確率進行打分。通過情境對話和游戲活動,可使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運用和鞏固所學的詞匯,學生可在輕松愉快、新穎有趣的教學環(huán)境中產生良好的無意識記憶,在游戲中鞏固生詞學習,檢查學習效果,加深對單詞拼寫與詞義的記憶,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總而言之,在中小學英語銜接的關鍵期,教師要基于教材知識為學生打造趣味化、個性化的英語課堂,就應基于目標要求加強教學設計,活用教材,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交互體驗,優(yōu)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搭建語言平臺,并運用項目式方法、思維導圖法以及合作法來組織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英語,為后續(xù)步入中學的英語學習做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