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月
四川輕化工大學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3000
自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理念以來,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了全面快速的發(fā)展階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要求進行了全面部署,為全國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指明方向,依法治國理念正在一步步深入公民的內心。
與此同時,筆者在對100余場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區(qū)的基中層人民法院刑事直播庭審及現(xiàn)場刑事庭審過程的調研分析中發(fā)現(xiàn),庭審過程中許多司法禮儀以及司法技能被忽略,刑事庭審紀律控制存在很大問題。而法律的代表與體現(xiàn)大部分基于司法人員的行為,這就可能直接導致公民對法律產生不信任感,法庭作出的判決存在瑕疵,并最終阻礙依法治國理念的傳播。與此同時,當事人行為的不合法,亦可能使旁聽人員對法律產生誤解。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我國司法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司法行為缺少法律的約束,加上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致使此局面的發(fā)生。本文將通過對當今刑事開庭審理中庭審紀律控制出現(xiàn)的部分問題的探討,反思刑事庭審中庭審紀律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進而探討刑事庭審中庭審紀律控制問題的解決辦法。
刑事庭審指的是人民法院在確定的日期,在被告人、公訴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對刑事案件進行實體審理并作出判決的訴訟活動。它是刑事案件處理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其體現(xiàn)了法院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性,是法律彰顯其公正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傳播依法治國、建立法律權威的直觀必要方式。而刑事庭審中,庭審紀律又是其至關重要的要點之一,具體體現(xiàn)在:
當事人在刑事庭審中所進行的行為,都應遵守庭審紀律,《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以及庭審紀律規(guī)則對開庭審理中訴訟權利及其行使方式做了充分規(guī)定,對被告人的各項訴訟義務及違反后果亦有充分規(guī)定,促使被告人充分合法行使訴訟權利,自覺遵守訴訟義務與庭審紀律。
庭審紀律的約束對象不僅僅是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它還約束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的行為,讓各司法人員亦正視法律的莊嚴性與平等性,杜絕官僚主義。并依據(jù)訴訟程序,按部就班地審核證據(jù),組織辯論,分清責任,從而實現(xiàn)刑事庭審的職能。
在當今大量刑事審判活動公開直播的前提下,一個案子中法庭紀律的執(zhí)行,其影響對象不只是當事人及其家屬與旁聽人員,而且對越來越多觀看直播的公民產生了教化。因而其不僅懲罰犯罪,更是對潛在的不法分子以警示,給公眾以安全感,產生了積極有效的法制宣傳,從而使依法治國理念家喻戶曉。
正所謂“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只有在法庭紀律的限制下,刑事庭審才能更好、更順利地進行。它樹立著法律的莊嚴形象,推動法治理念的傳播,在庭審程序的帶動下,潛移默化深入社會的每個角落,彰顯著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從上述的論證中我們可以看出刑事審理過程中庭審紀律的重要性,而它大多是由法官予以實行,但在實際刑事案件庭審調查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刑事庭審過程中庭審紀律控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具體如下:
宣讀法庭紀律,是開庭審理前的必經程序,其目的是使訴訟參與人員保持良好的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的紀律。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常常出現(xiàn)在審判活動中,被害人及其家屬不報告就直接去上廁所,接電話;在未經法官許可下發(fā)言,言語侮辱被告人;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xiàn)被告或者被害人家屬毆打對方、法官、檢察官,大鬧法庭的情況。這些行為不僅使得庭審不能正常進行,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官及其他人員的人身風險,損害著法治思想的傳播,其更是為法律的權威性與公正性蒙上了一層陰霾。
在調研的許多刑事庭審中,常常出現(xiàn)法官在組織庭審時,未按庭審程序進行,出現(xiàn)了跨程序進行審理的情況,雖然大部分法官能夠做到及時修正,但其行為卻極易在當事人及旁聽人員心中產生疑惑。而那些極端的因程序未當庭修正而直接造成審判結果瑕疵的案件,更是直接性地浪費了法院的資源,阻礙了法制宣傳教育,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
早期在審理地方刑事案件時,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常常運用方言審理,這行為有利于地方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進行案件審理,并使得地方公民更好地適應了解法庭審理。但隨著時間推移,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跨省案件,許多外地刑事訴訟參與人聽不懂本地方言,致使這一習慣成為雞肋,而隨著庭審直播的設立,更是把這一習慣的弊端展露無遺。它不僅使不懂方言的訴訟參與人對審理過程不明就里,也讓觀看直播庭審的觀眾無法了解案件經過,無法對審判活動進行監(jiān)督,使得庭審直播形同虛設。同時,方言審理會讓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員習慣依賴于方言審理,如若有硬性需要普通話審理案件,法官及其司法人員的語言大多會是“方言普通話”,這對一些當事人及旁聽人員亦是一場災難。
在調研的許多刑事案件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云南某走私販賣運輸毒品案,在這個刑事案件的庭審過程中,出現(xiàn)了被告在為自己辯護時,合議庭卻在聊天說笑的情況。這實際上大大地侵害了被告的人格尊嚴,也有損于法律的形象。同時,在查閱《法官行為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guī)則》等時發(fā)現(xiàn),并未對此有明確責任限制。同期還出現(xiàn)了書記員坐著宣讀法庭規(guī)則、檢方未經法官許可發(fā)言等情況。這一系列行為的總和,撼動著當事人及其他旁聽人員對法律的崇敬,損害了法律公正的形象,讓法律帶上了“官權”的色彩。加之許多此類行為的出現(xiàn),若無當事人及旁聽人員的檢舉,便成為了“合法”,即便檢舉或內部審查出來,也常常出現(xiàn)“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況,法院內部監(jiān)管懲罰系統(tǒng)存在很大不足。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刑事庭審活動中,我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若不及時解決,會不斷地損害法律形象,侵害當事人權利,阻礙法制宣傳進程,最終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之路的攔路石。因而,我們需要探索問題根源,分析它,并尋找出適宜的方式解決它,從而解決刑事庭審中庭審紀律控制問題,推動法制的發(fā)展。
在調查刑事庭審活動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當事人都把庭前宣讀當作一種“走過場”,對其內容不重視,出現(xiàn)走神、玩手機等情況,致使不明白庭審規(guī)則,在庭審過程中做出違反庭審規(guī)則的行為。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書記員宣讀法庭紀律時基本以一種平穩(wěn)的語調宣讀,未著重強調當事人權利義務,因而很難使當事人產生重視的想法。另一方面,語言表達本就有非直觀感,且宣讀完畢后便直接開庭審理,這無法使當事人確切了解自己在庭上的權利義務。
因而,筆者認為,可以把庭審規(guī)則定成一種契約,隨法院通知郵寄給各當事人,以簽字表明已了解,并在開庭前提交給法院。其中,對當事人權利義務以加粗字體強調,并將審理監(jiān)督權內容加上,注明舉報途徑。在實現(xiàn)了解庭審規(guī)則的同時,也加強了司法層面上自我維權意識教育。
我國有一個弊端極大的法律傳統(tǒng),即“重實體,輕程序”,以“結果好便一切好”的實用主義哲學理論為理念,即使在今天,也影響著許許多多的司法從業(yè)人員。[1]但事實上,在中外歷史經驗與教訓中,不難看出,實體與程序一樣重要,程序的錯誤,同樣會損害法律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損害法律在人民內心的形象。因此,加強司法人員程序培訓必不可少。我認為,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應加強程序重視,對司法人員程序中的行為作出系統(tǒng)完備的規(guī)定,明確審判程序中的權利義務,明晰違反義務的責任,并將此規(guī)定公之于眾,讓司法人員不僅工作在法律的監(jiān)管之下,更要工作在人民的監(jiān)管之下。
同時,對開庭審理可引入抽查制度,如:以法院為單位,每半年進行庭審錄像抽查,并將抽查庭審錄像隨機派發(fā)給非同省的其他地區(qū)的同級法院法官、檢察官(刑事案件)審核,以匿名制作出報告,交還給抽查法院進行審核處理,將其處理內容及結果報給最高人民法院,使最高人民法院能夠針對共性問題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此制度不僅能加強法官、檢察官的危機感與緊迫感,同時,也能使審核法官、檢察官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重新認識開庭審理程序,在審核別人行為的同時,也能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并且,對于司法程序的共性問題作出責任規(guī)定,以限制司法人員行為,從而推進司法公正進程。
隨著時代的進步,講普通話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更是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即:使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可以說,司法人員工作中使用普通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2]而就此內容的實行,可以從兩種對象來講。首先,對于已經在職的司法人員,應進行普通話培訓與考核。不僅要求他們進行普通話學習,還要對他們實際工作中是否使用普通話進行考核,尤其是在開庭審理過程中,把說普通話納入監(jiān)督范圍中,使司法人員形成自主意識,把說普通話作為司法工作的習慣。其次,把普通話達到一定標準列入司法人員招聘要求中,讓招入的司法人員一進入就可以做到運用普通話進行工作,創(chuàng)造說普通話的氛圍。這不僅可以在基點提高司法人員素質,還可以減少司法開支,從根本解決掉方言使用問題。
眾所周知,法律是一種構建社會秩序、解決社會糾紛的手段,其最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傷害成本。而這個最終目的不只表現(xiàn)在案件結果上,還要求案件處理過程中也需要體現(xiàn)這一點,而這點卻往往是被司法人員所忽略。那么,這點如何在司法中實現(xiàn)呢?即讓司法過程有溫度,減少司法過程中的再傷害。
古羅馬的西塞羅曾說:“真誠是公正的基礎?!狈傻倪m用過程本就要有溫度、有立場、有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糾紛。這就要求法官是一個“人”,是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人”。[3]然而,隨著法官審理案件的不斷增加,法官的經驗主義和官僚化也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也讓他們的同理心和共情逐漸減少。要知道法官并不應是冰冷的“自動販貨機”,得出一個毫無溫度的結論并不是司法的終極追求。法官應當善用法律技術,有溫度地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做到“勢來能許怒,事過了無痕”,讓當事人能輕松地擺脫矛盾糾紛,回歸到正常生活中。
這就表明了對法官進行人權思想培養(yǎng)的重要性。很多人可能會疑惑,人權的內容已經寫在《憲法》里了,為什么還要對擁有較強法律能力的法官進行人權思想培養(yǎng)呢?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了解并不代表懂得,而懂得又不代表會實施。人權思想培養(yǎng)的目的,就是讓法官懂得并去尊重人權,不論是當事人各方,抑或旁聽人員,讓人權思想在法官心中產生限制作用,讓限制的思想來約束法官的行為。因而,我認為:應以法院為單位,請高校老師每年對法院法官進行人權思想教育,以案件與理論結合的方式,使人權思想深入法官內心。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這里的罪犯應是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卻有悔改表現(xiàn)的重刑犯。一方面,可以讓重刑犯了解自己違反的法律,對法律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并對法律有更深的敬畏之心,抑制住他再犯之心。另一方面,激發(fā)法官的同理心和共情,讓他們知道,面前的人不僅僅是一個罪犯,還是一個“人”,除開他的罪犯身份,他可能像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人。讓法官從思想上意識到,我審理的每個人都應受到尊重,從而形成更加嚴明的自由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