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天人關(guān)系視域下的孟子人性論

2022-11-21 15:25:01
管子學(xué)刊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告子蒼天注疏

張 杰

(山東理工大學(xué) 齊文化研究院,山東 淄博 255000)

天人關(guān)系和人性理論是先秦儒家探討的重點(diǎn)問題,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xué)者或認(rèn)為孟子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1)張岱年:《中國哲學(xué)大綱》,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版,第286頁。,或主張孟子的人性論為其天人合一思想提供理論支持(2)李亞彬:《天人視野下的孟荀人性論之爭》,《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04年第5期,第73頁。。本文認(rèn)為用天人合一來表達(dá)孟子的天人關(guān)系不太確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了重人道、輕天道的人文主義思潮。這種思潮起自孔子,孟子、荀子都進(jìn)行了高揚(yáng)。從這一角度而言,孟子是天人相分的代表。本文欲從孟子將仁義之道內(nèi)化為人性,人性論在擺脫傳統(tǒng)天命中所起的作用,孟子輕自然界之天、重天然之天等三個方面進(jìn)行證明。

一、孟子將仁義之道內(nèi)化為人性

重視人道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特點(diǎn),這種特點(diǎn)始自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孔子之前,尤其是三代時期,上天、天命居于主要地位。上至統(tǒng)治者、下至百姓,都由上天所生;王朝的興替,上至統(tǒng)治者下至百姓的貧富壽夭、賢不肖,都由上天所命。《國語·周語中》記載周定王時單襄王說:“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3)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8頁。天道具有賞善罰惡的能力。在這種上天居于絕對統(tǒng)治地位之下的天人關(guān)系中,人往往崇拜上天,附屬于上天(4)沈順福:《天主人從:前孔子時期的天人觀及其原因》,《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第2期,第36頁。。這在孝、禮中都有明顯體現(xiàn)。西周時期孝的主要內(nèi)容是“祭祀祖先”,“孝的對象主要指已故的先祖先妣,而不是指健在的人”(5)巴新生:《西周倫理形態(tài)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頁。,因而《國語·周語下》載“言孝必及神”(6)徐元誥:《國語集解》,第88頁。。人們祭祀祖先是對祖先的崇拜,其目的是祈求祖先護(hù)佑子孫后代。這說明孝附屬于祖先崇拜,禮同樣如此?!墩f文解字》釋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毙鞛{曰:“禮之言履,謂履而行之也。禮之名起于事神,延伸為凡禮儀之稱。”(7)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頁。禮的本義與祭祀鬼神有關(guān),人們祭祀鬼神是對鬼神的崇拜,其目的是祈求鬼神賜福,這說明禮源起于鬼神崇拜。春秋末期的孔子則改變了這一情況,他把人道從天道中相對地分離出來?!墩撜Z·公冶長》載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已矣?!薄安豢傻枚劇保@說明孔子很少談及天道?!墩撜Z·述而》載:“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語“神”,說明孔子很少談及鬼神之事??鬃釉谡摷靶?、禮時,其主體內(nèi)容也是人道?!墩撜Z·先進(jìn)》載孔子之言:“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遍h子騫以孝敬在世父母而聞名于世?!墩撜Z·為政》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不僅在于物質(zhì)上贍養(yǎng)父母,更表現(xiàn)為精神上尊敬父母。物質(zhì)上贍養(yǎng)、精神上尊敬是善事父母的重要表現(xiàn),其對象必然是在世父母。孔子所講的禮除了少數(shù)與鬼神相關(guān)之外,大多與道德修養(yǎng)有關(guān)。《論語·顏淵》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釉唬骸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8)邢昺:《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61、92、143、17、157頁。禮是成就仁德的重要條件??鬃佑终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9)孔穎達(dá):《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0頁。仁、禮成為人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孟子則在孔子重視人道的基礎(chǔ)上,將仁義之道內(nèi)化為人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孟子主張仁義由內(nèi)心而生?!叭蕛?nèi)義外”是戰(zhàn)國時期比較流行的說法。《郭店楚墓竹簡·六德》載:“仁,內(nèi)也。義,外也?!?10)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頁?!豆茏印そ洹份d:“仁從中出,義從外作?!?11)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09頁。告子也有類似主張。他說:“食、色,性也。仁,內(nèi)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nèi)也?!?12)孫奭:《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頁。告子以“食色”為人性,主張仁內(nèi)、義外。孟子及其弟子不僅主張仁內(nèi),而且主張義內(nèi)。兩個派別針對義內(nèi)還是義外這一問題進(jìn)行了辯論?!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nèi)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nèi)。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歟?”(13)孫奭:《孟子注疏》,第296-297頁。

告子認(rèn)為,愛弟弟的行為由內(nèi)心喜悅而生,因而主張仁內(nèi),此點(diǎn)孟子并無疑義。孟子與告子爭論較大的在于義內(nèi)還是義外這一問題。告子主張“義外”,原因在于“彼長而我長之”“以長為悅”。也就是說,義起于外部的對象,即年長者。而孟子則反問:“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即義產(chǎn)生于年長者,還是尊長者?年長者屬于外在的對象,尊長者屬于人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尊敬之情。很顯然,孟子認(rèn)為義產(chǎn)生于后者。因此,孟子又進(jìn)一步反問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嗜吃秦人的烤肉和嗜吃自家的烤肉沒有區(qū)別,難道嗜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東西嗎?“同樣,你尊敬他人也是出于內(nèi)心的原因?!?14)黃啟祥:《告子與孟子人性論辯之分析》,《道德與文明》2019年第1期,第48頁。這說明孟子主張義同樣產(chǎn)生于內(nèi)心。

第二,只有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為基礎(chǔ)的仁義才是真仁義。孟子反對帶有功利性的仁義。他說“以力假仁者霸”,又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又說:“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15)孫奭:《孟子注疏》,第87、334、368頁。五霸假借仁義以正諸侯,已經(jīng)遠(yuǎn)離仁義及人性了。孟子反對有功利性的仁義,主張由內(nèi)心而生的、沒有功利目的的仁義,它即是在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仁義。孟子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16)孫奭:《孟子注疏》,第93頁?!安蝗倘酥摹奔词菒烹[之心,它是由內(nèi)心而生的仁心,這種仁心的產(chǎn)生既不受外界名利(即“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的誘惑,又不受人的好惡情感(“非惡其聲而然也”)的干擾,是人類內(nèi)心生來就擁有的,它是“仁之端”。孟子又說:“惻隱之心,仁也?!?17)孫奭:《孟子注疏》,第300頁。由“惻隱之心”而生的仁才是真仁,對于義而言也是如此?!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之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仟?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18)孫奭:《孟子注疏》,第308-309頁。舍生而取義之義,不食“嘑爾”“蹴爾”之“食”“羹”之義,超越了生死,同樣沒有功利性目的。如果失去了這種義,孟子稱之為“失其本心”?!氨拘摹?,孫奭注曰:“即義也?!?19)孫奭:《孟子注疏》,第310頁。孟子將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為基礎(chǔ)的仁義稱為真正的仁義。

第三,由“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而生的仁義即是人性。沒有功利性并且由內(nèi)心而生的仁義生來即有,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睹献印けM心上》載孟子說:“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20)孫奭:《孟子注疏》,第359頁。孩提之童“愛其親”“敬其兄”,屬于生來即有,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孟子稱之為“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所不慮而知者”,此即“良知”“良能”?!傲贾薄傲寄堋奔词侨诵?。根據(jù)這種仁義來行動的人即是“君子”?!睹献印るx婁下》載孟子之言:“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由仁義行,非行仁義”,朱熹注曰:“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于心,而所行皆從此出。非以仁義為美,而后勉強(qiáng)行之……”(2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74頁?!坝扇柿x行”即由根植于內(nèi)心而生的仁義而行,“行仁義”即“以仁義為美”,其行動具有功利性的目的?!坝扇柿x行”就是像舜一樣的“君子”,他們自覺保存了人與禽獸的那點(diǎn)區(qū)別,那點(diǎn)區(qū)別即是人性。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22)孫奭:《孟子注疏》,第94頁?!皭烹[之心”“羞惡之心”即是人性。人性是人類區(qū)別于禽獸的標(biāo)志,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仁義之道由此成為人類生存的根本。

二、人性論在擺脫傳統(tǒng)天命中所起的作用

學(xué)者往往以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的言論,來證明孟子的人性理論為其天人合一思想服務(wù)。如有學(xué)者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即在人之心性與天相通。人是稟受天之性德以為其根本性德。此種天人相通的見解之最初倡導(dǎo)者,是孟子?!?23)張岱年:《中國哲學(xué)大綱》,第286頁。其實不然。從孔子、孟子的天人關(guān)系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孟子的人性理論為其天人相分思想提供理論支持。這主要表現(xiàn)在孔子在繼承傳統(tǒng)天命觀的基礎(chǔ)上,仍然承認(rèn)天命是上天管理人間的方式,主張“學(xué)”以“知天命”;孟子則反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天命觀,他在天與人之間加上人性這一環(huán)節(jié)。人性雖然也由上天所生,但上天所生人性之后,上天退居次要地位,人性成為實現(xiàn)上天所賦予人的價值的手段。

孔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命觀??鬃右约翱鬃又?,天命是上天管理人間的主要形式。《詩經(jīng)·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24)孔穎達(dá):《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4頁。商王朝追溯其源,是由上天所命而生?!对娊?jīng)·大雅·文王》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敝祆渥⒃唬骸爸馨铍m自后稷始封千有余年,而其受天命,則自今始也。”(25)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33頁。西周王朝奉天命取代了殷商王朝。孔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天命觀??鬃与m罕言命(26)《論語·子罕》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毙蠒m:《論語注疏》,第111頁。,但承認(rèn)命的作用。《論語·憲問》載孔子之言:“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27)邢昺:《論語注疏》,第199頁??鬃訉⒌赖碌呐d廢歸為天命?!墩撜Z·堯曰》載孔子之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8)邢昺:《論語注疏》,第270頁。君子應(yīng)該“知命”?!墩撜Z·季氏》又載之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29)邢昺:《論語注疏》,第228頁。君子敬畏天命。

孔子在“知命”“畏天命”的同時,主張“學(xué)”以“知天命”??鬃又皩W(xué)”不但學(xué)習(xí)生存技能,而且更重道德修養(yǎng)?!墩撜Z·為政》載“子張學(xué)干祿”(30)邢昺:《論語注疏》,第20頁。?!案傻摗奔辞蟮撐?,屬于謀生的一種手段。《論語·憲問》載:“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薄盀榧骸?,范曄注曰:“為己者,因心以會道也?!?31)邢昺:《論語注疏》,第195-196頁??鬃犹岢浴靶摒B(yǎng)自己的學(xué)問道德”為目的的“為己”之學(xué)(32)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4頁。。孔子之學(xué)并非僅限于人道,而且上達(dá)天命。《論語·憲問》載孔子之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下學(xué)而上達(dá)”,皇侃疏曰:“下學(xué),學(xué)人事。上達(dá),達(dá)天命?!?33)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171-1172頁。孔子之學(xué)起自人事,上達(dá)天命?!墩撜Z·為政》又載之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背套咏忉屨f:“孔子自言其進(jìn)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為學(xué)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進(jìn),成章而后達(dá)耳?!?3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55-56頁。“為學(xué)者立法”,這說明孔子開辟了一條新的人人都可以通過道德修養(yǎng)而溝通天人的道路。

孟子對于傳統(tǒng)意義的天命并不贊同。《孟子·萬章上》載:“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粍t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炫c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薄罢佌伻幻?,焦循疏曰:“命之,即是告曉之。諄諄然命之,則懇誠而孰告之也?!?35)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693頁?!罢佌伻幻奔词菍鹘y(tǒng)天命的描述?!胺瘛北砻髅献用鞔_反對這種傳統(tǒng)的天命觀。他說:“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壁w歧注曰:“人無欲致此事而此事自至者,是其命而已矣,故曰命也。”(36)孫奭:《孟子注疏》,第258-259頁。孟子認(rèn)為命是一種人類無法控制的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對于命,孟子主張“正命”“立命”。其一,“正命”。孟子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37)孫奭:《孟子注疏》,第351頁。孟子提倡“知命”,而“知命”貴在于“正”,即“盡其道而死”。此處的“道”為以人性為基礎(chǔ)的仁義禮智之道。由此可以看出,“正命”強(qiáng)調(diào)的是個人盡仁義之道。其二,“立命”?!睹献印けM心上》載孟子之言:“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38)孫奭:《孟子注疏》,第351頁。如果說“知命”針對圣賢或君子這一類人的個體的修身,“立命”則針對圣賢或君子修身以后如何教化眾人。普通百姓往往囿于饑寒、不肖等原因不知何種命為“正”,而君子“知命”之后,啟迪百姓仁義禮智四心,共同修身以正確對待命(39)焦循:《孟子正義》,第948頁。。孟子的“正命”“立命”與人性密切相關(guān),這說明孟子之命并非傳統(tǒng)的天命,而是與人性密切相關(guān)的命。

孟子否認(rèn)了傳統(tǒng)的天命在溝通天人關(guān)系中的作用,但并沒有放棄溝通天人關(guān)系的努力,只不過他是通過人性來完成的。孟子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生萬物觀點(diǎn)?!睹献印る墓稀份d:“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薄耙槐尽薄岸尽保w歧注曰:“天生萬物,各由一本而出。今夷子以他人之親與己親等,是為二本,故欲同其愛也?!?40)孫奭:《孟子注疏》,第156頁?!疤焐f物”中的“萬物”顯然包括人類,萬物都由上天所生。孟子又認(rèn)為人性也由天所生?!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之言:“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薄疤熘c我者”,趙歧注曰:“此乃天所與人情性,先立乎其大者,謂生而有善性也。”(41)孫奭:《孟子注疏》,第314頁。人性或“大體”由上天所生。

人性由上天所生之后,上天不再通過天命的方式直接管理人類,而是以人性為媒介來實現(xiàn)上天所賦予的人的價值?!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薄扒椤薄安拧保瑮畈⒃唬骸敖灾^質(zhì)性。”(4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9-260頁。“情”“才”都是指人性(43)沈順福:《人性的歷程》,濟(jì)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9-60頁。。人性本善,之所以表現(xiàn)出不善,并非人的本質(zhì)問題?!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良心”,朱熹注曰:“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4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9-310頁。人性本善,仁義之心或者說良心本來具有,只因情欲及外物的引誘而逐漸喪失,孟子稱之為“放心”。《孟子·告子上》載孟子之言:“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45)孫奭:《孟子注疏》,第310-311頁?!扒笃浞判摹?,成為孟子關(guān)注的重點(diǎn)問題。

“求其放心”,即尋找已失去的仁義之心或良心。仁義之心或良心正是孟子溝通天人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這主要表現(xiàn)為盡心知性以知天和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兩個方面。

其一,盡心知性以知天。《孟子·告子上》載孟子之言:“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46)孫奭:《孟子注疏》,第311頁。人們知道養(yǎng)樹,不懂得養(yǎng)身,其原因在于“弗思”?!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之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47)孫奭:《孟子注疏》,第314頁。“不思”則心被嗜欲之物所蔽,“思”則仁義之心長存。個人通過“思”即可得仁義之心。得仁義之心后則需要加以擴(kuò)充?!睹献印す珜O丑上》又載之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8)孫奭:《孟子注疏》,第94頁?!八亩恕奔粗浮皭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擴(kuò)充“四端”,足以平治天下?!睹献印けM心下》又記載孟子之言:“人皆有所不忍,達(dá)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dá)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49)孫奭:《孟子注疏》,第399頁。擴(kuò)充“不忍”之心(即“惻隱之心”),就是仁;擴(kuò)充“有所不為”之心(即“羞惡之心”),就是義。將四端擴(kuò)充至極致,即是盡心。《孟子·盡心上》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50)孫奭:《孟子注疏》,第350頁?!氨M天”則“知性”。

其二,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存心以找回良心為前提?!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51)孫奭:《孟子注疏》,第305頁?!捌降奔蠢杳髦畷r,人們的意識受外物影響小,此時良心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良心之后,最重要的在于養(yǎng)心?!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之言:“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闹^與?”(52)孫奭:《孟子注疏》,第306頁?!梆B(yǎng)心”能夠使善良的本心日益增長。養(yǎng)心以寡欲最善?!睹献印けM心下》載孟子之言:“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53)孫奭:《孟子注疏》,第403頁?!肮延笔股菩圆皇А!睹献印けM心下》載:“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睂O奭疏曰:“如存此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以長育仁、義、禮、智之性,是所以事天者也,是性即天也。故存心養(yǎng)性,是為事天矣?!?54)孫奭:《孟子注疏》,第351頁。“存心”“養(yǎng)性”則“事天”。孟子通過存養(yǎng)、擴(kuò)充等方法提升道德修養(yǎng),這一哲學(xué)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正如學(xué)者所言:“只要不斷的做存養(yǎng)擴(kuò)充的工夫,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這是人自己的世界,天不能干涉這一完全屬于人的世界?!?55)陳代波:《試論孟子的天人相分思想》,《華僑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2期,第73頁??梢娒献拥娜诵哉撚绕浯骛B(yǎng)、擴(kuò)充良心的修身之論,是為擺脫傳統(tǒng)的天命管理人間所做的努力。

三、孟子輕自然界之天,重天然之天

天是先秦儒家重要的哲學(xué)概念。先秦時期天的概念曾是學(xué)術(shù)界探討的熱點(diǎn)問題,并且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其中馮友蘭的“天有五義”即“物質(zhì)之天”“主宰之天”“運(yùn)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最有影響(56)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頁。。馮友蘭的“天有五義”說有其可取之處,但天的這些含義是否完全準(zhǔn)確,它們之間有哪些內(nèi)在聯(lián)系,尚有進(jìn)一步探討的空間。對此,沈順福教授指出:天的本義是與地相對應(yīng)的蒼天,此即所謂的物質(zhì)之天。天的其他內(nèi)涵都由蒼天這一含義延伸而來。古人認(rèn)為蒼天不僅指天空,而且也指包括日月星辰在內(nèi)的其他萬物,此即自然界之天。古人又認(rèn)為萬物有靈,因而賦予蒼天與人一樣的生命,有喜怒哀樂,此即天所具有的人格神屬性;古人相信天生萬物,天又具有了主宰的功能;當(dāng)天“被應(yīng)用于修飾人性和天理時”,蒼天又獲得了道德屬性(57)沈順福:《詮“天”》,《管子學(xué)刊》2018年第3期,第61-69頁。。這種對于天概念的解釋比較合理,本文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探討孟子的天人關(guān)系。孟子之天是繼承孔子的天人相分(58)孔子的天人相分思想是指他將天道與人道做了一定的區(qū)別,如孔子罕言天道,遠(yuǎn)離鬼神,提倡人道。詳見沈順福:《天人相別:先秦時期的天人觀》,《管子學(xué)刊》2017年第2期,第49-50頁。思想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它在大多情況下做名詞用,在特殊的情況下也做形容詞用。天作名詞用時,其重要含義為蒼天。孟子罕言蒼天,并且認(rèn)為天時不如人事重要。同時他認(rèn)為此時的天沒有人格神屬性,而是具有自然而然的屬性。當(dāng)天作形容詞用時,天指天性,具有天然的含義,而屬于人的與天然的含義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即與人性有關(guān)。

蒼天為天的重要含義。甲骨文之天“像人形,突出頭部,以示人之頂顛”(59)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這說明天的“本義是人的頭頂。頂上為天”(60)馬如森編著:《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頁。。在甲骨文中,天的本義為頭頂,具有蒼天的含義。許慎《說文解字》釋曰:“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倍斡癫米⒃唬骸邦嵳?,人之頂也,以為凡高之稱。始者,女之初也,以為凡起之稱。然則天亦可為凡顛之稱,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曰天是也。”(6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天有“顛”之義,而天空無疑是“顛”之最。在傳世文獻(xiàn)中,天作“顛”的含義逐漸不被使用,“蒼天”逐漸成為天的重要含義?!对娊?jīng)·國風(fēng)·黍離》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孔穎達(dá)疏曰:“《釋天》云:‘穹蒼,蒼天?!钛苍唬骸艜r人質(zhì),仰視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蒼蒼,故曰穹蒼。是蒼天以體言之也?!?62)孔穎達(dá):《毛詩正義》,第253-254頁。此處的蒼天即與大地相對應(yīng)的天空。

孔子及其以前,天的人格神屬性和主宰作用比較突出。《論語·雍也》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3)邢昺:《論語注疏》,第82頁。天有好惡的意志,此為天的人格神屬性?!墩撜Z·八佾》載:“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64)邢昺:《論語注疏》,第36頁?!矮@罪于天,無所禱也”,這說明天具有主宰的功能。馮友蘭也說:“《論語》中孔子所說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65)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上冊),第35頁?!墩撜Z·憲問》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66)邢昺:《論語注疏》,第241頁。天行四時、生萬物,這說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具有蒼天的含義。

孟子論述蒼天的次數(shù)較少,即使進(jìn)行論述,也沒有一處涉及天的人格神屬性?!睹献印ち夯萃跎稀份d:“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67)孫奭:《孟子注疏》,第17頁。天能興云下雨,這說明此天即蒼天,這是孟子對孔子物質(zhì)之天的繼承。孟子認(rèn)為蒼天的作用不及人事?!睹献印す珜O丑下》載孟子之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天時”,楊伯峻注曰:“指陰晴寒暑之宜于攻戰(zhàn)與否。”(68)楊伯峻:《孟子譯注》,第86-87頁??梢?,天時屬自然界之天,它是蒼天的含義延伸。孟子罕言蒼天,并且認(rèn)為天時的作用不如人和重要,這都是孟子天人相分觀點(diǎn)的明證。

孟子雖然繼承了天的主宰功能,但他對天的人格神屬性并不認(rèn)同,并且加以改造?!睹献印とf章上》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壁w歧注曰:“人無所欲為而橫為之者,天使為也?!?69)孫奭:《孟子注疏》,第259頁?!澳疄槎鵀椤?,突出了一個重點(diǎn),即并非人為的努力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狀態(tài),此即天的自然屬性。孟子認(rèn)為在天的自然屬性中,民意非常重要?!睹献印とf章上》載孟子在解釋“天與之”時說:“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薄疤觳谎浴?,這說明天沒有人格神屬性?!靶信c事”,朱熹注曰:“行之于身謂之行,措諸天下謂之事。言但因舜之行事,而示之與之之意耳?!?7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13頁。“行與事”指的是舜的德行以及為天下百姓所做之事?!疤炫c之”,即天意通過舜自身的德行以及為社會所做之事得到天下百姓的認(rèn)可而體現(xiàn)出來?!睹献印とf章上》進(jìn)一步解釋說:“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壁w歧注曰:“百神享之,祭祀得福也。百姓安之,民皆謳歌其德也?!?71)孫奭:《孟子注疏》,第256頁。“天與之”包括主祭百神而得福和百姓贊頌舜之德兩個方面。同篇又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敝祆渥⒃唬骸疤鞜o形,其視聽皆從民之視聽。民之歸舜如此,則天與之可知矣。”(7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87-288頁。舜相堯二十八年為天意。堯崩之后,天下歸舜而不歸堯之子也是天意?!疤炫c之”最終通過百姓歸于舜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這是孟子天人相分的另一明證。

孟子之天除了作名詞用之外,還作形容詞用。作形容用之天具有天然的含義,這種天然的含義多與人道或人性有關(guān)?!睹献印けM心上》載孟子之言:“形、色,天性也?!睂O奭疏曰:“人之形與色,皆天所賦,性所有也?!?73)孫奭:《孟子注疏》,第373頁。形體與容貌都是天然存在的,都是上天所賦予的。這說明在孟子看來,人的形體和容貌都屬于天性?!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之言:“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者”,朱熹注曰:“德義可尊,自然之貴也?!?7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14頁?!疤炀簟奔粗柑烊皇艿阶鹬氐娜柿x忠信等道德,這也是人的天性?!睹献印るx婁上》載:“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敝祆渥⒃唬骸罢\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7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64頁?!斑@里的天道不再是自然之天道,而是人性之道,甚至是人道?!?76)沈順福:《天人相別:先秦時期的天人觀》,《管子學(xué)刊》2017年第2期,第50頁。在孟子看來,人的天性固然包括“形色”,但更為重要的是人類的本質(zhì)屬性,此即人性。

孟子的人性的確是指人應(yīng)該具有的一種天然的存在狀態(tài)。這種天然狀態(tài)首先是上天賦予人類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生而即有的狀態(tài)。這可從性的定義中得到證明。性,《說文解字系傳·通論》釋曰:“人因五方之風(fēng),山川之氣以生,故曰:性者,生也。既生有稟曰性,天命之謂性也。”(77)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09-310頁。“既生有稟”,即上天賦予人的、生而即有的屬性。它對于人而言,既包括形體和容貌、食色之欲,又包括仁義禮智等道德。其次,人性是指上天所賦予人類的本質(zhì)屬性?!睹献印けM心下》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78)孫奭:《孟子注疏》,第393-394頁。孟子認(rèn)為無論是耳目口鼻之欲,還是仁義禮智天道,都是天然的、本有的。不同的是,前者雖生來即有,但它們能否達(dá)到實屬命運(yùn),這存在偶然或僥幸的成分,孟子歸之為命;后者既稟于上天,又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達(dá)到,為激勵時人努力修身,孟子稱之為性??梢姡献影讶祟惿鷣肀緫?yīng)具有的仁、義、禮、智等道德稱為人性?!睹献印す珜O丑上》又載:“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79)孫奭:《孟子注疏》,第94頁?!皭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同樣是人性。它們就像人類擁有四肢一樣,應(yīng)該是人生來即有的。由此看來,孟子的人性是對其天然之天的內(nèi)涵的進(jìn)一步規(guī)定。這是孟子思想中著重闡述的內(nèi)容和其思想的精華。

由上述可知:孟子的天人關(guān)系與人性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他主張?zhí)烊讼喾?,其人性論則為其天人相分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持。這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孟子將仁義之道內(nèi)化為人性。他在孔子天道與人道相別的基礎(chǔ)上,認(rèn)為只有那些由內(nèi)心而生并且沒有功利目的的仁義才是真正的仁義,這些仁義是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為基礎(chǔ)而生的?!皭烹[之心”“羞惡之心”以及由此而生的仁義,都是人性。其二,孟子的人性在擺脫傳統(tǒng)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天人關(guān)系方面,孔子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命觀,認(rèn)為天命仍然是上天管理人間的主要方式,并且主張“學(xué)”以“知天命”。孟子則試圖擺脫傳統(tǒng)天命這一管理人間的方式。他雖然承認(rèn)人性由上天所賦,但上天賦予人以人性之后,不再直接管理人類。人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即通過人性以實現(xiàn)上天所賦的人的價值,此即盡心知性以知天和存心養(yǎng)性以事天。與孔子的“知天命”相比,孟子的人性論恰為其天人相分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持。其三,孟子之天有兩種情況。一是做名詞用,即自然界之天;二是名詞做形容用,即天然之天。孟子少言自然界之天,并且認(rèn)為自然界之天所起的作用不如人事重要。孟子之前,天的人格神屬性及主宰功能作用非常突出。孟子則改造了天的人格神屬性,他認(rèn)為“莫之為而為,天也”。“莫之為而為”強(qiáng)調(diào)天的自然屬性。孟子在論述天的自然屬性時突出民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孟子對于蒼天及其自然屬性雖然有一定的關(guān)注,但其關(guān)注的重點(diǎn)則在天然之天。孟子認(rèn)為天具有天然存在的含義,落實到人道,此即人的天性。如“形色”“誠”“仁義忠信”都屬于人的天性方面的內(nèi)容,但只有屬于人的本質(zhì)屬性的那一部分天性,才是人性。也就是說,仁義禮智以及其四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才是人性。孟子罕言自然界之天及其天時不如人和的觀點(diǎn),多言天然之天及其天性與人道、人性密切關(guān)系,都為其天人相分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持。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孟子對自然界本有的規(guī)律以及如何運(yùn)用自然界規(guī)律有一定的忽視,對人類本有的情欲以及放縱情欲產(chǎn)生的惡果也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重視。這就為儒家天人相分理論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即荀子天人關(guān)系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空間。

猜你喜歡
告子蒼天注疏
浩然之氣
月讀(2024年1期)2024-01-22 09:14:23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歲月人生
告子眼里的人性
幸福(2018年32期)2018-11-30 02:21:34
《爾雅注疏》點(diǎn)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fā)覆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4
路上
青年歌聲(2018年10期)2018-01-23 19:56:51
職場“性?!敝笖?shù)
新民周刊(2015年7期)2015-07-14 09:02:48
講理的人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乌拉特前旗| 准格尔旗| 龙游县| 呼和浩特市| 醴陵市| 黔南| 紫阳县| 吕梁市| 静宁县| 梅州市| 肃宁县| 青神县| 沐川县| 织金县| 专栏| 漾濞| 雅江县| 天等县| 郸城县| 自贡市| 桑日县| 洱源县| 额敏县| 伊吾县| 山阳县| 罗定市| 云浮市| 怀宁县| 遵义县| 周口市| 富川| 高邮市| 彩票| 佳木斯市| 华阴市| 沙河市| 会同县| 三门峡市| 壤塘县| 静宁县|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