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鴿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陜西 西安 710130
新媒體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媒介。近年來,新媒體逐漸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可,特別是新媒體正在日益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的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新興媒體較傳統(tǒng)的廣電媒體的網絡信號正在以幾何的倍數增長,從21世紀初占所有信息傳遞比例的7%到如今的40%。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探索高校學生新的管理方式、新路徑,來加強高校學生的工作,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和發(fā)展。所謂的新媒體,指的不是固定的一種媒體,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固定的。新媒體指的是一種或者是一類物質性的存在,也是在傳統(tǒng)媒體基礎上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的過程?,F代化新媒體主要指的是以網絡技術、數字化以及通信為支撐的,文字和圖像、影像為主要傳播形式,擁有較多受眾的信息載體。是一種融合了眾多媒體當中的優(yōu)勢所產生的新的媒體技術和形態(tài),比如說手機信息、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影、數字廣播、數字廣告雜志、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戶外、廣播、電視、報刊這些傳統(tǒng)媒體,新興媒體被稱為是第五媒體[1]。
新媒體的主要特點來自其自身的條件,新媒體自身就有著和其他傳統(tǒng)媒體等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所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媒體具有超時空特性。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媒體出現報刊、廣播等都是在逐漸追求擴大信息傳播的范圍、縮短信息傳播的時間;但是因為技術受到限制,因此在傳統(tǒng)媒體中很難實現零距離、零時間及時傳播形式,然而新媒體的出現,它通過使用互聯(lián)網平臺以及通信衛(wèi)星,打破了時空上的限制。
由此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的這種力量消解了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邊界,以及國家之間、社群之間、各個產業(yè)之間的邊界。同時拉近了發(fā)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距離[2]。
第二,新媒體具有超媒體性質。傳統(tǒng)媒體在表達方式上較為單一,這種方式不符合人們發(fā)現思維需求。而新媒體在設計理念方面較為人性化,可以模擬人類思維形式。通過數字技術對聲音、文字、圖片、影像等進行整合,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思維要求。人們通過點擊可以獲取聲音、圖像等信息,同時還有相應的文本信息。除此之外,新興媒體在為人們提供種類多樣的信息的同時,還具有成本低的特性,在發(fā)布信息方面,新媒體近乎是零費用,人們在使用時也多為免費的形式,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極大挑戰(zhàn)。
第三,新媒體具有高交互性。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都是單向性,因此雙向交流方面較為欠缺。但新興媒體通過應用數字技術,打通了傳播通道,使各個媒體之間、媒體與受眾之間、受眾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超越時空的開放性交流與互動,新媒體將傳統(tǒng)媒體中的單向傳播改成了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傳播。新媒體使受眾極大提升了受眾的主動性。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實現了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3]。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了很大程度進步,也逐步增強了管理工作的落實性,但在新興媒體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又面對了許多的挑戰(zhàn),其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互聯(lián)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人們在信息獲取的方式上也越來越便捷?;ヂ?lián)網可以改變大學生在獲取知識信息方面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改變生活、學習、思想觀念。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管理高校學生方面為學校提供了新的領域和條件,但是在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性。
比如說在網絡當中存在很多不良或有害信息,這就為管理工作帶來了沖擊,一部分人利用網絡技術參與社會政治,同時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虛假信息來污染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大學生對這些信息難以判別;同時缺乏抵御性,容易上當受騙;同時還會有沉溺于網絡游戲,以及網絡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的學生。
因此,如何提升學生判別網絡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網絡信息,是高校管理學生面臨新的挑戰(zhàn)[4]。
當今是以新媒體為主的信息化時代,新媒體在信息上為人們帶來便捷,但同時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影響人們的思想政治觀念。高校學生在利用新媒體的便捷性的同時,也會對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產生著重要影響。新媒體是傳播政治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在思想政治方面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新媒體已經涉及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其快捷性、互動性等優(yōu)點,是各個高校所重視的。很多高校借助新媒體平臺,設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例如,在通過網絡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專題專欄以及手機短信等平臺,雖然是借助了新媒體,但是其發(fā)布的內容較為枯燥單調,缺少吸引力,因此難以服眾,達不到教育學生思想政治觀的目的[5]。
根據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來說,在總體上大多數的管理是有效的,并且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以及穩(wěn)定的情緒,是完整統(tǒng)一的人格。但是也有其中的一部分不太樂觀,這一部分在政治思想方面觀念不強,理想不堅定,很少關心政治問題。自身方面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沒有對自己人生合理科學的規(guī)劃,同時缺少奮斗的目標和方向。根據有關調查,目前大學生在心理方面具有非常繁雜的個性,雖然說在他們當中都認同黨的領導,同時堅持社會主義的方針也有著積極的立場;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歡學習,同時不愿意去參加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課程,排斥人文教育,因此也給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6]。
新媒體的出現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渠道、手段等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把握機遇、面對挑戰(zhàn)。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拓寬管理工作的渠道。以新媒體作為載體來提升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將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在新媒體背景下,通過網絡論壇、手機報、電子雜志、微博等作為教育載體,利用其快捷的特點,建立專門的網絡論壇。通過新興媒體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連接起了溝通的橋梁,促進學生與學校,以及學生相互之間的平等性、多層次的交流,同時還能夠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動態(tài),開展輿論收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穩(wěn)化、主動化開展,尤其對于教育科研機構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重視新媒體的思考,積極探索出在新媒體背景下適應高校管理工作的特點及規(guī)律。
積極開發(fā)與大學生身心所適應的高質量新資源,構建出高校管理工作新媒體背景下的新型陣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時代發(fā)展所需的管理工作體系[7]。
新媒體的運用為受眾提供了網絡中海量的信息,但是并不能引導受眾對信息進行判定和鑒別,這是新媒體在媒介方面的一個欠缺,對此,新媒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當充分發(fā)揮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功能,通過新媒體平臺幫助高校的學生提升對于信息的鑒別、理解、質疑以及應變能力。學校應當將對新媒體的教育加入到學校教育當中,通過組織相應的知識講座,以及開設選修課、普及新媒體知識等,將新媒體的相關應用加入到相關課程當中進行教學。
與此同時,學??梢匝埾鄳呢撠熑藖淼綄W校,根據新媒體背景下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大學生應當如何應對新媒體新形勢的到來來開展專題講座。在對學校學生進行管理當中,可以適當地加入“如何使用新媒體”“法律法規(guī)”等相關內容的教育,在網絡上開展相應的討論的活動,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新媒體觀念,加強學生抵制力,提升意志和能力,自覺遵守新媒體的道德規(guī)范,從而能夠合理科學地使用新媒體資源[8]。
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當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及時了解新媒體背景下的相關輿情信息,和相關網絡管理部門進行協(xié)調,共同引導網絡輿情。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管理以及技術的控制。
在新媒體形勢下,可以設置學生干部以及骨干分子來管理隊伍以及引導輿情,開發(fā)應用新的管理技術,在技術方面要防止有害信息的進入,成立相關的網絡發(fā)言團隊,可以由學生進行宣傳,做好網絡引導員。根據學生所反映的熱點問題和最新的社會動向,從而歸納出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出回應,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除此之外,高效管理應當有預警機制,利用好新媒體及時的特質,對學生當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地處理和防范。當前高校新媒體中所傳遞的內容和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性,高校媒體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校準確、及時地傳播信息。為此,高??梢栽囍O立全校統(tǒng)一的新聞點,在新聞中心設立人員,各成員職責分明,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進行結合;做到相互配合,內容上補查缺漏,相互提升。比如說對于某些具有教育性的新聞,可以進行聯(lián)合的宣傳,擴大其影響力。使其在范圍內實現效率最大化[9]。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當中,還應當引入一些新型的媒體模式,進行合理科學地利用。輔導員博客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比如說對一些不善言談的學生,在網絡上通過文字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博客寫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字,來為學生提供引導。
其次,可以利用校園多媒體電子信息欄,或者學生較為常去的地方進行設置,利用小屏幕滾動的方式來進行宣傳教育[10]。在學校的社團活動以及促銷等信息上面均可以編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拓展校園文化。
想要對高校的學生更好的管理,教師必須樹立好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教師要增強新媒體方面的知識,加強網絡和手機等互動,同時也要加強與學生在課堂下的交流。根據調查,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師不愿意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一般上完課就走,因此使學生感到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較大。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新媒體下的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手機以及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和交流,認真去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心理活動,掌握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同時,學校要重視對教育隊伍的建設工作,培養(yǎng)具有高水平、良好的思想政治觀念,熟悉新媒體下網絡文化特點的教育工作者隊伍,不斷提升教育工作人員的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同時從技術上加強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校園輿情指導工作[11]。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應當把握住新媒體所帶來的便捷,改變傳統(tǒng)嚴肅的教育方式,拉近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距離。新媒體的到來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信息獲取渠道。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要提升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平臺,使校園網絡在新媒體背景下健康發(fā)展。